分享

名家自述 | 单墫:谈数学学习、解题、教学

 新用户63803849 2023-08-13 发布于浙江
谈数学学习、解题、教学
单墫(南京师范大学)
一、谈数学学习

说实话,小时候我自己对数学并不是太上心,我其实更喜欢文史一些。喜欢看小说,看历史上的东西。那时候觉得数学好像没什么用,就是觉得比较容易。我小时候喜欢玩,下棋,比如象棋、军棋,那时候没有围棋,围棋那时候不普及,还有打扑克牌、牌九。其实我小的时候就是喜欢玩,数学也没花什么功夫,那时候也不像现在,要学这么多奥数。

我在小学的时候做算术应用题有个特点,老师那时候都要求解应用题要分开写几个式子,但是我基本上从头到尾就写一个式子。因为那时候数学学得不错,脑子转的很快,所以可以就写一个式子。

当时小学数学比较容易,初中也学的很少。像平面几何,我们初中都不学相似,相似是在高中才学的,用的是联教材,但教材体系比较严谨。我觉得那时候初中对平面几何的表达都要求比较严格。我们做平面几何都要求打草稿的,我语文作文都不打草稿,但是做平面几何是要打一个草稿,然后再写上去。我们老师要求非常严格,他打个差都是打对角线的那种大差。他个子也高,嗓门也大,一叫大家都吓一跳,很认真、很严肃。但是初中数学那时确实不是很难,不过我们都觉得很有意思。好就好在不是很难,都是因为兴趣、喜欢,思维要求也不超过我们那时候学生的水平,学生只要努力就能达到了,要是太难的学生就该没有兴趣了。

到了高一稍微花了一点功夫,当时平面几何书是线装本的,刚发下来老师还没讲我就把题目都做了一遍。那个教材习题比较多,还是不错的。现在的教材也有这个特点,习题比较多。我那时就是喜欢自己看看书,主要还是因为有兴趣。我们那时候书看的也不多,平面几何好不容易有一本李俨的《近世几何学初编》,不过排版的错误非常多。后来有一个同学买了一本邱丕荣的《近世几何学》,大家当了宝贝,那个书相当好了,但也就只有平面几何而已,现在来看眼界非常浅,那时没看到过现在许多东西。

图片

我们那时候还组织了一个数学小组,叫FSTY,四个同学一起做《数学通报》上的题目。FSTY其实就是每个人的姓氏首字母。其实我们那时候就是觉得做数学题很好玩,也没有说特别懂什么的,都是自己感觉兴趣。但水平也就如此而已,那时候书也少,偶尔看几本书或者小册子,也没有看得太懂。那时候就喜欢玩儿,可是好玩的东西也少,下下棋啊,书也少。

上高中那会儿,我哥哥比我高两个年级,他是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的,所以有时候我就看看他的书。他到大学就学微积分了,我也拿他的书来看看,就是也看看微积分,比较浅的也看了一些。那时候我还在上中学,可能看的最花功夫的一本书是高扬芝的《极限浅说》,她是南京师范大学早期的系主任,一位女教授。说老实话,那本《极限浅说》写的一点都不浅,书中什么都要证的,而且印刷错误非常的多,真的看得头疼得要死,但是不管怎么说总想要看下来,确实觉得我看书的能力还是有的,坚持下来以后,后来看书不觉得吃力,就是说自学的能力还是有提高的,自己能看书了。

图片

后来接触到的微积分教材比较严谨,我们大概在高三也看了。上大学以前我也看过,就是自学过一些东西。好像数学是看那些书,乱看看,也没有什么计划,我哥哥买了些书他看,我跟着他看,其他的真是没怎么用过功。

但是像我这样不用功的也少,我上课净是在胡思乱想,很少听课,常常上课做作业,在学校时就偷偷的做,放学时就做完了。那时候应该说课程比较轻松,相对来说比较容易,跟现在不好比,现在中学学的内容太多。我的小测验成绩往往不大好,数学可能好些,可以做出几道题,总归就是不非常用功,那时候不懂得用功。

图片

(本节内容选自曹一鸣教授主编的《与数学家同行》一书)

二、谈数学解题

解题能力的话应该说也是要锻炼的。我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研究生时,同宿舍的有肖刚和李克正,他们的解题能力都很强。因为我“文革”前就教书了,他们]那时候都还是学生,所以中学这块儿知识我觉得我还是很强的,就是做题能力很好,但是跟他们一比却不高。他们有很好的想法,而且思路很活,跟他们学到不少的东西。刚开始大家一起做题,做美国的大学生竞赛题,确实收获很大,他们思维很开阔,跟这两个人学到很多东西。他们对我的影响很大,解题方面的能力提高很多。你跟一个高手在一起切磋才会有很大的进步,就跟下棋一样,你跟一个下得好的一起下,很容易提高。

我还在解题上有个心得,就是总希望把题解得更好点,那就需要在做完以好好总结下。在解题这方面波利亚的几本书是相当好的,如《怎样解题》,他确实是有真正的看法。我一直是要求自己写完以后要回顾,要注意看能不能写得更好一点。对于老师来说,不是说一个问题你绕了5个圈子解决了,你还要带着人家再要绕5个圈子。即使你自己绕了5个圈子,讲的时候,要让人家少绕圈子这才是好的,所以要注意这个问题,每次都注意做的更好一点。

现在的学生做题很多了,也不一定对他的解题有特别大的帮助。

第一,现在的学生功利性太强,他不一定是因为喜欢数学而去做题的。

第二,确实是有些人把太难的题目给小孩了,这个不好。包括教材里面也有很多很难的题目,以前教材中的题目难度还比较平稳,偶尔有点难的题放在最后。现在你不知道忽然哪个难题就“锚”在里面,这个很不好。教学时可以补充一点课外题,但是基本上来说不要太难,更不要总是以中考、高考题为目标,我觉得现在有些题是过分难了。一个题目是你自己解出来,还是看了解答之后想出来的,是很不一样的。我们许多人碰到难题,看了解答觉得不难,其实是不恰当的。

第三,就是初中教材的要求太低,而课外的题太难。以前是课内外差别不大,课外难一点,但不是难很多,现在差距太大。这也许和现在的课标制定有关。初中课标把几何证明几乎取消了,把几何的表达要素基本上取消了,把三次方公式、十字相乘这些乘法公式基本取消,那等于初中的代数也没有学,所以初中的教材东西就很少。在学校里面没有让学生学,学生跑到外面学,这样就很花时间很花精力。你在学校给他学点儿就好了,他也不累,现在反而造成他负担很重。如果仅仅学在学校教的东西又太少,确实也不行,这是一个大问题。总归教育搞成这样,还是有问题的。从1980年代末以来,教育水平是有所下降。本来1980年代左右还是可以,现在除了应试高考的书基本上也没有什么了。

现在的问题就是给数学的负担太重,刚才讲初中教材内容少而空,高中教材的内容却是多而杂。你比如说算法的东西不应该在数学里面,应该是计算机的内容,这个应该把它切掉,把这个切掉以剩下的就少很多。现在学生学的确实比较多比较杂。作为数学本身应该学习的最基本的东西反而不存在了。就像我们学生在学校里面需要把身体锻炼好,你不能让学生既要会踢足球,又要会打篮球,他各个项可以自己去搞,我们教他们把身体基本素质锻炼好,提高基本的反应灵敏度,学一些基本的东西。数学要把自己的体系搞好,现在好多人不承认数学有一个体系,要把体系打掉,非要过度强调应用。数学主要是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当然学好数学需要的思维能力也是很强的。

总结数学解题的12条原则:

(1)要享受到解题的乐趣,对解题有浓厚的兴趣,能有几分痴迷更好;

(2)要有充足的信心;

(3)要有百折不回的决心与坚韧不拔的毅力;

(4)要做100道有质量的题目;

(5)反复探索,大胆地跟着感觉走;

(6)从简单的做起;

(7)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

(8)学、思结合,发挥创造性,努力产生“好想法”;

(9)设法创造条件,不断变更问题;

(10)引入适当字母,向基本量靠拢;

(11)力求简单自然,直剖核心;

(12)注意总结。

图片

(本节内容选自“单墫解题研究丛书”中的《解题研究》一书)

三、谈数学教学:一生从教

感谢江苏省数学会数学教育分会、感谢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组织“单墫数学教育思想专题研讨会”,2023年4月23日,南师大),感谢大家!

我们南师大数学教育专业培养了很多人才,我个人觉得应该形成了一个南师大数学教育学派,很多人在其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我个人只起了一点作用。

这次会议大家已经讲了很多的教育理论,我就不讲理论了、讲得实在一点。围绕题目《一生从教》,下面我讲几个故事,故事都是真实的、发生在我身上的。

1、第一个故事:我从小就想当老师。

图片

图片
2、第二个故事:我当了老师。
因为我想当老师,中学上完后,就上了大学——现在的扬州大学,那个时候叫扬州师范学院。
图片
(1964年从扬州师范学院毕业)

图片

图片

图片
这件事本来很简单,但是,产生了一些影响。她告诉同学,她的同学又告诉同学,结果整个初中都知道了:单老师会做题;单老师教代数,还能做几何题;单老师题目才说完,就做出来了。这些其实都没有什么稀奇的,但后来,学校领导也知道了。教导主任、校长、书记研究了一下,教导主任就找我谈话了:“初一,你不要上了。”我说:“我才上不到一半——一个学期还没上完呢!”他说:“你去上初三,上四个班的初三。初三总共六个班,还有两个班是对面教师进修学校的老师在我们学校蹲点的,不能换。但是,这个老师不辅导,上完课就走人。所以,六个班的自习课,你都去转一转、看一看,你辅导,包括辅导几何。”这样,代数就交给我了,几何也交给我了,初三就交给我了。所以,我感觉,一个人还是要有点真本领的,教数学得把数学学好(包括会做题)。所以,学习很重要:如果你本领不够,就去学习。
这里,我还要特别感谢扬州师范学院。那个时候,她刚从苏北师范专科学校转成师范学院,强调打好基础,包括两个方面的基础。
一个基础是中学数学。当中学数学教师,中学数学不行怎么行呢?我们很多课基本上是把中学数学重新上了一遍的——当然,是提高性质的,不是简单重复。比如平面几何,那个时候教的是梁绍鸿的《初等数学复习及研究(平面几何)》。这本书上的很多题,可能现在搞竞赛的人都不一定做得出来。至于代数,我记得是高古风老师教的。1949年以前国内出版的最好的代数教材是英国霍尔、奈特的《大代数》,后来又出版了一本苏联诺洼塞洛夫的《初等代数专门教程》,高老师把这两本书里的精华都给我们讲了。所以,我们的基础打得很好。
图片
另一个基础是大学的基础课——数学分析和高等代数。有了这个基础,我后来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一年级的微积分,就很轻松。我认为,教大学(高等教育),重点在好的学生;教中学(基础教育)则要注意照顾差的学生。所以,在中科大,我不大讲书上的东西,更多地讲我自己的想法。一开始,学生不怎么适应,后来,学生也接受了,所以,第二年、第三年……一直由我教。
3、第三个故事:我研究生考到了中科大。
“文革”期间,高考中断了。1976年开始,国家酝酿恢复高考。同时,很多学校也酝酿招收研究生。首先是复旦大学,于1977年年初开始招收研究生。当时,我的同事建议我去。我一想,不能去。为什么?因为钱。那个时候,我的月工资是51块7毛,而且,上有老,下有小。去一趟复旦,来回路费,加上住宿费,估计要30块钱。当时,我们组里的赵传芬老师说他帮我出钱。我非常感激,但是想想,还是不能去。为什么?一个是请假、找人代课,都要颇费周折。还有一个原因是,我自己也没有做什么准备,10年也没有好好读书,突然就考,没有把握。但是,赵老师非常好,他说:如果你觉得没有把握,可以看看有没有其他学校能考,再准备一下。当时,我并不知道哪个学校好,偶然发现中科大是年底考试,时间充裕多了。但是,最终也没有很好地准备:一方面有教学工作,另一方面有点得过且过的心理。到了下半年,9月份开学后的一个星期三,人事秘书突然把我喊出来,对我说:中科大有人找你。我一看,来了两位老师:一位是常庚哲老师,一位是彭家贵老师。常老师说:“你是报考中科大的老师吗?”我说:“是啊!”“那就明天考。”我问:“不是年底考吗?怎么明天就考?”“没有关系。考得不好,不影响年底考;考得好,大有好处。”常老师有点结巴,说这句话的时候,“大”字重复了好几遍。这让我认为,考得好,一定录取我。所以,我就准备第二天去考了。
为什么会发生提前来找我去考这个事情呢?这就要讲到另外两个人。一个是肖刚,无锡人。他“文革”前读到初一,后来插队了,之后被当时的江苏师范学院(现在的苏州大学)招到外语系,学外语。但他的外语好的不得了,根本不用学。他就利用外语的优势看数学,学了同调代数、代数几何等——那个时候,只有外文书店才有这些书的外文版。然后,他就给中科大写自荐信:我学了这些东西,我觉得我数学学科上没问题,你们不信,可以派个人来考我。结果,中科大就派人来考他,发现果然很厉害,就招去了。另一个是李克正,南京人。他在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读的高中,高一的时候就自学了范德瓦尔登的《代数学》,我想现在大学四年级的学生也不一定能看。可惜,“文革”发生了,他就去插队了;插队几年后,就调回城里当了工人。到了1977年,他就去考复旦大学的研究生。一考,不满意:成绩不太理想。他又去参加高考。高考,也不满意:题目太容易了。他也给中科大写自荐信:我读过哪些书(报了几本很专门的书),我觉得我可以读研究生,你们可以来考我。中科大一看:前一个肖刚考得很好,这又来一个。所以,又派人去了。想着既然到了南京,可以顺便看一下其他人。然后,就来找我了。同时,还找了另外一个人,一共三个人。
图片

(1982 年无锡梅园留影:肖刚、李克正、单墫)

学校提供了一个会议室,布置一下作为考场。第二天就考。上午考数学分析,6道题,5道正式题、1道附加题。我10年没考过试了,有点紧张,赶紧埋头做。差不多快做完两题的时候,稍微歇一口气,就看看动静。第三个人是学工科的,觉得理科的题太难,就放弃了。李克正也没动静,我想他是不是也不会做啊!又过了一会儿,常老师讲话了。他看李克正动了一下笔,就说:你这一步做得很好。我当时就有点奇怪:监考员能和考生讲话吗?但我还是赶紧做,虽然知识忘了不少,但是做题还行。结果 5道题都做完了,就松了一口气。一松气就不行了,附加题做不出来了,总是走到死胡同里。后来,我就交卷了。结果,李克正也做了5道题。但李克正比我强,他一开始就做附加题,而且做出来了。总之,两位老师对我和李克正都很满意。
4、第四个故事:长期备课与短期备课。
要从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讲起。严格来讲,苏霍姆林斯基是乌克兰人。他生在乌克兰,长在乌克兰,原来在乌克兰当兵,复员回来当了老师,后来当了校长,写了很多教育方面的著作。有一次,他去听课,听一节历史课。听完以后,他就问上课老师:“你这节课,备课花了多长时间?”上课老师回答了一句很有名的话:“我这一生都在备这节课。”这句话让他非常佩服。这句话好,说出了长期备课和短期备课的关系。一个人一生都在学习、在读书,水平很高,维度很高,上一节课,就是“降维打击”了。长期备课了,短期备课就不是那么必要了。我再举一个例子。有一年,南师附中开会,研讨马明老师的教育思想。当时,马老师还健在。会上,很多老师讲话,讲了马老师怎么认真备课,讲了很多。后来,要我讲。我就说,马老师肯定是认真备课的,但是,马老师不备课,也可以把课上得很好:第一,他字写得好,粉笔字是一流的,硬笔书法也是一流的;第二,他的文字功底、语言表达好;第三,他的数学好,他“文革”前就出过一本书——《圆和二次方程》;第四,他对教材的理解很好,因为教了很多年,对课堂的掌控、驾驭游刃有余。
图片
现在,教师写备课笔记,花的时间很多,很辛苦,有的半夜还在写。但是,我当学生的时候,不是这样的。我们的数学老师没有人带备课笔记,只带一本教材。有一位语文老师,会带一本备课笔记。一上课,把备课笔记往桌上一放,文言文中的一个字能讲一节课,讲得滔滔不绝。他的语文课有时连上两节。中间休息的时间,我们偷看他的备课笔记,发现上面只有五行字:第一行,课题;第二行,作者;第三行,主题思想;还有两行,再写点其他的(有时下面两行也没有)。很简单!那些上课讲的东西,都是平时积累的,不需要备课。我认识一个人,他从当老师开始到正式退休,有45年的教龄,从来没有“备过课“”,从来没有写过“教案”。实际上,长期备课以后,有了一定的水平,就会发现上课很简单。
5、第五个故事:讲课不应超过15分钟。

我们说代数课,说穿了,就是“一个法则、两个例题”。“一个法则”我当然知道,推导我也会。就是不会,或者“卡壳”了,拿教材来看一下,也没有问题。“两个例题”当然更会做,例题一般都不难。如果是面对面的培训,5分钟就行了。如果是一个班里有四五十个学生的情况,可能时间要多一点,但是,至多不应该超过15分钟。为什么?因为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时间不会超过15分钟。时间一长,思想就分散开去了,效果就很差。所以,课尽量要在15分钟之内讲完。我第一次在初三上课,就讲15分钟,讲完了就让学生做作业。学生很疑惑:怎么就做作业了?我说:是做作业了,把作业本拿出来。后来,学生就知道了,我只讲15分钟,所以,有学生一上课就把作业本摆在边上。学生做作业,我就在课桌之间转来转去,看哪些学生不会。第一次,我也不知道哪些学生好,哪些学生差。后来,我就熟悉了。我特别关心差的学生,看他们会不会做。差的学生,常常拿作业本都比别人慢。有一次,一个学生不拿作业本,我对他就说:“作业本拿出来做作业。”“我不会。”“刚讲过就不会了?”“不会。”“哪一题不会?”第一题不会,我就讲第一题……也有时不会的原因是我讲得不好。这时,我会再讲一下(顶多5分钟):大家注意啊,有个地方我讲得不清楚……我结合例题再讲,学生就算不会,抄也抄下来了。所以,大部分学生在下课之前,作业都做完了。对好的学生,我就出几道思考题给他们。比如,后面要讲韦达定理了,我就让他们思考:一个一元二次方程如果有两个根x1、x2,那么,x1+x2会等于什么?x1∙x2又等于什么?

我现在发现,一些数学老师不像是教数学的,更像是教语文的。一黑板汉字,再一黑板还是汉字。最近在网上看到一位数学老师的课,他40分钟讲完后还要总结一下——一节课有什么好总结的呢?一个单元还差不多。总结时,又写了几黑板,全是汉字。没用啊!这里,我再插入一个典型的故事,也算笑话吧。我在中科大的时候,有一个县城的老师,想调到中科大附中。他试讲时,我也去听了。他一上讲台,就在黑板上写几个大字:“我今天的教学计划:1.组织教学,3分钟。”我心想:组织教学就组织教学,写在黑板上干什么呢?你不需要让学生知道,组织就是了。接下去,他又写:“2.引入新课,5分钟。”……一直写到“布置作业”为止。浪费了很多时间,讲课也啰里啰嗦。讲到还有10分钟的时候,才开始讲正题。那天讲的题目是,复数用三角式表示时怎么乘。这正是符合“一个法则、两个例题”的内容。法则就是“模相乘,辐角相加”,推导用到三角函数的恒等变换。这时,他发现时间不够了,可能有点慌,第一个例题竟然讲错了。第二个例题刚讲完,就打下课铃了,作业也来不及布置。
一节课,应当着重教真正的数学。我认为,15分钟就可以讲完了,就那一点关键的东西,不多。如果多了,学生肯定接受不了。
6、最后,说一点很高兴的事:桃李芬芳。
一辈子教书,教过中学,教过大学;教了数学,也教了点数学教育。学生很多,很多都比我强、比我好。我在中科大教过的一个学生,一个很厉害的学生,叫陈秀雄,他得到了数学界的两个大奖:维布伦奖和西蒙斯奖。而且,他不但自己做得很好,带的团队(包括他的学生以及学生的学生)也做得很出色。但是,没有人宣传他。我觉得这是很不可思议的事,我们对数学、数学家乃至科学、科学家的宣传太少了。

(本节内容选自《教育研究与评论》综合版2023年第7期)

图片
(单墫教授演讲)
图片

(单墫教授文选)

图片

阅读链接:
名家自述 | 单墫:数学学习与解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