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志杰医案】小儿气喘四年,经方六味即缓

 允峯 2023-08-14 发布于北京
医案│刘志杰
文案关霖杨

本文分享一例刘志杰老师的临床治疗验案。

一、医案


某患 男 14岁
初诊:2022.06.05
主诉:气喘近4年。
病史自幼因反复肠炎及输液治疗而体质较差,受风着凉后易腹泻。
刻诊:气喘发作时伴有痰不易咯出,痰多,色略黄。偶关节痛,易汗出、身凉,汗后觉全身温和,汗出则易眼肿脚凉,脚出黄汗而黏并可闻及酸味。睡醒后易喷嚏、心烦躁动,纳可,饮水少,便溏,小便多。

舌脉舌淡,有瘀点,苔白腻。脉虚缓。

二、分析


汉传经方辨证,首重病机,先明“病机”,抓住重点,进而推导“药症”,组药成方,完成辨治。

病机=病位所在+病性寒热+病理产物+病势虚实

药症=五气功能+六味效用+药势轻重+药症主治
汉传中医 · 经方辨治精要

(点击蓝字链接查看)

本患虽以“气喘”为主诉,但喘时伴有痰,是有病理产物阻滞所致,仅以止喘并非良策,此时当整体诊察,考虑是何病因,导致内环境如何失衡,进而产生了何种病理产物,将病理链一一顾及,方为周全。
由病史分析:“反复肠炎”及“输液治疗”提示易有水饮滞留,“受风凉后易腹泻”则佐证既有外感,又有里饮可被外邪勾动。
由刻诊分析:“关节痛,易汗出、身凉,汗出后得暖、易眼肿,脚凉,脉虚缓”是外感中湿风湿两感之表现;再结合脚出黄汗、小便多,烦躁”等则有“黄汗”的特征。五藏生理角度观之则为营卫失调
1.外感中湿之为病,必恶风寒、身重或肿、关节疼痛而烦、甚者肉如锥刺刀割。(《经方法钥》)
2.黄汗之病,两胫自冷……若身重,汗出已辄轻者,久久必身瞤,瞤即胸中痛,又从腰以上必汗出,下无汗,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此为黄汗。(《金匮要略》)
有痰、身凉、醒后易喷嚏、饮少、便溏、小便多,舌淡苔白腻,脉虚缓”是少阴太阴同病,表里均虚寒的指征。
1.少阴病,身凉喜暖,其汗或少或多……舌淡苔白,为凉滞证。(《经方法钥》)
2.少阴凉滞,畏寒乏力,时自汗出,身体不仁,如风痹状,微有热者……(《经方法钥》)
3.太阴病,身凉喜暖,喜静蜷卧,但欲寐,口淡不渴……凉痛绵绵而便溏,其人小便清长,舌淡齿痕苔白者,为凉滞证。(《经方法钥》)

4.太阴中风,四肢烦疼,恶风重而汗出,身重。或微发热,喜欠,其人清涕出,发热色和者,善嚏……甚则风水血痹,脉微。(《伤寒论类编补遗》)

那么,内外水湿积蕴风邪,以及少阴、太阴两纲自稳系统失衡,为当下病理链的结点。
此外,“舌有瘀点”提示微有血瘀;“痰多色略黄”是上有郁热;“患病4年,反复发作,脉虚缓”,提示邪居日久病势已缓正气偏虚
综上可得:

诊断:喘证+黄汗病

六纲:少阴太阴合病+外感风湿为主

五证:凉证为主,夹杂温证,阴痞证

四本:水饮为主,微有血瘀

三势:病缓,体虚,药宜扶正而祛邪

综合表凉(少阴)水湿、风邪+里凉(太阴)水饮+微有郁热+轻微血瘀+正虚、营卫失衡

治则:祛风利湿,散寒祛瘀,调和营卫

预后:可治

故当从能治疗凉多温少阳旦汤类方中,选取既能针对病机(祛风、利水、调寒热、和营卫、扶正而祛邪),又能对症地降气止喘、调解黄汗的方剂。

如此,可遴选出以下三个较为符合的方证。

1.少阴凉滞,畏寒乏力,时自汗出,身体不仁,如风痹状,微有热者,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经方法钥》)
黄芪(三两) 芍药(三两) 桂枝(三两) 生姜(六两) 大枣(十二枚)

2.黄汗之病,两胫自冷……此为黄汗,桂枝加黄芪汤主之。(《金匮要略》)
桂枝 生姜 芍药(各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黄芪(二两)

3.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己茯苓汤主之。(《金匮要略》)
防己(三两) 黄芪(三两) 桂枝(三两) 茯苓(六两) 甘草(二两)
点此进入小程序,可检索方证药症

因该患之风邪偏弱、气逆亦轻,而以表里虚寒水饮为重,故以防己茯苓汤为主方,余为辅方,参以药症,权衡化裁

其中,黄芪同时具备温阳、祛风、渗湿、扶正之效,最宜对治“主症”,故为;依据汉传经方解析法,桂枝同为气温,为,辅助温阳祛风、通利关节、行气降逆以助定喘。云苓甘草,气平为,化湿去饮、补中扶正。防己赤芍,寒凉为使,祛风、利水、活血、清热,配合君臣调和营卫。参考上段,可舍生姜。药症条文省略,小程序可查阅

黄芪
臣药:桂枝
佐药:云苓,甘草
使药:防己,赤芍
最后依“三势”关系,协调药量,处方如下。

处方:防己茯苓汤,倍黄芪,加赤芍

黄芪50g 云苓40g 桂枝15g 赤芍15g

防己15g 甘草10g

3×10/10

三、反馈


二诊2022.06.12
刻诊:气喘、易汗出、身凉、脚汗脚凉、酸味及躁动心烦均减轻,黄汗不黏。打喷嚏较前有力。大便前成形而后稀溏。
舌脉:舌淡红苔白腻,无瘀点。脉较前有力。
处方:效不更方,原方续服。
三诊:2022.07.03
刻诊:6月23日气喘加重,嘱予葶苈、大枣水煎后兑入前方药液同服,服药后气喘显著好转。原为颈部无汗,现颈部能汗出,睡眠时间加长。每2日喷嚏1次、咳痰2次,痰如黄豆大小。纳可,大便成型。
舌脉:舌胖,苔微黄。脉缓,较前有力。

处方:加前胡、乌梅,随证调药,续服巩固。

四、总结


本文结合汉传经方十二步辨治法式汉传经方辨治流程汉传经方解析法,详细、完整地对病案的诊疗思路进行了层层剖析,旨在为诸位读者再次展示临床中如何使用汉传中医的经方辨治精要。

精准灵活的辨治,在于抓住重点,而重点的拿捏,全在于熟练“基础”,而诸“基础”,均在我们的辨治法式、流程框架中提示,更在已出版的书籍中论述详备,也在开设的课程中补充答疑。

点击查看:汉传中医系列书籍介绍

遂望有志于深入学习汉传中医的同仁,务必勤耕书本、夯实基础”、谈真论实,勿要“空幻想”、切忌想当然”,才能逐步提高医术、体悟医道

空谈误学,实干兴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