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楼梦》:王太医凭什么成为贾府的御用太医?

 收藏秋天 2023-08-14 发布于湖北

图片

作者:坊间方子   来源:红楼梦赏析(ID:hlm364)


《红楼梦》描绘了形形色色的人物,从王公贵族到三教九流,可谓一部人物百科全书。其中,就有一类人经常与高门贵族打交道,在关键时候起着重要作用。

他们就是太医

在中秋的家宴中,贾母曾经对贾府有一个说出口的定位“我们中等人家”。但我们都知道,贾府根本就不是什么“中等人家”,这是贾母的谦辞,对于贾府这种高门大户,是会有固定的太医为其服务的,常常登门贾府的太医,就是王太医

01、高超的医术成为贾府的“御用”医生

第五十一回晴雯生病,请来的太医开的药方被宝玉批了,但钱还是要给的,但不知道给多少,于是就比着来过的太医的例,宝玉问的便是“王太医来了给他多少”,下人是这样回答的:“王太医和张太医每常来了,也并没个给钱的,不过每年四节一趸送礼,那是一定的年例。”能够按节给礼,自然是常来常往的,并且宝玉提到“再请一个熟的来”,婆子们就知道要请王太医,这位王太医,就是贾府的家庭医生。

王太医在给晴雯诊病的时候并没有正式出场,连病都没有诊就给出了让宝玉点头的药方,虽然晴雯只是感染风寒,也说明王太医的医术是足以应对贾府的一般病症的。

图片

王太医正式诊病的两次,分别是给贾母和贾宝玉。

贾母带刘姥姥进大观园游玩,结果染了风寒,病了,王太医来看,在给贾母诊病后下的诊断和开的药方这里,王太医是这样说的:“太夫人并无别症,偶感一点风凉,究竟不用吃药,不过略清淡些,暖着一点儿,就好了。如今写个方子在这里,若老人家爱吃,便按方煎一剂吃,若懒怠吃,也就罢了。”

王太医师轻松地说着无关紧要的话,然后给出了保养的建议,开了药方,但吃不吃,并无关紧要。

根据第五十一回他给晴雯开的药方,便能大概推测出他给贾母所开的药方也是温补之物。

如果说这里贾母并无大病,还看不出医术,那么后面给贾宝玉治病,就凸显了他的业务能力。

第五十七回,紫鹃用言语相试宝玉,宝玉登时痰迷心窍,几乎晕死过去,合家上下都惊动了,自然又把常来诊病的王太医请来。

宝玉是贾母的眼珠子,是贾府的凤凰,此时已经闹腾得贾母、王夫人等人纷纷入园看视,王太医依然可以在诊过以后毫不紧张说“不妨”,如果他没有真本事压着,怕是只贾母和宝玉的身份和当时宝玉的模样就足以让他慌乱不知所措了。

图片

02、卑微谨慎的姿态让王太医更受倚重

贾母在带刘姥姥游园后病了,实则这个病和后文晴雯的病一样,都不算什么大病,但对待贾母,当然不能只送一张药方过来。王太医不仅亲自赶过来,而且“不敢走甬路,只走旁阶”。这样的举动刚刚有个人做过——刘姥姥。

论在这个时代背景下的身份地位,刘姥姥是乡野村妇,几乎吃不上饭,跑来贾府攀亲戚求救济,但王太医是六品御医,正正经经的朝廷命官,但此二人都只敢走旁边,可见在贾家人面前,太医这个职级和乡野村妇并无多不同。

面对众人拥簇的贾母,即便贾母年老不在意,没有放幔子,但王太医“不敢抬头,忙上来请安”,礼数丝毫不差,十分恭谨。先寒暄两句,贾母问过来人姓氏,便提到“太医院正堂王君效”,说对方“好脉息”,王太医的反应是“忙躬身低头,含笑回道”。

从王太医进入贾府一路的态度,就可以看出和贾府相比,王太医虽然是常来的太医,却也不过是仰人鼻息的一众人员里的一个罢了,和攀附而来的贾雨村等人在低位上都远远逊色于贾府之人。在这样悬殊的社会地位差距情况下,王太医面对贾母乃至贾府中人的态度便可以理解了。

贾母在诊脉的时候提到的这位“王君效”,是王太医的“家叔祖”。单就年龄上而言,给贾母看过病的人,在王氏家族中长王太医两辈,而这位“王君效”的官职,是“太医院正堂”,也就是说,以往给贾母看病的人,是太医院扛把子的人物,无论从身份地位还是年龄,王太医都自然卑微三分。

如果说他这次诊病,态度十分恭谨,中规中矩,礼数毫无欠缺是因为主人家集体很严肃,那么给宝玉诊病的那次,就是真正反映了他的态度。

而在给痰迷了的宝玉诊病时,王太医说“不妨”之后,贾母说,开药方吃好了,叫宝玉捧了谢礼去磕头,王太医的回答当然是“不敢”,但后面贾母还有半句话,说的是,如果耽误了,就打发人去拆了太医院大堂。但王太医兀自说“不敢”,于是众人都笑了。

图片

王太医真的是没听到贾母后面的话吗?

一方面可能是的,他承不起贾母前面说的宝玉亲自来磕头这件事,所以连说不敢,但另一方面,就算听到了,他又能如何回答呢?这是贾母的玩笑话,他照实回答不可,若是跟着插科打诨,更为不可,此时只能一板一眼继续着赔笑的礼数说“不敢“。

这是王太医的选择也好,无心也罢,都透露出一个信息:在比自己官位高、家族庞大的贾府面前,即便是常来常往的王太医,也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小心应对,且不能出格,在有些玩笑面前,他只能选择赔笑装傻。

03、适当的插科打诨拉近和贾府的距离

王太医是贾府的常客,每次出入都中规中矩或是像给宝玉诊病一样陪笑小心吗?也不尽然。

在王太医在给贾母诊病以后,有一个不能忽略的小细节,凤姐请他给巧姐也看一看,王太医给出的药方又是什么呢?

他先说了一句,“我说姐儿又骂我了”, 这属于说可能让对方觉得不好听的话之前的铺垫词,然后他才说正辞:“只是要清清静静的饿两顿就好了,不必吃煎药,我送丸药来,临睡时用姜汤研开,吃下去就是了。”

这句话说白了就是,你这不是什么病,娇生惯养出来的。

但就这两句话,也不是一般太医可以说的,因为王太医是贾府的专用太医,贾府上下都是熟悉的,所以他这么说了,大家也都很轻松就应下了。

图片

如果细究一下,贾母也是同样的病症,只是王太医对待二人的方式完全不同。

给贾母开了药,只是说吃不吃都行,因为贾母是贾府的老太君,孝道当头,她是整个贾府最被关注的存在,所以一定要给出全部的“慎重”对待。药可以不吃,但不能不开。

而巧姐就不一样了,她辈分低,还是个很小很小的孩子,如果王太医以同样的方式对待,从诊病的角度未尝不可,但从礼数上就有失妥当,所以王太医采取的方式就是,不开药,给丸药。

给贾母诊病是主,给巧姐诊病是辅,但两相对比,就可以看出王太医游走于贾府中的熟稔。

诊病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他同样是官场中人,成为贾府的“御用”太医,就被划为了贾家的阵营,但因为他的太医身份,注定他不会成为这个阵营中的中流砥柱,像贾雨村一样被扶持而外放,但也是不可或缺的存在。毕竟人吃五谷杂粮生百病,医术和对这个府邸的忠诚都是贾府非常看中的存在。

王太医面对比自己社会地位高太多的显赫府邸贾府,只能以谨慎小心的态度来对待,这是他必然的生存之道,但由于常年在贾府行医,又自然要带出些许与贾府亲近的姿态来,一如赖嬷嬷和贾府中的主子们开适当的玩笑,都有“凑趣”的成分。

图片

谨慎小心和亲近凑趣之间的平衡,是王太医要掌控的度,也是几乎所有行走在这个世界中的人面对上位者的必然选择和唯一的久长方法。

从一个方面来看,王太医是悲哀的,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王太医能够以医术成为贾府所倚重的人之一,这是他的能力,比贾雨村昧着良心去做伤天害理、徇私枉法之事,岂不是更大程度上保存了自己的本真?至于在上位者面前谨小慎微抑或是拘谨取笑,便是小事了。

书中王太医后来去了军前效力,并且是“谋取”,以他的医术,想来在军中必定也会拯救很多人的性命,并以此获取升职的基础。

能以一技之长立足于上位者面前,只谨小慎微而不趋炎附势,用自己的努力攀爬升职,已然难能可贵,在时代的洪流中能够做王太医,夫复何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