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智恒(1938—),男,江苏高邮人。上海市名中医,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1965年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现上海中医药大学)。曾先后任上海市中医药学会男科分会第一、二、三、四届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男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男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泌尿外科专业委员会常委,上海市中医男性病医疗协作中心主任,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泌尿男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男科学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中西医结合泌尿外科杂志》编委;上海国际医学交流中心特约专家,上海市高层次中西医结合人才指导老师。 郁超(1979—),男,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上海市名中医周智恒中医泌尿男科工作室成员第二学术继承人,第二批江浙沪中西医结合优秀青年人才,上海市海派中医流派传承人才培养项目继承人,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男科专委会委员兼副秘书长、泌尿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男科、生殖医学专委会委员,上海市科学技术专家库成员,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专家库成员。长期从事泌尿男科的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 尿石症属于中医“石淋”的范畴。“石淋”之病名,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隋代《诸病源候论》云:“诸淋者,肾虚而膀胱热故也。”此为后世指导石淋病治疗的主要理论。现代中医仍常常沿用当时所倡导的治疗,书中有“癃,痛于脬及衷,痛甚,溺口痛益甚”和“石癃,三温煮石韦,若酒而饮之”的记载。《武威汉代医简》较为详尽地记载了泌尿系结石的治疗方法。中医认为石淋病的发病与肾的病理生理密切相关:首先,肾主水,并与膀胱通过互为表里的经络相互联系,共同调节水液的代谢过程;其次,肾主纳气、藏精,为人体“先天之本”及“五脏阴阳之本”。肾的生理功能失调对膀胱储尿和排尿的功能造成直接的影响。故石淋病的发生,肾虚为本,湿热为标,若石淋病日久,可夹杂血瘀、脾虚等病机。湿热下注证是被历代医家治疗石淋所重视之基础辨证,如《医宗必读》所述:“清其积热,涤去砂石,则水道自利。”另外,医家常采用内服药与外用药配合使用,如在《圣济总录》中就有关于用药浴疗法治疗石淋病的记载。《诸病源候论》首次提出石淋之名并用导引治疗。《养生方》有“偃卧,令两手布膝头,取踵置尻下,口纳气,振腹自极,鼻出气七息,去石淋、茎中痛”的导引法记载。 中医导引排石操是在周氏推崇的“经脉所过,主治所及,腧穴所在,主治所能”理论基础上,由周氏及其爱徒郁氏共同创立,并经过数十余年临床不断改进优化而形成的中医运动疗法。 二、适应病证 三、操作方法 排石操依据人体经络穴位作用原理,拍打穴位、通过经络传导到局部,达到止痛、消炎、利尿、排石之功效,具体为:中医导引排石操。 (1)第一节:踮震涌泉 双脚足跟踮起,双脚足跟落下 如此往复16个4拍,同时思想会聚于涌泉穴。宜在有排尿感觉时憋尿,效果更佳。 (2)第二节:拍摩肾俞 双手于肾俞穴区域抬起,双手于肾俞穴区域落下 如此往复16个4拍,同时思想会聚于肾俞穴。宜在有排尿感觉时憋尿,效果更佳。 (3)第三节:单提重震 依据结石位置患侧脚跟抬起,患侧脚跟震下 如此往复16个4拍,同时思想会聚于水泉穴。宜在有排尿感觉时憋尿,效果更佳。 (4)第四节:定位按揉 依据结石位置拇指按压穴位 如此往复16个4拍,依据结石所处的位置,肾结石按揉不容穴(即对应季肋点),输尿管上段结石按揉天枢穴(即对应上输尿管点),输尿管中段结石按揉归来穴(即对应中输尿管点),同时按揉足部三阴交、阴陵泉、背部膀胱俞、肾俞穴等穴位。同时掌根沿背侧膀胱经循行向下推揉,冥想结石随膀胱经推揉向下排出。宜在有排尿感觉时憋尿,效果更佳。 (5)第五节:跳跃运动 双脚跃起,双脚落下 如此往复16个4拍,同时思想会聚于结石疼痛处臆想结石随跳跃循行排出。宜在有排尿感觉时憋尿,效果更佳。 当至尿液充盈明显练习此操同时双掌相叠手心劳宫穴对准关元、气海穴进行顺时针按摩配合冥想结石随中医经络循行往下,待憋尿至十分难忍时,脚尖向内脚跟向外踮起脚跟,同时舌尖抵上颚配合腹部运气,一下排尿解出,同时配合冥想结石随中医经络循行排出。 四、理论阐释 泌尿系统结石的相关部位位于腰腹部,此处经络纵横、穴位密布,因此以通调疏导气机,可以协助排石。周氏根据中医经络理论中“经脉所过,主治所及;腧穴所在,主治所能”的理论创立了导引经络、按摩穴位、循经运动的中医导引排石操,该操以“踮、拍、震、按、推、跳”为动作要点,合理运用人体工程力学原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共同起到辅助排石的功效。它和中医汤剂口服药联合治疗尿路结石,已成为我科中医特色的尿石总攻治疗。以往经验证明传统中医辨证论治对于促进泌尿系统括约肌纤维蠕动,利于结石的排出有一定功效,加之导引经络穴位更进一步放松括约肌,缓解因结石炎症引起的括约肌痉挛,再加上足够水液的扩容增压作用,等于加大了结石上游的助推剂,推动结石排出,更是配合我科特有的导引排石操中的手法、身法加之外界的震动、跳跃运动,诸管齐下,共奏奇功。许多西医认为必须要手术治疗的尿路结石患者通过我科的中医特色治疗,顺利排石或有效使结石发生明显向下位移,缓解积水及其他尿路梗阻,改善疼痛、腰酸等症状。 五、注意事项 本疗法适应于患者全身情况适宜做震跳类运动,肾功能良好,肾积水在中度及以下,结石直径小于1cm,中医证型尤以气滞血瘀型为佳。 六、典型病案 患者:杨某,男,43岁。 初诊时间:2019年8月31日。 主诉:腰痛伴肉眼血尿1日。 病史摘要:患者既往有肾结石病史2年,无明显不适,未予重视及治疗。其间发作过两次类似症状,拒绝手术治疗的建议,当时予以解痉止痛处理加口服金钱草颗粒排石。8月30日B超检查:左输尿管结石0.6cm×0.5cm,患者诉经解痉治疗后B超复查结石大小、位置无明显变化。平时久坐工作,无暇运动,饮食挑食,较少饮水,小便黄赤,大便可。舌红、苔黄、有瘀点,脉细涩。 辨证:气滞血瘀证。 治则:活血化瘀,排石通淋。 治法:中医导引排石操配合大量饮水。具体做法(建议患者憋尿时做);第一节,踮震涌泉;第二节,拍摩肾俞;第三节,单提重震;第四节,定位按揉;第五节,跳跃运动。 二诊:1周后复诊诉,按照中医导引排石操做了6日,每日2~3次,第6日做操后排尿时一阵涩痛,排出1枚结石。 效果:此后复查B超,未见泌尿系结石。腰痛、血尿症状未再发作。 按:本病案属于“石淋”范畴,石淋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湿热下注,化火伤阴,煎熬尿液,或因日久脉络瘀阻,虚实夹杂所致。病位在肾或在膀胱,临床表现以腰腹作痛、尿血、尿出沙石为特征。《诸病源候论·淋病诸侯》曰:“淋之为病,肾虚膀胱热也。”因湿热下注,煎熬尿液,结为沙石。沙石滚动,阻塞尿路,欲出不出,故突然右侧少腹发生剧烈疼痛,腰府疼痛难忍;结石损伤脉络成瘀,故尿中带血;舌红苔黄,脉细涩。尿色黄皆为湿热夹瘀之象。病机总属湿热阻滞中焦,蕴伏肾络,脉络瘀阻,久瘀成石。治之必当清热利湿,散结通淋排石。复方金钱草颗粒是以清热利湿为主方,然清热利湿有余,活血散结不足,导引排石操促进气血运行,改善微循环,是在周氏推崇的“经脉所过,主治所及,腧穴所在,主治所能”理论基础上由周氏及其爱徒郁氏共同创立并不断改进优化的中医运动疗法。此操利用结石的重力及惯性作用,通过踮震涌泉、拍摩肾俞、单提重震、定位按揉等动作,达到促进结石排出、减少排石不良反应的目的。长时间的练习可使身体微微汗出,结石患侧肾区出现酸、胀、麻之感觉。另外,此操融入了中医导引术中呼吸吐纳及意念引导的练习,能使机体处于一种松弛反应状态,缓解机体的应激状态,从而改善患者输尿管痉挛的状态及疼痛症状,促进结石的下移。 简便易行,安全有效。 郁氏曾切身实践排石操。2019年10月11日郁氏突发腰痛,B超确认为肾盂上极结石,0.7cm×0.5cm,郁氏疼痛难忍,但不想忍受手术的创伤及带来的风险,故选择排石操。每日坚持大量饮水结合排石操,于2019年10日16月小便时排出结石1粒,后疼痛症状消失。 结合郁氏接诊的患者及切身体会,很多患者更易接受一种无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西医学对于结石不大的患者往往建议运动,但如何运动,患者常常一头雾水,而中医导引排石操经多中心、数十余年临床实践检验,具有无创、安全、有效等优点,患者接受度高,值得普及推广。 【参考文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