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调五事

 观点转载 2023-08-16 发布于山东

调五事

按照一般修定的方法,首先就是要注意“调五事”。调哪五件事呢?就是调饮食、调睡眠、调身、调息、调心。把这五件事调整好了,使它们协调平衡了,我们就能真正地进入禅定的境界。

调饮食

修定和进食是分不开的。一个人不吃饭不能修定,吃得太饱也不能修定,修禅定的人吃八成饱就可以了。因为进食太少,热量不够,提不起精神,坐下来不是昏沉就是掉举。昏沉就是想睡觉,掉举就是打妄想。

寺院里的饮食最适合我们修禅定,因为它既没有鸡鸭鱼肉,又没有葱、蒜、韭菜这些东西。作为一个修禅定的人,或者说一个修行的人,吃肉对修行是一种障碍;特别是葱、蒜、韭菜,这些东西刺激性比较大,吃了以后身心不容易平衡,不容易稳定,难以入静。为什么佛制戒律要戒五辛?其道理也在这里。

还有,在修禅定时,对于有些与自己饮食习惯不合的食物,也不宜食用。比如一个不吃辣椒的人,偏要去吃它,就会产生副作用,或者诱发了自己的旧病,或者使四大失调,产生别的毛病。

总之,调饮食的要点是:不饱,不饥,不吃秽浊之物和不宜之物。佛经告诉我们:“身安则道隆。”怎样才能达到身安呢?调食是重要的条件。经上说:“饮食知节量,常乐在空闲,心静乐精进,是名诸佛教。”

调睡眠

修禅定的人是不是睡得越少越好呢?不是的,睡眠的多少应该根据每个人的年龄来定,根据每个人修行的层次来定。修行层次比较高的人、功夫高深的人,睡眠就会减少,这就是修定的一种效果。道教讲“神满不思眠”。

修禅定的人要保证有一定的睡眠时间。特别是夜间坐禅,时间不能太长,瞌睡来了还坚持就会东倒西歪,得不到什么效果。有的人瞌睡来了就去拜佛,这当然也是一种方法。但是作为修定的人来讲,应该有充沛的精力才能进入禅定。

调睡眠的要点是:神气清白,念心明净。这样才能进入禅定的境界,使三昧现前。

我想说明一点,这里讲的调睡眠的方法,主要是针对现代人的生活环境讲的。尤其在家二众,都要从事一定的工作,都有家庭生活的负担,要有健康的身体,才能适应现代紧张的生活环境。从总的精神来说,作为佛弟子应当勇猛精进,不能贪睡,更不能睡懒觉,当念无常之火,烧诸世间,精进修持,早求出离。

调身

调身,包括修定时的调身和平时的调身两个方面。平时不修禅定也要注意调身,这就是《小止观》所说的,如果身在定外,行住进止,动静云为,也要加以注意,不能行为粗犷,放逸身心。假使我们平时不注意保持心态的安详,就会导致气粗息滞、心散意乱。坐下来修禅定也会烦躁不安、心不恬怡。所以,修禅定的人在定外也要注意调身,为修定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修定时的调身包括坐的环境和坐的姿势。坐的环境指处所和座位。打坐的地方要空气清新,房舍干燥、安静;座位要平稳、柔软。

坐的姿势,按照修定的要求必须是结跏趺坐:或者单跏趺,就是一般说的单盘;或者双跏趺,就是一般说的双盘。跏趺坐是佛陀修行成道的形象,我们学佛修定就要如佛所坐。跏趺坐的要求是先将右脚收拢,然后把左脚放在右腿上;如果是双跏趺,再将右脚置于左腿之上。

腿子盘好以后,就要注意把腿盖好,不能让腿受风。这次禅七,常住给每个人发了一条毯子。由于大家坐的姿势不对,包的方法不对,风还会从两边侵入膝盖,侵入大腿,这样腿子会更疼。把腿包好,既可起到固定腿子的作用,又不会受风寒。不管在寺院里打坐,在家里打坐,还是在宿舍里打坐,每个季节都要把腿子包上一点。修行人,打坐的人,保护好腿子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腿子受了风寒以后,就很难练好跏趺坐。

腿子包好了,坐稳了,然后身子就略微往前倾一下,使尾闾松开。坐的姿势要求鼻子与肚脐成一直线,身子不曲不耸,不偏不斜,头不低不昂,平面正坐。坐时身子不要往后靠,腰板顺其自然挺直,头颈刚好靠着自己的衣领子,眼睛合上,不要紧闭,以断光为宜。

如果坐时昏沉重,也可以睁开眼睛,以三七开为宜,即闭七分、开三分,这样就会减少昏沉。假使昏沉特别重,可以把眼睛睁开,挺挺腰板,抖擞精神,就可以驱散昏沉。

两手结禅定印——禅定印是右手在上,左手在下,两个大拇指相对——而且,在每一坐的过程中都不要松懈,这样有利于注意力的集中。如果坐的时候感觉到有一股暖流冲向自己的鼻子,或者坐的时候上了火,这时可以不结手印,把两只手放在两膝之上,掌心向下,把心火引向下走。

调身的要点是:不宽不急,端身正坐,犹如磐石,坚不可动。

调息

息指呼吸。我们平常人的呼吸短促、粗滞,很难入静。坐禅的人必须把呼吸调好。

息有四种相状,即风、喘、气、息。前三种为不调相,后一种为调相。什么是风相呢?坐禅时鼻中出入息有声音,就是风相。什么是喘相呢?坐禅时鼻中出入息虽然没有声音,但出入不顺畅,结滞不通,这就是喘相。什么是气相呢?坐禅时鼻中出入息既没有声音也不结滞,但出入息粗而不细,这就是气相。什么是息相呢?坐禅时鼻中出入息没有声音,顺畅不结滞,微细不粗重,出入绵绵,似有似无,精神安定,情绪愉悦,这就是息相。

根据息的四相来判断我们坐禅时出入息的情况,可以少走弯路,有利于禅定的深入。同时,必须使自己的出入息达到第四种息相的要求,不能停留在前三种息相阶段,因为“守风则散,守喘则结,守气则劳”,只有守息才能定——“守息即定”。

总之,调息的要点是:心细息微,出入绵绵,若存若亡,资神安隐,情抱悦豫。

调心

心就是我们的意念。调心的方法有多种,最简单的一种方法,就是让意念和呼吸处于同步的位置。也就是说把意念集中在呼吸上,知道自己在呼气,知道自己在吸气,这就是使意念和呼吸处于同步的位置。这种方法比较容易入门。在这种心态下就可以使一切妄念止息,只注意自己的呼吸,很快就可以入静。在入静的时候,眼睛微睁,否则容易昏沉。

当然还有其他的调心方法,如观心,观察我们每一个心念的起灭,观到一念不生,整个内心世界就像月夜天空,皎洁无瑕,明明朗朗。作为初步功夫,还是以观息——观察呼吸,使意念和呼吸处于同步位置,这种方法比较容易入手。

从每一次坐禅来说,调心有入、住、出三个阶段。所谓入,就是由粗入细,令心安静,进入禅定的状态,调伏纷乱的想念,使心念不向外驰求;同时也要让意念沉、浮、宽、急得当,处于稳定平衡状态。

所谓住,就是根据每一枝香的时间长短,或者是一小时,或者是两小时,在这中间要摄念用心,使身、息、心三事调适,安稳正坐,使息道绵绵,若有若无,心神愉悦,定相现前。

所谓出,就是每一枝香开静时,或者是自己坐禅要下座时,应该放松意念,转移注意力,开口放气,想自己的百脉随意而散;然后微微摇动身体、两肩、胳膊、头、颈,并轻轻放下两脚,用手从膝盖至小腿处轻轻按摩,令血脉贯通,然后由前额至后脑勺,按摩数次,使全身在坐禅时产生的热量疏散开来,然后徐徐经行。这时仍使意念与呼吸同步,不要丢失坐禅时的安详心态。

以上讲的调五事的方法,虽然出自天台智者大师的《小止观》,但它是修禅定的基本功,也是参禅的入门方便。从根本上讲,参禅是没有什么可以商量、可以言说的;可是,上根者少,顿悟难求,没有方便,难达究竟,所以不妨拾古人唾沫,作东施效颦,东拉西扯,说些剩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