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焦富军:三佛沟游记

 新用户1534Bpiv 2023-08-16 发布于陕西

三佛沟游记

焦富军


又一个周末,应作协会员、爱尚菇粮公司总经理李天琴盛情邀请,县作协、县文化馆联合组织我县部分作家赴陈家坝三佛沟采风,我们一行十多人在黄文庆、陈永明、宋小明老师的带领下驱车前往。
说来惭愧,我是土生土长陈家坝人,尽管曾去过三佛沟,但每次都公务缠身,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无暇做深入了解。但这次采风活动让我彻底揭开了她的神秘面纱,知道了她的前世今生。

三上三佛沟


记忆中,二十年前我在陈家坝学校任教的时候,曾经去三佛沟家访过。当时,上山的羊肠小道又陡又滑,沟两边的半山坡零零星星有一些破旧的民房,学生们东一家西一家,住的七零八落。幸亏有沟内班上的同学带路,直到傍晚时分,才艰难完成了家访任务,拖着疲惫的身躯返回校园。当时的感受是:山路很难走,山民很贫穷,家长很热情,过程很艰辛,上学不容易。
2017年初夏,为了宣讲教育脱贫政策,我再次前往,那时候已修好了通村车路的路基,只是还没硬化,我是让发小骑摩托车把我送进沟的。一路上,他挂的一档,轰大油门,按着喇叭,艰难爬行。走到半沟,路实在太陡,且崎岖不平,摩托车冒着黑烟,发动机热得发烫,我紧紧抱着他,感觉摩托车有点力不从心,为了安全起见,我提议把车停在路边,开始徒步前行。组上干部特别善解人意,为了我们尽量少跑路,特意在上沟一个相对集中的村民家召集了附近在家的所有乡民,开了个院坝会,才让我们完成了宣讲任务。我当时的感慨是:家乡的发展速度真的好快!从不曾想过,连这样一个穷山沟竟然也开通了车路。
这一次,由于是李总荣归故里,在她的精心策划和提前安排协调下,以至于让我们享受到游沟的最高待遇。
由于车路又窄又陡,加之上沟正在道路施工,我们的车辆根本开不上去。李总特意联系了杨支书驾驶着他的四驱越野车,将我们十多人分几批送至沟顶。下沟道路已完成硬化,上沟又继续修了三四公里,刚刚挖好的路基,沿着陡峭的山坡蜿蜒盘旋,弯道很大,路面坑坑洼洼,我们坐在车内大气不敢出,生怕出现意外。杨支书为了缓解大家的压力,轻松说道:“我这辆车在好路上还开不过那些一般的小轿车,只有在这种烂路上才能体现它的性能。”路边,裸露在外的白石头特别显眼,杨支书说这是种石英矿,这段路基就是用挖下来的矿石铺成的。我不由得感慨,这段路尽管是就地取材,但却好奢侈。
三次进沟经历,感觉交通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九十年代这里还是一条山路,举步维艰。2017年,修通了通车路基,只是没有硬化。而现在,等年底施工结束后,进沟全程将是崭新的水泥路。
“要得富先修路”,这条路必将会成为山民的“致富路”、“观光路”,他们的生活也会真正步入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康庄大道。


三佛沟由来

十多分钟后,车辆在一台正在施工的挖掘机前停了下来,几间白墙黑瓦的矮小房屋出现在眼前,杨支书告诉我们这就是此行的目的地——三佛庙。我们下了车,顾不上满路的泥泞,迫不及待的前行,想一睹三佛庙的真容。
三佛庙,坐西朝东,矗立在一个高台上,看起来有些破旧。李总专门请来给我们讲解的杨叔早已等候多时,在他的介绍下我们驻足观望。庙内,供奉着八尊神像,全部是石头底座。最中间的三尊,神像雕塑栩栩如生,上面搭着几道红,格外引人注目,杨叔说三佛沟就是因这三尊神像而命名的。六十年代,全国掀起了“破四旧,立四新”高潮,庙内遭到过严重破坏,有人敲掉了神像头,扔到了沟底小河中,近几年当地村民才又对庙进行修缮,并复原了神像。我对供奉的各路大神没啥研究,也叫不上名字,只会看热闹。倒是左边的神龛上一尊神像引起了我的注意,一个慈眉善目的长须老人,一只凶猛的老虎,一条飞龙,融在一起,好生威武。我好奇的问着,这是啥神仙?博学多才的陈校长说:“这是药王菩萨。他的坐骑是老虎,此时正手持神针,给飞龙扎针呢。”我定睛一看,果真如此。此前我见过稳坐神龛的药王菩萨,但从没见过正在给飞龙疗伤的场景,画面很震撼,药王菩萨医术可见一斑,让人陡增几分敬畏。
在院场上,我们悉心听取了杨叔对三佛沟由来的讲解。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沟里植被茂密,野生动植物众多,是一片茂密的原始森林,其间住着很少的几户人家,在这里开荒种地,打猎为生。有一次有个山民去林中上坟,无意间点燃了一块百亩茅草坡,烧死了正在这里酣睡的一只老虎,从此取名为“烧虎沟”。
后来,有一孩子在沟里放牛。每到中午,牛在山坡附近吃草时,孩子就在大石头上打盹。睡梦中总有人给他投梦,说牛天天在他的头上践踏,踩得他们生疼,请村民行行善,将他们挖出来,供在高处,会保佑他们一生平安。孩子将梦中的情景告诉给家人,家里人觉得很蹊跷,但又不敢不信,于是就在那片草坡上挖,果真挖出了三尊石菩萨。于是,他们将这一发现告诉给附近山民,大家都觉得这应该是神仙下凡,立即捐钱捐物,出工出力,在一处高地修庙,将菩萨供奉了起来。
这条沟有三尊石头菩萨的消息越传越广,以至于蒲河沿岸的许多山民都闻名而至,烧香拜祭,祈祷还愿。于是,这条沟便被人叫成了“三佛沟”,此名一直沿用至今。

神奇的故事

庙外的平地上,我们围着杨叔站立,听他绘声绘色给我们讲了一些关于三佛庙的故事。
话说六十年代后期,随着“破四旧,立四新”运动的深入开展,这所偏远的三佛庙也遭受了严重破坏。庙宇被毁,神像被砸,神像头被扔进了深沟里。带头破坏庙宇的三个人又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趁火打劫、为非作歹,做了许多伤天害理的坏事。
神奇的是,后来,他们却都没有落下好下场。
第一位在山里狩猎时,突遇一只凶残的黑熊迎面扑来,锋利的熊爪将他的太阳穴抓了个很深的洞,当时伤口很大,鲜血奔涌而出,那人疼痛无比,当场昏迷不醒,现场惨不忍睹。后被同行猎人发现,在送往乡医院的途中便咽气了。
第二位的老婆与本村一人通奸,时间一久,他有所觉察。这对奸夫淫妇害怕奸情暴露,便设计将他骗到沟内一隐蔽处,乘其不备将他掐死了。为了毁灭证据,乘着夜色将他的尸体装在麻袋里扛至蒲河鳖盖子,扔进了深潭。后来被公安机关破案,这对奸夫淫妇被绳之以法。
第三位在给人修房挖土时,一大块挖松的夹砂石突然垮下来,将措不及防的他埋在里面。后来尽管被旁人及时发现,从土里救了出来,但却落了个半身不遂,自此生活无法自理,悔不该当初。
我姑且不想去验证这三个人的不幸遭遇是否真的与当年带头拆庙和胡作非为有关,但故事的本质依然可以说明一个道理,那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没到。
作为凡人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牢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孔子古训,努力做一个向善向上的人。也许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心安理得,得到福报。


曾经的学校

走出庙门,站在檐坎上,我发现右手墙面上竟然有粉笔书写的《小学生守则》。我好奇的询问,才知道原来这里便是三佛沟村小所在地。
李总指着坎下的一块已开垦成菜园子的平地说:“那里就是原来的村小,我们小时候就在这里读书。”这句话让我教师职业病又犯了,我快速走下坎,来到那块平地,在李总的介绍下,努力想象着学校的原貌。
学校位于庙前一块平地里,占地不足一亩,两间土胚房,一间大的作为教室,从事复式教学;一间小的是教师宿舍,老师的食宿全在里面。门前是一块约200个平方的平地,杂草丛生,是当年孩子们上操、上体育课、活动的场地,这是一所典型的袖珍学校。教室和庙门迎面相对,调皮的孩子会经常爬上石坎,到庙里捉迷藏。站在平地边缘,在沟两边的大树掩映下,隐隐约约可以看见一些相对分散的民宅,那应该就是当年的生源地。
李总继续说:“我们小时候来这里上学,一路小跑都要一个小时,一般是早上在家吃完饭来上学,一天课程上完再回家吃下午饭,中间只能忍饥挨饿。教我们的老师抽空闲在周围种点小菜,吃住都在这里。”
我的脑海里不禁出现了几幅画面。上山的茅路曲曲折折,年幼的李总同几个小伙伴背着书包沿着陡峭的山路艰难爬行,尽管气喘吁吁,汗流浃背,但却个个瞪着一双渴望求知的水汪汪的大眼睛,望着沟顶的学校从不退缩。简陋的学校里,一位全能型教师带领着一群纯朴天真的孩子在大声诵读、高声唱歌、开心嬉戏。一块大石头上,一位辍学在家、正在山坡放牛的妙龄少女手拿一本翻烂了的连环画,正深情的望着远方,憧憬着走出穷山沟、走出大山,走得更高更远······
我瞬间被感动。乡村教师很伟大,耐得住孤寂,守得住清贫,为了若干个求知的山里孩子,将最好的青春,都奉献给了乡村的孩子们。
李总不简单,在这里接受知识,从这里远走高飞,最终又回乡创业。她的励志故事让我想起了《平凡的世界》主人公孙少平,还想起了近期热播电影《我和我的家乡》中电商女王闫飞燕(闫妮饰)。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凭着“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和“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的人生信条,她终于战胜逆境,迎难而上,毅然走出了“平凡的世界”,开启了属于自己的灿烂人生。


秋景美如画

下山时,为了让杨支书的越野车少跑一趟,也为了欣赏沟内沿途的风景,我同许哥、索之、峰决定沿着李总当年上学的小路徒步。
站在沟顶,放眼望去,深秋的三佛沟美景尽收眼底。漫山遍野,层林尽染,花草树木,色彩斑斓,真像是一幅优美的水彩画,让人目不暇接。
深蓝的天空中飘着朵朵白云,一只老鹰在空中像侦察机一般展翅滑翔,几只白鹭成双成对顺着河道一路向北。山际之间,通村的水泥路像一条玉带蜿蜒盘旋。驻足远眺,蒲河流水自北向南,静静流淌。孔家湾的良田沃土上,一大片金丝皇菊金灿灿的,长势正旺。牛背梁下,一间间红顶白墙的崭新民宅错落有致,隐隐可见。
半山腰,翠绿的竹子密密麻麻,在满目沧桑的山坡上显得格外扎眼;深绿的松树、冬青树,屹立于岩石缝隙中,显示着旺盛的生命力。阔叶林大多只留下光秃秃的树枝,干黄的落叶在路边、在树下铺上了厚厚一层,厚实而松软。一些不知名的树叶有的泛黄,有的泛红,有的绿里带黄,有的黄里带红。树林中,还夹杂着一簇簇红的、黄的、粉的、紫的等各色野花,小溪边一丛丛洁白的芦苇在秋风中不停摇曳,让人生出几分爱怜。
最美风景在路上。我们一边徒步赏景,一边品尝大自然的馈赠。首先引入眼帘的是一棵野梨子树,上面挂满了鸡蛋大小的野梨子,黄色梨子皮上有好些黑色的斑点,想必这就是山民们俗称的麻梨子。我们一手拉着树枝,一手轻松摘下几颗,用手稍微擦一下,便美美的咬上一口,汁甜肉脆、酸甜可口。一大块坡地里,一树树山茱萸长势喜人,密密麻麻的山茱萸如同红色的珍珠玛瑙,特别逗人喜爱。山茱萸是天然补药,我们不禁随手摘下几颗,喂到嘴里,细细品尝,那苦涩的果肉中夹杂着丝丝酸甜,味道特别销魂。几棵高大的核桃树光秃秃的,只是在树下零零星星可以看到几颗散落下来的核桃,我们随手捡了几颗,轻松剥皮,用石头砸壳,核桃仁便裸露出来,一口下去,满嘴飘香。只是我们发现在路边一棵核桃树杆上钉了很多一尺多长的钢筋,想必是山民为了方便爬树打核桃专门钉到树上的,这种对树人为的伤害与周边和谐的自然景观显得极不协调。
最引人眼球的是一棵棵柿子树。曲里拐弯的树枝上叶子早已落完,枝干上布满了像盔甲一般的黑色鳞片,上面还泛着些青苔,显示出树的古老与沧桑。枝头上的柿子黄里带红,像红灯笼一般挂在树梢,沉甸甸的,引来几只贪吃的小鸟,在枝头欢声雀语。一只正在贪吃的松鼠听到动静,迅速从一个枝头窜向另一个枝头,机警的蜷着身子、竖着尾巴、瞪大眼睛在观察着树下的我们。
快下山时,遇到一老妪,背着背篓迎面而来,热情的和我们打着招呼。她告诉我们说,她们全家已住进了山下的移民安置点,但还在老家附近种了很多蔬菜,这次是准备去地里拔些萝卜回家的。她还指着一块萝卜地,说是她家的,让我们不要嫌弃,扯些带回家,萝卜好炖肉,缨子可以泡浆水菜。我们哪好意思,不停推脱,也默默感叹着山里人的淳朴和厚道。
三佛沟,这个很不起眼的穷山沟,原来也是个风景优美、人杰地灵的好地方。
后   记

采风回来,我心里一直想着要写点什么,但思绪又有些混乱,不知道如何下笔。因为,要写的内容实在很多,这里有社会的变迁和飞速的发展,这里有庙宇神像和宗教信仰,这里流传着教人向善的传奇故事,这里有优美的自然风光,这里有勤劳善良、热情好客的山民,还有像李总一样志存高远、敢想敢博的有为青年······所有这些,都将在我的脑海里留下深刻的烙印,并成为我用心写下这篇游记的充足理由。
2020年10月28日

焦富军,供职于佛坪县教育体育局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