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2023年5月2日)是瑞牛在富平杨家塬加盖房子的第一天。 早上6:30分,工头念卫就带领杂工(零工)老吴风风火火来到瑞牛家,瑞牛和妻自然是递茶、敬烟(都是本村人),瑞牛谈笑风生,大家笑声朗朗: “你,我没太见过!你是个热闹人!”老吴说。老吴是从乔山里头移民到明月山前杨家塬的。瑞牛1983年考上学,就从杨家塬飞走了,算来四十年矣!老吴是近20年才移民来,自然不是非常熟悉……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用王维《辋川别业》,能恰到好处代表瑞牛此时快乐心情…… 惜时如金的农人,不是来听瑞牛摆龙门阵的…… “老吴:喝好,赶紧开干!”“今天活路是把后院要加盖房子的底子清理出来,把砖块放到西北角,到时候能顺带上墙或装根子就用了;把杂草清理出来!”工头念卫干攒麻利地吩咐。 “瑞牛哥,西墙根,这一大堆瓦咋弄?” 瓦是22年前(2001年7月),瑞牛给母亲拆旧盖新房子时拆下来的,瑞牛母亲不舍得丢弃,盖好新房子后,重新垒在后院西墙根的…… 说起瓦,55年前(1968年),瑞牛父、母第一次盖木头厦子房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 所谓厦子房是区别于钢筋混凝土平房而言的。 陕西十大怪之一,房子半边盖,是对厦子房来说的。也就是砖木结构的房子。 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渭北农村,砖木结构的房子,大墙根子才能用上几层挂白灰的蓝砖,墙体都是用胡基垒成,后高前低的厦子房,有木头柱子,大梁、二檩、木头椽,椽上铺用荆条编织的席子(既厚又大,能盖住整个房顶),并且要抹厚厚一层混合麦秸的泥巴,然后把瓦一绺一绺整整齐齐地撒上去,一定要做到全覆盖,这样不论是雨天、雪天都不会漏水。那时候每一页瓦都是非常金贵的,房顶湿润处,长生伞状的苔藓,叫小蒜(构蒜),酸溜溜,还好吃。小伙伴们都是小心翼翼爬行在瓦上去薅,就这一不小心就踏坏一两片瓦,父辈们小则训斥一顿,大则一顿饱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记得1968年冬天,瑞牛家的两对檐6间厦子房马上竣工,就剩下最后一两道工序,抹泥巴和撒瓦,雨加雪急骤地下来,那天,化石村瑞牛大舅带领瑞牛二舅、三舅、四舅……七舅、八舅,更有一群瑞牛的年轻表哥,热火朝天地抹泥巴、撒瓦,当时只有4岁的瑞牛一次只能端3片瓦,但小胳膊小腿跑得飞块…… 一片瓦,承载着父母给儿女们遮风挡雨;承载着亲情、友情;一大片瓦下,几代人孕育新的生命…… |
|
来自: 新用户1534Bpiv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