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被误解了2300多年的历史人物

 杨林湖畔 2023-08-17 发布于北京

提起商鞅,很多人会想起商鞅变法。春秋战国时期,商鞅通过变法大大增强了秦国的经济实力与军事战斗力,为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但他的后半生颠沛流离,车裂而死,甚至到2300多年后的现在,学者对商鞅的评价依旧褒贬不一。

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叶自成先生,在《北京日报·理论周刊》发表文章——《我们对商鞅还存在哪些误读》。文章浓缩了他几十年相关研究成果,把关于商鞅的争议与误读,解释得明白晓畅,通俗易懂。其中谈到的主要的争论点有两个:

一、“愚民思想”

商鞅提出的“愚民思想”,从字面解读,有“不让百姓读书,让他们愚昧无知”的意思,估计很多人都难接受。

但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商鞅所说的“愚”,可不是这个意思。“愚民思想”主要包括三种含义:其一,“愚民”反对的是儒家的礼乐教化,大力提倡法家、农家、兵家中蕴含的智慧;其二,“愚”带有纯朴、踏实务农的意思,反对的是那些不务农、不务正业的人,让他们变得踏实肯干,勤恳务农;其三,“愚民”指向的是遵守法规的人,要自觉遵守颁布的法令,同时依据法律严格要求自己。

这一思想的第一点的确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后面两点在当时的秦国确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不应当一概而论。

二、重农抑商政策

作为商鞅变法中重要政策,“重农抑商”被很多人诟病是重视农业,抑制商业发展,也有观点认为商鞅视商人为仇敌,自由商人几乎被消灭。

经考证,商鞅所提倡的重农抑商政策,并不是说要取消、消灭商人,他强调的是把市利让给农民,让农民获得更多利益,至于城市地区的商业,并不会有明显限制。

这才仅仅是探寻了商鞅人生的一角。我们常说,时间会给我们答案。但漫漫历史长河中,多少人与事、多少是非功过掩埋在时间的尘埃下,将我们与那些人、那些事分隔。

已去之人,已逝之事,只有深入探查,从多维度思考,我们对人物的了解才会日长月益,对跨越千百年的史实才会有更加完整的认识;不耽于浮光掠影,而是去深入挖掘,历史,才能更好的启迪你我,惠泽后世。

如果你和我一样,除了商鞅,还想深度解读苏东坡、范仲淹、欧阳修……,又或是想要探索历历王朝的兴衰起伏,却迷失在真假难辨的信息流中;想走近缤纷鲜活的人物与时代,却对“大部头”书籍望而却步,那么推荐你订阅《中国历史百家谈》

鉴往以知未来,《中国历史百家谈》是北京日报出品的音频专辑,涵盖了北京大学教授王晓秋、宫振玉,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王子今,复旦大学教授冯贤亮等近200位史学专家与权威学者的研究成果,将他们钻研了几十年的深度见解,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给我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