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是个完美主义者”:追求完美,我错了吗?

 好心情心理门诊 2023-08-17 发布于北京

面试现场,落针可闻。

面试官抛出了他的最后一个问题:“你这么优秀,那你觉得自己有什么缺点吗?”

小王自信一笑,还好,这个问题也在自己的射程范围内:“我最大的缺点就是,我是个完美主义者,在做事之前,我一定要把方方面面都考虑到,然后……”

“我是个完美主义者”,这恐怕是面试“缺点题”公认的标准答案,毕竟,这里虽然说的是缺点,但提到完美主义者,大家脑海中同时被点亮的词还有:有追求,聪明,细节控,负责任,刻苦努力,最重要的,大家默认,完美主义者会更加优秀,更容易成功

事实真的如此吗?我们不妨继续看下去。

NO.1
被完美主义害惨的人

优秀且完美主义的小王顺利拿到了工作offer,他的工作能力果然不错,但很快,同事和HR发现,他并不是一个真正的“完美员工”——他经常迟到,拖稿,工作效率也不够高——一个完美的员工会这样吗?但是看小王的工作状态,他也非常认真努力,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小王同学真的是个完美主义者,他的追求完美并不是面试的时候说说而已。

就拿写文章这件事来说,在真正动笔之前,他已经对这篇文章定下了一个非常高的标准:都说文以载道,文章也不能随便写就,一定要立意深刻,构思严谨,标题要亮,开头经典(此处省略1000字)……标准已经立在那了,压力随之而来。然后,小王同学开始收集资料,一头扎进了网络上铺天盖地的信息里,“这个概念没有梳理清楚,得再看看”,“这个例子很好记下来”,这时候,小王同学已经完全忘记了写文章这件事,只剩下一个想法,不弄明白这个问题,我一定写不好这篇文章。结果,交稿日期到了,小王同学只有一个上万字的草稿,因为没想好构思和开头,指头在键盘上敲敲打打,写写删删,除了个标题,什么都没有。

看来,追求完美并不总是好结果。

我们总看到很多这样的报道:乔布斯以完美去要求产品,所以才能做出苹果这样深入人心的手机;从小就严格要求自己,什么事都要做到最好,所以现在才能拿冠军。所以,我们总以为,追求完美就是这些人保持优秀的秘诀,然而,在自己身上好像就不管用了。

明明,极少数成功者的报道之外,我们日常听到的,更多的是小王这样的普通人的“不完美”故事:因为没想好一个完美的构思,迟迟难以动笔;妈妈因为孩子考98分,不满足自己心中的完美期望而抑郁;985研究生因为觉得自己的研究不够好,毫无价值而自杀;歌手为自己期待的演唱会千挑万选出一个完美日子,却不幸再次遭遇娱乐圈大瓜……

(峰哥今天是不是又得哭晕在厕所)

各种科学研究也打脸了这些人说的话:

  • 完美主义与“强烈的心理痛苦”和低自尊显著相关;

  • 过高的标准并不会让我们对工作更热情,恰恰相反,完美主义者更容易产生懈怠;

  • 抑郁与完美是正相关关系,追求完美的想法越经常出现,越容易感到沮丧;

  • 完美主义与社会焦虑和社交恐惧显著相关,越想给别人留下完美印象的人,越容易体验到更多的社交恐惧,甚至最后选择自我社交隔离;

  • 完美主义是产生厌食症特定风险因素,对完美身材的追求会扭曲他们的认知,让他们完全忽视营养和健康;

  • 完美主义的表现做事完美无缺和行为僵化,是强迫型人格障碍的核心成分,也是强迫症发展的必要不充分特质。

  • 完美主义者的自杀风险更高,他们的思维、行为、认知都会助长自杀倾向和行为,对完美的极致追求会让他们经常有挫败感,然后发展成“好像除了自杀,没有别的办法了“。

NO.2
你是哪种完美主义者?

生活中,有多少人像小王一样,被这样的完美主义害惨了:高标准、严要求、穷思竭虑地准备、检查甚至不顾后果、过分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但是我们从小就是这样被教育的啊,而且,不要骄傲,追求卓越,成为最好的自己,这难道不应该吗?

这里就必须对两种完美主义做个区分。有些人的完美主义,是对卓越的健康追求,我们将其称为“积极完美主义”,而有些人则会在追求的过程中迷失初心,过度追求高标准而不顾严重的消极后果,其两个核心特征是过度依赖性的自我评价模式和设定严苛的个人标准,我们将其称为“消极完美主义/临床完美主义”。这两种完美主义往往难以区分,它们都从定下一个目标开始,然后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逐渐变化,从而导致不同的结果。

下面的这个图可以帮大家准确地区分两种不同的完美主义,二者的关键在于,对实现目标的完美程度追求是否过度

定义总是拗口抽象的,大家也可以通过下面的几道题,测测自己是不是消极完美主义:



1.你总是全力以赴地追求高标准吗?
2.你是否只关注没有完成什么,而不关注完成了什么?
3.别人有没有说过你的标准太高了?
4.你担心自己无法实现既定的目标吗?
5.在实现目标后,你会在下次给自己设定一个更高的目标吗?(比如考试得了第一,然后定下一个更高的分数目标)
6.你的自我价值建立在目标完成情况之上吗?
7.在实现目标后,你会反复回顾自己的努力情况吗?
8.即使会让你错过一些事情或导致一些消极后果,你还是坚持去追逐自己的目标吗?
9.你会逃避工作或因为害怕失败而拖延工作吗?

如果你在一半以上题目(尤其是第6题)都回答“是“,那么你应该小心。当我们过度追求完美时,也就离焦虑、抑郁或者强迫不远了

NO.3
如何克服完美主义带来的消极影响

完美主义者小王经常迟到、拖稿,这给他的钱包和同事的工作都带来不小的伤害,这种情况当然不能听之任之,于是,他决定用自己擅长的心理学,帮助自己克服这个真实的缺点。

首先,他得改变自己对事情的很多认知。比如,他在纸上写下了自己最近特别纠结的一件事情:给朋友挑选生日礼物。这对小王而言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每年都要纠结一次,它必须要有趣、朋友喜欢,同时还得兼顾美观和实用性,不能跟之前送过的一样,也不能跟其他人撞,好像这个生日礼物就能决定他和朋友的友谊,朋友但凡表现出一点不喜欢,一定会和他绝交一样。但这种思维明显是有问题的,实际上,朋友喜欢与否,根本不在于这个礼物好或者不好,而是这个礼物是谁送的,和送没送,小王本来像个被困在夹缝中的可怜人,左右都是碰壁,但当引入一个新的维度“送礼人“,重新审视送礼这件事,他豁然开朗。他在纸上记下这个技巧:引入新维度看问题;凡事不是非此即彼

同时,小王开始运动。刚开始,他也很难坚持,原来,小王锻炼总是有目标的,比如跑步一定要配速到多少,要跑够多少公里,一定要减掉多少斤,有时候其实已经特别累了,但是他要求自己一定得坚持,像那些激励的话一样,“自律给人自由”,突破自己的机会就在眼前,每次锻炼完都只觉得累和痛,完全没有痛快和自由的感觉,这其实都是完美主义在作怪。后来,他不再想这些目标要求什么的,先运动,累了就休息一会儿,感觉好了再继续,每天运动45分钟的目标轻轻松松就达到,一段时间之后,身体适应了运动的强度,原来定的目标也不知不觉达到了。原来,这才是“运动处方”的正确打开方式。

最后,最重要的是,小王学会逐渐给自己做减法。如果“满足感”暂时很难实现,不如先降低“需求感”。从简单的工作做起,先别想那么多;在简单的环境里学习工作,不给其他事困扰自己的机会……当放弃早上“一定要读够30页书”这些所谓的成功人士优秀习惯,早晨的时间突然变得宽松,骑上自行车,迎着朝阳,再也不用担心堵车迟到,小王感到了久违的轻松。原来,我们总觉得自己没成功不幸福,是自己不够努力,其实可能只是因为我们对自己太严苛。

小王是幸运的,总体而言,他的完美主义倾向并不严重,所以通过一些心理学方法,如认知行为疗法(CBT),很快就能调整过来。如果你的完美主义更严重,对自己的情绪、工作和生活的消极影响已经非常严重,甚至有病理化趋势,那再像小王这样自己调整是不行的,得需要专业医生和药物的帮助,现在有很多对焦虑强迫有疗效的成熟方法

NO.4
不完美,我是不是就不够好?

最后,完美主义者还会产生的一个迷思是,如果我不再追求完美,是否说明我不够用心?我懈怠了?我在偷懒?我降低了标准,以后是不是就再也无法达到了?我会不会变得越来越差?在别人眼里,我是不是就不再是优秀的人?

这可能只是一种错误的认知。如果你不确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你可以用自己的“不完美”“不够成功”的结果,去验证自己根深地固的关于“一定要”、“必须如此才能”的既有思维,是不是正确。

汪峰的演唱会从来没成功登上过头条,但大家都知道他要开演唱会了;小王同学到交稿都没理解透“完美主义”,但仓促而就的这篇文章其实也不赖。

追求美好而非完美,接受必然存在的不确定性,世界远比我们自身有限的想象更加奇妙,为什么要一开始就把它限制死呢?


END

参考文献:

[1]费定舟, 马言民. 完美主义真的"完美"吗?——完美主义综述[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7, 025(003):566-571.

[2](英)罗兹·沙夫曼,(英)莎拉·伊根,(英)特蕾西·韦德.克服完美主义:认知行为自助手册[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上海,2018:13.

[3] Noble C L ,  Ashby J S ,  Gnilka P B . Multidimensional Perfectionism, Coping, and Depression: Differential Prediction of Depression Symptoms by Perfectionism Type[J]. Journal of College Counseling, 2014, 17(1):80-94.

[4] Smith M M ,  Sherry S B ,  Chen S , et al. The perniciousness of perfectionism: A meta-analytic review of the perfectionism-suicide relationship[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2017, 86(3):522-542.

每个人都想要更美好的人生,大部分人缺的不是努力,而是选择自己人生的勇气和方法。Kyle通过5年时间从普通大学生,成为千万用户新媒体公司CEO,并在知识付费、内容电商、广告公关等领域打响了名气。

科普|解惑|答疑|辟谣|懂你|涨知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