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美】美需要和生活保持距离感

 蚂蚁景观 2023-08-18 发布于陕西
大家好,我是小蚂哥。从这期开始,我们再开一个新坑,我会用多期来拆解朱光潜先生的美学著作《谈美》。这本书是美学的入门书籍,但由于离我们年代有些久了,所以其中的表述多少还是和我们有些距离,我会在拆解时尽量本着对于我们普通人实用的角度来举例说明。

美学属于感性的范畴,关乎于自我知觉。在平日生活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再使用美学做判断,大到房子车子、小到衣服牙刷。但一旦开始认真谈论美是什么的时候,大家又都说不清楚了。

那么这一期我们就先来聊聊如何让你在平平无奇的生活中发现美

朱光潜先生在留学时有一个习惯就是夜晚在莱茵河边散步,他在散步时总觉得在西岸时感觉远处的东岸比较美,而到了东岸又感觉西岸更漂亮。我想这也是大多数人的经历,总觉的远处的风景更美好。


我们平时看一棵树觉得平平无奇,但如果树在水边形成了一个倒影,就一下子觉得美了不少。同理生活中环境如果有了雾气、雨雪、明月等天相的加持也会突然让你感觉到美的存在,因为这种不清晰的感觉会激发你的想象力。


这就是距离产生美

新奇的地方都比熟悉的地方美。我们出国看到不同文化的风景,因为没见过,有新奇感,所以你能好好的欣赏它们的样子、线条、颜色、比例关系等等,这些都是美的表现。


你可能在希腊神庙前认真欣赏柱子的比例;


也可能在欧洲的某个花园中看着一堆遗迹出神。


这并不全是崇洋媚外,而是陌生的环境让你注意力更加集中于欣赏美本身。

但如果我们处于家乡,一切都是熟悉的,每一条街每一个巷子中的细节都了熟于心,这时你就很难单纯的产生美感。

所以古人讲“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是有道理的,美需要和生活保持一定的距离感。这种距离感能让我们产生想象力以创造更多的美。

距离感还可以让我们忽略很多现实的缺陷,我们现在大多数人都是办公室的白领,每天996的生活让我们特别向往乡村生活。我们脑海中一幕幕陶渊明式的恬淡释然,仿佛每株小草、每棵树都在朝我们招手。


但当我们真的来到了农村,我们需要面对在烈日寒风下的劳作,还要忍受城市便捷设施的消失,此时你可能就感受不到想象中的闲适和美好了。


同理我们的记忆也是这样,原本考学时的艰辛,每天披星戴月地奔走在学校和家庭,等到你工作了几年再次回想,往往那些“苦难”都变成了美好的回忆。

儿时夏日的一瓶汽水,父母给你的生日礼物都能让你记忆终身。


或者曾经尝到的老酒,现在回想酒的辛辣已经荡然无存,留下的都是醇厚的滋味。


所以要培养美感,我们得有跳脱的意识,从当前的环境中跳脱出来,用一个外人的角度去看待眼前的场景、人事物。

总而言之,美和实际人生需要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美就是无用的。一旦美有了实际作用,变成了实际的工具,大概率就不会让人感觉到美了。

但这个距离,一定要“适当”。不能太近

太近,就变成了占有欲。我们有时看到美食就全然不顾的塞进嘴里,看到帅哥美女就有性冲动,这些都无法让我们感知到美。


有些人看见花在花园中开得正好,就要摘下来插在自己头上,这便不能欣赏美,而只是单纯的占有欲罢了。

所以艺术是和极端的写实主义不相容的,艺术离现实太近,人们关注的点就不纯粹是美了。
现实一个人的裸体不免容易刺激性欲,但我们看古希腊罗马的雕塑就只会让人肃然起敬,原因就在于雕塑是在现实的基础上理想化的存在,它基于现实,却有高于现实。


我们生活中接触到的艺术形式大多如此。欧洲的歌剧和中国的戏剧在表演时都要带上面具,音调和唱腔也和平时说话不同。


诗歌更加明显,我们平时说话不押韵,不论平仄,诗歌却需要这些,这样可以让诗歌和日常生活分开,美感就产生了。


普通人的生活大多都平淡而又艰辛,我们可能一辈子都在忙于生计,忙着创造理想中的生活,忙着解决问题。所以我们很少能够站在自己的背后,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欣赏自己的生活,这也是我们和艺术家最大的不同之处。

但如果你能理解这篇文章,在生活中有意识的抽离自己,或者挖掘一些新奇的事物,那么你也能慢慢感受到美的存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