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知识结构(三续):读经典

 不穿鞋子的刀客 2023-08-18 发布于山东

读书是好事,可读什么样的书大不相同,书跟书不一样。同样的时间、精力以及买书需要花出去的钱,怎么来用,决定了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想像空间、不同的人生道路。

温饱之后,就得对生活有所挑剔,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不能什么都吃。很多东西能充饥,但无营养甚至有毒,既然可以选择,那就得选好的。

我们这一代人,以及更年长的人,小时候除了教材可读的东西很少,在识字之后的阅读饥渴期见到什么就读什么,当然没什么可挑的,批林批孔,“孔老二罪恶的一生”至今还记得,还好后来有三国演义连环画,其它书报资料也陆续多起来,当然是鱼龙混杂、泥沙俱下。

小时候读书少、接触范围窄的直接后果就是不会挑。需要消费若干垃圾之后,才慢慢知道优劣,弯路走了不少,时间浪费很多。

中央党校研究生院曾经发布200种左右“读经典”书目,在马恩列斯毛邓江之外,由各学科老师列出本领域最重要的几本书,形成合集,这是个非常好的实践做法,在按图索骥去查找时,才发现有的书不好找。反复查还是找不到,这有点奇怪,想想也不奇怪,很可能是某个老师过去年轻时曾经读到过,对他或她思想形成或知识积累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书,从其它方面看这书未必会很经典,但在那个合适的时候出现在其视野中,正好填补了某一方面的空白。所以,要列书目的时候,第一时间想起来。

这几本不好找的书包括:亨利·基辛格《美国对外政策》,施密特《均势战略》,杨永富等《中国改革开放史》,宫力《从解冻走向建交: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再探讨》,姜长斌、(美)罗斯《从对峙走向缓和: 冷战时期中美关系再探讨》等。

网上隔一段时间就会反复出现“中美名校图书借阅榜”之类的帖子,来源存疑,内容还是可以参考一下,但有些说法值得商榷(来源“报人刘亚东”今日头条号):

“从综合排名的 TOP 10可以看出,美国学生阅读最多的是经典的政治学、哲学著作,而这些经典书目,很少出现在中国大学生的榜单中。”

“欧美大学很多老师的授课就是以讲授经典专著为主,基本不受现在互联网影响。在老师教授古典名著的影响下,常春藤学校的学生读《理想国》、《国富论》这类资本主义制度奠基性的专著和文献,就不足为奇了。”

“相比之下,中国大学教授的课程,古典的比例不是很大,我们主要针对现在和未来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从榜单来看,中国的大学生们较少阅读有想象力的书籍,较少阅读有国际视野的书籍,较少阅读综合类或有普遍意义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书籍。”

这是借阅榜,与阅读榜可能并不一致,要考虑到以一因素:

一是购书习惯。美国出版的经典著作,大部头精装书居多,个人购置价格昂贵且不便携带和存放。中国人对经典的书,更是更喜欢买上一本放在书柜里。当然阅读与否另说。

二是阅读习惯。由于电子书的全面普及,中国学生更喜欢从资源网站下载和相互分享,美国由于严厉的版权法限制,电子书的流通量可能与中国有所差别。

三是文化习惯。中国传统经典,除史书小说外,大部篇幅较短,上一代人买了,子孙就不会再买,存量巨大。这些不会体现在统计数据中。

为什么要读经典?理由归结如下:

一是减少弯路,节省时间。别人已经替你筛选过了,不用你一个个去试错,免得费劲读完了之后,合上书说一声“真烂!”

二是提高行文和引证档次。不怕你引少有人知的书,就怕你引了后大家找来原书一看,大失所望。不是每本书都值得读,也不是每本书都值得引用。如果你读了垃圾书,已经浪费了时间,为充数起见再在自己文章中加以引用,那是双重的罪过――浪费别人的时间,降低自己的品位和格调。

三是精神上的需求。这才是最根本的。经典的书,在思想层次、理论深度、知识视野上,段位是要在普通书之上的。

经典读完了,才有资格说,书读完了。

附:美国十所高校图书阅读综合排名

1.《理想国》柏拉图

2.《利维坦》霍布斯

3.《君主论》尼可罗.马基亚维利

4.《文明的冲突》塞缪尔.亨廷顿

5.《风格的要素》威廉.斯特伦克

6.《伦理学》亚里士多德

7.《科学革命的结构》托马斯.库恩

8.《论美国的民主》亚历克西斯.托克维尔

9.《共产党宣言》马克思

10.《政治学》亚里士多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