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针灸讲座(二)

 感悟_johnson 2023-08-18 发布于福建

王雪苔 编著 朱琏 审订

(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针灸疗法实验所)

文献来源:王雪苔,朱琏.针灸讲座(二)[J].中级医刊,1954(11):32-36.
全文2418字,阅读时间为8分钟
(上接针灸讲座(一)

第三讲 针  术
一、工具

九针:

所谓九鍼(针)是古代针灸医书所记载的。古代所用过的针,一共有九种形状,各有各的用途,有的用在割裂皮肤肌肉、破痈排脓;有的用在放血;有的用在按摩;有的用在刺激神经。素问针解篇云:「九针最妙,为其各有所宜也」,就是指其用途之多种多样而言。

图片

一、大针(火针、燔针、焠针)、四寸
二、长针,七寸
三、毫针,三寸六分
四、圆利针,一寸六分
五、铍针(䤵针、剑针)、四寸
六、锋针(三棱针),一寸六分
七、鍉针、三寸五分
八、圆针、一寸六分
九、镵针(箭头针)、一寸六分
说明:九针图系参考:灵枢经、甲乙经、古今医统、针灸大成、医宗金鉴、张氏类经、针灸素难要旨等书的文字记载和实际图样绘成。

现在用的针:

主要是圆利针和毫针两种,三棱针也偶而使用。圆利针也可用缝衣针代替,用在速刺;刺激的方法,可用单根针浅刺,或用几根针结扎在一起浅刺。毫针的长度可分三种,短的一寸以内,中等的一寸五分左右,长的二寸五分左右。三棱针主要用在刺静脉血管或点刺肢端与某一定部位,使之出一点血。针的质料,古代先是用砭石,以后逐渐发展到用铜、铁、钢、金、银等制者。近来有用金针或银针或钢针的,也有用合金(即不同的金属温合制成)及不锈钢的,这类针不生锈,又富于弹性,是比较好的针。(各种针的形状见图1所示。)

二、施术前病人的体位
为了便利针灸操作及使得病人舒适,在施术当中要讲究病人的体位。在各种体位中以仰卧、侧卧较好,俯卧给病人胸腹部的压迫感较重,应尽可能少采用。运用当中要有灵活性,不能死板,譬如针灸头面部和腹部,采取仰卧位就可,不必先用卧位针腹部再用坐位针头面部。

图片

三、操作顺序
这里所讲的操作顺序主要是指着使用毫针(也适用于圆利针和三棱针),不论使用何种针进行针刺,除针和被针刺部位需消毒外,术者的手也都必须进行消毒。必须对使用针刺与施行外科手术同样地重视,术者手的消毒是必需的。

图片

四、手法
1.进针法
(1)捻转法这种方法是用于毫针的,在进针以前,先用针尖测探病人皮肤的痛点,要躲避开痛点进针,这样可以避免刺入的疼痛。捻转法又分两种,一种是用押手,一种是不用押手,但都捻转针柄以进针。
(2)刺针法这种方法是用圆利针,在刺「人中」及指趾末端穴位时所采取的速刺方法。
(3)刺入捻转法对于神经过敏的病人,或者是为了快一些进针,而采用这方法。就是先用刺针法穿过皮肤,然后再捻转进针。
在中医同道中,还有拇指押刺的方法(即左手拇指押住穴位,右手持针,沿着左手的指甲刺入),或用比较粗的针突然刺入深部。前者应注意严密消毒;后者应注意刺入的分寸。 

图片

图片

2.进针后的手法
进针后施行手法,有两种目的,一是找到针刺的特殊「感觉」,二是掌握刺激强度,以便发挥「兴奋」或「抑制」作用
我国古代将进针后的手法定名为「补泻」法,除上述「捻转法」外,倘有「提插」、「弹摇」、「循按」等种种方法,都是值得研究的。
3.退针法
(1)捻转退针法:缓缓地捻转退出。
(2)用押手的抽拔退针法:用左手食指中指夹持着针体,押着病人皮肤,右手将针很快地拔出来。
退针以后,用酒精棉球揉一揉针孔。
在针刺部位正有着强烈「感觉」的情况下,如果突然拔出针来,往往会给病人留下一种「压重感」,往往保持几小时到一两日之久。为了解除这种压重感,可以采取分段退针法,即把针捻退一段,留一留针,再捻退一段,再留一留针,如此分两三次把针完全退出来。

图片

五、针刺的方向、深度、时间
1.针刺的方向(如图8)

图片

2.针刺的深浅
一般可用孔穴各论中所规定的分寸,作为标准,但因病人有成人与儿童及长短肥瘦之分,所以在应用上要有所伸缩,不能千篇一律。一般针刺成人,要以找到「感觉」为标准。这种「感觉」因人而异,或由于针刺部位不同,而「感觉」也不同:有的觉「酸」,有的觉「麻」,有的觉「胀」,有的是觉「触电样感觉」或「蚁走感」。但是有的人感觉迟钝。有时由于针偏了,而找不到「感觉」,所以针刺时,也不应当为了找「感觉」而过份深刺
3.针刺的时间
在采用速刺法时,不留针,速进速退即可。在以起到兴奋作用时,留针也不过十分钟左右或竟不留针;在以起到作用时,一般是卧针15—20分钟,个别的发作性疼痛或痉挛,可以根据情况延长留针时间。
六、晕针和滞针
1.晕针:
这是针灸临床治疗使用针刺方法时偶而就会遇到的现象,介绍如下:
(1)晕针的症状
面色苍白,出冷汗(尤以额部及颜面最多),眩晕,心悸亢进,脉搏微弱频数。病人自觉心慌意乱,疲倦。重的时候则发生昏厥。
(2)在什么情况下容易晕针
1.病人精神紧张(如对针刺骇怕),饥饿,高度疲劳。
2.神经过敏,营养不良,贫血,身体过于衰弱的病人。
3.术者进针太猛撞,病人感觉太强烈。
4.猛刺感觉锐敏的穴位,如合谷,行间,太冲,肩井,以及某些背部穴位。
5.初诊病人,以往从未接受过针灸治疗,且对针刺惧怕。
6.体位不合适,如坐位针下肢。
(3)如何防止晕针?
1.对病人要解释清楚,解除其精神上恐惧,尤其对于初诊病人,必须做好解释工作。
2.对于初诊病人,尽可能不用感觉锐敏的穴位,尤应避免强烈刺激。
3.进针时要随时注意病人的表情,轻捻慢进,切忌猛撞。
4.体位要合适,最好是采取仰卧及侧卧位。
(4)发生晕针后的处理:
1.让病人安静卧下,头要放低一些(去掉枕头)。
2.如果是针上半身晕针,再针「足三里」、「三阴交」穴可解;如果是针下半身晕针,再针「人中」可解。一般速刺指趾末端的穴位亦可解除晕针。
2.滞针:
由于皮肤或肌肉的紧张,或者在皮下某种物质(可能是组织液中析出的纤维素),以致退不出针来,这情况在临床上有时遇到。其处理方法如下:
(1)再留针,等待皮肤和肌肉松弛时退针。
(2)如留针后仍退不出,则用指头在针的周围轻轻敲打或循按皮肤。
(3)如仍退不出,则索性向里捻进,趁着针活动的时机,可以顺手捻出来。
(4)或用艾灸的方法,烤一烤针柄和针体,一般可以退出针来。
(5)如果皮肤肌肉并不紧张,而又退不出针时,可用左手中指与食指夹住针体,按住皮肤,用右手把针抽拔出来。

针灸生:江青云

针灸师:李宝金


特别说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