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扶阳医学对疾病的认识

 悠哉乐哉 2023-08-19 发布于山东

阴阳是什么?我国古代思想家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由互相对立又互相依存的两个方面构成的。这两个方面就称为“阴阳”。“阳”是具有刚健,向上,生发,展示,外向,伸展,明朗,积极,主动等属性的方面;“阴”是具有柔弱,向下,收敛,隐蔽,内向,收缩,消极,安静,被动等属性的方面。

图片

《黄帝内经》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意思是说:阳气与人体的关系就像天和太阳的关系一样,一旦人损耗了他的阳气,就会不知不觉地减少寿命。所以就像天的运行离不开太阳的照耀一样,人也离不开阳气的温煦。因此,阳气具有像太阳一样的趋上的性质,同时为人体提供护卫的功能。

郑钦安“认证只分阴阳” “功夫全在阴阳上打算”。这是火神派最基本的学术观点。

图片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故治病必求于本。”所谓“治病必求于本”,是说以阴阳为本。陈修园曾谓:“良医之救人,不过能辨认此阴阳而已;庸医之杀人,不过错认此阴阳而已。”可见识别阴阳的重要性。张景岳则说:“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阴阳无谬,治焉有差?医道虽繁,而可以一言蔽之者,曰阴阳而已。”(《景岳全书·阴阳》)李士材曰:“人之疾病虽非一端,皆不外乎阴阳。”总之,百病皆源于阴阳偏虚.

前贤对此多有认识。张景岳指出:“本来之寒,生于无形无向之间,初无所感,莫测其因,人之病此者最多,人之知此者最少,果何谓哉?观丹溪曰:气有余便是火;余续之曰:气不足便是寒。夫今人之气有余者,能十中之几?其有或因禀受,或因丧败,以致阳气不足者,多见寒从中生,而阳衰之病无所不致。第其由来者渐,形见者微,当其未觉也,孰为之意?及其既甚也,始知治难......故惟高明见道之士,常以阳衰根本为忧。”(《景岳全书·新方八略》)

他所称“今人之气有余者,能十中之几?”说的是“阳衰”;“人之病此者(阴寒)最多”说的是“阴盛”,明确表明了对当时“阳衰之病无所不致”大趋势的估计。“故惟高明见道之士,常以阳衰根本为忧”一句,表达了他对这种阴盛阳衰局面的忧思之情。

图片

《黄帝内经》认为:阳化气,阴成形。现代科学认为宇宙是由能量、物质和信息构成的;同样人体生命也是由三种东西构成的:能量(阳),物质(阴),信息(生命反应);气(阳)就是能量,形(阴)就是躯体和物质,然后能量(阳)作用于物质的躯体(阴)产生生命反应(信息)。

在这个理论的指导下我们把属阴的“有形之物”与人体有关的转化有机地分成三个阶段,第一是有形之物(阴)从体外进入体内的过程;第二是有形之物(阴)在体内运转代谢的过程;第三是有形之物(阴)从体内排出体外的过程(物质转化三过程)。

我们当今社会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饮食的物质基础已经不存在问题,并且绝大多数人都处于饮食物质极其丰富的条件中。所以我们当代人不缺有形之物的“阴”,而是大大的缺少推动这些“成形之阴”正常走完“物质转化三过程”的“气”,也就是化“气”之“阳”。这三个过程任意一个或者多个过程出现异常,那么我的身体就出现疾病,比如,消化不良、急慢性肠胃炎、高血脂症,糖尿病、高尿酸症、缺血性疾病等等疾病,无不是因为“有形之物”转化异常的结果。从另一个方面讲,人类进化数亿年,始终围绕着一个最重要的主题:“食物”在奋进挣扎,在数亿年忍饥挨饿状态下进化的生命基因(我们称之为“抗挨饿基因”)不可能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适应食物(物质)天翻地覆的变化,也就是说,我们的生命基因进化适应不了当前这个时代的生命存在的物质条件,从而引发大量的疾病。

综上所述,我们面临的阳常不足、阴常有余的个体因素,阴盛阳衰的群体趋势,表明阳气虚弱是众多慢性病的主要病机,人体阳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动力,在属阴的物质条件极其丰富的时代,扶助人体阳气就是提高人体正气,就是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和自愈能力,就是延年益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