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迪导读 Thinkdid's Introduction 在上一期文章中(点击前方划线文字可直接跳转),针对国家新评审标准要求下的“医院现场管理”,行迪咨询师以急诊科为例给予了5条指导建议。 那么在急诊科的现场管理过程当中,除了在制度、人员配备、出入口、预检分诊、抢救室分区几个方面应当加强管控以外,对于抢救室的仪器设备、留观室的留观时长、就诊室的人员分区、支持区的设置原则、急诊科的信息系统又有哪些需要注意的要点,请继续跟随行迪智库,阅读“医院现场管理十应当”下篇。 六、抢救室/EICU“仪器设备”应当齐全 急诊科各区域设备配备齐全,相关岗位应当对抢救设备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保证设备完好率达到100%,定位放置,规范管理,科室内配备紧急替代设备。 抢救室现场管理管控要点: (一)科室各区域要有抢救室仪器设备清单(结合当地省份要求进行配备) ![]() (引自《中国县级医院急诊科建设规范专家共识》) ![]() (引自《中国县级医院急诊科建设规范专家共识》) (二)按照制度要求做好仪器设备三级维护保养,各种抢救设备规程随设备存放,方便取用。 (三)急诊设备使用后需要关注“清洁消毒”,特别是传染病疑似患者紧急救治使用后的区域,做好“终末消毒”。 (四)做好设备培训,医务人员能够熟练操作设备,提升抢救技能。特别关注新设备的首次启用培训及返岗后的再次培训。 ![]() 七、留观室“患者留观”应当不超过72小时 急诊科应当根据急诊患者流量和专业特点设置观察床,收住需要在急诊临时观察的患者,观察床数量根据医院承担的医疗任务和急诊病人量确定。急诊患者留观时间原则上不超过72小时。 留观室现场管理管控要点: (一)留观室宜与抢救区同层布置,也可通过专用急救电梯上下,方便患者转运治疗。 (二)留观区域每床间应安装隔帘,以保护患者隐私。 (三)明确急诊留观患者收治范围:符合住院条件,但因无病床不能收住院的患者;病情不稳定,离院有风险的患者;诊断尚不明确,需边治疗边检查的患者;做特殊治疗后需观察病情的患者;其他特殊情况。 (四)对急诊留观时间超过72小时的患者有管理协调机制,并及时妥善处置。 (五)留观区域有专人负责,做好巡查,确保患者安全。 ![]() 八、就诊室应当做好“(普通、特殊)人员分区” 根据患者分布情况,医院应安排妇产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皮肤科等科室医师承担本专业的急救医疗工作。 就诊室现场管理管控要点: (一)就诊室可采用单间式,单间面积不小于10平方米,均应具备患者隐私保护及避免就诊干扰的相关措施。 (二)就诊室独立成区,候诊区域不能阻碍急救通道,避免通道堵塞和交叉感染。 (三)儿科急诊应当根据儿童的特点,提供适合患儿的就诊环境。 ![]() 九、支持区设置应当符合“就近原则” 支持区包括挂号、检验、放射、药房、收费、住院、医保、安保等部门。 支持区现场管理管控要点: (一)急诊支持区与急诊科距离较近,所属同一楼层,毗邻急诊科,利于急诊抢救。 (二)急诊挂号、药房可独立设置于急诊分诊大厅。 (三)急诊科设置应临近大型影像检查等急诊医疗依赖较强的部门,医技检查室有条件宜单独设置,位置设置于急诊部中央区域,方便各功能区共同使用。 (四)急诊检验应临近公共卫生间设置,一般设置采样收样点。 (五)DSA手术室可设置在急救区域或靠近急救区并建立独立垂直交通,方便卒中患者得到快速转运救治。 ![]() 十、急诊信息系统应当完善 应加强急诊科及急诊急救信息化建设,推进实现院前急救、院内急诊信息互通共享,提升急诊急救工作效率,要依托信息化手段开展相关数据、质量控制指标的采集、分析、上报工作。 信息系统现场管理管控要点: (一)具有完备的可视化信息实时传输系统,医院救护车上现场视频及图文数据应实时传至院内急诊科。具有与院内、院外各级诊疗中心对接的数据传输与上报、分析系统。 (二)具备覆盖院前院内的急诊信息系统,实现院前院内信息快速沟通、共享。包括院前急救、预检分诊、急诊电子病历、急诊护理、急诊会诊、交接班、危重疑难病例讨论记录、重点病种流程管理、急诊质控管理、统计指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上报、急诊质控数据上报等功能。 (三)急诊科能基本实现医疗文书信息化处理,能够查询本科室历史病案和处方,并能实现医院内部数据共享。 (四)病历记录的内容可以在医院内共享,能够通过诊断条件检索病历号,书写病历时可共享挂号和预诊分诊采集的数据。 ![]() “十应当”系列文章持续更新中...... 国家新评审标准要求下的“医院现场管理十应当”(上、下篇)均已更新完毕,希望各位医务人员能够有所收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