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有万重山及物 为苍生健康发声 余秋雨在《中国文脉》里讲,《诗经》使中国文学从一开始就充满了稻麦香和虫鸟声。 中华文化是质朴的,是祥瑞的,是一场与天地自然之间的对话与沟通,充满了智慧,起居有常,饮食有节,古圣贤教会了我们如何在日常保养生命。 ![]() 还剩最后一天出伏,农历已到七月。 《诗经》曰:【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这里的七月流火,并不是指七月的天气很热,而是指已经到了初秋,天气要开始转凉,傍晚能看到心宿落下去。 【火】是二十八星宿中的【心宿】名,每年六月出现于正南方,位置最高,七月后逐渐偏西下沉,故称“流火”。 ![]() 这段时间,温差的变化开始增大幅度,时而酷热难耐,时而凉风习习,时而闷热潮湿,时而干燥凉爽。 这是自然的规律,从炎热变寒冷,要经过一个不断变化调整的过程,让万物能够适应。 ![]() 我们的身体,到了这个时候,也会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尤其是寒包火体质的人群,一定要抓住这个时机疏通三焦,呵护好脾胃。 要不然,一热一冷,一湿一燥,身体跟不上变化就会受不了,无论是心肺还是脾胃,会出现很多的问题。 寒包火体质的人,明明身体虚寒,却经常容易上火,嘴角起泡,牙龈上火,目赤肿痛,烦躁不安。 有的人是上热下寒,身体热,手脚冰凉,有的人则手脚心热,身体很寒,这种都是寒热分布不均匀,气机不畅通导致的。 这种情况,都可以艾灸,艾灸是调气的过程,通过艾绒燃烧的穿透力,释放出的无形的气场与能量,帮助人体气机运行恢复至正常状态,同时补充人体真阳之气。 所以出伏的这三天,可以艾灸两个神奇的穴位。 ![]() 出伏 · 艾灸 今天灸学家推荐两个出伏必灸的穴位,是八脉交会穴中两个至关重要的穴位。 一个是【内关穴】。内关穴属于手厥阴心包经,属于八脉交会穴之一,属于阴维脉,具有宁心安神,舒肝和胃等功能。 ![]() 心痛、胸闷、呕吐、失眠、胃痛等问题,都可以找这个穴位来解决。 第二个是【照海穴】。照海穴属于足少阴肾经,照海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阴跷脉。 ![]() 照即光照,海即海洋,此穴属肾经,气感如海,居于然骨弯,故得到燃烧之光照,意为肾中真阳,可光照周身,故名照海。 有吸热生气、养阴液、利咽喉、清神志、调下焦、滋阴清热,调经止痛等功能。 这两个穴位,一个是阴维脉,一个是阴跷脉,一个为心,一个为肾,心肾通调,滋阴养阴,很适合寒包火体质的人群,让身体的气血运行更加顺畅。 每个穴位可以灸10~15分钟,两侧都灸,总共30分钟左右即可灸好。 效果奇妙,只有灸了才知道。 今天灸学家就分享这么多了,如果觉得有用,还请点一下文章右下角,分享给更多人哦~福生无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