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普通人如何修习内观?|163

 折腾人123 2023-08-21 发布于河南

内观通常被形容为灵光一闪的洞见,或是对真理的直视。

这种说法固然正确。但事实上,内观者靠渐进的方法,按部就班的达到此种「直观的洞察力」。这个方法就是修习内观,也就是洞见的培养,即通常所说的内观禅修。

内观指的是一种特别的观看:对自身实相的观察。必须把自身的感受当做专注的对象,对其做有系统、冷静的观察。进而揭开身心的全部实相。

1

以感受作为观照对象

为什么选择「感受」作为观照的对象呢?因为透过「感受」可使我们直接体验真理。

首先,万事万物(六尘)必须与我们的各个感官(六根)接触,才能显出它们的存在,所以六根可以说是我们经验这个世界的六道门。而一旦根尘相对,各种感受就会立刻产生。

佛陀形容这个过程如下:

两木摩擦即生热,并迸出火花。同样的,乐触有乐受;苦触有苦受;不苦不乐触,有不苦不乐受。

也就是说,当身、心的六根与六尘接触时,会迸出感受的火花。因此,「感受」是我们经验世间所有身心现象的关键。为了培养实修的智慧,我们必须清楚的知道,自己真正经历到什么,也就是说,我们必须培养对「感受」的觉知。

选择感受作为观照对象,还有一个原因,因为身体上的感受和心理状态息息相关。感受就像呼吸一样,会反映出当下的心理状况。任何一种心理状况——如想法、概念、想象、情绪、记忆、希望、恐惧——浮上意识表层,感受就会跟着生起。因此,借着观察身体上的感受,我们也同时观察了自己的内心。

如果我们对自己的感受不清楚,那么我们对实相的观察,就会不完整、不深入。就好像,想除去园中的杂草,就必须先了解它们的根深埋在哪儿,以及它们的维生运作;同样的,如果我们想了解自己的习性,且处理得恰如其分,就必须深入观察自己的感受,而难点在于,大部分的感受是难以觉察的。

2

修习内观的练习法

身、心的每一次接触,都会产生某种感受,每一种生化反应都会产生感受。

在日常生活中,心缺乏足够的专注力,只能觉察到较粗重的感受。当我们练习「观入出息」后,心就会变得敏锐,也因此培养出知觉,就逐渐能清楚地体验到全身所有感受的实相。

在练习对呼吸的觉知时,我们只观察自然的呼吸,不要刻意控制或是调整呼吸。同样的,在练习内观时,我们只要去观察身上的感受即可。

我们对全身有系统的移动注意力,先从头到脚,然后从脚到头,从一端移到另一端。但在整个过程中,不要刻意寻找或避免某种感受,而是如实的去观察,去觉知全身所出现的感受,无论那感受是冷、热、轻、重、痒、悸动、紧、胀、压力、疼痛……内观者不追求任何特殊的感受,只是当身体上的各种感受自然发生时,如实的去观察它。

内观者也不必去了解感受的起因。它们也许源自外在的环境、坐姿、体质或所吃的食物……原因无关紧要,也不是我们该关心的。真正重要的,是集中注意力觉知当下身体上的感受。

3

修习的过程和要诀

刚开始练习时,可能只在身体的某些部分有感受,而其他部分则无。

这是因为觉知尚未完全开展,所以只能体验强烈的感受,而觉察不到较细微的部分。我们要轮流专注于身体的每一部分,观察全身,而不让注意力被强烈的感受所吸引。

刚开始练习时,大部分人通常都会有很长一段时间,经历到粗糙、强烈又不舒服的感受。同时,激动的情绪或早已遗忘的想法和往事又会生起,也随之带来心理或生理上的不舒服,甚至痛苦。

更有甚者,曾经阻挠我们进步的障碍:贪嗔痴慢疑,昏沉、不安等,此时又会重现,而且力量更为强大,令人无法维持对感受的觉知。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唯一的办法就是再观察呼吸,好让内心平静下来,使心变得更为敏锐。

身为内观者,我们要有耐心,不屈不挠,重新培养更深的专注力。其实,所有的困难都是我们的初步效果。正因为某些根深蒂固的习性反应被搅动了,才会浮现到意识层面。渐渐地,以从容不迫的持续努力,使心重回宁静和专注。

激动的想法或情绪一旦消逝,我们就可以恢复对感受的觉知。借着反复持续的练习,强烈的感受变成较平稳、细微,最后化为一种瞬间生灭的振动。

注意,不论这些感受是苦是乐,是强是弱,皆与禅修不相干。

内观者所要做的,只是客观、如实的去观察,不因任何感受而分心或黏住。我们的任务就是以不执著的心去观察自己,就像科学家在实验室中进行研究一般,把自己当研究对象。

内容来源:节选自《内观》一书

— 更多精彩内容 —

宇宙带给人类怎样的启示?

重新认识你自己 (二)——释疑「内观」

重新认识你自己(一)——佛学的离苦之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