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要明白,人是有差异化的。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功中反应。在功法练习过程中,一般会出现不同的功中反应。 在正常状态下,不同功法的体感身受虽一定的差异,但是异曲而同工。前人经过总结,大致分为酸、麻、胀、痛、冷、热、凉、温八种感受,称之为“功中八触”。这些都是正常的功中反应,不会对身体带来不良影响。比如站三体式桩功,用单重的三七步站法,后腿一定会经历“热、涨、酸、疼、麻”等感觉,当年我跟师父牛胜先学桩功的时候,师父告诉我一句话:不痛不痒,功夫不长。体感身受是练功的必经阶段,也是长功夫的必然体验。只要坚持习练,这些感觉也会逐渐的消失。 但是,有的练习者在练功中由于对练功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未能正确掌握,所以在会出现一些异常现象,如头昏脑胀、胸满、气不归原等各种反应。这些异常反应的出现,会直接影响到练功的进展,也会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所以我们称之为不良反应。练功者如有此种情况出现时,必须及时进行各方面调整、纠正。如方法得当,一般短到一天,长到一周左右,即可自行消失。如未能及时纠治,异常反应进一步发展,逐渐严重,就会造成偏差。 一般练功时的异常反应主要有如下六种。 第一种,心烦意乱、杂念丛生。 这是由于练功时内外环境的纷扰,或练功者练功之前精神紧张,与人生气、思想有负担等。在进入练功状态时杂念纷扰,心意散乱。很多初学者练功时,越是急于入静,越是不能入静,越是想排除杂念,反而杂念越多,导致精神更加紧张。这其实大多是由于用意过重引起的。在练功中杂念纷来时,应顺应自然,不要勉强抑制。经过一段时间,静观杂念出入,杂念逐渐会减少。或者当杂念繁多时,可以用一念代万念,如站三体式,意念集中在校正二十四法的身法调节上。如打坐,可以意守呼吸,即在默念自己呼吸的次数。如调节无效,杂念过多,更加烦躁不安,建议暂停练功。待心情平静后再开始习练。 第二种,胸闷憋气,呼吸不畅。 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姿势不当,很多人初学站桩,没有老师在旁边指导,身法出现偏差而不自知。 如在站桩时挺胸、或含胸太过,或时努气,呼吸用力过强,勉强追求深长细匀的呼吸,或是憋气,停闭呼吸时间太长,意守呼吸过重等,都可以可造成这种不良反应。对治方法必须进行身法校正。如挺胸者应调整虚心实腹,呼吸方式要顺遂自然。可以采用无极桩的练习方法,调整身法八要。守心性之智,莫以妄为。如意念过重的情况,应调整意念、似守非守。这样经过调身、调息、调心,不良现象即可逐渐缓解或消失。 第三种,心慌心悸、心跳加速。 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练功者的心脏有隐疾。在临床观察心慌者,有的练功时思想有顾虑,姿势不自然,全身未能放松,呼吸用力或停闭呼吸时间过长引起。尤其是心脏神经官能症或有心脏的患者发生较多。如有此种症状,应全身先进行放松练习,自然呼吸,待心慌消失后,再开始练功。如果是心脏疾病引起,需要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练功。 第四种,腹部胀满、腹肌酸痛。 这种情况的出现最常见的原因是练功时有意鼓腹,追求腹式呼吸或吸气后停闭时间过长,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腹肌紧张,肠胃受抑制而引起。纠正时首先调整为自然呼吸,减少腹肌的紧张用力,症状自然消除。如腹胀明显者,可暂停练功,按揉腹部,使腹肌放松,腹胀腹酸逐渐消除。 第五种,昏沉困顿、昏昏欲睡。 这种情况的出现, 一是由于意念未能集中,兴奋性尚未提高时产生昏昏欲睡的现象;二是由于身心过度疲劳、平时熬夜透支。如在站桩或打坐时出现昏沉欲睡现象时,就需要微开双眼,不能在闭目练功了。也可以将身体晃动几下,以驱散睡意,振作精神,再继续练功。如果是平时疲劳过度导致昏沉,就停止练功,先美美的睡一觉,待到神足时再开始练功。 第六种,头昏、头胀、耳鸣目眩。 这种情况的出现,大多是由于意守部位偏高,如意守上丹田(印堂或百会),或者是用意念强度偏大,或勉强用意念导引气血上头,或强行呼吸闭气引起。如出现此症状,应放弃意守,采取自然呼吸,以空掌心拍打头部百会穴,然后拍打头部各个部位。待头部症状消失后,再继续练功。如意守部位过高,应改为意守下丹田。一般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患者,应以练习下丹田为主。 以上是初学者最常遇到的六种情况,随着功夫日深,还会出现更多的体感身受。如何判别哪些是正常反应,哪些是异常反应,这就需要明师的指导。 总之,无论是站桩还是打坐,练功者最好找到老师进行指导。传统文化的教学讲究因人施教,练功的文化其实是古代修真文化。每个人的慧根、悟性有差异,都需要采取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方式。“进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修真是需要“修之于身,其德乃真”,没有明白老师的心传口授,很难登堂入室。所以,对修真者而言,最捷径就是寻明师,有了系统的传承,就可以一日千里。 太极道之使命: 为往圣继绝学,为民族育贤圣。 弘扬道德文化,助力民族复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