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医疗养生练功基本方法

 玉峰山 2014-05-08

医疗养生气功锻炼的基本方法,就是指进行气功指导和实践者,必须了解和掌握的若干功法的基本要素。目前一般分调身、调息、调心三大类。

第一节  调身锻炼

调身就是调整身体的姿势,也称摆架势,是练功者在练功时间内所采取的体位及形态。姿势锻炼,不外行、住(立)、坐、卧,四个方面,古人又称为“四威仪”。在这四类姿势中,根据锻炼的需要,又总结出不少具体姿势的摆法,但要按照各功法的要求去作,不论站式、坐式、卧式、行式,都要求姿势自然,不可处于紧张或僵直样状态。

一、练功姿势的要求

(1)坐式:坐式是一种较为常用的练功姿势,与一般人的坐姿相似,但有一定的练功要求,而且坐的姿态比较多,如下:

①平坐式:坐在木凳或椅子上,自然端正,头项正直,松肩垂肘,含胸,口眼轻闭,两手分放大腿上,腰部自然伸直,腹部松软,两足平放触地,两下肢外侧相距与肩同宽。

平坐式为坐式中最普遍常用的一种,一般人均可采用,年老体弱不能持久者,可与卧式交替应用。坐凳的高度注意要适中(约与个人小腿长度相等),腰背不要靠在椅子上,臀部的三分之一或二分之一坐在凳子上,要平稳自然。两足平行向前,上身与大腿,大腿与小腿夹角均约900°角。

靠坐式:靠坐式在椅子或沙发上,姿势与平坐式大致相同,背部可轻向后倚,两足可略前伸出。主要适用于年老体弱病人,或与平坐交替应用。

靠坐式:靠坐式是在椅子上或沙发上,姿势与平坐式大致相同,背部可轻向后倚,两足可向自然向前伸出。主要适用于中老年体弱病人,或与平作交替应用。

②盘坐式:指双足交叠而坐的姿势。具体又分为自然盘坐,单盘坐和双盘坐。

自然盘坐:上身自然端正,头项正直,松肩含胸,两腿,两腿交叉盘起,左上右下或右上左下均可,两手掌交叉或两手轻握置于腹前,或两手分放于大腿大。

双盘:将左足(或右足)置于右腿(或左腿)上,同时将右足(或左足)置于左腿(或右腿)上,两足心俱上仰朝天,其余均与自然盘同。

盘坐式使下肢稍感紧张,而上身及头部的紧张状态易于解除,有助于思想入静,消除杂念。老年人练双盘坐较困难,可采取自然盘或单盘。注意上身姿势基本与平坐式同,但须略向前倾,臀部可稍加坐垫,其要领是不松垮不紧张。

③跪坐式:两膝着地,脚掌朝上,身体自然坐在两脚掌上,两手相互轻握置于腹前。其余与平坐式相同。

(2)卧式:

卧式亦为常用的练功姿势,卧式细节很多,一般选用有仰卧式、侧卧式、三接式、半卧式等。

①仰卧式:全身平卧床上,头自然正直,面朝天,口眼轻闭,枕高低适宜,四肢自然伸直,两手分放身两旁或相叠置于下腹部。

仰卧是一种比较舒展自然,不耗体力的姿势,适应于久病体衰者,但易引起昏沉入睡。注意四肢伸直但不使肌肉紧张,两腿相距与肩同宽。

②侧卧式:侧身卧于床上(左右侧卧均可,一般采取右侧卧),腰部宜稍弯,身如弓形,头略向胸收,平稳着枕,口眼轻闭,上侧的手掌自然放在髋部,下侧的手置于枕上,手掌自然伸开。下侧的小腿自然伸直,上侧的腿弯曲放在下侧腿上。

侧卧式腹肌较松弛,易于形成腹式呼吸,适用于某些胃肠病或肺病,体弱者亦可采用。注意枕头高低适中(约15cm左右),姿势要摆得自然舒适。

③三接式:左或右侧卧,下侧手掌心按在上侧手肘部(曲池穴),上侧的腿屈膝上提,上侧手掌心按在上侧膝部(鹤顶穴),上侧足心(涌泉穴)接在下侧膝部。

三接式易于形成腹式呼吸,适宜于体质虚弱,中气下陷时的内脏下垂患者。

④半卧式:在仰卧的基础上,将上半身及头部垫高,斜靠床上,也可同时在膝下垫物。适用于心脏病或哮喘病人及气虚体衰者。

(3)站式:

站式又称站桩。源于古代拳法的站式练功法,除有技击桩外,还发展成养生柱。站桩式有多种,古人便有“倚壁”、“立身”、“蹲踞”等记载。现介绍现代常用的几种:

①自然站式:两脚分开成平行,(与肩同宽,头项正直,两眼平视,含胸拔背,垂肩,膝关节微曲(呈自然状态),两手位置可自然下垂于身体两侧 ,亦可手心向内两手叠放在小腹上,整个形体好象常态下的自然站立。

②三圆站式:两脚左右分开,与肩同宽,两足尖内八字站成一半圆形,两腿自然站立,膝关节微屈,头部正直,两眼睁开,平视前方某一目标,口轻闭,舌尖轻抵上腭,含胸拔背,直腰两臂抬起,两手高与乳部平,作环抱树干状,两手指均张开弯如抱球状,两手掌心相对,相距20—30厘米左右。

三圆站式,即是足圆,臂圆,手圆,又分为抱球式(手擘屈曲得小)和环抱式(手臂屈曲得大),站立姿势可根据练功者膝关节屈曲程度而分为高、中、低位。两眼平视或可下视、或向前视1~2米的目标。

③下按式:两脚左右分开,与肩同宽,两臂上垂于两侧,两手指伸直向前,掌心拟按向地面,其余同三圆式。

(4)走式:

走式是对气功锻炼过种中含有演练姿式的动作的概括称谓。它所包含的动作并不是单一的走动姿势,而是全身性活动并且具有一定规律的动作。一般可分成套路型,自动型(非套路型)几大类。

①太极拳类:此类功法属于武术,是典型的套路型,有健身、技击、攻势的意义。以太极拳为代表,其姿势柔中寓刚,动作轻柔缓和,可以活动周身每一关节,而且动作中寓有哲理,常可与练气相得益彰。太极拳演练要决中有虚灵顶劲,含胸拔背,松腰,分虚实,沉肩附肘,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随,内外相合,连续不断,动中求静。与气功要旨同理。

②仿生型动作:模仿脊椎类动物形态,活动姿势,编缀成演练套路。如《华陀五禽戏》等,即是模仿熊、虎、鹿、鸟、猿五种禽兽的形态姿势编缀而成的练功套路。

③自发动作:自发型所出现的动作往往是不成完整套路的,而且每次表演出现的动作不一定相同。但亦有反复多次出现近似的而形成比较定形的套路。在气功锻炼中是一种具有一定特色的姿势锻炼。

练功姿势尽管千姿百态,具有各自的特有形状,都有一定的要求,但也有共同规律需要遵循。如古人指出的“厚铺坐褥,宽解衣带,端身直脊,唇齿相着,舌柱上腭,微开其目,常视鼻端。”即是带有规律性的静功准则。

静功姿势总的要求是:全身稳定,内部舒松,防止强直和松垮。具体来说要注意掌握:

四要:①塞兑垂帘(轻合口,轻闭目,微露一线之光);②沉肩垂肘(两肩松开,两肘下垂);③松颈含胸(颈部松弛,胸略内含);④舒腰松腹(坐则腰直,侧卧腰弯,腹部放松)。

两对:①鼻与脐对(正面视之,鼻与脐成一直线);②耳与肩对(侧面视之,耳直对肩)。

古人所说的:“坐如钟,立如松,卧如弓,行如风”。也可供摆姿势时参考。

二、姿势的锻炼与检查

练功者对适合自己的姿势,应按功法要求,认真地进行自我锻炼,并经常检查姿势是否正确。练功姿势的特点之一,是要保持一定时间的稳定,这同平素中的行、住、坐、卧随时变动不一样,所以要有一定的主观努力。对练功姿势的掌握,有一个艰苦的适应过程,要有思想准备,但又不可勉强去硬作。勉强或估计过高,就会给心理上带来负担,那就失去了道法自然的原则。

为了使练功者更好地掌握姿势的锻炼,指导人员的检查,帮助纠正和自查是很重要的。姿势的检查总的是观察练功者姿势是否舒适自然,是否符合功法要求,与相关的用具是否妥当。

查功一般从头开始,再依次胸、腹、背、四肢。

(1)头部:有否前俯过低或昂头上仰。以坐式来讲,应以百会穴为中心,不偏不倚,不俯不仰的如悬挂一般,即所谓“悬顶”。因仰头易使呼吸不畅,颈部发酸,而低头易于昏沉睏盹。

(2)肩部:有否耸起。肩宜垂不宜耸,耸则肢体紧张,不利整体放松。

(3)胸部:有否挺出。挺胸可使呼吸不畅,强行锻炼,易引起两胁酸痛。所以胸部要向内微收,即“含胸”。

(4)背腰部:有否变成驼背样。弯腰则易腰背酸痛,或如负重般疲劳,所以腰背要直,即“拔背”。

(5)手足:练静功,两手按在大腿上,有否太前出近膝盖,太前出易使上肢紧张;或两手相握松紧是否适度;两脚是否放平、落实,否则易于麻木。练动功,肢体动作是否合乎标准,自我按摩与拍击,部位是否准确,套路动作的起落、高低、轻重、虚实变换是否恰当。另外,对举动、次数、神态等也要一一检查。

(6)上身:有否倾斜不正。

(7)仰卧:是否松适自然。

(8)面部:有否紧绷,要面带微笑。

发现上述不正确姿势时,对开始练功者应随时指出令其自行改正;或用手轻轻地帮助纠正;或让练功者轻轻地摆动一下身体,松动一下肩背,调节一下胸背腰腹,端正整个姿势,再行练功。如练静功者已进入安静状态,可在下功后向其指出,促使其注意。

练功用具要适合姿势的需要,如坐式的凳椅高低如何。过高时,设法在脚下垫高;过低则凳椅加垫。卧式以硬板床或棕棚床较好。盘坐式臀部要垫毯子或被褥。

第二节        调息锻炼

所谓调息,就是调整呼吸。但气功的调息锻炼不仅仅是肺呼吸的锻炼,而是在意识活动配合下进行的,所以又具有意识训练的意义。掌握得好,能够协调练心与练身,有助于进入气功功能态;倘若运用不当,就会带来副作用,甚至引起偏差。

一、常用调息的方法和运用

现代常用的各种调息方法,大都是从古代方法发展而来,根据临床不同的需要,可以选练不同的方法。其常用方法大致有:

(1)自然呼吸法系列:

①自然呼吸:其特点在于随其自然,即按照练功者的习惯呼吸方法去调息。但要求比平时要柔和,深长一些。这是呼吸锻炼的基础呼吸法,也是锻炼呼吸的最低要求,适用于初学练功者。

附注:鼻吸鼻呼,鼻吸口呼法。这两种呼吸法属于人们习惯的自然呼吸,有些功法明文规定用此两种形式。

②胸式呼吸:属自然呼吸系列的一种形式。特点是呼吸时胸部随呼吸起伏。练功中所强调的胸式呼吸,有扩胸收腰的作用,在锻炼时,要加上意念的活动,例如吸气时意想力由背发,以心窝后的脊柱为支点,朝心窝层的脊背,由下而上,气贴脊背,向胸中吸入,呼吸时,意想仍从心窝后脊背处呼出的样子。这种呼吸法可以变更胸围的大小,对某些胸部疾患有效。

③腹式呼吸:以呼吸时腹部呼吸起伏为特点,是从自然呼吸,通过锻炼逐渐形成的,功中腹式呼吸要与意念活动结合一起锻炼。呼吸时有意识的使膈肌活动幅度加大,用意念诱导吸入之气,沉入小腹,在膈肌下降时推动腹腔内脏下移,使小腹突起,感到气好象沉到小腹,这就是气沉丹田。吸气后,屏息片刻,然后缓缓呼气。初练时,腹式呼吸难以形成,可借助意念引导,也可将双手放在小腹上作诱导物,慢慢会形成以小腹为中心起落的腹式呼吸。有时小腹会感到发热,这是腹式呼吸形成后的效果。常用腹式呼吸有如下几种:

顺呼吸:即顺腹式呼吸,吸气时腹部隆起,呼气时腹部收进。

逆呼吸:吸气时逐渐收缩腹腹肌而腹部凹下,呼气时腹肌自然放松,腹部逐渐隆起,因而形成吸气时腹部回缩,呼气时腹部隆起的呼吸形式。

潜呼吸:随呼吸小腹部微微起伏,这是呼吸高度柔和情况下出现的一种形式。

脐呼吸:是一种比潜呼吸更柔和的腹式呼吸。腹部几乎不动,而想象脐部在呼吸,这也是一种渗透了意念活动的高级调息法。

④提肛呼吸:吸气时,稍用意提起会阴部,呼气时放下。可用于气虚下陷的内脏脱垂直,子宫脱垂等症。

(2)呼吸法和吸吸法

这是一种调节呼吸节律的锻炼法。练法:做一个动作时吸气,做另一个动作时呼气,这种呼吸方法叫呼吸法。如果在做一个动作时,分两次吸气,即在吸气过程中,中间有一个短暂的停顿,然后做另一个动作时再呼气,形成吸——吸——呼的呼吸节律,称为吸吸法。这种呼吸法有比较明显的节律性,适宜与动作互相配合一起锻炼,例如新气功疗法的慢步行动就采用这种呼吸法。

采用这种调息法,应在空气清新的环境中进行,有利于吸进大量氧气,呼出二氧化碳。锻炼呼吸的节奏并不是单一进行的,以调整呼吸节奏为主的呼吸法很多,可以根据动作的不同节奏来调整呼吸的停顿,或者意念的活动如默念字句的节奏而调整呼吸的停顿。

(3)停闭呼吸法

停闭呼吸实质上是一种闭气的锻炼,是在腹式呼吸或深呼吸基础上进行的一种呼吸法。具体练法是在一呼一吸中间或一吸一呼之后,有一停顿闭气的时间,亦有一种练法更适当延长吸气呼气的时间,如吸长呼短(练吸),或者吸短呼长(练呼),但其间都存在停闭之长短。总之在呼吸锻炼过程中有意识地停闭呼或吸,亦即有一较长的闭气过程的呼吸法都属于停闭呼吸法。停闭呼吸还有多种形式,如吸——停——呼,吸——呼——停,吸——停——呼——停等,可根据临床需要和功法规定灵活运用。

初学者不应骤然强性锻炼停闭呼吸法。因锻炼不当容易憋气出偏或出现耳鸣、晕眩、出汗等血氧过低的现象,应引起注意。

(4)胎息法

胎息法是仿效胎儿呼吸的一种锻炼方法。葛洪说:“得胎息者能不以鼻口嘘吸,如在胎胞之中。”《云笈七签》说:“人能依婴儿在妇腹中自服内气,握固守一,是名胎息。” 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成人的胎息是不可思议的。实际上胎息是一种高深的呼吸法,仍属闭气法范畴,即呼吸频率最大限度地减慢,呼吸次数最大限度地减少,有些功深的气功师,呼吸频率降低到每分钟1~2次或2~3分钟一次,更甚者,有几天停闭呼吸,如印度所谓的“圣者”巴罗多,就能够潜沉水箱中达七天之久。(见《气功与科学》87年5期)

胎息是通过长期锻炼,达到高深阶段时逐渐形成的,不是勉强追求所能得到的,所以不能盲目锻炼。这种呼吸法能培育元气,涵养精、气、神、节能储能,适用于治疗五劳七损。

二、调息时的伴随动作

由于功种不同,锻炼的目的不同,有些功法在练呼吸时要配合一些其他内容,综合起来大致有四种:

1、与默念配合

在练呼吸时,心中默念一些字句,象内养功等,要求在吸气、呼气和停顿时都默念一些对健康有益的词句,如“自己静坐身体能健康”等。各流派不同的默念内容,目的是协助调息入静,但初学者字数不宜过多,应逐渐加字,以免引起憋气影响入静。

2、与舌动配合

在练呼吸时要把舌尖抵住上腭,还可伴随呼吸上下起落。如内养功的第一、二种呼吸法即是。舌动或舌抵上腭有排除杂念帮助入静的作用;能使唾液分泌增多,利于消化或增进食欲;有利于真气运行,可以接通督任二脉经气的交流,古人称之谓搭“鹊桥”。但锻炼中注意舌尖不要用力过强,否则会引起舌酸痛或头晕眩胀。

3、与肢体动作配合

此法多用于动功。一般的配合规律是按升降开合配合,如手抬起的动作或双手向外开的动作都配合吸气;两手下落(或腿下蹲),或向里合的动作都配合呼气。呼吸与动作配合协调可以提高锻炼效果,有利气血运行,疏通经络,以治疗疾病,古人称此为导引术。

4、与意念配合

练呼吸时配合意念的活动十分重要。近代王竹林氏的“意气功”完全是配合呼吸让气从一个穴位走到另一个穴位。此外还有一些拳术,如太极拳的动作,意念和动作与呼吸也是不可分的,所谓以意行气,意到气到,气到力到。下图1、2、3、4,可供参考:

图1  吸、停、呼,呼吸法示意图

图2  吸、呼、停,呼吸法示意图

图3  吸、停、呼、停,呼吸法示意图

停顿                     默念                  大脑静

舌抵上腭

吸           呼         吸        呼

吸舌起     呼舌落   停顿                    默念               内脏动

图4  抓闭呼吸法(吸贴抓闭四字诀呼吸法)示意图

示意图5  吸 停 吸 停 呼吸法

第五种呼吸法示意图

停顿                气

停顿

舌起                                       舌落

三、调息的原则和要求

初学练功,一般应先注意摆好姿势,如何使肌体自然舒适,姿势正确,情绪宁静,在此基础上,然后再注意调整呼吸。如果一开始就练习呼吸,反而会使呼吸急促,不能自然通畅,因而情绪紧张不能安宁。

关于呼吸的形态,古人总结有风、喘、气、息四相之说。风相是指呼吸比较急促,可以听到自己的粗糙呼吸声;喘相是指虽然听不到呼吸声,但呼吸出入尚感到结滞不畅顺;气相是指呼吸虽然无声,也不结滞,但出入还不匀细;息相是指在高度安静时,出现的深长细匀的呼吸。调息锻炼的要求,静功一般来说是如何从风、喘、气相逐步练成息相。

人的呼吸形成与活动、情绪有关。如劳动或跑步时的呼吸相总是急迫的;当生气或受惊吓时,其呼吸相也随之改变。因此,调息锻炼要善于掌握自己的活动量和情绪。

调息锻炼,需要一个调整练习过程,不可能一蹴而成的。一般来讲,呼吸锻炼的原则有以下几条:

首先,呼吸锻炼要在自然呼吸的基础上进行,要求作到自然轻松不紧张不造作。

其次,要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要掌握“莫忘莫助”。即不能忘记主动调整呼吸,但又不能勉强对呼吸状态提出某种要求而施加助力。初练腹式呼吸,不可盲目追求气沉丹田,一味鼓肚子,用力过大会引起腹痛,腹泻等不良反应。

第三,呼吸锻炼也要有练有养,当练轼到一定时候,进入“静养”状态时,可暂且放下有意识的呼吸调整,以促入静。否则,会影响或破坏气功功能状态。

第四,深长细匀的呼吸是功夫积累的结果,而不是主观硬作出来的。要引起注意的是“使气则竭,屏气则伤”。使气是拖长呼吸,硬要求深长;屏气是屏住呼吸,硬要求匀细。这样反会出现呼吸不规则,或则出现胸、腹肌受伤作痛的不良后果。

第三节  调心锻炼

调心,亦即意识锻炼。意识对于气功功能效应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意识的纯化和训练是气功锻炼的中心环节,它也是气功“三大要素”的关键之一。

调心是着重研究纯化意识的方法的,其中心内容是意念的集中及其应用。气功锻炼中的意识训练是在练功过程中把自己的思想、情绪,思维意识与气功功法的要求统一起来,排除杂念,使大脑思维活动有针对性地高度集中,从而进入一种虚空,轻松愉快的境界。

一、常用调心的方法

每种功法都有各自的调节方法。我国目前留存的气功功法有上千种之多,所以其运用的调心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下面介绍一些常用的有代表性的方法:

1、意守法

意守是气功学中的专用术语,指练功中意念集中于某一事物而言。当功中的意念集中于广阔的海洋,即称为意守海洋;意念集中于自身小腹(丹田),即称为意守丹田。意守是一念代万念之法。构成这一调心的方法,有几个必备的因素。一是选定一个良好的,有益于身心的意念,诸如景物词句等;二是要将意念集中,包括排除其余的一切杂念,三是有一个选择好的躯体的特定部位。此三者必须成套并由此锻炼而使练功者进入入静的气功状态。

意守内容繁多,通常概括为内守和外守两大类。所为内守,是指思想集中于自身某一部位,如意守丹田,意守呼吸,意守涌泉等,外守则指思想集中于自身以外的事物,如意守青山,意守鲜花或回忆某种得意事物,也可以意守幻景。外守内容要以令人愉快,又不致引起高度兴奋为适度。

意守部位的选择

一般来讲,选择意守部位或景象,应根据练功者的素质、性格、练功目的、功法要求而定。内守部位很多,但大多数以守丹田为主。丹田的部位说法不一,古书记载人身丹田有三:两眉之间(印堂穴)为上丹田;两乳之间(膻中穴)为中丹田,脐下一寸五分(气海穴)为下丹田。所谓意守丹田,大多是指意守下丹田而言,部分有守中丹田者,但在个别情况下亦有守上丹田者。另外,不同功法,不同病症,意守部位也不尽相同,还可根据临床需要而意守命门,足趾,足三里,涌泉及心窝等处。实践中常根据辩证原则进行选择,如肾虚、命门火衰者,可选择意守命门穴,以促进其机能;高血压者可选守涌泉,以加强下元,纠正上实下虚的病理状态;脾胃虚弱,可选守足三里,以增强足阳明胃经的机能活动等。个别功法中其内守没有固定部位,而是采用动态意守法,如任督两脉交流或大周天运行等。

意守外景的选择,往往有针对性,或与患者的情绪作对抗性选择,临床上大多运用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理论,或在心理学知识指导下挑选或构成景象。如患有与肝相关的疾病,可按五行中肝属木及青、酸、风、动、主筋等属性;在分清阴阳的基础上来决定景象的动和静,或选参天大树,草木欣荣的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或选绿水碧潭,清澈沉寂的景象。

意守火侯:即意守时注意力的强度。火侯的适度是练功中最难把握的课题,不少人因火侯不当而走了弯路。练功者必须在实践中亲身体验,自行调节,由强至弱,趋向适宜。如何掌握才算合适,古人最有体会,他们主张:“不可用心守,不可无意求,有心着相,无意落空,似守非守,绵绵若存。有为头头错,无为又落空,守中不泥于中,心死神活,天机灵活。不绵绵而绵绵,似绵绵而非绵绵,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知而不空,方是要领。”这些经验是完全可以遵循的。

练功初期意守火侯比起“似有似无”应偏大一些,这样有助于排除杂念,但应以不头痛、头胀,精神紧张为度。在此基础上,随着功夫的加深,可以逐渐减小其强度,慢慢达到绵绵若存的强度。每次做功时意守的强度,也不能千篇一律,如果这次杂念较多,火侯可适当加大些,杂念较少,则可适当减弱意守强度。

2、存想、观想法

存想、观想两种调心的方法与意守法基本相似,严格讲,应属于意守法范畴,但略有不同。观想又称作禅观,是把外界环境与内在机体结合起来的一套幻想办法。存想也是闭目内观,但内观的对象是想象的,比较容易调动人体的真气,给机体以刺激,而产生兴奋的作用,故常容易出现“自发动”,因此在一些自发动功如灵子术、自发五禽戏等功中常用此类方法调心。

3、默念法

即默念字句法。是指在练功中用意念去默诵选定好的字句,现时不需要念出声来的一种练功方法。默念字句,一般是根据功法的要求或病情的需要来选择的,其内容是有助于练功者入静,或对身体健康,战胜病有意义的词句。如为了迅速掌握好练功方法,达到松静状态,可默念“松静”、“自己静”、“自己静坐”等,从而促进全身放松和达到思想入静。为了战胜疾病和促进身体健康,可默念“恬淡虚无真气生”、“自己静坐身体好”、“练好气功保健康”等。针对病情如高血压,可默念“血压降”等。此外默念字句与呼吸锻炼配合,可以合理掌握停闭呼吸的时间。默念字句还有排除杂念,思想集中,促进入静的作用。

运用默念法,要注意字数由少到多逐渐增加,一般先由三个字练起,最多不宜超过九个字。字数太多,会使停闭呼吸时间过长而致胸闷气短,呼吸不畅,影响入静。默念的强度大小要适宜,偏大则引起兴奋、精神紧张,不易入静;偏小则会忘却默念,使杂念增加。

练功中默念字句的节奏也很有讲究。一般是在吸、呼或中间停闭时分别念完一个字或词,例如“自己静”,根据呼吸的拍节,分别在吸气时默念“自”,中间停闭念“已”,呼气时念“静”。但各种功法有自己具体的要求,所以对字句的分节,要按功法规定来掌握。如六字诀气功,每当呼气时便吐出嘘、呵、呼、吹、嘻等字。也有的功法将默念字句与动作相配合,一般原则是:动作的内收 、升举上提 与有补益含义的字句相配;动作外展、按、压、下放与有排泻含义的字句相配合。

4、贯气法

贯气是指练功时意念以某一部位转到另一部位。一般都与呼吸配合锻炼,大致分两种锻炼方法。一种是随着吸和呼气的更替,在两个部位之间沿着一个特定路线转换意守部位,使意念伴随呼吸节律活动不同的窍穴。另一种是练功时用意念把清气升提,然后把浊气下降排出。比如,吸气时意念清气上升,呼气时排泄浊气。

贯气时意念循行的路线,大多运用阴阳五行和经络理论。比如阳气虚陷时,应当升提清阳之气,意念的活动应由下而转移到上;如阴虚阳亢,则意念由上而转移到下,以降潜虚火。又如肝胃不和,意念也常在两脏之间转移,吸气时意念在脾,呼气时意念转移到肝。根据每一经络的线路,意念也可沿经络的走向转移,例如意念从肺经的中府穴。另外,有些功法,规定有特定的贯气路线,很难用经络、五行等理论作解释,比如有些武术气功(包括硬气功),锻炼时应按硬功法规定线路贯气。

贯气法不同于以意导气,前者是入静前训练意念的方法,是帮助纯化意念,进入气功功能态,因此它可无真气的产生和运行;而后者往往是在练功得气后,真气凝聚或真气产生,用意念导引真气运行,因此,练功者会有明显的气感。

5、排除杂念

练功中的杂念,泛指功中特定意念活动以外的思想活动。如在意守丹田或意守呼吸时,不能专心一意,思想开了小差,想杂七杂八的事情,使思想不能入静。杂念的种类很多,形成的原因的多由环境嘈杂、思想负担、精神刺激、病情折磨、室温不佳、饱腹、饥肠等因素引起。对初学者来说,如追求入静的心情太强,其本身也是一种杂念。

排除杂念的方法,主要在于正确对待杂念,从思想上做到来而不拒,去而不留,任其自生自灭。对待和消除杂念的方法,大致有如下几种:

①排除杂念必须通过一定时间的练习,决不能急于求成,所谓气功功夫,就在这里体现。

②善于分析产生杂念的原因,针对性进行排除,如因环境不安静,则应排除其嘈杂声响 ,保持周围的肃静等。

③正确运用意守丹田,舌抵上腭,默念字句等意念活动,取代杂念,适当加大意守强度,杂念会相应减少以至全无。

④杂念排除不能勉强克制,意念强度过大,不符合气功自然放松的要求,也难作到杂念真正排除。

⑤当杂念千头万绪,天南地北时,可用意使其范围逐渐缩小,因势利导,缓缓联想下去,直到逐渐排除。

⑥平素思想愉快,情绪稳定,避免精神刺激,杂念可相对减少。

第四节  放松锻炼

练功最关键的要领是“松静自然。”松,是静的基础,是自然的象征和体现。不松则紧,紧则拘束不自然,不自然则无法入静。所以练静功中的放松,是锻炼的核心。

一、放松的含义

松,是一种 不紧张状态,不能理解为松垮、懈怠、松散。放松应以这样的体会来理解:

1、松弛

感到手足摆得很安稳,头部也感到轻松,呼吸畅顺匀调,情绪坦然自若,全身没有一处感到不舒适。

2、松开

进一步放松到哪一部位,便感觉到哪一位的肌肉好象在松开,骨头好象只剩一副骨架,肌肉很安稳地附在骨架上。全身的血流循环上下,似乎可以感觉到在安静地流淌。

3、松静

再进一步,全身好象溶化似的一般,完全没有什么拘束,悠悠自在,杂念全无,感觉着一种说不出的爽快和安静。

这样的感觉并不是主观追求来的,而是在意识的主导下,经过放松锻炼逐渐形成的。

二、放松锻炼方法

摆好练功的姿式后,让情绪安静下来,意念上按一定的次序引导身体逐个部位放松,并且注意呼吸和精神活动也要尽量松静自然。一般常用的方法有局部放松和三线放松。

1、局部放松法

练功时,摆好姿势(坐、卧、立均可)从头到脚逐个部位放松。其次序是:头部放松,胸部放松(包括上臂部位),腹部入松(包括前臂部位),大腿放松,小腿放松,足部放松。也就是说,从头到足,依次慢慢地一个部位一个部们的放松。整个身体放松完后,可依次再放第二遍,第三遍,直到感觉身体轻松自然为度。

2、三线放松法

把身体分成三线依次放松。

第一线(身两则)从头顶开始,头部两侧—>颈部两侧—>两肩—>两上臂—>两肘关节—>两前臂—>两腕关节—>两手掌—>两手指。

第二线(前面)头顶—>面部—>颈部—>胸部—>腹部—>两大腿—>两膝—>两小腿—>两踝关节—>两脚趾。

第三线:(后面)头部—>后项—>背部—>腰部—>两大腿后部—>两腿腘窝—>两小腿后部—>脚根—>脚底。

锻炼时先从第一线开始,放松第一线后约3分钟,再放松第二线,最后放第三线。每放松完毕第三线后,把意念集中于脐部或病灶上停留一分钟,作为一个循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