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容鲜卑很注意招收汉族的寒门子弟,汉族名仕归附较多,内部也名将众多,人才济济。 如慕容恪、慕容垂等均是当时冠绝天下的猛人,但也内斗纷争最多,反叛与内斗、阴谋与杀戮困扰着整个慕容部族。 导致前燕内讧(慕容垂大功招恨,前燕皇帝慕容暐(wěi)要诛杀其叔慕容垂,慕容垂因不忍自相残杀领兵降前秦,导致前燕被前秦轻易攻灭)被前秦轻易攻灭,复国后的后燕(384年-407年,慕容垂后又借前秦的淝水之战新败而反叛前秦,建立了后燕,因为前燕被前秦剿灭后前燕皇帝慕容暐成为傀儡人质,慕容垂反叛后慕容暐被苻坚所杀)剿灭西燕。(384年-394年,前燕皇帝慕容暐之弟慕容泓所建)后燕又被北魏攻灭,分裂为南燕(398年-410年,慕容垂的幼弟慕容德所建)和北燕(407年-436年,慕容垂之子慕容宝的养子慕容云所建,慕容云是高句丽人,原名高云)。北燕又被北魏剿灭,余部逃亡高句丽,后均被高句丽所杀;南燕后被东晋刘裕(后世也是刘裕取代东晋自立,定都建康,国号宋(420年-479年))攻灭。最后一个中原的慕容鲜卑政权被剿灭后,慕容鲜卑的中原创业就此落幕。 还有一支慕容鲜卑曾跑到青海、甘肃一带,建立起了著名的吐谷(yù)浑(313年-663年)比较长命,没有过度参与五胡乱华的中原大战。 吐谷浑国名来自慕容吐谷浑的人名,因为慕容吐谷浑是庶出,其和嫡弟慕容廆(慕容廆正是慕容垂的祖父)闹分家分得太少,慕容吐谷浑赌气率众西迁。吐谷浑后世与西羌等各部族融合,后被吐蕃所灭,反复建国无望后余部散入了西域、吐蕃、大唐帝国(618年-907年)。 所谓乞伏鲜卑(陇西鲜卑)是最早进入匈奴西部故地的一支。 匈奴南迁中曾有一支南迁进入宁夏北部,过程中融合了高车部族 (敕勒、铁勒、丁零,祖居贝加尔湖一带,是古雅利安人的游牧部族,与马萨格泰人、塞种人同源,均为白种人。 曹魏后期南下被柔然征服,被柔然奴役,后世被乌孙突厥征服,成为突厥汗国的军队主体,铁勒语也是后世突厥语的主体。 唐时的沙陀、葛逻禄、回纥、薛、延陀等部族均是华夏版图内突厥化的铁勒部族,而基马克(柔然后裔)、钦察(主体为康居波斯后裔)、塞尔柱等均是被西突厥、铁勒征服同化了的当地雅利安人游牧部族。 铁勒后世助突厥汗国(552年-630年,682年-745年)将疆域拓展至外兴安岭、西亚和东欧。 突厥汗国后被大隋帝国离间内讧,以阿尔泰山为界,将帝国疆域平分成东、西突厥。 突厥语中称部落国家为乌古斯,因此西突厥在中亚统称乌古斯,各部落酋长称叶护,地位仅次于可汗。由于西汉曾封乌孙、康居、月氏等贵族所建的西域小国国主为翕(xī)侯,叶护即突厥语的翕侯音译。 回纥部铁勒后借助大唐帝国力量剿灭了东突厥汗国,大唐帝国准其建立回鹘(纥)汗国(744年-846年),回鹘还助唐剿灭了反叛的薛延陀部。 回纥汗国后被黠戛斯(匈奴曾令西汉降将李陵世居并掌管乌孙东部的坚昆国,坚昆至唐称黠戛斯,因此黠戛斯自称为李陵后裔。黠戛斯也曾沦为突厥奴隶,后积极归附唐帝国,蒙古人称其为吉尔吉斯,黠戛斯在清早期被蒙古准噶尔部赶出伊利河谷,成为今日吉尔吉斯斯坦的前身)所灭,回鹘余部融入葛逻禄部族后一部分西迁,以楚河上游的八剌沙衮、碎叶(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区域)为中心建立了喀喇汗王朝(840年-1212年)。 后逐步扩展到从布哈拉到喀什噶尔、和田、阿克苏的广大地区,因与波斯-塔吉克的萨曼王朝(874年-999年)经常为争夺怛罗斯(哈萨克斯坦江布尔州首府塔拉兹)而发生战争,以及内部的内讧争位,最终皈依了伊斯兰教,是后世华夏维吾尔族的祖先。 还有一小部分回鹘余部进入河西走廊,称甘州回鹘,是后世华夏裕固族的祖先。 还有一支后世击败了吐蕃,建立了高昌回鹘(西州回鹘,848年-1132年),后世成为西辽附庸。 留在蒙古高原匈奴故地的丁零人因善于制作车轮高大的车子,鲜卑人称之为高车,这一支沦为了柔然奴隶,被拓跋鲜卑攻柔然时解放,后世成为拓跋鲜卑四处攻伐的主力先锋。 也曾有小支丁零人在河南滑县建立过短暂的丁零翟魏(388年-392年)政权,因反复横跳,被慕容鲜卑的后燕所灭)的一支。 正是乞伏鲜卑建立了西秦(385年-400年,409年-431年),曾向吕氏氐人的后凉称臣,又亡于姚氏羌人的后秦。后复国,但又亡于铁弗匈奴的胡夏(407年-431年),余部四散入沮渠匈奴(卢水胡,世居青海湖一带,青海湖古称卢水)的北凉(397年-439年)、吐谷浑和北魏(386年-534年)。 所谓拓跋鲜卑是鲜卑部族中东北边地最落后的部族,屡受各部族排挤,与中原接触最晚,也是最晚进入匈奴故地的鲜卑部族。与留居故地的匈奴融合,拓跋即鲜卑父、匈奴母之意,因为辫子缠头类似锁链锁头,被带步摇冠的文明人慕容鲜卑蔑称为索虏。 拓跋鲜卑在东汉末年几近被其他鲜卑部族灭族。后也是因分家,一支进入河西、陇西一带,称秃发(为拓跋的讹音)鲜卑,即前面提到的曾被曹操招降又引发“秦凉之变”的秃发鲜卑。 秃发鲜卑后臣服于前秦,前秦灭亡后又臣服于吕氏氐人的后凉,后趁后凉衰弱趁机建立了自己的南凉(397年-414年),最终被乞伏鲜卑的西秦所灭。余部中的大部分散入沮渠匈奴的北凉和北魏,一小部并入党项羌部族,成为党项羌中的拓跋羌。 还有一支拓跋鲜卑投靠了位于包头的没鹿回部(纥豆陵宾,北魏立国后改纥豆陵姓为窦姓),正是这支拓跋鲜卑吸取了匈奴祖先的教训,与曹魏和西晋交好,还助西晋平叛白部鲜卑及铁弗匈奴(匈奴父、鲜卑母所生者称铁弗),被封诸侯王(代国前身),在石氏羯人的后赵时又送人质(拓跋什翼犍,其孙即拓跋珪)才得以做大,成为五胡中的后来居上者。 苻氏氐人的前秦曾联合铁弗匈奴攻灭了拓跋什翼犍建立的代国。铁弗匈奴的刘卫辰部居西、刘库仁部居东占领了拓跋鲜卑的封地。 后趁前秦被姚氏羌人的后秦剿灭,386年,拓跋珪(据传大同云冈石窟第20窟即为其造像)欲重新立国,铁弗匈奴这二刘部也出现了分化,其中刘库仁部因联姻结盟而接受了拓跋珪的领导,而刘卫辰部则和拓跋珪展开了斗争。 最后刘卫辰失败被杀,其子刘勃勃(后改名赫连勃勃,取美好显赫与上天相连之意)率残部投靠后秦,后反叛,在陕西延安的靖边县筑统万城,建立胡夏,胡夏也很快被拓跋鲜卑的北魏攻灭,余部散入吐谷浑。 拓跋珪刚建立北魏时,地缘政治是极差的,四周强敌环伺,北有贺兰部(鲜卑化的匈奴一支,在北魏时期发展成古契丹人的主体部族)、南有独孤部(匈奴大单于后代,独孤部一直是曹操收服在山西的五部匈奴中最大一支,也是匈奴皇族。该部匈奴人均冒称刘姓,北魏后恢复独孤姓,刘库仁的匈奴名为独孤没根,也是拓跋什翼犍的外甥兼女婿,刘库仁是拓跋珪的姑父兼表舅)和后秦、东有库莫奚部(鲜卑化匈奴一支,后也融入契丹)、西边在河套一带有胡夏、阴山以北有柔然(塞外匈奴别种,匈奴衰败后,被进入匈奴故地的拓跋鲜卑掠为奴隶。鲜卑进入中原后柔然部族趁机独霸蒙古高原,逐步做大,曾兼并征服了大量高车部族,还征服了古乌孙阿史那部,将其迁徙至阿尔泰山为锻奴,称突厥)和高车部、太行山以东为后燕、西燕,其中以柔然部族隐患最大。 正如苻氏氐人的前秦开国重用汉人王猛统一北方一样,拓跋鲜卑的北魏开国重用了汉人崔浩,灭胡夏(为吐谷浑击败被俘送给北魏)、北燕、北凉,逐吐谷浑、收服柔然,收降西凉(400年-421年,汉将李暠(hào)反叛北凉后在甘肃敦煌所建,后被北凉剿灭,李暠为凉州望族,唐高祖李渊是李暠的六世孙)余部。 其中的东柔然一部后辗转败退到外兴安岭以北的拓跋鲜卑故地一带,与当地东胡鲜卑原始部族融合,发展为后世东蒙古人的祖先室韦(成吉思汗家族正是这一支的嫡系后裔,突厥语中称室韦为鞑靼(dá dá),源自室韦主要部族为柔然的塔塔尔部名,室韦其实本是柔然人称呼当地鲜卑的名称,但后来融合后也成为本族名。室韦和契丹均源自匈奴,唐末室韦与靺鞨曾一同沦为契丹奴隶)。 拓跋鲜卑的北魏终于统一了北方,此时的后秦也被取代东晋的刘宋(420年-479年)所灭,至此,五胡乱华后终于再次形成蛮、汉划江而治的南北朝(420年-589年)状态。 在当时的汉文明认知中,一是定鼎嵩洛(占领西安和洛阳并定都)、二是全面汉化,蛮族政权才算真正被汉族承认,否则华夷大防是一个胡汉不可逾越的鸿沟。 作为被蛮族称为蛮族的最落后蛮族,拓跋鲜卑从两千多公里外的东北塞外来到中原,也必须做到这两点。迁都好办,汉化就比较难了,毕竟鲜卑人没有文明国家的概念,也没有自己的文字,汉民族是被我征服的弱族,为什么要遵从被征服民族的认知改造自身呢? 最终,北魏除了宗室改汉姓比较成功外,大部分鲜卑人的汉化并不成功。今日如果探寻此次五胡乱华中华夏汉文明的同化归化的文明成果,源自这一千五百年前的胡人改姓归汉应属头筹。 自北魏覆灭后,鲜卑一族普遍归入汉族,共同撑起了今日的华族大家庭,可谓蔚为大观。 作为皇族的拓跋氏自己改姓元氏(从此源自拓跋鲜卑的元氏家族世居河南、山西、河北、安徽,世代均为望族),其余各亲贵部族中讫骨氏改为胡氏、拓拔拓拔氏改为长孙氏、普氏改为周氏、达奚氏改为奚氏、伊娄氏改为伊氏、丘敦氏改为丘氏、俟亥氏改为亥氏、乙旃(zhān)氏改为叔孙氏(与拓跋鲜卑联姻的丁零一支)、丘穆陵氏改为穆氏、须卜氏改为卜氏(须卜氏是匈奴帝国最古老的三大外戚贵族一支,另两支为呼衍氏、兰氏)、步六孤氏改为陆氏、贺兰氏改为贺氏、独孤氏改为刘氏(后恢复独孤氏。匈奴帝国初代目头曼单于本姓挛(luán)鞮(dī)氏,自称“撑犁孤涂单于”,“撑犁”即天,“孤涂”即子,“单于”即广大,“撑犁孤涂单于”自谓宇天之下的伟大首领。头曼单于母系即须卜氏,头曼单于与冒顿单于正是凭借姻亲和母系的家族势力统一了匈奴部族,后发展为强大的草原帝国。匈奴被汉帝国击败后南附,以孤涂为姓并改姓独孤,因此独孤氏为匈奴大单于之皇姓)、贺楼氏改为楼氏、勿忸于氏改为于氏、尉迟氏改为尉氏等。 |
|
来自: 白衣钱子 > 《中国古代民族及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