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小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价值、意涵与路径

 课程教学研究 2023-08-21 发布于浙江

本刊刊载之全部论文,从不收取任何版面费、审稿费、编辑费,如有言称收费者,必为假冒。

欢迎投稿图片

官方网站:www.


作者信息


刘彦挺/重庆市南岸区珊瑚实验小学校副校长、高级教师、特级教师

刘云生/重庆市教育评估院书记、院长,研究员。

本文摘要




“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内核与真义所在。中小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独特的新时代价值、复杂的动态性意涵、实践的多向度路径。新时代价值在于: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细胞体,是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学”的升级版,是解决教育复杂问题的总抓手,是赢得教育国际竞争的奠基石。基本意涵是“高质量地发展教育”和“发展出高质量教育”的统一,前者要求发展过程处于事物内外部要素最优化状态,后者要求发展结果实现“五高”,即学生就学巩固率高和素养发展度高、教育教学符合度和有效度高、保障支撑体系适配度高。每所学校都应有教育质量发展的使命和担当,其中的“高”并非“无限高”,而是学校在自身教育“历史高位”、横向教育“世界高位”与时代教育的“应然高位”中找到的最近发展区。建立适切性高质量教育标准,开展对标式高质量教育项目建设,健全发展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实施人本式教育质量治理,是实现中小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路径。


2023年8期
中国教育学刊订阅
15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其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和必然要求。近年来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研究渐成热点,文献梳理发现,已有研究大体分四个层面:一是一般研究,探讨了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基础及其方向引领,内涵、标准及实践,动力机制,体系建设,回归教育本真等;二是类型研究,探讨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挑战、路径、模式、政策等,其中基础教育方面,着重探讨了高质量发展的路向转换、理论认知与实践推进;三是领域研究,探讨教育高质量发展某个领域的策略,如校长课程领导、综合改革、信息化助推、增值评价促进、人工智能赋能、政策工具突破,以及家庭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困境与路径等;四是校本研究,探讨党建引领、“双减政策”助力、学校内涵建设推动、问题友好型学校治理和治理策略提升、活力教师助燃、文化引领、区域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等。这些研究呈现层层深入态势,由于学校是教育事业的“细胞”,教育高质量发展不仅需要而且必然体现在学校高质量发展上。因此,学校高质量发展成为进一步探索和研究的深入之点。

学校高质量发展包括内在价值和外在功用两个方面,内在价值即为学校教育本身的高质量发展,外在功用包括树立学校品牌、形成教研科研成果等非育人行动。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内核和真义所在,没有“学校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学校”的高质量发展难以成立。尽管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有赖于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外在功用,但是只停留在外在功用上,甚至只用“外功”,“外在功用对内在价值的挤压,绩效主义的竞争和教育精神之疲乏”必然显现,也难实现学校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继而让学校高质量发展成为泡影。因此,打通教育高质量发展“最后一公里”,实实在在抓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而根本的现实意义。

本文运用政策分析法,对中小学校教育为什么要高质量发展、怎样才算高质量发展、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等基本问题作简要分析,供学校层面落实党和国家教育高质量发展战略作参考。

一、中小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独特的新时代价值

质量是教育永恒的主题和追求。任何学校办教育,不断提高质量都是天经地义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近50余年发布的4个全球教育报告表明,现代教育大体经历了从“教育的普遍可及”到“有质量的教育”再到“确保每个人终身接受优质教育的权利”的发展之路。在当代中国,中小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还有其独特的新时代价值和意义。

(一)中小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细胞体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设专章部署“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学校作为教育质量发展的重要表征平台,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都要从学校生发,并在学校这一层面进行落地和实施。”也只有每一所中小学校的教育高质量发展了,整个教育高质量发展才是充分的、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尽管现实中的学校千差万别,教育质量也有高有低,但每一所中小学校都应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使命和担当,都应有属于自己的教育高质量发展之旅,都应该成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细胞体。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我国教育“更公平、更均衡、更协调、更全面、更创新、更优质、更可持续及更安全的发展”。

(二)中小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学”的升级版

我国基础教育从“有学上”向“上好学”迈进,有两个基本维度:一是公平维度,着重推动教育均衡发展;二是质量维度,着重推动教育内涵发展。随着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全面实现、高中教育全面普及,“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得以基本实现。目前正在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办好县域普通高中,走向“公平而高质量的教育”。就每一所学校而言,在这个大的历史进程中提高教育质量无疑是越来越重要的任务,也是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学”愿望的根本依托。这些年来,我们经历了办特色学校、身边的好学校、优质学校等探索与实践过程,但是,“优质不等于高质量,教育高质量发展包括优质但不限于优质,优质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最佳状态”,下一步的发展路向即是“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办高质量教育的学校。

(三)中小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是解决教育复杂问题的总抓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发展十分迅速,一跃进入世界中上水平,但正如当年邓小平所预言的那样,“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当前,基础教育领域面临许多复杂棘手的问题:一是教育内容过载,学生超前学习、课业负担过重、教师超纲教学、职业倦怠等都是其具体表现;二是教育形式内卷,传统的知能导向的教育方式囿于书本、教室,脱离生活与社会实际,而投入大量教育资源,包括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都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局面,甚至在一些地区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仅用于“育分”,导致素养导向的教育雷声大雨点小;三是教育秩序失范,争抢买卖生源愈演愈烈、“地下”培训暗流涌动等失序现象被广泛诟病;四是教育结果片面,应试大格局下所培养的学生做题能力很强,但做事的能力较弱,做人的修炼被遮蔽,难以适应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健康发展的需要。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是教育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产物。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让每一所学校的教育都高质量发展起来,是解决这些问题的牛鼻子。

(四)中小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是赢得教育国际竞争的奠基石

当下,世界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大国竞争全面而激烈,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教育的竞争。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对当代中国而言,教育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我们必须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赢得教育国际竞争,继而赢得人才竞争。教育高质量发展是不二选择。教育高质量发展之“高”,不仅与自己比达到新高度,更要与国际比成为新高度,还要与社会需求比创造新高度。这样的新高度一定是建立在基础教育这个基础之上的。中小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无疑具有奠基作用。中小学教育作为全民教育,为每一个国民奠定素养发展基础,要着力培养世界优秀公民,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作为人才基础教育,在推动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提升自主人才培养质量的一环,只有中小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了,国家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高技能人才、拔尖创新人才才有数量和质量的支撑,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的大背景下,更具深远的战略和全局意义;作为教育服务业的一员,既可以直接参与国际基础教育的竞争,更要为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参与国际竞争打牢基础,让更多国外的学子来华留学。中小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将为世界教育提供“中国方案”“中国案例”。

二、中小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复杂的动态性意涵

中小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对象是“学校教育”,根本任务是“发展”,核心是“质量”,目标是“高质量”,其意涵具有复杂性,而且随着情势发展而变化。把握其意涵,可循着“学校教育质量→学校教育高质量→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理路逐层加以分析。

(一)学校教育质量是过程与结果、环境与要素、主体与结构质量的统一

一般而言,学校教育质量是学校教育特性满足利益相关者需要的程度。其中,学校教育特性是“质”,满足利益相关者需要的程度即为“量”。把学校教育质量泛化为教育质量、窄化为学生的学业标准或认知水平、混淆为教育科研成果等都是不妥当的。由于学校教育利益相关者构成十分复杂,小到学生、教师、家长个体,大到国家、民族、社会,其需求与期望各不相同,关于学校教育质量的具体认知异常丰富复杂,人们尝试着从结构上去把握。相关研究表明,典型的学校教育质量结构模型有五种,这里对其优劣作简要分析,如表1所示。

图片

五种典型的学校教育质量结构模型各有优点和不足。博采众长,以人的发展为中心,将教育质量的过程与结果、环境与要素、主体与结构等向度统整起来,可建立起学校教育质量的“立体内聚模型”,如图1所示。

图1把学校教育质量喻像为球体,学生发展质量作为结果质量,处于球心位置;教育教学实施的质量作为过程质量处于球中空位置,支撑教育教学体系的质量作为条件质量处于球面位置,结果、过程、条件,形成学校教育质量的立体内聚结构。学生发展是学校一切教育的内聚点,其质量是学校教育质量的内核,主要看学生发展满足利益相关者需要的程度,包括满足人类的欲求、国家的要求、社会的需求、个人的追求等。很显然,没有学生发展质量,学校教育质量将无从谈起。

图片

但仅仅用学生发展质量来描述学校教育质量也是不够的,必须看教育教学活动的质量:一是看教育教学是否有效促进了学生发展,因为学校教育具有目的性,同样的学生发展结果,如果不是教育教学活动“生产”的,也不能算是学校教育质量;二是看教育教学是否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因为学校教育具有科学性,如果教育教学不符合规律,可能导致其他的教育问题,即便促进了学生某个方面的发展,也不是我们所需要的;三是看教育教学是否符合伦理道德、法律法规等,因为学校教育具有人文性,如果教育教学不符合相关规范,即使促进了学生某些方面发展,也是得不偿失的。

除此之外,还要看支撑体系质量,即为学生发展和教育教学提供所需的环境、资源、治理等的情况,因为同样的学生发展质量、教育教学质量,有可能得到的支撑不一样,所配给的资源越少,营造的环境越好,治理的效率越高,则质量越高。

由此可见,在学校教育中,教育教学围绕学生发展展开,支撑体系则围绕教育教学展开,内圈层的质量牵引外圈层的质量,外圈层的质量则决定着内圈层的质量。

(二)学校教育高质量是在历史、世界与时代高位中找到的最近发展区

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追求的是“高质量”。学校教育质量怎样才算“高”?“高”只有在比较中才存在。从时间纵轴上看,应该处于学校教育质量的历史高位,与学校自己的过去比质量要高,与学校“历史群像”比质量要高;还应该处于时代教育的应然高位。因此,每一所学校都要研究教育质量发展的历史,知道我们这个时代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位在哪里。如表2所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质量追求有两条线索。

图片

一条线索是促进人的发展:考试成绩→综合素质→核心素养;另一条线索是赋能社会:提供人才→教育服务供给→适应社会需求→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两条线索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政策中或成为明线被强调,或成为暗线被贯穿。2017年以来,两条线索在高质量发展中都得到凸显,提高核心素养、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成为主要的教育质量追求。这意味着,学校教育质量“立体内聚模型”中,学生发展质量主要看“学生就学巩固率”和“核心素养”,前者重在量,后者重在质,在“质”与“量”两个维度上都达到优质状态,并且以此为球心所形成的“结果-过程-条件”体系也是高质量的。

从空间横轴上看,学校教育高质量应该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教育相比处于现实中的高位。近几十年来,随着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国际教育测评与比较风起云涌,一是大规模的学生发展质量测评,二是学校教育排名,三是国家或区域教育对社会贡献度的评估,为我们提供了比较的视角。就中小学而言,主要是第一种,围绕学生发展质量及其相关因素开展的测评,如PISA测试,让我们知道世界教育的高位在哪里。

基于学校教育质量结构,以及历史高位、世界高位和时代应然高位的分析,可形成学校教育高质量的标准框架,如表3所示。

图片

其中,“高”的具体含义,每一所学校都可以根据自身实际去界定,在自身教育“历史高位”、横向教育“世界高位”与时代教育“应然高位”中找到最近发展区。正因为如此,上述标准框架为每一所学校打开了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大门。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每一所学校都可为、必为、能为。

(三)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是“高质量地发展教育”与“发展出高质量教育”的统一

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发展状态的高质量,即“高质量地发展教育”;二是发展结果的高质量,即“发展出高质量教育”。前者是手段与过程,后者是目的与结果,没有前者难有后者,没有后者前者也缺乏说服力。发展结果的高质量前文已作阐述。发展状态的高质量指的是学校教育发展,能够反映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新发展理念,成为“实现事物内外部要素最优化的过程”。对中小学校教育而言,这个最优化的过程,一是创新活力激发的过程,学生乐学敢创,教师乐教会创,发展潜力被充分释放出来;二是平等共享教育资源的过程,从硬件到课程、教学、管理等软件,师生都能够平等获得和利用,充分发挥资源要素潜力;三是全面发展的过程,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四是开放协调互动的过程,学生学习发展、教师教育教学实施、学校治理与资源配置等相互协调,并且家校社开放协同,相互促进;五是绿色安全实践的过程,校园的政治、育人、信息、饮食等方面的安全都得到保障;六是可持续发展的过程,每一个阶段的学校教育发展都是全面、充分、优质的,并且为下一个阶段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确保高质量发展永续推进。

三、中小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实践的多向度路径

中小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是一个实践命题,唯有在现实中践行这样的发展理念,推进这样的发展过程,实现这样的发展目标,才具有实实在在的意义。由于不同学校的教育历史、现实条件、个性取向等不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内容、形态等也必然有其差异性,但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主题是一样的,每一所学校都要确立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以自己教育质量的历史高位为起点,选择合适的路径,向学校教育质量的世界高位、时代的应然高位进发。

(一)建立适切性教育高质量标准

根据学校所确立的教育高质量发展目标,参照前文所述学校教育高质量标准框架,制订适合自己学校的教育高质量发展标准,进一步具体化“高”的内涵和要求,使之可实施、可监测、可评估,让教育高质量发展真实“可见”、切实“可行”。

一是建立素养为本的学生发展标准。人工智能时代,当机器越来越具有智能之后,人的发展从知能本位向素养本位迭代升级是历史的必然,也是国际教育和未来教育发展的潮流。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未来素养和未来课程:课程变革的全球参考框架》给素养下的定义:“为实现个人的、集体的和全球性的利益而能在21世纪的环境中有效地参与和行动,从而对信息、数据、知识、技能、价值观、态度和技术能互动地调动和有伦理地使用的发展能力。”我们可以看出素养的纵向结构,如图2所示。

图片

素养具有属人性,并且只有在情境中才能形成,现象层表现为信息、数据、技术,这些要素形成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等构念层,构念层进一步内化形成素养的本体层。素养既包括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等要素,但又不是这些要素的简单相加,而是对这些要素“互动地调动和有伦理地使用的发展能力”。《未来素养和未来课程:课程变革的全球参考框架》所说的宏观性素养要素,则揭示了素养的横向结构:自主意识(自我认知、自我实现)→终身学习(知道如何学习并终身学习)→多重读写(基本读写算,数字性、文化性、金融性、媒体性的多重读写)→跨学科能力→与多样性的工具和资源进行互动→与他人进行互动→与整个世界进行互动。学校可根据我国的教育方针政策,尤其是新课程标准,基于素养的纵横结构,结合本校学生实际,制订各学段各年级学生发展标准,明确学生毕业要求。

二是建立规律为本的教育教学标准。教育教学符合度高、有效度高,最根本的一条是遵循学习、教学、育人规律。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方针政策、伦理道德、法律法规等都是教育规律的具体体现,是教育规律的政策化、规则化。因此,学校要以规律为本,根据国家的课程标准,制订更为具体的课程教学标准,把符合度、有效度要求细化为每门课程设计、每项教学实施、每次教学评价的标准。

三是建立育人为本的支撑体系标准。紧盯学生素养发展,围绕教育教学高质量实施,制订学校环境友好、资源适配(师资建设、设施设备配置、经费投入等)、治理服务系列标准。这些支撑体系标准要以人为核心,始终围绕服务师生展开,以育人为本位,满足学生学习、教师教书育人的需要。

(二)开展对标式高质量教育项目建设

对照学校高质量教育标准,找到自己的差距和发展重点,明确若干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重点项目并着手建设。一般而言,有四个重点值得关注。

一是高质量学习建设。学生发展的唯一途径是学生学习,任何外在环境、教育教学的影响都只能通过学习发生作用。学生发展从知能为本向素养为本升级,首要的是变革学生学习方式,实现高质量学习。基于素养的属人性,实施适才性学习,突出学习的精准化、个性化,确立学生个性化学习目标和任务,基于人工智能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动态分析、过程可视化和实时预警,精准预测和干预学生学习状态,为学生学习提供自适应支持服务。基于素养的纵向结构,加强情境化学习,让学生在现实生活情境或者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拟真化的教学情境中去学习,增强学习的投入度和沉浸度;强化深度学习,引导学生不仅获取“信息、数据、知识、技能、价值观、态度和技术”,更要“互动地调动和有伦理地使用”这些要素。基于素养的横向结构,加强融合式学习,注重跨学科、跨领域、跨项目的关联,以学习者为中心,建立个体与工具、与他人、与世界的联系。

二是高质量课程建设。中小学校课程是否属于高质量,要看“四个度”:与教育方针政策、法律法规、道德伦理要求的符合度高,反映党和国家、人民的意志;课程体系的完善度高,形成以国家课程为主干、校本课程为补充、社会泛在课程为延伸的课程体系;对学生培养方案的支撑度高,每一个学生发展目标与标准,都有相应的课程内容与之相匹配;对教育教学实施支撑的有效度高,能够成为学生学习发展、教师教书育人的良好载体。学校可按照这“四个度”的要求去建设高质量课程。

三是高质量课堂建设。以学生素养发展为核心,将课程内容重构为若干教学板块,每一个教学板块都形成“哲学观念→跨学科大概念、观点→学科大概念→核心概念和方法→具体概念→事实、现象、例子”的垂直结构,及“书本知识→拟真实践→社会实践”的平行结构。在此基础上,整合备课组、教研组、科研课题组等力量,围绕主要教学板块打造若干高质量“金课”,形成课堂教学样板库,供教师教育教学选用或参考。

四是高质量师资建设。基于学校教育高质量标准框架,制定师资建设标准,明确各门学科教师师德师能的具体要求。强化学校教育高质量标准培训,让教师对学生发展质量标准、教育教学质量标准,乃至支撑体系标准了然于心。将教师培训融入教育教学场景之中,通过磨课、问题研讨、小课题研究等,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与师资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建立高质量师资评选制度,不断推出卓越教师。

(三)健全发展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能否顺利进行,质量保障体系是关键。所谓质量保障体系,就是满足质量目标达成和可持续提升的价值体系、资源体系、运作体系、治理体系等的总和。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可建立如图3所示的发展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图片

一是建立内部质量保障体系。这个体系围绕学校教育质量展开,包括八大系统。理念与文化系统,可借鉴国际教育认证的OBE理念,树立“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观念,建立自觉、自省、自律、自查、自纠的质量文化,学校中“人”养成五问习惯:“我是谁?应该怎样?实际怎样?为什么会这样?下一步如何改进和发展?”决策与指挥系统,建立质量管理委员会,设立质量管理办公室和质量工作机构,负责制定质量目标、标准及相关政策,引进师生参与,提供质量相关意见和建议,实施质量共同治理。目标与标准系统,确立办学定位,明确使命、战略目标和办学特色,建立课程质量、教学质量、教学条件质量等标准。制度与执行系统,建立质量管理、教学运行、学风建设、教学档案等制度并执行。资源与配给系统,对人力、教学基础、教学研究平台、教学设施、教学经费等资源进行配给。监测与配给系统,对教育教学质量实施监测、评估、质量审核。反馈与改进系统,基于评价,对学生学习、教师教书育人、学校治理等质量提出反馈意见,扬长补短,推动改进。平台与工具系统,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学-教-管-评一体化平台,运用多种质量保障工具确保教育高质量发展。

二是建立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学校要主动引进第三方机构,对学校教育质量进行全覆盖监测,对质量建设项目进行评估,对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成就进行认证,用好上级机构督导报告,实施提升质量为核心的整改。用外部质量保障体系来推动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内外相互着力,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朝着高水平稳步发展。

(四)实施人本式教育质量治理

20世纪 70 年代末以来,质量管理的发展经历了质量检验、质量控制、全面质量管理三个阶段,目前正行进在质量治理新阶段。质量治理是多元主体共同参与质量管理、调控和持续改进的过程。中小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实施人本式教育质量治理要抓住三个关键。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多元治理。“教育高质量发展很大程度上是人的发展,人的满意度、获得感和幸福感。”质量治理要把人置于主体位置,切实提高教育满足利益相关者需要的程度。同时,基于教育情感劳动和协同创生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教师、家长、管理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协同参与课程治理、教学治理、学习治理、环境治理等,变学校主导的“一元管理”为多元主体参与的“质量共治”。“质量共治”的关键在于明确以质量为中心的权责关系,中小学可以建立质量权责制,明确各层级管理者、各岗位教师、学生及家长等的质量治理权力、权利、义务与责任,及其行使的路径和方式。

二是坚持程序规范、体系治理。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且复杂,单向度、机械组合式治理难以适应其发展追求,实施体系治理是必然选择。中小学校可研制学校教育质量治理手册,要把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和外部质量保障体系整合起来,通过一套规范的程序来确保质量治理运作顺畅和高效。

三是坚持教育初心、重点治理。学校要以“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主动降低对外在功用的追求,尤其是要拒绝被以高质量发展之名推出的各种竞赛、评选、晋级等所绑架,通过自身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重点治理自身存在的教育内容过载、形式内卷、秩序失范、结果片面等问题。

(本文编辑:蒲丽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