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看见光,追随光

 施训洋 2023-08-21 发布于安徽

还有一个星期暑假就要结束了,即将开启我进城来的第二个新学年。

新的一学年,我已有了新的打算。加入合肥市叶菊名师工作室,在名师引领下,与团队合作,深入研究新课标,落实“双减”。

参加工作室成员遴选,发现市区学校多才俊。有中南大学研究生毕业的,有华东师大本科毕业的,有送培送教的专家,与他们一起竞聘,感觉压力山大。好在,有二十多年的历练。

将全身心地投入教育教学研究,撰写心得体会,全面了解每个孩子,有针对性地促进孩子个性化发展。

这个暑假,先前任教的地处城乡结合部的乡村学校今年又有四名教师流出,三名教师参加选调进了城,一名教师考到了省城。


网上有许多谈论乡村教育的文章,无一例外地都谈到了教师的流动,更多地是对过去的怀念,认为曾经的乡村学校能留得住人。在我看来,过去的乡村学校尤其是村小都是民办教师撑起来的,我小时读书的村小一开始连校长都是民办教师。想想留住他们的不仅仅是教育的情怀,更多地是一亩三分地的收入。


社会的发展,新生代的农民已大量涌入城市,乡村民办教师逐渐到龄退休,村小的消亡是必然趋势。很少有公办教师安心于村小,即便迫于分配的无奈,也终将选择离去。二十多年前,先后从各类师范毕业的没有人愿意被分到村小,都是各想办法尽力留在镇上,有个别毕业被分配到村小的,赌气参加高考竟去了北京,不得不说每个人都不想呆在乡旮旯里。


再后来,为了延缓村小的消亡,及至逢进必考政策的出台,新入编的教师必须先到村小服务几年。表面上给村小带来了一线生机,但限于各种原因,新进教师难以安心,有的来了不久便通过某种途径离开,有的压根就没见着人影便另谋高就,剩下的也在等待时机。

儿时就读的村小因常年没有补充新鲜血液,成了第一个被撤并的学校,即便并了之后的新学校依然是转正民师为主力。大多通过入编考试进入村小的教师,服务期满没有一个留下,全部选调进城,有的还通过考研去了大城市。师资力量严重不足,迫使一些稍有些实力的家长将孩子送到镇上上学,或陪读、或接送,其他人家纷纷效仿,村小的生源锐减。


土地流转的大规模推行,让留守老人都彻底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他们成了陪读的主力军,村小更加速消亡。原有的七所村小现在全部不复存在,并入了初中组建了九年一贯制学校。即便如此,教师队伍仍不稳定,每年都有教师通过选调、辞职等方式离开。为了教学工作有序开展,学校不得不返聘退休教师。


而今,乡村教师待遇的不断提升,乡村建设的不断发展,便利的生活、便捷的交通,习惯了环境的同事们也少了些流出的念头。

但,对于年轻人而言,城市的吸引力依然很大。

暑假里,我参加了为期20天的卓越教师培训。培训期间,有专家给我们分析了教师流动的趋势:特别优秀的省城名特教师去了北京、江苏和浙江,特别优秀的地市名特教师填了省城的缺……

如此,教师流动是一种必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