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学》感悟一

 以仁通志 2023-08-22 发布于陕西

前言:逐字逐句看完了《中庸》,又拿起了《论语》。看《论语》的时候,同时在看《金刚经》,觉得很有趣。如今《论语》读完了,摆在面前的选择有《道德经》、《金刚经》和《大学》,为什么是这三本呢?因为字数少,可以逐字逐句的写下来,思虑再三,选择了《大学》,为什么呢?以前读书追求广博,现在追求精深,希望自己先把儒家的经典好好读完,然后是道家,最后是佛教。我认为佛教是最玄妙的,是最彻底的,但也是生活中最难准确运用的,如果不是非常聪明或者非常笨拙的人,不要轻易沉浸其中,否则弊大于利。不如循序渐进,从儒家开始一步步前进,看起来慢,其实是最快的。

言归正传,从今天起开始读《大学》,参照的书籍是钱穆先生和傅佩荣教授,什么叫大学呢?有不同的解释,常见的解释为古代高等教育机构,培养贵族子弟从政所需要的知识与能力。


第一章

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白话:

大学的理想,在于彰显一个人光明的德行,在于让他亲近百姓,在于让他抵达完美的人生境界。一个人知道了目标就会产生定力,有了定力就能保持平静,保持平静就能周全的思虑,有了周全的思虑就会抵达目标。物体有根本和细枝末节,事情有结束也有开始,知道事物发展的先后次序,就接近大学的理想了。

感悟:

人人都有光明的德行,它就是我们年少时天真无邪的心,可惜在成长的过程中被我们的私欲遮蔽,产生了自私、贪心、傲慢、嫉妒、嗔恨、虚伪、欺骗等,它们如同灰尘一般遮住我们内在光明的德行。大学的理想就是扫除我们心中的灰尘,让光明的德行再次展现出来,当所有灰尘都被扫除,我们就能抵达完美的人生境界。

要抵达这个完美境界,人首先要明白自己本来就有光明的德行,明白了这一点,内心就感到踏实和安定,内心踏实和安定了就会平静,平静下来就能进行周全的思虑,就能制定周密的计划,然后一步步按计划实施,最后就能抵达人生的完美境界。

我们每个人生来就抱着一个最珍贵的宝贝,它叫做光明的德行,只可惜我们自己不知道它的珍贵,反而用它换来一堆廉价的破烂,比如自私、贪心、傲慢、嫉妒、嗔恨、虚伪、欺骗等等,我们常说修养,什么是修养呢?修养就是弄清楚这个最珍贵的宝贝是什么,然后把它找回来好好养着。

第二章

原文: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白话:

古时候想彰显自己光明的德行于天下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规范好自己的家庭。要想规范好自己的家庭,先要修养自己的言行。要想修养自己的言行,先要端正自己的心。要想端正自己的心,先要真诚对待自己内心的念头。要想真诚对待自己内心的念头,先要探究自己的良知

。探究自己的良知在于具体事物上做出正确判断。

感悟:

虽然光明的德行一直在我们身上,但被我们的私欲埋藏起来,要想找到它,就要发出大愿,比如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有了这个大愿,人就有了巨大的动力,有了动力还不够,需要从身边的事情做起,比如规范自己的家庭,要想规范自己的家庭,先要修养自己的语言和行为,自己的语言和行为端正了,家人才会心悦诚服听从于你,然后你才能规范家庭。

如何端正自己的语言和行为呢?

要端正自己的心,因为心里想什么,嘴上就会说什么,身体会做出相应的行为。

如何端正自己的心呢?

要真诚对待自己产生的每个念头,一念可以为善,一念可以为恶,不可以不慎重对待。

如何真诚对待自己的念头呢?

要探究自己的良知,用良知去判断自己的念头是善还是恶。

如何探究自己的良知呢?

要在具体的事情上磨炼,良知判断是善的,就立刻去做;良知判断是恶的,就立刻摒弃,让良知永远处于觉醒的状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