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渔洋文化的时代内涵

 转折点001 2023-08-22 发布于山东

王渔洋故居主题雕塑

王渔洋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哲理、胸怀和风骨,挖掘阐释其中的时代内涵和传承价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王渔洋文化是王渔洋及与之有关的历史文化符号所承载的优秀传统文化的集合体,它包括王渔洋的文学成就、诗宗流派,为政思想、仕宦经历,家族教育、生活环境,历史背景、社会交往,人生游历、遗迹遗存等,涵盖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精神特质和思想内核。

文物内涵——讲述历史智慧和先贤风骨

王渔洋文化的发源地桓台县新城镇是桓台古县城所在地,也是省内第一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具有十分重要的文物保护和历史研究价值。

桓台古县城建于元初,兴盛于明清,历元、明、清、民国至建国初期共计722年,几经废兴,遗留下大量的文化遗存,境内至今保留着自新石器时代至宋元时期的大量文物古迹,被市政府列为地下文物丰富地区予以保护。镇域内已经探明的不可移动的文化遗迹遗存有32处,包括古建筑、石造像、古墓葬、近现代民居、古遗址等,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市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有8处与王渔洋及其家族直接相关,代表新城王氏家族历史象征的四世宫保砖坊被誉为“华夏第一砖坊”,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10月,经过一年多的申报遴选,“两代尚书府邸”王渔洋故居(含渔洋祠)又以其鲜明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内涵价值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另外,新城王氏家祠忠勤祠和位于新城西郊的王渔洋墓均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些不可移动文物以及与之有关的馆藏珍贵文物得天独厚,博大精深,描述了一段段可以触摸的历史,展示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无形魅力,成为王渔洋文化最直接、最有效的有形载体和传承发展的“动力引擎”。

近年来王渔洋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证明,文化,尤其是历史传统文化,要得到好的传承与发展,需要有形载体的支撑,文物恰好就是最好的载体。无论是忠勤祠琳琅满目的“齐鲁小碑林”石刻,还是王渔洋故居宸翰堂廊心墙上的楹联,又或者宸翰堂大脊的福寿禧砖雕和后门的石刻小鹿,无不在讲述历史的变迁,讲述文化的启示。保护研究文物,让文物说话,讲述历史智慧和先贤风骨,这是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遗产的根本所在。

文学内涵——纵贯清代以来古典文学史

王渔洋是清初文坛领袖、诗坛“一代正宗”,引领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诗歌创作的高峰,中国作协将其纳入中国百位历史文化名人之一,组织编著人物志。王渔洋一生勤于著述,以诗名世,留下诗作4000余首,独创诗论“神韵”说,蜚声海内;传世著述多达36种560多卷,其中11种载入清代官修的文化从书《四库全书》,25种列入《四库全书存目》;康熙皇帝曾萃其精华诗作300余首编成《御览集》,中国文学史称其“总持风雅数十年,于清代诗风甚具影响。”作为清初文化名人、朝廷高官,王渔洋门生遍布天下,交游之人有许多文化名流和高官显贵,多有书信和诗作往来。这些书信、诗词以及各种笔记成为后世文献学、历史学、地理学等学术研究的第一手资料。作为清康熙以来的文化伟人,有关王渔洋文化的研究一直是清代文学的研究热点,民初大型史书《清史稿》称“士禛以诗被遇,清和粹美,蔚为一代正宗”(《清史稿·列传五十三》)。

扬州五年是王渔洋神韵诗创作的巅峰时期,也是他仕宦生涯的起点,惠政颇多,地方百姓将他和宋代大学问家、且同地扬州做过官的欧阳修、苏轼建祠并祀,时称扬州“三贤祠”。民国时期著名学者胡怀琛将王渔洋与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苏东坡、陆游并列为“中国八大诗人”。爱新觉罗·弘历、沈德潜、施闰章、纪晓岚、袁枚、蒲松龄、钱钟书、孔尚任等都对王渔洋的文学成就倍加推崇。迄今,关于王渔洋及其家族文化仍然是清代文学史、明清史不可回避的内容,在中宣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全国古典文学研究会、山东古典文学研究会、山东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浙江大学,甚至英、美、日、韩等国家都有专门的研究人员和研究课题,形成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态势。2014年8月,山东省古典文学学会成立了王渔洋专业委员会,简称山东省王渔洋研究会,专门组织开展王渔洋文化研究活动。

政德内涵——传递洁己爱民社会正能量

明清时期,新城王氏家族在科举仕宦之路上连续三百年保持长盛不衰,家族成员通过科举、恩荫等方式出仕做官者众多,尤其是第六代和第八代形成两个科举仕宦巅峰时期,在当时具有很大的政治影响力。面对复杂官场中各种各样的问题、形形色色的诱惑,王氏成员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并写进家训教育子孙,为后代提供借鉴。在这个过程中,“道义”“读书”法则贯穿了其家族兴盛的始终,他们始终坚持修身以德,治家以德,为政以德,世代传承了忠勤报国、清正自守、洁己爱民的廉政家风和父劝子廉、母劝子廉、妻劝夫廉的家族传统,成为明清仕宦家族。

王渔洋是新城王氏家族清代中兴的关键人物,清初一代廉吏,他26岁授扬州推官,康熙十七年(1678)奉特旨入翰林,是清代汉臣由部曹改词臣的第一人,为官45年,其中27年为康熙近臣,始终恪守“清慎勤”的为官准则,践行“不负民即不负国,不负国即不负所学”的为官之道,他的为官思想顺应了康熙帝察吏安民、以宽为本的治世之道,深得康熙赏识,是一代廉吏、贤吏、能吏。王渔洋廉政文化的价值在于:他一生勤勉职守,宽严有度,廉洁自励,做该做的事,把该做的事情做好。他所书《手镜》一文,从日常用度到为人处事,从刑罚宽严到与民休戚,词简义精,既是自己一生正直为官的经验写照和自律准则,也教育后人审慎处事,洁己爱民。

新城王氏家族为官者的政德思想非常丰富。例如忠勤报国、正直无私的政治立场,廉洁奉公,勤政爱民的民本理念,“不负民即不负国,不负国即不负所学”的价值取向,“清慎勤”的做官态度,“曲笔以媚权贵,君子不为”的志士情怀,这些都是王渔洋文化当中最具有现实教育意义的“正能量”。对当下的政德教育、廉政文化教育、预防职务犯罪教育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王渔洋故里景区是淄博市反腐倡廉教育基地、淄博市政德教育基地,在传播健康向上的主流文化、激励文化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家风内涵——演绎齐鲁望族文化乐章

王渔洋是新城王氏第八世。新城王氏家族的祖先元末明初逃难来到新城时给人佣作;第二世实现自给自足便在门前舍粥行善;第三世开始读书教书,使农耕之家转向书香门第;第四世王重光成为家族第一个进士、第一位高官,开启了家族仕宦之路;至第六世,整个家族就出了10个进士(包括一名武进士)、三位尚书,成就了“新城王半朝”。从明嘉靖至清道光300年间,新城王家共出了30名进士,52名举人,158名贡生,出仕为官者100余人,其中四品以上朝廷重臣12人,有诗集和著述传世者50多人,著述约计167种820多卷,成为济南府有名的明清第一进士家族、闻名海内的仕宦望族和文学世家,人称“江北青箱”“王半朝”。

新城王氏如此显赫,与其深厚的家族教育传统和管理理念渊源相关,王氏历代家训族规凝练着朴素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了乐善好施的淳朴家风,崇文重教的入世之道,经世致用的教育哲学,清正严明的廉政家风,这些治世治学治家的理念,既成就了新城王氏名门望族,又影响着一方水土的文化风尚,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纵观新城王氏家风的发展历程和内涵特点,不仅形成了内容丰富、系统完善的家规体系,从方方面面约束和规范族人的言行,而且随着社会历史背景变化和家族发展需要,在每个时期都有其鲜明的特点,体现了齐鲁名门望族的优秀家学传统和为人处世原则。这些内涵特点就决定了新城王氏家风,从文化理念和传承价值来看,已经远远超出了其所处的那个时代,与当今时代的社会道德观念和民心所向是一致的。在今天,看新城王氏家风,仍然能够清晰地看到其充满正能量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从中挖掘展示它的精神内涵和传承价值,寻找适合每个人的励志语录。这是人们研究和传承普及新城王氏家风家训最朴素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