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研班‖古今诗话基础‖第五讲

 文冠厚朴 2023-08-24 发布于安徽
 
图片
图片

如何做到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撰写、主讲老师:青螺

语音助理:  兰心

语音制作: 流星

今天第五讲。我们在第三讲时,专门花了一节课的时间讲了六一诗话里著名的句子: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看了大家的作业,写的非常的好。在如何写景上大家花了很多工夫。那今天我们就来专门讲如何写意,尤其是如何做到含不尽之意而见于言外。

在第二讲里,我们说过:梅尧臣是北宋著名诗人,善于形象描写,意境深远,深得欧阳修的赞赏和喜爱。其中,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是六一诗话里最著名的论点。意思是:诗歌创作中,写景状物一定要鲜明、生动、逼真,如真实景物一般呈现在人们的眼前;而表情达意则要含蓄、丰富、深远,意在言外。这样才能达到了创作的至高境界。

比如,李白的“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王昌龄的“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其妙处正在于隐,即“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从王昌龄的诗中,读者捕捉到了宫妃见到寒鸦时一刹那间的幽怨心情,表现了深宫中无数妙龄女子被帝王见弃,命运不如一只自由飞翔的寒鸦的思想情感,的确是蕴藉含蓄,意味深远! 因为这种情感,不是直接说出来的,而是借物来表达的。

今天我们就从几首七律作品来看看如何表达这种意犹未尽,而又是在言外的。

图片


题郑县亭子
唐·杜甫 押真韵
郑县亭子涧之滨,户牖凭高发兴新。
云断岳莲临大路,天晴宫柳暗长春。
巢边野雀群欺燕,花底山蜂远趁人。
更欲题诗满青竹,晚来幽独恐伤神。

诗当作于乾元元年(758)六月,杜甫47岁,杜甫当时离开长安赴华州,从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此为途中在郑县亭子上作。郑县有西溪,其地在官道旁七八十步,西溪亭,即郑县亭子。

郑县亭子涧之滨,户牖凭高发兴新。
首句直接点题,叙事。次句是由描述亭子上的户牖(窗户)入情。“郑县”之“县”应平而仄,因为是地名,故平仄从宽,不能视为失律。涧,指西溪;滨,水边。因为登亭,所以说凭高;首联大意为:在郑县亭子临窗远眺,耳目一新,引起诗兴。“发兴新”,意思同孟浩然的,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可以参读。注意:这种入情的写法,相当于借景融情,表达的比较直接,因为发兴新,已经把情直接告诉你了。

云断岳莲临大路,天晴宫柳暗长春。
颔联以登高所望之景承接:句子中的岳莲,指西岳华山的莲花峰。大路为官道,意思是,近处的大路,通往华阴县,而远处的华山莲花峰,耸入云端。后分句,说亭子远处还可见到长春宫(皇上的别宫),在晴日里,被宫柳遮掩。暗:指遮荫。长春:即长春宫的缩写。颔联的写景,远近高低视角都有了。暗字双关意,既指柳荫,又暗示朝廷远离自己了。因为唐人仕途,一般以在朝廷中心为荣,何况左拾遗的官职,乃是皇上的近臣,从左拾遗位置贬出京城,心情自然可知。

巢边野雀群欺燕,花底山蜂远趁人。
我们重点看看颈联的表达,字面上是写物,有野雀,燕子,山蜂,还有人。句中下了,欺字,和趁字。这样就带有了情绪了,为何可以在登亭观景会用这样一个造境的手法?因为他想表达,朝中的那些当权者们,就如这里的野雀和山蜂一般,就会欺负我这个小燕子,我都已经远离朝廷了,还来追着我,要用刺扎我一下。这里的趁,就是逐、追赶的意思。所以,颈联明用眼前可见之物,雀欺蜂趁,来比喻朝中众谤交侵,而自己一身孤立。故有此自伤幽独之感。

这里,诗意,是见于言外的;语境是合理的,因为此地为野外,山峦之处,所选择之物都是合理的,但以这样的方式串联在一起,就是所谓的,物象的刻意选择,和造境的手法。

更欲题诗满青竹,晚来幽独恐伤神。
尾联是推进一层来收结全篇,在上面三联的铺陈之后,情绪自然要表达出来了,以一种侧面表达的手法来宣泄,说自己,要把满腔的不满写满在眼前的竹子上,但还不行,因为天色已经晚了,自己一人在此,忧伤过度对自己不好。这里的满青竹,就是指刻诗于竹上。这里,作者的情绪,并没有直接来表达,以上面颈联为基础,一个题诗二字,其实就是一种喧泄,表达方式是侧面的,不是直接的,由尾句的幽独,伤神,就看出来了。再看一首杜甫的七律:

图片

南邻
(唐·杜甫)押真韵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粟不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柴门月色新。

这首,是杜甫写自己草堂建成后与邻居相处的一个生活片段。首句的锦里,指锦江,濯其中则鲜明,故命曰锦里。角巾:有棱角的方头巾。为隐士之冠。芋栗,是指芋艿和橡栗。庄稼吧。未全贫三字,应该是交往中锦里先生的自谦。首联意思是说,这位隐居者,自己有个小园子,种些庄稼,能够自给,倒也不算是贫穷者。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颔联是到对方家里后,对这位南邻家里的第一印象:家里的孩子们似乎不认生,一看见我,很高兴的样子。注意,这样的叙述,读者一下子就感觉到了言外的含义,就是锦里先生非常好客,连家里的孩子都习惯了来客;而周围的鸟雀也经常来做客,为何?

因为孩子们喜欢,在门前台阶上撒些小米,由于经常这样,鸟雀们都习惯了,没事就来找点吃的。言外之意自然是对方非常热爱自然,热爱生命。从一些现象,看出了人品。这里的除,本义指宫殿的台阶,后泛指台阶。鸟雀驯,指邻居待物之仁。从这两句可以看出主人很好客,因为家里常有客人来访,为人也很和善。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颈联要注意,是以写景而代指宴会结束,意思是,宴会结束,开始乘舟入浣花溪游玩,前句说秋水只有四五尺这么深,所以船只能坐两三个人。此为流水对,这里的流水,是指两句之间为因果关系。航,指方舟也。恰受:指刚好可以容纳。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柴门月色新。
尾联这两句是从景色的描写,暗示此时杜甫到家已经是傍晚了,所以这种描写,也是意境见于言外的。杜甫很有可能是在南邻那里待了一天,从而可见宾主相娱甚欢。

从布局上看,首联述邻居本人,以及家庭概括,属总领,颔联以邻居的为人待客承接,用儿童惯看宾客暗喻锦里先生好客,以台阶上常有鸟来觅食,见待物之仁心,是为事承。颈联用了疏笔的写法,一笔省略了作客家宴的过程,只用宴会后的同舟游览带过,是为转,由首二联的叙述对方,而转入两人宴会后同游,而同时也点明杜甫在邻家待了一整天,因为尾联是回家后,月亮已经升起了,很完美的一次和邻家相聚的情景,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柴门月色新。这里,七分句是时间,尾句入情收结,因为相对柴门月色新,景中融情。

这首最大的特点,几乎是通篇意境皆是见于言外哦。再看一首杜甫的七律:

图片


恨别
(唐·杜甫)押先韵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这首是杜甫在成都草堂怀念自己分别已久家人的一首七律。先看一下章法布局:首联两句领起恨别。从最后一次在洛阳离别写起,到如今已五六年了,是为起,颔联承接首联的一别,前分句述自己来四川时,草木变衰,而现在因兵戈阻绝,自己可能要老江边了;颈联由上面的铺陈后转入写意抒情,是为情转,但这个情转,是由叙事来完成的;尾联写当前的政治形势,带有期盼之意,收结,情绪上较之前三略微提升,是律诗里需要注意的不平,跌宕之法,不能平铺直叙。

首句的洛城,指洛阳,在唐朝被称为东都或东京。次句的胡骑,指安史叛军,安禄山、史思明都是胡人(北方少数民族)。四千里,言其远。五六年,言其久。颔联以事承接首联的别字。三分句的行剑外,承首句的四千里。四分句的老江边,承二分句的五六年。颈联转写自己如何思念家人的,是对恨别的一种具象化的描写,情绪,是通过叙事来表达的,宵立昼眠,忧而反常也。意,自然是见诸于言外的。思家忆弟,伤洛城阻乱。尾联收结全篇,以乘胜破燕,望胡骑早平。

简单说一下背景,以帮助对全诗的理解。杜甫于乾元二年春,自东都回华州,客秦州,寓同谷,至成都,奔走四千里;自天宝十四载安史倡乱,至乾元之未上元之初,为五六年。杜甫到成都时已是冬季,所以草木变衰。剑外:顾名思义,即剑门之外。不过,在唐朝时,所谓内外一般都是从长安的角度来看。因为长安在北方,所以剑外是指剑门关以南的地方,也可称为剑南;江边指锦江边,即草堂处。老江边:恐将老死于此处(江边),无法和亲人团聚。

颈联中的步月,指漫步月下,踏着月色。清宵立,站在清冷的夜里。本句的“清” 与下句的 “白” 相对仗,是借用了 “清” 的发音,与颜色的 “青” 相同,所以是借对。上句写彻夜无睡,所以这句写到 “白日眠” 。忆弟看云:思念弟弟,为何看云?这可以从杜甫的其他诗中看出端倪:“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梦李白), “是身如浮云,安可限南北” (别赞上人)。也就说,希望能像云一样,自由地飘浮,使兄弟团聚。宵立昼眠,颠倒错乱,不能自主,通过日常生活细节来表达思家忆弟的深情,极具体,极深刻。

尾联的司徒,指李光弼。至德二载,李光弼加检校司徒衔。近乘胜,指上元元年三月李光弼破安太情于怀州,夏四月破史思明于河阳西渚。河阳:今河南孟县。乾元二年(759)四月史思明更改国号为大燕,以范阳(幽州)为燕京,故称幽燕。好,我们再看一首:

图片

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唐·杜甫)押尤韵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老去诗篇浑漫兴,春来花鸟莫深愁。
新添水槛供垂钓,故著浮槎替入舟。
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

这首诗非常特别,作于上元二年(761)春,当时杜甫50岁。草堂建成后的第二年春,应该是赶上了水涨。水如海势,形容水势浩大。江上值水势如海,公见此奇景,偶无奇句,故不能长吟,聊为短述耳。题意在下三字,故通篇皆作自谦之词。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首联是典型的顿入式的起,与渐引式的起法完全不同,顿入,指情绪毫无铺陈,直接抒发出来。性僻,指性格怪癖,在这里是说对“佳句”的执著已经到了性格偏执的程度。耽:指迷恋。杜甫律诗非常注重炼字,炼句,精于用字,刻划细微,在他的古体中有同样表现,而以律诗的表现最为精彩。他的炼字,常常能达到一字之下,他人难以更改的地步。非常善于用动词使诗句灵动起来,用副词使诗意疏畅而富于转折,特别是“自”字,他实在是用得好极了。他还善于用颜色字以强化某种情感色彩,用叠字以创造氛围,用双声叠韵以使诗的声调更加和谐悦耳,另外杜甫还善用俗字,口语,但却能使诗读来更加亲切。

老去诗篇浑漫与,春来花鸟莫深愁。
颔联继续以意承接,说如今年老,已不象过去那样刻苦琢磨。漫与,随意付与。这话应该是自谦哦,杜甫老年作诗也并不轻率,不过由于功夫深了,他自己觉得有点近于随意便可来的地步了而已。当然这句也显示出杜甫的幽默之处。大意为:诗人的描写可使花鸟惊心动魄,但是,我现在已经“老去”,所以你们不必犯愁、害怕了。这里将愁字属花鸟说,是因为诗人总是如此,喜欢把自己的情绪发泄给景物,在多处有类似的表达,比如,癫狂柳絮,轻薄桃花等。大家注意到了吧,这样的描写也是诗意见于言外的写法。不直接说,而是把自己的意思移情给物,用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新添水槛供垂钓,故著浮槎替入舟。
颈联转写景色,也俗称为反手写景。因为春水多,近期新加了水边栏杆,是供钓鱼用的,故,在这里是因而的意思,但此处借其有旧的意思,所以与前句的新,成对。但实际是因为,所以的意思,所以是借对。著,登。槎(音查),竹筏。替,替代。入,进入。入舟:指上船,浮槎用典,见晋代张华《博物志》卷10: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居海诸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来,不失期。

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
尾联作扣回式的收结,因为首句是写诗作句如何,尾联七分句呢,用陶渊明,和谢灵运,来作比,如果能有他们的才思,就如何如何了。我们多次说过,尾联的收结虽然多种多样,但归纳起来基本有三大收结法,一、扣回;二、宕开;三、推进一层。

从布局上看,首二联写意,抒情,颈联反手写景,这种写法,盛唐有几人这样写过,杜甫王维都见过,但后来晚唐用的最多,这种布局,关键是颈联的景,要能承上启下,否则容易写飞。新添水槛供垂钓,故著浮槎替入舟。这里颈联的景与上面的关联,是扣的题目中的江上值水,所以提到水边的栏杆,和水中的浮槎,尾联,扣回首联意,这样通篇是首非常不错的整体了。

关于颈联写景承上的问题,有的是直接与颔联相承,但这首我觉得承的是江上值水,因为这篇比较特殊,相当于口占(或口号,意思是随口吟成的诗)的作品。所以,首二联是扣的题目中的意,说自己没时间多思索,不能写长篇,所以聊以短述。这样,首二联的意直接扣题目中的短述,故颈联就直接关联题中的值水了。再看一首李商隐的七律:

图片


茂陵 
唐·李商隐 
汉家天马出蒲梢,苜蓿榴花遍近郊。
内苑只知含凤觜,属车无复插鸡翘。
玉桃偷得怜方朔,金屋脩成贮阿娇。
谁料苏卿老归国,茂陵松柏雨萧萧。

先说一下这首的用韵:梢,郊,属三肴韵,翘,娇,萧,二萧韵,借韵的进退格。关于借韵:唐人对七律这样的文体,一般称四韵诗,为何?因为要求是偶句入韵就可,对首句,是可入可不入,而七律,首句又以入韵为正体,所以就出现了一个现象,就是首句的韵,是可以借的,从邻韵里借,后人起了个漂亮的名字,叫,孤雁入群。

李商隐的这首稍微有点不同,首句的,和次句的,韵字,梢,郊,属三肴韵,翘,娇,萧,二萧韵,这样的现象,宋人严羽起了个漂亮的名字,叫进退格,或辘轳体,就是一半借韵,一半主韵。这个,我们知道一下就可,不鼓励大家去学,目前比较认可的,只是首句可以借。其余四韵,还是用主韵哦。

写作背景:此诗是李商隐晚年由梓州幕府罢归返京,经汉武帝的茂陵时所作。李商隐约为大中十年(856)由梓州归抵长安,应在任盐铁推官前。此诗是李商隐借咏汉武帝功过来隐寓他对唐武宗李炎的凭吊之情的。唐武宗会昌五年(846)十月,李商隐正好守母丧三年后,复京职秘书省“正字”官。

此时虽然“牛李党争”仍在继续,而所谓“李党”首领李德裕仍为宰相,先后辅佐武宗抗击回鹘侵扰,平定昭义叛乱,建立了大功;但武宗喜好游猎,宠幸宫嫔,迷信神仙,服食方药,终于在年仅三十三岁时早亡。对武宗寄有希望的李商隐,自然非常痛苦,曾经写过三首五律作为挽歌,表达了自己的情感。

此次由东川幕府归来,路过汉武帝陵墓,就借咏汉武一生的功过来委婉曲折地评论了一番武宗皇帝。虽然有人认为是讽刺唐武宗的,但从李商隐对李德裕的崇敬(比如泪,就有人认为是为李德裕写的),可以看出李商隐不太可能去写首诗来讽刺武宗,因为李德裕在武宗时代是一代名相,武宗死后,宣宗继位,就被彻底弃用了。我更认同李商隐只是客观的评价了一下武宗而已。

这首李商隐的七律,是我们这次课的重点,因为通篇手法非常特殊,而且都是说的言外之意,又通篇都用了赋比兴三种修辞。

汉家天马出蒲梢,苜蓿榴花遍近郊。
首联说汉家之骏马乃是大宛国之千里马蒲梢之后代。用出字,代指天马的原出蒲梢,此是千里马之名,据史记记载,武帝伐大宛,得千里马,名曰蒲梢,作天马之歌。由于大宛马喜食当地的一种草,苜蓿,所以长安近郊,就大量的种植,以供大宛马食用,榴花:石榴花。出自西域。

这里,作者借咏汉武征讨大宛,出使西域,不仅获取了“蒲梢”千里马,在长安郊外到处都种上了从西域进贡来的石榴、苜蓿,来暗喻武宗朝的功绩,因为武宗朝在李德裕主政时,抗击回鹘,迎接太和公主归国,又诛杀了昭义叛将刘稹等,此与汉武帝的功劳,均可算得上是名动朝野,“武功”堪夸。首联叙事体,叙述了这样一个事实,而苜蓿,石榴,均为舶来品。此以赞扬汉武帝之功为名,而实则是赞誉唐武宗。一种意在言外的写法。

图片


内苑只知含凤觜,属车无复插鸡翘。
内苑:内宫,此指宫中侍从。凤嘴:胶泥的名称。传说煮凤嘴、麟角作胶泥,可粘合弓弩刀剑的断裂处。一次武帝射猎,弓弦折断,西域国王使者用口濡湿胶泥,粘合断弦。属车:皇帝侍从的座车。鸡翘:皇帝出巡时,属车上插有用羽毛装饰的旗,百姓称之为“鸡翘”。

颔联的前分句是说,汉武帝一味地爱打猎,弓弦断了,就将西海国献来的用麟角和凤喙煮成的“续弦胶”拿来,用嘴濡湿粘好再射,没有直接说,但通过,内苑只知,暗喻他经常这样,别的不好多说了;后分句是说,皇上经常微服私游,所以不用插鸡翘,这个情节,和武宗迷恋游猎,荒废政事,如出一辙。这里,写汉武帝的,本身就是言外之意,加之,明写汉武帝,实写唐武宗。

玉桃偷得怜方朔,金屋脩成贮阿娇。
玉桃:传说人吃了可长生不老的仙桃。方朔:东方朔,汉武帝时文人,传说中的仙人。有个故事说,西王母给汉武帝吃仙桃,他曾从窗外偷看,王母便告诉武帝,东方朔本是天上仙官,偷吃过仙桃,后被贬谪人间。阿娇:汉武帝陈皇后的小名。传武帝年幼时曾说,如得阿娇为妻,将筑金屋以藏之。颈联其实是借典故人物事,感叹汉武空好神仙,且重色。偷桃事,暗喻汉武求仙欲长寿事,金屋藏娇,暗喻好色,这和武宗崇信道士赵归真,宠嬖王才人等宫嫔非常相似。一般所谓此诗是讽刺武宗的说法也是基于此。言外之意同上。

谁料苏卿老归国,茂陵松柏雨萧萧。
尾联,转入自己,以苏卿自比,暗喻自己从外地回京,路过茂陵所见收结。用苏武回长安后,奉旨哭祭长眠茂陵的汉武帝事,叹息武宗驾崩。如今一切都成过去,连武帝陵冢上的松柏也在秋雨萧萧声中,散发出无尽的惋惜和哀愁。苏卿:苏武,字子卿,武帝时出使匈奴,被扣留十九年,回国时武帝已死。

注意哦,今天的重点是如何做到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这里我们强调两件事,一个是把自己想表达的意,要见于言外,同时这个意,是不尽之意。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尾句是写景的,是所谓的景收。而以景结者,常常能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也就是言尽而意不尽的意思。

这首诗综合使用了传统的赋、比、兴手法,借咏汉武帝的功过,在象征和隐寓中抒发了作者对唐武宗的客观评价(有褒有贬),句句用事,事有出处,字斟句酌,个个到位,达到了典丽、凝练、形象、隽永的艺术高度。加之作者采用了“六二格” 结构(即仇兆熬的所谓六句分截):即前六句分别叙说汉武帝的生平盛事,一气敷陈,不着议论,后二句掉笔收结,惋叹不尽而议论自出。

这种用七言律诗叙述评论人物事件而不显呆板的主要原因是作者对所咏和所影射的历史人物认识深刻,了解透彻,加之有用典妥贴笔力扛鼎之功,所以第七句 “谁料苏卿老归国” ,从 “实” 事转笔,转得平地波澜,起伏有力,再用 “茂陵松柏雨萧萧” 一句景句虚结,这种高妙的 “转合” 手法,自然给读者留下了无穷的回味和联想。

关于赋比兴,我简单说说,赋,叙事,包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或直述胸臆,抒情;比,以此物比他物,或以此人比他人,或相反;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一般比兴,合用比较多,这首是典型的,把赋比兴兼用的典型。我再从赋比兴修辞在这首七律中的具体应用,说说:

先说这首诗里的赋的成分,叙事,叙述汉武帝之事,之功,如首联,汉家天马出蒲梢,苜蓿榴花遍近郊。但赋笔中含兴,兴在哪里看出来?就是通过说天马,苜蓿,榴花等事,明显的弄出了夸的情绪,是借征西域的功绩来说的,既夸了汉武帝,又暗赞了,武宗事。但又含了比,就是把武宗比作武帝。所以这里的首联就都包括了。这个就是李商隐的高明之处,一个首联就全用了,赋比兴三法

再看颔联,内苑只知含凤觜,属车无复插鸡翘。这里同样有叙事的成分,明说的是汉武帝的事,之所以说,凤觜,鸡翘,因为这是汉武帝的事,但加了情感性的虚词,只知,无复,就把事情的原委,目的带出了褒贬之意了,这就赋中含兴了,同时之所以说这个事,其实是暗比唐武宗的,所以,颔联又是赋比兴都用了。

玉桃偷得怜方朔,金屋脩成贮阿娇。颈联一样的手法,用了两个人物典故,东方朔,陈阿娇,一个算是才臣,一个是美女,这里只取了,是否爱才,是否贪女色而已,因为用了,怜,和贮,记住哦,怜,是作者怜,武帝其实只把东方朔作为一个能陪他玩的才臣,和玄宗之李白一般,所以李商隐用了怜字,这里就带了情绪,赋比兴都有了。

谁料苏卿老归国,茂陵松柏雨萧萧。尾联也是用了同样的手法,不过比兴的角度转入自己身上,把自己比作苏武,还是把汉武帝,比作唐武宗,因为武宗驾崩不久。好了,我们今天的课就到这里。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