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避免律诗中的“合掌”

 杏坛归客 2023-08-25 发布于山东

合掌,诗病的一种,此为诗家大忌。那么,究竟什么是“合掌”,为什么要避忌“合掌”呢?

关于合掌,历朝历代都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甚至起源于何时也无考证。宋之问《初到黄梅》诗中一句:“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纪昀评论说:“途中、马上、暮春、寒食,未免合掌。由纪昀的评论不难看出,合掌的说法至少在清代已经盛行。同时从宋之问的诗里我们也可以大胆估测,至少唐代没有合掌的说法。

宋代沈括《梦溪笔谈》及《蔡宽夫诗话》均指出:对仗要避免“上下句一意”之病。南宋魏庆之《诗人玉屑》归纳“两句不可一意”。元明诗论家则拈出“合掌’其名。这大概就是合掌说法的最早起源了吧。

我们看下王力先生对合掌的解析:“合掌是诗文对偶意义相同的现象,事实上就是同义词相对。整个对联都用同义词的情况是罕见的。我们也很难找出完全合掌的例子”。在这里,王力先生使用的是“对偶”,而不是“对仗”,在同一本书中,王力先生也有使用对仗的时候。不知道王力先生所说的对偶和对仗,是不是有所区别,这就不得而知了。按照王力先生的意思,其中的关键点不在于究竟是对偶或对仗,而在于同义词。

那么,什么是同义词呢?大家可以做出自己的理解与解释。在这里,我们要说的是,同义词并不等于是同义字。因为,词与字,是完全不相同的两个概念。词是字的组合,照王力先生的话来理解,就是字与字的组合不能使用同义词,同时又说,“很难找出完全合掌的例子”。既然例子很难找出,那么,没有例子的情况下,合掌到底是指的什么呢,这就不得而知了。前句说诗文对偶意义相同的现象,而后句却指对联都用同义词的情况是罕见的,这里,不知道王力先生到底是在说诗文的对偶,还是在说对联。

既然王力先生说很难找出完全合掌的例子,注意,是“很难”,并不是“难”,“难”前面还加了一个“很”字,表示超级困难。说合掌是大忌,却没有实例来说明这个大忌,到底忌的都有哪些具体的内容?

合掌概念上的不清晰,也是导致今天引起这样那样争论的原因。历史上有没有合掌呢?当然是有的,但历史上的合掌,属于佛教的专用术语,与律诗完全没有关系。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说别人合掌,以及被别人说合掌,都会引起争议,引起争议的原因很简单,只因为合掌本身就没有定义清楚,也找不到权威的解释和出处。

那么,佛教中的“合掌”是什么意思呢?佛教中的“合掌”是指佛教徒合两掌于胸前,表示虔敬。一般人亦借以表示虔诚或敬意的。南朝梁沉约《齐禅林寺尼净秀行状》:“恒多东向视,合掌向空。”《西游记》第五二回:“那比丘尼至佛前合掌道:’孙悟空有事,要见如来’”。清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四》:“遇一游僧合掌曰:’公至此何事?’”冰心《寄小读者》十五:“我无有言说,我只合掌赞美你们的纯洁与伟大”。

而诗中的“合掌”,则另有其义。是否是借用,暂且不论。二者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当你的作品被别人用“合掌”与否的眼光来审视时,我们应该怎么办?

我们的观点是:“合掌”是近体诗对仗的毛病,被诗人认为比失粘更为严重,所以应当避免。为什么呢?因为“合掌”会使出句的词义与对句的词义重复,使两个意思相同的诗句重叠起来,这样显得内容重复了。律诗本来八句,空间是有限的,如果在全篇只有八句的诗中,却占有两句意思基本重复,岂不是对语言空间浪费了吗?因此,律诗对仗尤其讲究的,要推敲锻炼,词约义丰,把艺术功力凝聚在中间两联对仗里。

由此可见,所谓合掌:是指上下联说同一个意思,或者上下联所对的词是一个意思。就像人的两只手掌重合在一起一样,虽然左手不是右手,右手也不完全等同于左手,但是他们是如此的相似,这样的二只手放到一起,我们就说它们,合掌了。

如唐朝王籍的《入若耶溪》中有二句:蝉躁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上下句说的都是一个意思。上联的“躁”和下联的“鸣”,都是指声,“静”和“幽”相近,这就犯了合掌之忌。后来王安石做了一下更改,变为: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大家可以看这更改后的句子,改了之后就不再合掌了。

这种例子有很多,比如:“赤县”对“神州”、“布谷”对“子规”、“醉汉”对“酒徒”,等等之类都是典型的合掌。有时虽然对偶句的出句和对句内容不同,但所用的名词、动词、介词、形容词的词意却相同,也会被认为合掌。如唐玄宗的:“马色分朝景,鸡闻逐晓风。”其中:“朝”、“晓”意思相同,犯了合掌的毛病。唐诗中:“流星透疏木,走月逆行云”。“流”、“走”在此时同意,属于合掌。又如在一个对偶句中用了“皆”和“尽”、“稀”和“少”、“行”和“动”、“犹”和“尚”、“知”和“觉”、“听”和“闻”等等,这样也属于合掌。因而在以后我们写作偶句时应极力避免。

我们再看一首著名的诗来说明一下:

七律·冬云

毛泽东

雪压冬云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

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吹。

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

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

其中“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被学术界普遍认可为合掌。但也有强烈的反对声音。反对者说,虎豹,指代的日美英等西方列强,熊罴,指代的是苏联,两句话说的根本是两件事,不能算合掌。我们看,英雄/豪杰,这个没什么争议,是合上了,而虎豹/熊罴即便指代的真是“日美英和苏联”那也无非都是我们当时的敌对国家而已。如果说,日美英不等于苏联,就不算合掌,那么左手也一定不等于右手,这也就不等于合掌那么我们大谈合掌,还有什么意义呢?当然,这种认识带有个人色彩。

若想不引起争议,不合掌,最好的方法是避免“正对”,从虚字的对仗来看,古人虽未对虚字详细分类,但却提出了一个重要标准:“反对为优,正对为劣。”也就是说,虚字的对仗应该求其异而避其同,求其远而避其近。例如: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中”对“外”正好相反。

“翠屏千仞合,丹嶂五丁开”。“开”与“合”正好相反。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涌”对“垂”,动静相对。

以上是“反对为优”的例句。我们再来看看“正对为劣”:

“汲水疑山动,扬帆觉岸行”。“行”与“动”是近义词,亦属“正对”,有合掌之嫌。

律诗中的对仗是以诗脉为主的,要想避免“合掌”最好注意不要“正对”,因为“正对”是合掌最容易出现的场合。

也有同一联内出现意思重复者。如湖南羊年征联,有人撰联如下:

积极地热情地欢送旧岁;

高兴地愉快地迎接新年。

此联用语就不像对联。下联“高兴地”、“愉快地”意思又雷同。这种雷同,虽然不是出现在上下联中,也是一种合掌,因此也应当避免。

总之,避免“合掌”最好是拓展思路,使之并不局限在某些狭小的概念里,而是跳转到其他概念中去。上下联乃至各对应元素的成句思路转换了,描述角度转换了,思维空间转换了,也就不容易犯合掌之忌了。看看各种合掌联句,栽就栽在思路狭窄上,对仗时把思路局限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打转转,搞词句的游戏,容易犯忌就是自然而然的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