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哲學史:關中易學源流考 (邢春華)

 莫为天下先 2023-08-25 发布于湖南

图片

推源“易”之起源,从伏羲始画八卦开始。清朝关中人王心敬在《关学续编序》中说:“编关学者,关中道统之脉络也。横渠特宋关学之始耳,前次如杨伯起之慎独不欺,又前次如泰伯、仲雍之至德,文、武、周公之缉熙敬止、缵绪成德,正道统昌明之会,为关学之大宗。至如伏羲之易画开天,固宇宙道学之渊源,而吾关学之鼻祖也。譬诸水,泰伯、文、武、周公,乃黄河之九曲,而伏羲则河源之星宿,横渠以后诸儒,乃龙门、华阴砥柱之浩瀚汪洋,泾渭、丰、涝诸水之奔赴也。”①关中学人易学业绩,由于史缺有间,文献不足,至今还缺乏对关中易学的整体考察,也未出版一部内容全面的关中易学通史,对于关中易学的成就及其文献,亦没有全面系统的调查和研究。鉴于此,本文拟讨论一下关中易学②的流传及特色问题,以供学人在研读关学及讨论关中易学史时参考。

一、滥觞时期:先秦时期的关中易学

考究易学的起源,当从陕西关中考起,根据《关学续编》王心敬的说法,伏羲当为关学鼻祖,而陕西关学是萌芽于北宋庆历之际的儒家学者申颜、侯可,至张载而正式创立的一个理学学派。“关学”即关中(函谷关以西、大散关以东)之学,“关学”中弟子也多为关中人,故称之为“关学”。“关学”,以《易》为宗,以《中庸》为体,以《礼》为用,以孔、孟为法,是以“气”为本的宇宙论和本体论哲学。关学以《易》为宗,在关学兴起之前易学在陕西已有相当的影响和流布。其功当推周文王姬昌,《史记·周本纪》说他继承后稷、公刘开创的事业,仿效祖父古公亶父和父亲季历制定的法度,把周族根据地(今陕西岐山)治理的繁荣兴盛,他实行仁政和德治,引起了商纣王的恐惧和嫉妒,纣王于是将姬昌拘于羑里(今河南汤阴县),他在囚禁中,把《易》之八卦演为六十四卦,并作了卦辞。周文王出狱后,励精图治,访贤任能,在姜尚辅佐下把周都城由岐山周原东迁渭水平原,建立沣京(在今陕西长安县沣河西岸)。周文王死后,儿子周公旦在其父文王基础上作了三百八十四爻爻辞。因此可以说,关中地区是易学发源地,周文王也是关中易学第一位《易》师。春秋战国卜商是关中先秦时期又一位易师,撰《子夏易》③10卷,卜商是孔子得意门生,精研《诗》教,明《春秋》大义,兼通《易》、《礼》,魏文侯待以师礼,李悝、吴起等皆出其门下。他晚年讲学西河(陕西合阳一带),对关中易学传承做出了贡献。先秦时期易学在关中地区滥觞,为中国易学发展史奠定了基础。

二、流派纷呈时期:两汉时期的关中易学

西汉时在关中流传的易学以孔子及其后人学术思想为主,突出的是田何及其弟子与再传弟子的易学思想,主要是今文《易》学。长安(今西安)是西汉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中心,游学传《易》的学者和长安本地的学者对关中易学异峰突起起了促进作用,西汉关中易学特点有:

首先,关中治《易》者来自不同地区,遍及各个阶层,易学流派纷呈。田何,是西汉初淄川(今山东淄博)人,后来迁徙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是孔子《周易》学说的第六代传人,撰《田何易传》12篇,《周易卜筮》1卷④。“田何之《易》,始自子夏,传之孔子。”(《崇文总目》)田何在关中长安传授孔氏易学,是西汉今文《易》学开创者。他学生中比较出名的有四家,王同和服生是山东人,而周王孙、丁宽皆是河南人。在这四人中,丁宽研《易》成就最高,作《易说》三万言。丁宽学《易》成之后,东归故乡授徒,传给砀人(今安徽砀山县)田王孙,田王孙的三个学生施雠、孟喜、梁丘贺易学成就颇高,创立了各自的易学流派。其中施雠沛人(今江苏沛县),字长卿,施雠年少时与孟喜、梁丘贺同学于博士田王孙。后迁徙长陵(今陕西咸阳东北)授学,创立了汉代今文《易》“施氏学”,施雠著《章句》二篇,经晋“永嘉之乱”散失。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有《施氏经句》一卷。施雠门生有张禹、鲁伯。张禹原是河南济源人,后迁徙到莲勺(今陕西西安市西北),张禹又传授给彭宣,后来“张彭之学”成为施氏学的一个分支。梁丘贺为少府,公务繁忙没有时间给儿子传授学问,于是遣送儿子临及门人张禹跟从施雠学《易》。梁丘贺又以“结发事师数十年,贺不能及”的理由推荐施雠给汉宣帝,宣帝诏拜施雠为博士。

西汉时,关中易学除了“施氏易”外,还有田何另一个学生王同弟子杨何易学流传。而跟从杨何学《易》的有陕西官台大夫京房和陕西韩城司马谈。汉武帝建元至元封年间,司马谈任太史令期间,整理撰成《论六家要旨》,对先秦各学派思想特点作了深入分析和评价,是一篇总结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发展史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论文,至今仍是史学界研究先秦思想史、哲学史的珍贵文献。司马迁承其父司马谈学易、研易,并发愤撰作《史记》,其不屈不挠的一生是对《周易》“自强不息”、“致命遂志”、“居安思危”思想的亲身实践;他撰作《史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创作宗旨是对《周易》作为巫、史、子文化集成典范的自觉践履。⑤

其次,关中易学类多杂驳,涉及占验方外之术。司马季主,他不仅通《易经》,而且好黄老之术,经常卖卜于长安市,得到了宋忠、贾谊等称赞。汉成帝时长安(今西安)人谷永是“京氏易”传人,善以《易》占验灾异,他还精通易理,善观天象,常以论说灾异为由,促进朝廷政治改革。他一生写有文章多篇,多已散失不存,刘勰评论他文章“理既切至,辞亦通畅,可谓识大体矣!”(刘勰《文心雕龙·奏启》)西汉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人士孙张,受《易》于梁丘贺再传弟子五鹿充宗,著《梁丘易》。同门还有冯商,西汉阳陵人(今陕西高陵西南),共同传“梁氏易”。朱云,字游,西汉官吏。原籍鲁国(在今山东曲阜),后徙居平陵(今咸阳市西北),跟随博士白子友学习《易经》,汉元帝时曾和五鹿充宗就古文易学相关问题展开辩论,朱云昂首陈词,质疑诘难,连连驳倒五鹿充宗,朱云被汉元帝封为博士。司隶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人李寻是西汉末年的一位研究图谶之学的学者,对《尚书》、《易经》均有较深造诣。哀帝在位时,每遇自然灾异或国政大事,常向他问策。

东汉建立之后,迁都洛阳,关中易学并没有因都城迁徙而衰落。

首先,东汉大学者几乎皆通《易》,其中属关中人者有贾逵、马融、班固、班昭等;易学思想在后宫也曾得到流传,其中尤以明德马皇后最为有名。东汉明帝皇后明德马皇后,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能诵《易》,她自撰《显宗起居注》,开创了我国帝王起居注的先河,可谓历史上第一位女史学家,第一位通《周易》的皇后。马皇后之兄马廖也通《易》。其兄马廖少年时期攻读《易经》,后充任皇帝侍从。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人贾逵专注于五经(《易》、《尚书》、《诗》、《礼》、《春秋》)研究。贾逵一生著述达百万字,后世人称之为“通儒”。他对《易》颇通,可惜没有易学著作传世。

其次,东汉易学流派众多,其中与关中有关系者不少。施氏易传人在东汉时有戴宾,戴宾传刘昆。“刘昆字桓公,陈留东昏人,梁孝王之胤也。少习容礼。平帝时,受施氏易于沛人戴宾。能弹雅琴,知清角之操。”⑥东汉时,“梁氏易”在关中也有传人,杨政就是其中之一。杨政(生卒年不详),京兆(在今陕西西安)人。杨政善于解说经书,京兆学者们称之为“说经铿铿杨子行”(《后汉书·杨政(传)》)。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人杨震,研习《京氏易》。杨秉,杨震第三子,杨秉承传家学,兼明《京氏易》,对京氏易学在关中东部流传做出了贡献。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马融撰《周易注》10卷,“后汉陈元、郑众,皆传费氏之学,马融又为其传,以授郑玄。”(《隋书·经籍志》)“马融著《易解》,颇生异说。”(荀悦《汉纪》)“马、陆得其象数,取之于物;荀、王举其正宗,得之于心。”(颜延之《庭诰》)古人对马融易学思想给予了公允评价。今人认为“马融治《易》用古本,上承费直,使费氏之学得有传承;又下启郑玄易学,使费氏之学得以发扬光大”;他“以'十翼’解《易经》,同时还以'十翼’互证易理”;“承费直之学,并重视以儒理解《易》”;且解《易》“皆由象数为切入点,而最终归本于人事”。⑦郑玄是马融门生,也是象数易的代表,王弼是义理易的代表,马融易学对郑、王两家易学皆产生了重大影响。在汉代易学史上,马融易学是一个重大环节,有承前启后的作用。⑧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人刘宽学习京氏易,擅长星官,风角,算历之术,当时被士人称为通儒。

三、高峰时期:唐宋元关中易学

两晋、隋朝时期,关中几乎没有较大影响的易家出现。而唐宋时期,关中易家易学著作超越了前代。清雍正十三年(1735)刊本《陕西通志·经籍志》著录关中《易》著,唐代5部、宋代5部、元代2部。唐宋元时期,关中易学著作存者颇多,佚文遗说多有可考。历览唐宋元时期关中易学,有如下特点:

长安是唐都,学者云集,治《易》研《易》者众多,上至皇帝,下及平民,遍布各个阶层。《宋史·志·第一百五十八·艺文四》载:“《大易志图参同经》一卷,(唐)玄宗与叶静能、一行答问语。”此书开了历史上皇帝参与研《易》之先河。李淳风(602-670),岐州雍县(今陕西凤翔县)人,撰《周易玄义》1卷,《推背图》1卷。吕碞,字洞宾,唐京兆(今陕西西安市)人,传作《吕子易说》3卷,又作《寿山堂易说》。⑨苏源明(?-764),武功(今陕西武功)人,撰《元包经传》5卷。此书是苏源明为北周卫元嵩撰《元包》所作注解,条理清楚,使帝王之道昭然若揭。孔颖达虽然是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但他和马嘉运等奉唐太宗之旨撰修《周易正义》却在长安,理应归于关中易学之属。孔颖达继承了王弼易学,同时又突破了王弼易学。他重视以义理讲易,会通儒、玄,采纳了很多两汉以来象数易学的思想,重新肯定了象数易学的价值,表现出象数、义理兼顾的特点,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

图片

和其它朝代相比,宋代关中易学亮点如下:

首先,宋朝易家易著较唐代为多,治《易》研《易》已扩大到了民间普通民众之中。关中易家以张载及蓝田四吕兄弟最为著名。张载(1020-1077),凤翔府郿县横渠镇(今陕西眉县)人,撰《横渠易说》;⑩吕大防(1027-1097),陕西蓝田人,辑录《周易古经》2卷(11)。吕大临,吕大防之弟,撰《吕氏易章旬》1卷,《郡斋读书志》云:“吕大临与叔撰,其解甚略,有统论数篇。”王湜,北宋同州(陕西大荔县)人,撰有《易学》(12)1卷,此书旨在发明邵雍之学。陈抟,五代及宋初的一位相当重要的思想家,隐居华山,故把陈抟也归入陕西易家之列。他的学说不仅成为宋元道教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深刻地影响了宋明理学、易学等多个领域,陈抟一生著述丰富,他的著作的真伪,也是学界讨论的热门话题。学界普遍认同《先天图》1卷和《易龙图》确系陈抟所撰。《无极图》、《太极图》,大多数学者认为是陈抟所传,是研究陈抟思想的重要资料。《宋史·陈抟传》说:“抟好读《易》,手不释卷。常自号扶摇子。著《指玄篇》81章,言导引及还丹之事。”《宋史·艺文志》易类载:“麻衣道者《正易心法》一卷。陈抟《易龙图》一卷。”此外,陈又刻《无极图》于华山石壁,著《太极图》、《先天图》,并传《河图》、《洛书》于世间。《正易心法》有的学者也认为是陈抟所作。《佛祖统纪》卷四十三说:“处士陈抟,受《易》于麻衣道者,得所述《正易心法》四十二章,理极天人,历诋先儒之失。抟始为之注。及受《河图》、《洛书》之诀,发易道之秘,汉晋诸儒如郑康成、京房、王弼、韩康伯皆所未知也。其诀曰:'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膝,纵横皆十五,而五居其室。’此图纵横倒正合交错,随意数之,皆得十五。刘牧谓非人智所能伪为。始抟以传种放,放传李溉,溉传许坚,坚传范谔昌,谔昌传刘牧,始为《钩隐图》以述之。”李远国《正易心法考辨》对该书的渊源传授、语言文字、思想内容及社会影响几个方面作了分析,认为当是陈抟的一部重要著作。(13)南宋时蒲城(陕西蒲城县)人郭绪,官上杭主簿,撰《易春秋》20卷,对南宋关中易学发展和传承做出了杰出贡献。其书已不见传。

其次,宋代关中易学思想深刻且内涵丰富,具有创新性。张载易学思想提出了“易即天道而归于人事”的易学观;提出了“气”论概念,标志着唯物主义“气一元论”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提出了“易为君子谋,不为小人谋”(14)的易学观,也奠定了张载解释《周易》卦爻辞多从道德角度体认解《易》的思想。吕大防对古《周易》的辑录工作作出了贡献。吕大临,初以门荫入仕,后中进士。大临崇尚礼学,初拜张载为师,潜心治学。张载死后,他投拜于洛学程颢、程颐兄弟门下,是程门“四先生”之一。他熟通儒学六经,尤精于《易》。程颢称赞吕大临的学说“深潜缜密”。王湜,北宋同州(陕西大荔县)人,撰有《易学》1卷,此书旨在发明邵雍之学。“《自序》有云:康节先生遗书,或得于家之草稿,或得于外之传闻,间有讹谬,于是决择是非,以成此书,示读《皇极》者以门户。亦可知《皇极经世》一书不尽出于邵子。其言可谓皎然不欺,有先儒淳实之遗矣。”(15)

元朝关中易家《易》著不及唐、宋时期多而丰富,易家以石伯元和薛元最为有名。石伯元隐居不仕,是萧同学派(16)中同恕再传弟子。石伯元,京兆(长安县西北)人,举乡贡进士,为陕西第一,后隐居不仕,专门研究《易》学,其学受于贾仲元。石伯元撰《周易演说》1卷。“谓《易》道不可以传注求,求《易传》于传注,则其道愈不明。于是诸儒之说悉弃弗省,独取河、洛二图以玩索之,一旦恍然,若心领其义而神会其旨者,乃笔而为书,每卦有说,专以明象为要,非苟为空言而已。至于《河图》、《洛书》之数,重卦变卦揲卦之法,又为十二图以发挥其要指云。”(17)薛元,字微之,号庸斋先生,京兆华阴(陕西华阴县)人。官至河南提学,《元史·翰苑传》:“元与辛愿、姚枢,著有《易解》。”《华阴县志·经籍志》仅录书名,不署作者姓名。

四、承传时期:明代关中易学

由宋到明,理学得到了长足发展,许多理学家同时又是易学家,许多学者通过阐发《周易》奠定自己理学根基,易学对理学的发展和兴盛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明朝关中这些易家著书立说,设院讲学,兴办书院,倡导“实学”。吕柟集大成,王恕、马理、杨爵、韩邦奇等推波助澜。明代易学特点:

首先,在义利关系问题上,坚持义利统一的观点,摒弃佛老无为思想,主张实践和实用,是对张载关学重实践的继承和发展。吕柟西安府高陵(今陕西省高陵县)人,著有《周易说翼》三卷,“是编乃柟门人马书林、韦鸾、满潮等录其讲授问答之语。每卦皆有论数条,专主义理,不及象数。前有嘉靖己亥王献之序,后有李遂跋”(《钦定四库全书总目》,第79页)。王恕,三原学派的代表人物,陕西三原县人,他著有《玩易意见》二卷。“恕于弘治壬戌养疴家居,因构一轩名'玩易’,于程、朱之说有所未惬于心者,札记以成此书。……其说颇自出新意。”(《钦定四库全书总目》,第78页)王恕在家讲学著书时,生徒众多,其中同乡马理成绩尤为突出。马理,三原(今陕西三原县)人,著有《周易赞义》,“其书虽参用郑玄、王弼及程、朱二家之说,然大旨主于义理,多引人事以明之。朱睦桔序称'此书发凡举例,阐微摘隐,博求诸儒异同,得十余万言’”(《钦定四库全书总目》,第79页)。韩邦奇,朝邑(今陕西大荔县)人。韩邦奇著有《易学启蒙意见》4卷,《易占经纬》4卷。“《易学启蒙意见》所列卦图皆以一卦变六十四卦,与焦延寿《易林》同,然其宗,则宋儒之《易》非汉儒之《易》也。”(《钦定四库全书总目》,第45页)杨爵,陕西富平人,著有《周易辨录》,“其说多以人事为主,颇剀切著名。盖以正直之操,处兀杲之会,幽居远念,寄托良深,有未可以经生常义律之者。然自始至终,无一字之怨尤,其所以为纯臣欤!”(《钦定四库全书总目》,第46页)

其次,明代关中易学地域色彩明显,体现了关中学者尚气节,厚民风,重学统习惯和风尚。吕柟在书中提出了君臣同心,民者天之心说;认为修身重在修心,重在慎独;教育重在树立自强意识,倡导积学贵在有志于天下国家。《玩易意见》主要体现了王恕对伊川和朱熹释《易》阐《易》思想的疏解、补充和阙疑。马理认为“圣贤”之学要赞而学之,同时他的理气论、道德修养论、教育论对当时关中学风更是一大促进。杨爵解《易》重在阐释《易》之“困辨”之学,呼吁“民为邦本”的思想。

第三,关中五位易家皆为进士出身,士大夫阶层,皆性情忠介耿直,不畏权贵,杨爵和马理有牢狱忧患生涯体验,解《易》思想内涵更加丰富。王恕《玩易意见》开启了阐释《周易》“意见”之学;吕柟《周易说翼》开启了说《易》之河;马理《周易赞义》继承了《周易》圣贤之学;杨爵《周易辨录》实践了《周易》“人生忧患”牢狱之学。

五、繁荣时期:清代关中易学

清代关中易家易著在数量上超过了明代。陕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陕西地方志·著述志》收清代关中易学著述17种,明代7种、种数比明代多两倍多,其中治《易》思想杰出者有户县王心敬、渭南人王琰等,现择要分述于下:

陕西华阴县人王宏撰《周易图说述》(18)4卷,此书卷首自序云:“天地事物之理,圣贤之意,有语言文学所不能遽悉者,莫如图为易。”作者博采诸家图说,或相证合,或相发明,或推测一义,或旁通别类,以图文并茂的形式阐释易理,是研究易学的重要资料。王宏撰还著《周易筮述》8卷,此书“以朱子谓《易》本卜筮之书”而作是编,以述其大意。内容包括卷一“原筮、筮仪、蓍数”,卷二“揲法”,卷三“变占”,卷四“九六、三极、中爻”,卷五“卦德、卦象、卦气”,卷六“卦辞”,卷七“《左传》和《国语》占、余论”,卷八“推验”。“其书虽专为筮蓍而设,而大旨辟焦京之术,阐文周之理,悉推本于经义,较之方技小数,固区以别焉。”(《钦定四库全书总目》,第57页)蒲城人刘鸣珂《易图疏义四卷》,“是书因《周易启蒙》本图书、原卦画二篇之说,而疏通其义”(《钦定四库全书总目》,第134页)。

陕西韩城县人刘荫枢著《周易蓄疑》,“是编用王弼之本,但有六十四卦而无〈系辞〉以下,其说多因朱子《本义》而小变之,然措语蹇滞,多格格不能自达其意”(《钦定四库全书总目》,第113页)。

清代关中易学“立言大旨可谓正”者当属陕西鄠县(今户县)人王心敬的《易说》10卷,其“推阐易理,最为笃实。其言曰:'学《易》可以无大过,是孔子明《易》之切于人身,即可以知四圣人系《易》之本旨,并可以识学《易》之要领。’……故其书皆切近人事,于学者深为有裨”(《钦定四库全书总目》,第66页),代表了清代关中易学成就。

长安人张祖武,著有《来易增删八卷》。明代来知德《周易集注》,则开明清治《易》新局面,此书是对来知德《周易集注》的增删,夹杂了作者对来知德治《易》的评说。“是编即明来知德《易注》原本,去其繁冗,间补以《易传》、《本义》诸说,其错综、变爻、大象、卦情、卦画、卦占之类,则一仍其旧情。”(《钦定四库全书总目》,第130页)

图片

六、小结

综上而言:关中易学,先秦为滥觞期,两汉为流派纷呈时期,唐宋元为高峰期,明为承传期,清为繁荣时期。综合清雍正十三年(1735)刊本《陕西通志·经籍志》、陕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陕西地方志·著述志》著录,历代关中易学著作约有四十多种;数量虽然不多,然特色却很丰富,特征也颇鲜明。先秦时期,关中治《易》之迹已经萌芽,周文王发其迹、周公、卜商随其后;两汉时期关中今文易学和古文易学并驾齐驱,田何是今文易学开创和发展者,马融接受古文易学“费氏易”;唐宋元时期关中易学有隐士易、道家易、卜筮易、数术易等,特色丰富鲜明;明清时期关中易学多沾染程朱理学色彩,多主义理,但亦保留了卜筮易的特点。唐宋元明清时期,关中《易》文献多存于世,关中易学创新、集成、发展和繁荣的特点毕现,张载《横渠易说》是其代表。宋代关中易学最有特色,明清两代关中易学著作数量最多。明清两代王心敬《丰川易说》则开明清关中治《易》新局面。

从治《易》风格和特点来看,关中易学,“四道”毕备,有“尚辞”之义理易,以张载解《易》最为著名。他以“气”论解《易》,注重从道德方面体认易理。马理、杨爵等继承之。有“尚象”、“尚变”之象数易,如郭绪《易春秋》。有“尚占”之卜筮易,如王宏撰《周易筮述》、韩邦奇《易占经纬》。汉代的今文易起于关中,田何,是其开创者;关中也有古文易的代表马融。陈抟更是开两宋图书易之先风。后之治《易》《玄》、谈《图》《书》者,皆以关中易学为原始。因而推源“易”之起源,当在关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