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贝母的前世今生

 子君zijun123 2023-08-25 发布于河北

贝母作为一种祛痰止咳良药,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以它为原材料做成的贝母蒸梨、贝母炖猪肺,也是人们熟悉的美味佳肴。

贝母,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入药、食用的部位是这种草本的鳞茎部分。鳞茎是一种地下变态茎,它的形状非常短小,呈盘状长于地下。

贝母是一个大家族,按照鳞茎的品种划分,可以分为川贝母、浙贝母和土贝母三类。不同品种的贝母不仅所属的植物种类上不同,而且功效、作用各有所长。比如川贝母,清热润肺、凉心散郁;浙贝母,清火散热、开泄通降;土贝母,清热解毒、解毒消痈……

对于不同品种的贝母的功效差异,对中药稍有了解的人都能略懂一二。但是,关于贝母的历史故事,恐怕没几个人能说得明白。今天这篇文章让你了解贝母的前世今生。贝母梨

贝母之原名——蝱  

贝母最早以“蝱”之名,记载于在春秋时期的《诗经·廊风·载驰》中,“陟彼阿丘,言采其蝱。女子善怀,亦各有行。” 其中的“蝱”,指的就是贝母。在同一时期,贝母还被叫做“莔”、“贝义”、“药实”、“商草”等等。

南北朝时期,正如陶弘景说,“形如聚贝子,故名贝母。”这里的“贝子”,也叫做贝齿,在《本草纲目》中称为“小白贝”。“贝母”这个名字,正是因为这种呈类圆锥形的植物,外层的鳞叶相对着抱合,看上去就像聚合在一起的小白贝。

贝母之入药

从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关于贝母的药用功效的广泛记载。在阜阳汉简《万物》中记载,“贝母已寒热。”先秦时期的陆玑在《诗疏》中写道,“蝱,今药草贝母也,其叶如栝楼而细小,其子在根下如芋子,正白,四方连累相著,有分解。今近道出者正类此。” 这说明在当时,贝母能够治疗郁结的功效,就已经被智慧的中华儿女发觉并加以利用了。

​三大贝母傻傻分不清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同品种的贝母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被混为一谈。尽管在先秦时期就有关于贝母的文字记载。但是,早期的大多数文献都没有描述贝母的具体品种。这就难为我们后世的学者了:谁能分得清每一处不同的记载中,贝母说的究竟是川贝母、浙贝母还是土贝母呢?

尽管在唐朝以前的文献上,都没有见过“土贝母”的身影。但是,从这些文字描述的功效来看,唐代以前所说的“贝母”应该是如今的土贝母。

在唐代前,有一本中药著叫做《名医别录》,书中描述贝母“一名药实,一名苦花,一名苦菜,一名商草,一名勒母,一名蝱。生晋地。十月采根,暴干。厚朴、白薇为之使,恶桃花、畏秦椒、誉石、莽草、反乌头。”从产地来看,这里所描述的贝母的产地在“晋地”,也就是我们如今的山西。而山西是土贝母的主要产区。

另外,书中描述了贝母这种植物“十月采根”。土贝母也正好是在十月份枯萎。“主治腹中结实,心下满,洗洗恶风寒,目眩项直,咳嗽上气,止烦热渴出汗,安五脏,利骨髓。”功效也和如今的土贝母几乎一模一样。

土贝母=土生土长的贝母?

更有意思的是,到了唐、宋、明时期,尽管一些历史著作中出现“土贝母”的名字。但是,这里的“土贝母”反而指的是浙贝母。在《景岳全书》和《本草崇原》两本著作中,都有“土贝母”的详细记载。

在《景岳全书》中称其“大治肺痈肺痿、咳喘、吐血衄血,最降痰气,善开郁结,止疼痛,消胀满,清肝火,明耳目,除时气烦热,黄胆淋闭,便血溺血,解热毒,杀诸虫,及疗喉痹瘰,乳痈发背,一切痈疡肿毒,湿热恶疮,痔漏金疮出血,火疮疼痛。”从这些功效来看,这里的“土贝母”恐怕并不是葫芦科植物土贝母,而是当地土产的浙贝母。而且,作者张景岳生活的区域盛产的也正好是浙贝母。

土贝母≠土长土长的贝母。

在本质上,土贝母是种葫芦科植物。《本草》里的贝母究竟是哪种贝母?在公认的本草著作界中的“老大”——《神农本草经》中,详细地列出了贝母的主治功效和作用,并把它当作中品。“贝母味辛、平,无毒,主治伤寒烦热,淋沥邪气,疝瘕,喉痹,乳痈,金创风痉,一名空草。” 这说的是贝母可以治疗乳痈、乳岩、疬、痰核、瘰疬等多种外科疾患。不过,这里说的贝母究竟是川贝母,还是浙贝母,或者又是土贝母呢?关于《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的贝母是哪种贝母的争论持续了几十年。

近年来,在历史学界和植物学界都普遍认为,尽管在唐朝以前,没有哪本文献上明晃晃地写上“土贝母”三个大字。但是,《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的贝母就是土贝母。

产于黄河一带?土贝母

理由很简单,从地理位置来上看,《神农本草经》产生地域主要在山西、河北、河南、山东、湖北这一带。在书中记载的大多数植物都属于黄河中下游,这一点和土贝母恰好相符。而另外两种贝母——川贝母与浙贝母的分布位置更偏向于长江流域。

长得像贝子?土贝母

从描述的外貌来看,文献中写的“根下如聚贝子” 与我们今天看到的土贝母形态相符。土贝母的鳞茎正是长得像贝子状,而且鳞片肥厚,聚生而成。

主治功效,也像土贝母

从作用和功效上看,李时珍描述的贝母“能散心胸郁结之气”“用治胸中不快,多愁郁者殊有功”,而且“主治伤寒烦热,淋沥邪气,疝瘕,喉痹,乳痈,金创风痉”。这些主治功效都和土贝母相吻合。

川贝母和浙贝母都是百合科植物,而土贝母是葫芦科植物。土贝母和川贝母、浙贝母的长相差距比较大。

这些都一一证实了,《神农本草经》中所说的贝母,就是葫芦科的土贝母,而不是百合科植物川贝母和浙贝母。

关于贝母的传说

“贝母”这个名字听上去就像在保佑母子平安。在民间,有真有这么个关于贝母的传说。相传有一个身体虚弱的孕妇,接连几次都难产,孩子刚出生就没了命。一个巫师告诉这家人,之所以不得以母子平安,是因为这个孕妇属虎,而她怀的孩子要么属马,要么属羊,这些都是虎的口粮。要想保住孩子,必须让孩子的父亲抱着刚生下来的孩子跑到海岛上。这样虎过不了海,上不了岛,孩子就平安了。

可惜,按照巫师的办法还是没有保证孩子。巫师又说这是因为孩子的父亲跑慢了,被虎追上了。时隔一年,孩子的父亲骑马,用最快速度奔向海岛。不幸的是,这一次孩子还是夭折了。

就在一家人都陷入绝望的时候,一个游医告诉这家人,始终不能母子平安的真正原因,并不是生肖相克,而是因为孕妇肺脏有邪,气力不足。生孩子的时候肝脏缺血,供血不足。医生交给这家人一个药方,让这家的男人每天都去山上挖一种草药。这种草药叶子细长,茎端长着暗紫色的花,地下茎长得像蒜,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贝母。将这些地下茎部分挖出来,洗干净煎汤给孕妇喝。连喝三个月,顺利生产就不是个难事了。按照这个办法,孕妇果然顺顺利利生出了个孩子。一家人都高兴坏了。

因为这种草药,帮助这家人终于有了个宝贝儿子,让妇人平安生产。所以,“贝母”这个名字就传开了。传说就是这种神奇的贝母,保住了母子的平安。

在古代,无论是哪种贝母,都用“贝母”这个词来通称。到了明末,川贝母、浙贝母和土贝母这三个贝母才开始逐渐区分。它们的功效和作用,针对的侧重点差异,也越来越被人注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