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魅力太行 · 河北邢台 ‖ 回味当年生产队劳动趣事

 魅力太行公众号 2023-08-25 发布于河北

文/张喜魁

弹指一挥间,自1984年生产队解散到今天已近40年了。在那个单纯幼稚的年代里,很多事都感到稀奇古怪。

至今想起来仍忍俊不禁。如今大家再回放“一番”也是津津乐道。

那个年代,村里的乡亲们大都没有文化,但他们十分朴实,说话方式直接,实话实说,土话土说,叔叔侄子,婶娘嫂子,说说笑笑逗逗嘴,开心热闹,这就是当时村里人的生活。

七十年代,我刚到生产队参加劳动,俺队里有个七十多岁老人,因辈份大都叫他聚宝爷。

此人幽默风趣,脑筋特快,据说解放前还当过村里的保长。一般队里农活都是自己单独干,不是锄地就是掏茅坑。

那一天,他在村北大方地里锄地,穿着个掩腰甩裆裤,腰带是个布条。正好那天我也到那里看水泵浇地,远远就听见老人唱着京剧《智取威虎山》。

在烈日炎炎下,他头戴一顶破草帽,光着膀子,脖子上搭了个白手巾,穿梭在玉米地里。好奇心驱使我走近聚宝爷,一眼看到他裤腰开着,还没穿内裤。

我大惊道:“爷爷,您裤子开了!”老人耳朵有点背,回话说:“啥?”我又说:“您裤子开了。”聚宝爷哈哈一笑:“知道了,这样凉快!反正地里也没别人。”说完,又继续哼着京剧锄起地来。

俺队里还有一位老人叫群妮,那天,我跟群妮爷在地里锄地,偏偏遇到那把锄一直掉头,让我实在着急。

老人对我说:“给锄头加点水,就不掉头了。”我看看四周,也没有开泵浇地,急忙问:“爷啊,去哪找水?”

他说:“你这孩子呀,活人能让尿憋死吗?往锄裤上尿点尿垫布一湿,再砸进锄把就不掉头了。”我试了试果然如此。

后来,我每次上地里之前,都先用水浸泡锄裤儿,到地里锄地再没掉过头。

一般到地里干活都有男有女,有嫂子、婶子,说说笑笑,东一句西一言,说起笑话来,能笑翻了天。

一位叫双景的老嫂子更是说话风趣,那天,她对众人说:“各位男士请注意,我要去土疙瘩后边'放花’去了!”这是行话,意思是告诉男社员不让去。

一位女知青刚入队不知道怎么回事,就问这位老嫂子。

老嫂子悄悄告诉她这个“放花”就是解手。后来这位女知青一解手,就说:“队长,俺要'放花’去。”这就如同现在乘车旅游,有一种行话把解手叫做“唱歌”一般。

我赶过牛车往地里拉过粪,称为“下晌活。”唱着当年最流行的电影《青松岭》的主题歌,一手拿着棍,摸一下牛尾巴,“嘚儿-驾”牛就开始跑了,多拉快跑一路欢笑。

饿了,就去自个队菜地里摘个茄子或西红柿,拔根大葱充饥,甜、香、辣、嫩,味道十分爽口。

秋天浇地,柴油机带泵,就到柴油机热水桶里煮花生、玉米,鲜嫩味美,真是“一口香,两口贪,三口越吃越嘴馋”。

2016年8月15日,37名上海知青再次回到第二故乡西北留村。

其中一位知青大哥,顺手掰了个玉米生吃起来。尽享浓浓的原汁原味,忆当年知青下乡生活,高兴地说:“还是当年那个甜香味!”当年的知青还谈起“放花”一事,这些往事还历历在目,回想起来只有快乐,没有感到受苦受累。

是啊!现在想想过去老一辈人,心里总有一种说不完的万千感慨,讲不完的农村人趣事,满满的都是幸福,永远刻在脑海里,久久难以忘怀。

作者简介:张喜魁,邢台市信都区李村镇西北留村原党总支书记,村级顾问。服务家乡,热爱家乡,对家乡有浓厚的感情,每每巡视这片热土,都能激发心中的那抹诗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