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开枝散叶(作者:陆英英)

 常熟老李jlr5mr 2023-08-26 发布于江苏

上海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组

打开尘封的记忆,寻觅往昔的岁月

图片

叙上海老底子事  忆上海老底子人

诉上海老底子情

开枝
散叶
图片

陆英英

图片
一、我是早产儿
图片

父母结婚后相亲相爱,日子过得甜甜蜜蜜。

图片
1945年父母结婚照

一年后,他们便有了爱情的结晶。

最美人间四月天,不负春光不负卿。

1946年4月,刚7个月大的我,就迫不及待地告别母体,匆匆来到人间,成了一个早产儿。

奶奶说,我母亲结婚后,不愿放弃吴淞纱厂的工作,继续上班。怀孕7个月了,依然早出晚归不休息。可能是累着了,也可能是感冒了,连续几天发高烧,吃了许多药都不见效,热度一直居高不下。

奶奶急得不知所措,一筹莫展。幸亏父亲想方设法,弄来了几支盘尼西林,给母亲注射,热度总算退了下来。不幸的是,母亲的肚子又莫名其妙地疼了起来。

图片

母亲

母亲肚子一阵接一阵的疼痛。奶奶见状,怀疑是生小孩时的阵痛,心想,莫非是要生了?可母亲刚怀孕7个月呀,难道要早产了?奶奶实在吃不准。

临近黄昏,阵痛越来越明显,奶奶肯定了自己的猜测,便心急火燎地走出家门,去请沈婆来家里接生。沈婆在吴淞镇上口碑较好,接生很有经验,不少孩子都是她接生的。

沈婆带着接生工具,跟随奶奶步履匆匆地来到我家,走进母亲房间,详细询问母亲:“何时开始阵痛的?间隔多久疼一次?”母亲一一作了回答。沈婆掀起被子,看了看母亲的状况,让母亲把被子往上拉一拉,摆好生产姿势。

沈婆又叮嘱奶奶:“赶紧烧好开水;房间里生上炭盆;再去买几刀手纸,铺在床上……”

随后她拿出剪刀,在火上烤了烤,进行消毒杀菌。她动作麻利娴熟,不一会儿一切都准备就绪。

奶奶告诉沈婆,母亲前几天一直发烧,今天烧刚退去,人特别虚弱。上午开始又肚子痛了,估计是发烧将胎儿催了下来,这是头胎,离预产期还有两个多月呢。

沈婆说:“七个月大的胎儿很小,头围小,体重轻,生起来比较容易。但早产儿身体没有发育好,体质差,非常难养活。”

沈婆和奶奶正说着,只见母亲的肚子又一阵疼痛,母亲不停地叫喊着,她咬紧牙关,紧捏双拳,手心里全是汗水,湿漉漉的头发胡乱地贴在额头上。疼痛过去后,刚喘一口气,又一阵疼痛接踵而至,沈婆站在母亲床边,密切关注着她的动静。

沈婆见到胎儿的头发了,叮嘱母亲用力,母亲深吸一口气,屏住呼吸,使尽全身力气,胎儿的脑袋出来了。沈婆用双手按住胎儿脑袋两侧,轻轻往外一拉,胎儿顺利脱离了母体,胎盘也带出来了。沈婆随手拿起剪刀,剪断了胎儿的脐带……。

脱离母体的早产儿,全身呈酱红色,头发柔软,小手小脚不停舞动着,呼吸急促,不哭也不闹。奶奶说她从未见过这么小的小毛头,只有巴掌大,像只小猫。

沈婆用左手托起婴儿,告诉母亲和奶奶,生了个小姑娘,并在小毛头屁股上轻轻拍了几下,小毛头哇哇哭了几声,声音又细又轻又弱,像蚊子叫似的。

沈婆将小毛头擦拭干净后,称了一下体重说:“哇!只有3斤半重,实在太小了!比一般小毛头轻了将近一半。”

沈婆提醒奶奶:“这么小的毛头,身体脆弱,抵抗力差,反应迟钝,非常难养,得小心呵!”

母亲听了这番话语,看着自己吃尽苦头产下的袖珍毛头,忍不住眼泪簌簌地往下掉。

就这样,在母亲和奶奶期待的目光中,我顺利来到了这个世界。

隔壁房间里,爷爷边喝茶,边等待着结果。奶奶过去告诉爷爷,生了个3斤半重的小姑娘。爷爷心态好,微笑着说道:“头胎养小姑娘好,跟爹娘亲,是娘的小帮手。”并提醒奶奶:“快去给孩子算个命吧。”

奶奶记住了我的出身日期和时辰,到马路对面的汪先生家去算命。汪先生是宁波人,双目失明。他在吴淞镇上家喻户晓,算命准得八九不离十。镇上的人,但凡家里有人要算命的,几乎都去找他。一年四季,汪先生家生意兴隆,顾客盈门。他靠算命养活全家。

第二天早上,奶奶开门准备外出买菜时,老板娘汪师母从马路对面迎了过来。她告诉奶奶:“昨天晚上,我家先生给小毛头排了生辰八字,算下来,这孩子的命不错,一辈子顺顺当当,有贵人相助,是旺夫相。”

奶奶把汪先生的话,转告了爷爷和母亲。他们听后舒了口气。

老话说“七活八不活”。这小毛头7个月大,看来能养活了,不然汪先生是算不下去的。

我问奶奶,汪先生还说了些什么?奶奶想了想回答:“记不得了,那么多年过去了,你现在也上大学了,不是很好吗?”

想想也是,奶奶年纪这么大了,能记住这几句话,实属不易。而母亲只告诉我,当年汪先生说你命好,具体内容却怎么也想不起来了。

全家人望着襁褓中那么孱弱的小生命,既然这孩子命不错,那无论如何得把她养活,还要把她养好。

爷爷说:“得给孩子取个名字了。”他想了想又说:“就叫淑英吧!”

头几年,奶奶和孃孃都叫我淑英。后来父亲觉得这名字有些俗气,就改成了英英。

每个婴儿一出生就会吮奶,这是与生俱来的本能。然而早产两个月的我,根本不具备这一功能,嘴碰到奶头,只会嘬嘬不会吮吸。小毛头不会吃奶,会饿坏的。母亲急得慌了神,哭丧着脸说:“这可怎么办呀?”

奶奶急中生智,想出了个妙招,拿来一根粗棉纱线,放在水中煮开后拧干,将棉纱线的一头浸在奶碗里,另一头放在我嘴里,奶碗稍高些,让奶水顺着棉纱线,慢慢流入我口中。我将奶水一口一口咽了下去。

喂一次奶得化费正常婴儿的几倍时间。这种做法费时又费力,但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当时医疗条件落后,只能用这种土办法了。

如今的早产儿,在医院一出生,就会放在保温箱里抚养,保温箱的环境与子宫相似。7个月大的早产儿,起码得在保温箱里放上2个月左右。我是生不逢时了。

女子本弱,为母则刚。母亲从早到晚,小心翼翼地抱着我,用她的体温来暖和我,一抱就是十几个小时,累得腰酸背痛的,月子里也没有休息好。

月子里的我很安静,从早到晚睡觉,很少哭闹。肚子饿了也不哭,只会用嘴在被子上嘬嘬。母亲见我嘬嘬了,就马上把奶挤在碗里,用棉纱线喂我,日夜操劳,彻夜难眠。

在母亲的精心照料下,两个月后,我已长到5斤多重,还会自己吃奶了,总算度过了危险期,真是福大命大,有惊无险。

我的胃口越来越大,母亲带我省力多了,但依然很辛苦。由于是早产,我先天不足,弱不禁风,时不时会得病,一会儿发烧,一会儿腹泻,一会儿又长了湿疹,反复无常,生病成了家常便饭,折腾得母亲和奶奶焦头烂额。

其中,最为匪夷所思的一次是,我8个月大时,有几天沒有发烧,没有腹泻,身体没有异常状况,但一到晚上就会突然惊醒,无缘无故地哭闹通宵,哭得声嘶力竭。

全家人轮流抱着我,哄着我,依然无济于事。几天下来,哭得嗓子也哑了,人也瘦了,弄得大人们心力交瘁,疲惫不堪。

有位邻居阿婆提醒奶奶说:“这孩子夜里无缘无故哭闹,怕是看见了不该看见的东西,吓着了。最好请人来家里念念经,去去邪,很灵验的。”

父亲根本不信这些,但面对沒完没了哭闹的孩子,他束手无策,只得听任奶奶摆布了。

奶奶请来了一位神婆,神婆来到我家,问明情况后,叫奶奶拿来一碗米,她把米倒在桌子上,做成圆形,再在上面盖上一块手帕,并点上3支香。随后坐在桌子旁,闭上眼睛念起了经,足足念了一个多小时,念完后,她掀开盖在米上的手帕,让大家看。只见圆形米不圆了,边上缺了一只角。看得大家目瞪口呆,哑口无言。

神婆说:“缺的米已被那东西吃掉了,今天晚上孩子没事了,会安安静静睡觉的。”

全家人期待着这一奇迹发生。果不其然,从那天晚上开始,我真的不再哭闹了。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大家不得而知。

奶奶说:“这种事,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母亲说:“真是太神奇了!”

父亲一脸茫然,觉得事情有些蹊跷,不可思议。

从此以后,母亲和奶奶经常会在我面前,提起这件扑朔迷离、神秘莫测的往事。

我在父母、爷爷奶奶无微不至的关爱中,渐渐长大。

图片
二、我有弟弟了
图片

我还未满周岁,还未断奶,还未学会走路,母亲还未歇上一口气时,又怀孕了。

母亲的身体要为两个孩子付出。我需要奶水,胎儿需要营养。母亲怀孕后奶水质量很差,于是她让我断了奶,用米粉、鸡蛋羹和菜粥等喂养,把她体内的养份,集中供应给胎儿。

1947年,父亲只身离开上海,告别父母妻儿,去杭棉纱厂创办子弟学校。

图片

父亲

父母分居两地,聚少离多。母亲在上海怀着孕,抱着我,生活上带来殊多不便。父亲决定结束两地分居的局面,全家人迁徙去杭州生活。

杭棉纱厂部分职工宿舍在桑庐(原新光蚕种场)。这是一个占地八亩的四合院,院中央有一幢坐北朝南的2层木结构楼房,新颖美观,高爽亮丽。楼上楼下共16间红漆地板房,每间30平米左右,门前是宽阔的廊道。园子里种满了花草树木,郁郁葱葱,空气清新,宁静闲适。

图片

桑庐

父亲有幸分到了桑庐的住房,被安排在楼下15号。桑庐共住了16户人家,全是厂里的职员,有教师、医生、工程师、车间主任等,大部分都是上海人,还有几家苏州人和无锡人。
图片
2012年,90岁的父亲重访桑庐,这里是他居住了60年的地方。
解放前夕,桑庐的居住条件是首屈一指的,干净整洁,环境优美,吃用全是自来水,房租、水电费全由老板支付,是妥妥的上只角。

图片

桑庐2009年4月被认定为杭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离开上海来到杭州,父母从三代同堂的大家庭里独立了出来,过起了男主外,女主内的小家庭生活。

父亲年轻有为,是家里的顶梁柱,事业心强,每天早出晚归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家里的事。

母亲聪明能干,心灵手巧,里里外外一把手,过日子精打细算、未雨绸缪,每天吃什么、穿什么都会提前安排好。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947年10月,在一个菊花盛开的季节,我刚一岁半的时候,母亲在桑庐生了个大胖小子,我的大弟弟阿昵头。

让人欣喜的是,大弟弟是足月顺产的,个儿比我大多了,有6斤半重,虎头虎脑的,长着一双大眼睛,十分精神,长得酷像父亲。

有了男孩,家里儿女双全,父母称心如意。爷爷奶奶听说生了孙子,喜出望外。全家人沉浸在喜庆中。

父亲拿出字典,给弟弟取名字。他从成千上万个字中,挑选出一个最中意的字,“荣”作弟弟的名字。荣象征着光荣,荣耀,兴旺,繁荣昌盛。弟弟学名叫荣荣。

两年不到,母亲生了两胎,从两口之家,提升到了4口之家。

母亲临产前,外婆急急忙忙从上海赶来,照顾母亲坐月子。

外婆来后,不辞辛劳,起早贪黑地干了起来,洗衣做饭,打扫卫生,事无巨细样样干。除此之外,她还要见缝插针地照顾我和弟弟。

全家人的生活重担,全压在外婆身上。50开外的外婆,每天累得疲惫不堪,但她却心甘情愿,毫无怨言。

她心疼母亲,心疼我们,唯独不心疼她自己。外婆是个和蔼可亲,吃苦耐劳、任劳任怨、地地道道的上海人。我们全家爱戴她。

外婆在杭州住了一段时间,帮母亲度过了非常时期。在外婆无微不至的照料下,母亲在月子里心情舒畅,食欲大增,奶水充足,满月时母子俩都长胖了。此时的外婆却瘦了一大圈。

父母看到外婆瘦了倍感心疼,就去买了许多营养品,关心孝敬外婆,给外婆补补身体,让外婆心情舒畅,开心快乐。

外婆准备回上海了,为了继续助母亲一臂之力,减轻母亲的负担,就顺便带上我一起回沪。

图片
三、我有小弟弟了
图片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1949年1月。在一个滴水成冰,寒风刺骨的日子,小弟弟阿三头在桑庐呱呱坠地。

大弟弟刚满半岁时,母亲猝不及防又怀孕了。3年不到,接连生了3个小孩,一年一个,孩子生得那么密集,对母亲身体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原本父母不想要老三的,这孩子来得太突然,太匆忙,太不合时宜了。大的两个孩子还那么小,已经累得母亲心力交瘁,精疲力竭。倘若再生下老三,母亲实在力不从心,会累垮的。然而,那个年代,医院里没有人流手术,一切只能顺其自然。

为了小弟弟,母亲忍痛给刚满半岁的大弟弟断了奶。大弟弟是我们兄弟姐妹中,吃母奶最少的一个,也是挨打次数最多的一个。拿老话讲就是:“轧煞阿昵头”。

母亲说,小弟弟在她肚子里时,她每天忧心忡忡、愁肠百结,每时每刻都在想方设法弄掉他。

有一次,她搬箱子取衣服时,忍不住横下一条心,不管不顾地把整只箱子搁在肚子上,并用力举起箱子撞击肚子,想打掉胎儿,让他流产。嗨!没想到胎儿的命还真硬,真顽强,顶住了箱子一次次的撞击,死死挂住母亲,不离不弃。胎儿的这一举动,保住了母子俩的性命。

母亲不懂医学知识,殊不知这种做法是极其危险的,会造成流产,大出血,后果不堪设想,让人后怕。在万般无奈之下,母亲只得硬着头皮生下小弟弟。

从此以后,母亲得了肛门括约肌失调症,时而出现肛门失禁,大便憋不住的情况,对她外出造成很大的困扰。她在买菜或逛街时,只要一有便意,就会急得团团转,到处找厕所,否则就会拉了一身,真是苦不堪言。

母亲讲,小弟弟出生时,哭声很沙哑,慢慢的一声接一声,不急不躁,是慢性子。体重和大弟弟差不多,皮肤黑黑的,两只大眼睛,一只单一只双,眉毛浓密,长得颇有些像舅舅,很英俊。

小弟弟因排行老三是阿三头,小名叫三三。父亲手捧字典,为阿三头取名,经过精挑细选,终于选择了“伟”字。伟字象征着伟大,卓越,丰功伟绩,有志之人。从此小弟弟学名叫伟伟。

有了小弟弟,我家从4口之家的小家庭,一跃成了人丁兴旺的大家庭。

家里又添了个胖小子,喜得贵子,儿孙满堂,爷爷奶奶喜不自胜。立即决定带上我回杭州,看望父母,尤其是想看看新添的两个小孙子。

爷爷奶奶来杭州后,由奶奶操持家务,每天买汰烧。奶奶是个慢性子,动作特别缓慢,做起事来不急不躁、慢条斯理的。为此母亲还雇了个钟点工,帮助奶奶洗洗涮涮。

三年中,母亲接二连三怀孕生子,体力超负荷透支,身心俱疲、元气大伤,积劳成疾。

她每天感到头晕目眩、四肢乏力、恶心呕吐……。各种不良症状随之而来,健康状况每况愈下,无论怎么进补,怎么静养,都无济于事。

母亲隐隐约约地感觉到,自己快不久于人世了。看着身边3个幼小的孩子,禁不住潸然泪下。

母亲为了让孩子们长大后,能看到她的模样,为了给孩子们留个念想。于是,她给我们仨穿戴整齐,在父亲陪护下,来到拱宸桥照相馆,拍了一张全家照,做好了最坏的打算。

图片

1949年全家照,前排左1 本人

照片上父母亲肩并肩坐着。母亲手中抱着3个月大的小弟弟,身前站着3岁多的我,正玩着手指。不到2岁的大弟弟,依赖在父亲两腿之间,憨态可掬。母亲穿了件当时最时髦的海富绒长大衣。父亲穿着列宁装。我和弟弟们身上穿的棉袄,脚上穿的棉鞋,都是母亲一针一线,亲手给我们量身定做的。

母亲想用这张照片陪伴我们成长,让我们永远怀念她,铭记她。

值得庆幸的是,拍了这张照片以后,迎来了峰回路转的局面。母亲的身体有了日渐好转的迹象。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父亲不忍心,也不甘心,看母亲一直病恹恹,衰弱无力,委靡不正的样子。父亲认为,天无绝人之路,办法总是有的,要相信科学,相信医学。

于是他带着母亲去医院作了全身检查,检查下来没有气质性病变,只是得了严重的贫血,伤了元气,虚脱得厉害。

医生说:“母亲年轻,新陈代谢旺盛,吃药后只要好好休息,好好进补调养,是完全可以康复的。但这不能操之过急,病去如抽丝,得有耐心,慢慢养。”

父亲听了医生这番话,心中的石头终于落了地。为了让母亲彻底休息好,不受干扰,他果断地将我和大弟弟,送到上海奶奶和外婆家去寄养。并在家里请了位能干的保姆,在饮食起居方面,全方位调理母亲。

父亲又带母亲去看了中医。中医给母亲配了许多滋补气血的中药,如:阿胶,人参,黄芪,当归,红枣等进补。加上食补,每天鸡鸭鱼肉从不间断。

父亲再从心理上宽慰开导母亲,不要太操劳,样样自己做;不要太节约,要舍得化钱;钱是身外之物,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母亲想明白了这些道理,一切听从父亲安排。

养病期间,她天天吃完了睡,睡完了吃,调养了整整一年多,终于绝处逢生,渐渐康复了。

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也可能是老天爷大发善心,看到父母情深意笃,心心相印;看到我们仨实在太小,太可怜了。不忍心让我们失去母亲,便将母亲从死亡边缘拉了回来。

如果母亲不在了,父亲一人单枪匹马,根本撑不起这个家,我们会很惨的。感谢老天爷大慈大悲!

图片
四、我有妹妹了
图片

素裹银装今又是,风光无限照春华。

母亲在小弟弟二岁半时,怀上了妹妹。自从怀上妹妹后,母亲心宽体胖,脸色白里透红,人人都夸她漂亮俊俏。父亲的一位学生,名叫陈xx的说,妹妹是投胎到陆家来报恩的。

1952年2月,再过2个月,我就满6岁了。

那天晚上,大约七八点钟左右,我和小弟弟睡在小床上,钻在一个被窝里抱团取暖。身上盖着厚厚的被子,被子上压着棉衣和棉裤,沉甸甸的,很暖和。(大弟弟在上海)

小床搁在房间西北角,床头朝北,床尾朝南,小弟弟睡床头,我睡床尾。

小床南端,贴着西墙依次排列着五斗柜、床头柜及父母的大床,大床床头朝西,床尾朝东。大床与小床成L字型。

房间里亮着两盏灯,房间中央的主灯和床头柜上的台灯,灯光很亮,很刺眼。

3岁的小弟弟早已进入了梦乡,我却怎么也睡不着,睁大眼睛,转过头,看着母亲忙个不停。

三九严寒,大地冰封。房间大床旁放了一只炭盆,炭盆里燃烧着木炭,木炭烧得通红通红的,火苗不停地往上窜动。

母亲拿来一块深褐色的桐油布,把它铺在床上,桐油布上铺了许多手纸。五斗柜上放着几只热水瓶。我观察着母亲的一举一动,不明白她在做什么,为什么要生炭盆?为什么要把桐油布铺在床上?为什么要把那么多手纸铺在桐油布上?为什么要把热水瓶放在五斗柜上?

不一会儿,父亲带着一位穿白大褂的女医生来了。难道是母亲病了吗?我心想。

医生与母亲进行了一番交谈,谈的内容,我怎么也听不懂。

父亲让我闭上眼睛,转过身去,面朝墙壁睡觉。我只好闭上眼睛,竖起两只小耳朵,听房间里的动静了。

刹那间,传来了婴儿的啼哭声,哭声是那么清脆响亮。医生说生了个女孩。这时,我才明白,原来是母亲生妹妹了。

小毛头个儿很大,又白又胖,称了一下7斤重。哇!7斤重,是我出生时的两倍。怪不得妹妹长得比我高大。我是兄弟姐妹中个儿最小的一个,这与先天不足不无关系吧。

第二天早上,我一起床就急急忙忙去看妹妹,走近母亲床边,看到一盆衣服浸在血水里,衣服上血迹斑斑,吓了一大跳,赶紧躲得远远的,再也不敢靠近母亲床边了。

直到朱妈(洗衣工)来我家取走了这盆衣服,去水池清洗干净了,晒在门口廊道顶上的竹竿上后。我才蹑手蹑脚地走近妹妹,见妹妹睡在蜡烛包里,粉嘟嘟的脸,好可爱哦!

邻居吴家姆妈、王家姆妈和汪家姆妈等,闻讯母亲喜得千金,都前来我家祝贺,探望。

大家看到妹妹长着两只大眼睛,白白的皮肤,高高的鼻梁,密密的头发,都赞不绝口,夸她是个小美人。母亲听后,脸上洋溢出满意的微笑。

母亲生妹妹了,外婆赶紧拎着大包小包,从上海赶来照顾母亲。

外婆每天换着花样,给母亲烧汤喝,有时熬老母鸡汤,有时炖鲫鱼汤。母亲喝了汤后奶水充盈,妹妹吃也吃不完。

外婆有一手好厨艺,会烧各种上海菜,如白斩鸡、腌笃鲜、熏鱼、红烧蹄膀等。尤其是她做的红烧肉,油而不腻,咸中带甜,可称一绝。

每天,外婆都会使出浑身解数烹饪菜肴。一盘盘色香味俱全的美味佳肴,让人垂涎欲滴。母亲胃口大开,吃得津津有味。

满月时,母亲和妹妹都长得白白胖胖的。外婆看在眼里,喜在心中,觉得自己付出的一切都值了!

妹妹出生后,大家都叫她阿四头,从未取过正式名字,直到我上小学时,父亲才想起给她取学名。

记得那天傍晚,父亲坐在滕椅上,手里翻着字典。我倚在父亲身边,知道父亲要给妹妹取名字了,一下子来了劲儿,也想参与。我把班上女同学的名字,一个个都报了一遍。父亲很有耐心,仔细听我说着,字典也不翻了,听完后思索片刻,选择了“华”字。

华字象征着光华,精华,光辉,美丽光彩,有精英之意。父亲说:'就叫阿四头华华吧。”

父亲参考了我报出的名字,我能协助父亲给妹妹取名,很高兴,很有成就感。

只怕不生,不怕不长。转眼间,妹妹满周岁了,母亲要给她断奶了。只见母亲在奶头周围,用墨迹涂得黑黑的,妹妹见了就害怕,不敢吃奶了,哇哇哭个不停,实在饿得慌时,只得勉强吃些粥、面条和鸡蛋羹之类易消化的食物。

一星期后,妹妹断奶顺利成功,一切恢复正常。

图片

1954年,兄弟姐妹四人合影,左起 本人、小弟、大弟、妹妹
图片
五、母亲劳苦功高
图片
母亲是陆家的大功臣,前前后后不到6年,接连生了4个孩子,两男两女,为陆家繁衍生息、开枝散叶,功不可没。

图片

左起 本人、大弟、小弟、妹妹

陆家有了英英、荣荣、伟伟、华华后,枝繁叶茂、人丁兴旺,后继有人。乐得爷爷奶奶笑口常开。

图片

1966年春节,兄弟姐妹四人,在杭州保俶塔前留影。左起 本人、妹妹、小弟、大弟
我清楚地记得,父亲鲐背之年,虽然记忆力已严重衰退,但他对母亲的评价,却能脱口而出8个字:“会生小孩,会做事情”。这是父亲对母亲最高的赞美!

图片

1996年,兄弟姐妹四人合影,左起 大弟、本人、妹妹、小弟
简简单单8个字,质补无华、字字珠玑、恰如其分。

图片

1996年全家照,左2  本人

我们兄弟姐妹4人的名字,含义特别好,意味着父母对我们的期望。人如其名,父母希望我们长大成人后,个个都是有用之才。

母亲说:“叠名小时候叫蛮可爱的,长大后再叫似乎不太合适了。”

父亲笑道:“长大后只要去掉一个字就可以了。”

谁知,等我们长大后,已不允许随意改名了,只有妹妹成功改成了单名,而我们仨,时至古稀之年,依然叫着当初的叠名。

这原汁原味的叠名伴随了我们一生,里面有父母对我们浓浓的爱。

叠名有一种亲和力,让人感到亲切、亲近、亲密。它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增进友谊。

当你老了,叠名还会使你的心态年轻,返老还童、老当益壮、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图片

2013年,父亲和儿女们在一起,永不孤单。左起 本人、妹妹、小弟、大弟

心若年轻,岁月不老!青春永驻!

(谨以本文纪念已故父母百岁寿诞,他们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2022年4月

鸣谢:陆英英老师赐稿分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