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式书房雅室,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品味气质

 灯下悦读 2023-08-26 发布于广东

世间有千百种教人谋生的技巧,却未曾教会我们,如何优雅从容地度过一生。

唐代李涉曾感悟:「偷得浮生半日闲」。意思就是,如果能在日复一日的浮沉奔波中,偶尔放松精神,静心虑志,鸥鹭忘机,实在难得之至。

越是浮躁的时代,越需要有一处属于自己的空间,安抚疲惫的身心,滋润枯干的灵魂。恰如苏东坡所言:「此心安处是吾乡」。而书房,就让人有这样的亲切和归属感。

茶香墨韵,书里芳华。当厌倦了尘世纷扰与社会争斗,古代文人雅士们便选择偏安一隅,吟诗作画,闭门读书;或好友相聚,奇文共赏。疑义与析,让躁动的心沉静下来。书房,既是他们追求仕途的起点,更是寻找自我的归途。

中式书房是国人骨子里的风雅,同样也是气质养成的地方

「明初」谢环绘《香山九老图》(局部)

中国古代文人雅士的日常生活,与笔墨纸砚、琴棋书画密不可分。书房始于汉唐,普及于宋元,在明清到达鼎盛。上至官宦人家、下至普通百姓,家中多设有专供阅读和静修的「书房」

汉代文学家张衡就称赞书房,可「弹五弦之妙指,咏周孔之图书,挥翰墨以奋藻,陈三皇之轨模。」可见传统文化中,书房自诞生之日,就具备阅读书写、思想交流、艺术体验与图书收藏等,多元功能的精神空间。

那么书房究竟要多大才合适呢?

清代郑板桥曾言:「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从古至今,书房并无一定之规。富者可专门筑楼,贫者或室仅一席;有的雕梁画栋,有的环堵萧然。或筑于水滨造于山间;或藏诸市井隐于郊野。

唐代刘禹锡在诗作《陋室铭》中提到:「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意思虽是陋室,也可以志行高洁,安贫乐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趣,渲染出陋室不陋的高雅境界。

书房的雅味通常有三:一为养性明志,使人品格高尚;二为通天接地,使人心驰神游;三为隔绝尘世,使人心宁神静。中国历代文人雅士,皆以书房为心灵的归属。

如袁宗道的「白苏斋」、唐伯虎的「梦墨堂」、张溥的「七录斋」、叶圣陶的「未厌居」、梁启超的「饮冰室」,形形色色,皆意蕴深远。

其中梁启超的「饮冰室」出自《庄子 · 人间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他心中救国救民的信念,火热又坚定,且从未动摇。梁启超借此典故,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书房,寄托着主人的志情与品位,会有他的风格与气质。欣赏文人的书房,往往可以读懂他这个人。

书房,往往也是最能反映主人人生境遇,和内心感受的地方。

比如,对作家莫言来说,书房是他的精神家园。当2012年揭晓诺贝尔文学奖时,他正静坐在阁楼书房的木椅上。这个平日的创作宝地,装修朴素,一张小桌两张木椅,戏称「一斗斋」。

所谓「无事且从闲处乐,有书时向静中观」。深居一室,闲书在握,清茶一杯,既得闲养,亦得清心。

无论哪个年代,有些人的书房偏复杂,有些人的书房却很简单。究竟应该如何布置书房呢?

清代学者李漁在《闲情偶寄》中提到,书房「宜简不宜繁」,力求「高雅绝俗之趣」。一桌一椅一方几,一灯一人一卷书,便有了于日常中沉思静悟、尘世中安顿心灵的所在。

生活的形式有很多,治愈的方式也有很多。阅尽古今,可知书房除了好书,还在环境和氛围。唯有无功利之心的空间氛围,才能涤除现世的纷繁浮躁,营造出别有洞天的精神境界。

「清」乾隆《弘历是一是二图》轴(局部)

可见一间优雅脱俗的书房,自带治愈人心的功能。

书房可以简约雅静,但不意味着清冷单调,除雅致的装修家具,文玩陈设也颇有讲究。例如案上的文房四宝、四壁的古琴书画、窗台的花瓶盆景。

文章最后关注苏素红木明式家具,了解更多红木知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