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出中医亡”连载4:伤寒没有五行生克辨证

 香砂六君子gsh 2023-08-26 发布于河北

Image

编者按:

关于“伤寒出中医亡”的内容,小编将陈老师在不同场合讲解、回复答疑的内容进行汇编整理,分为以下14个目录进行论述:

1.伤寒一出,中医亡矣

2.交流的心理基础建设

3.伤寒是论不是经

4.如何看待经和论

5.望气境界

6.如何看待伤寒

7.伤寒没有五行生克辨证

8.伤寒看不到疾病的远因

9.伤寒没有治疗和改善患者的体质

10.伤寒的六经内涵、适用范围盲目扩大化了

11.伤寒讲解的疾病有限,能治疗的疾病有限

12.方证对应使得中医没落

13.没有经方

14.组方并不需伤寒

由于篇幅太长,会将本文内容以系列连载的方式进行发布,欢迎大家关注。


“伤寒出中医亡”连载4:

伤寒没有五行生克辨证

讲解:陈远国老师

整理:古三同学&善济小编





伤寒没有五行生克辨证

群分享0602

五行辨证,这在我们的中医教科书中是没有的,建国后多少年的中医教育都没有教授五行辨证。发展到现在,很多中医师实际诊病治病时是没有五行辨证的,自然就容易导致现在很多中医会觉得中医理论是理论,临床是临床,理论和临床是脱节的。并且基于《伤寒论》的方证对应大行其道后,更不需要深入中医的基础理论了。如果一直运用方证对应诊病治病,的确会发现以前学的大多数中医理论都没用,几乎只是《伤寒论》有用,这就是为什么现在太多医师觉得中医理论和临床脱节的一些根本原因。

虽然现状是如此,这种现状也有形成的历史过程和历史原因,虽然这种现象已经存在了很久,但这的确是不对的。

中医的理论一直是能运用于临床实践的,一直是能指导实践的,并且临床一定是符合理论的。只是这种现象形成历史悠久,很多中医已经形成固定认知,要改变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我们立志要研习中医的,开始学习时,就要立足于中医经典,真正相信经典,依据经典学习,自然就容易将理论和实践相统一。

理即是事,事即是理,理事不二。

立足阴阳五行辨证,是全面的,是可以涵盖现行的各种辨证法的。现行的各种辨证法有其优点,有其适用范畴,同样有其不足。《黄帝内经》通篇,可以说除了一些讲神系统的一部分外,都是在讲阴阳五行。我随便举一些例子,如:


《素问·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肋;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

Image

是在讲五行吧?


《素问·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帝曰: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受乎?
岐伯曰:有。
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其病发惊骇,其味酸,其类草木,其畜鸡,其谷麦,其应四时,上为岁星,是以春气在头也。其音角,其数八,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臭臊。
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于心,故病在五脏。其味苦,其类火,其畜羊,其谷黍,其应四时,上为荧惑星。是以知病之在脉也。其音徵,其数七,其臭焦。
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故病在舌本。其味甘,其类土,其畜牛,其谷稷,其应四时,上为镇星。是以知病之在肉也。其音宫,其数五,其臭香。
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藏精于肺,故病背。其味辛,其类金,其畜马,其谷稻,其应四时,上为太白星。是以知病之在皮毛也。其音商,其数九,其臭腥。
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藏精于肾,故病在膝。其味咸,其类水,其畜彘,其谷豆,其应四时,上为辰星。是以知病之在骨也。其音羽,其数六,其臭腐。

Image

是在讲五行吧?


《素问·气交变大论篇第六十九》
岐伯曰:岁木太过,风气流行,脾土受邪。民病飧泄,食减体重,烦冤、肠呜、腹支满,上应岁星。甚则忽忽善怒,眩冒巅疾,化气不政,生气独治,云物飞动,草木不宁,甚而摇落,反胁痛而吐甚,冲阳绝者,死不治,上应太白星。

Image

是在讲五行吧?


《素问·五藏生成篇第十》
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其主肾也。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其主心也。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其主肺也。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其主肝也。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其主脾也。

Image

是在讲五行吧?

如果大家仔细研读《黄帝内经》会发现,通篇几乎都在讲阴阳五行的各种变化,阴阳五行在天、在地、在人、在万物的变化,以及天地万物阴阳五行对人的影响。

既然《黄帝内经》基本都是在讲阴阳五行,那为什么要舍阴阳五行辨证,而只取其它后世辨证法呢?

之前和大家分享认识系列内容的时候,说到学习中医是要讲逻辑的。如果中医的基石是阴阳五行,这是大家都公认的,那么是不是诊断治病也是应该依据阴阳五行呢?

中医的理论基石是阴阳五行,到了实际的诊病治病却舍弃了五行,岂不是很不合逻辑。

群分享

另外,关于中医辨证法的问题。目前,中医用的辨证法有八纲辨证、六经辨证、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臓腑辨证。实事求是地讲,中医师在面对单一简单的疾病症状的时候,这些辨证法还是很有效的,但面对复杂繁多的疾病症状的时候,就会发现,运用这些辨证法,难以真正把握准疾病的病因病机,这需要有较多的临床经验才会有体会,如果只学理论则难以有深刻的体会。

为什么运用这些辨证法,对于复杂的疾病,难以把握准疾病的病因病机?那是由于这些辨证法有缺陷。有什么缺陷呢?如果大家自己读《黄帝内经》,可以发现,《黄帝内经》主要就是讲的阴阳和五行,除了一些讲神和心性修养的除外,基本都在讲阴阳和五行。无非是讲在天之阴阳五行或在地之阴阳五行,或在人之阴阳五行,或在万物之阴阳五行,或讲在天地之阴阳五行对人和万物的影响,或讲万物的阴阳五行对人体的影响(食物和药物等),整部《内经》都是在讲阴阳和五行,人和万物都是阴阳和五行化生的,人体的正常的生理功能是由阴阳和五行保持运行和平衡来维持的,人生病的病理也是阴阳和五行的运行和平衡失常引起的。

那么,在诊断辨证的时候,要用什么诊断辨证?自然也仍然是用阴阳和五行。

可是我们现在的辨证法呢?基本上是没有五行。我们的辨证法中基本上没怎么讲五行的生克变化,你说这不是很奇怪的事情吗?虽然在臓腑辨证法中偶尔也提到一点,比如肝脾不和导致痛泻,肝胃不和导致胃痛,水不涵木导致肝阴虚,土不生金导致肺虚,但这些对于五行的生克变化来讲,太基础,太少了。

五行的生克变化极为复杂,我们众多复杂的疾病都是五行生克变化的结果。比如金克木,肝气郁,肝气郁同时克脾胃;肝气盛克脾胃,同时会导致土气郁而克肾;木生火不足,导致心火衰,时间久了,导致肺也寒;木气盛克土,还会导致土生金不足;水火要既济,但肝气郁,导致水火不能顺利既济。

五行的变化极端复杂,我们人体的疾病有时疾病症状众多,复杂多变,就是由于五行的变化太繁复所致,可我们的中医教科书呢?中医基础虽然讲了五行的生克,但在人体的生理讲解,人体的病理变化,以及人体的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上呢?五行基本上没怎么用(仅用了一丁点)。

疾病的诊断辨证基本就是讲阴阳,八纲辨证不过是把阴阳更具体化了,仍是属于阴阳的范畴。为什么人体是由阴阳五行化生的,生理和疾病都和五行的变化密切相关,我们的中医诊断辨证和治疗就不怎么运用五行呢?所以这是很没道理的事情,这就是现代我们中医辨证的缺陷所在。不是说八纲辨证等辨证法不对,不好,不是的,而是不完善,而是缺少了极为重要的五行辨证,所以依据《黄帝内经》来讲,最重要的是阴阳五行辨证。

不能重阴阳而轻五行,更不能试图用阴阳涵盖五行。如果是从事临床的中医师,以后临床时,试着去用五行的复杂的生克变化去解释一些复杂的疾病,肯定会发现,这些复杂的疾病症状都是在告诉医师患者的阴阳状态以及五行状态,通过对患者的五行生克状态的分析,会发现很多复杂的疾病原来很好理解。

所以,真正依据经典,大家最应该掌握的辨证法是阴阳五行辨证法,而不是单单是八纲辨证等。

附文:浅议“阴阳五行象化辨证法”,兼谈中医“本本派”和“求是派”

附案例:善济医案专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