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岑参的边塞诗里,寻找诗人在新疆的足迹,这些地名你去过几个

 洞天禅悟 2023-08-27 发布于云南

【摘要】:岑参,荆州江陵人(今湖北江陵人),祖籍河南南阳,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他与高适并称“高岑”。曾两次从军西域,并写出了不少充满爱国激情、戍守边关、歌咏西域民族风土人情的诗歌,不愧是后世的楷模。


关于岑参的一生,备受后人关注和争议,主要是对他的籍贯、生卒、游历等地点与时间的争议。我觉得这些都不重要,最重要的还是他的作品,能让后人学习和借鉴,毕竟每一位古代诗人或学者,都值得我们后人去继承他们的文化精髓,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今天,我们就从岑参的诗句中,寻找他在新疆的足迹,并从他的边塞诗中展现卫国戍边的豪情壮志,激发当代儿郎烈女的爱国情怀。当下拜金主义和出国潮正逐步被爱国之心、爱国之情所替代,正大步走向国富民强的中华民族,必将崛起于世界的东方,中华文明也必然在文化传承和延续中源远流长……

岑参的边塞诗,充满了拳拳爱国之情,描写了戍边将士不畏艰苦、勇往直前的英雄主义精神。他的诗歌,就像一声声冲锋的号角,让我们在国家危难时刻,奋不顾身地冲向前去,为维护祖国的和平统一贡献力量。


| 从军西域,实现梦想

“想我岑家一门出过三个宰相,如今到了我这一代,却如此没落,虽今中了进士,远不能跟先祖相比,我要从军西域,报效国家,重现岑家辉煌。”

这一年,三十岁的岑参通过国考,中了唐朝进士,他站在庭院里,没有一丝兴奋的喜悦。禁不住叹息说:“国家六叶,吾门三相矣。”

据《唐才子传·岑参传》记载:“天宝三年赵岳榜第二人及第。”不久,岑参在公元749至756年,曾先后两次从军西域。公元749年,他刚好三十五岁,作为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的幕僚,初次随大军到了西域。因高仙芝攻打大食国兵败回京,岑参自然也就跟着回到长安。

公元754年,岑参四十岁时,又为安西北庭都护封常清的幕僚,再次到了新疆。两次在新疆的时间大约六年之久,在诗人的军旅生涯中,这六年的经历却是最不平凡的,他的著名诗篇,主要写于这个时期。历来的文学史家,都把岑参作为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并对他在西域时期写出的诗篇给予了高度评价。

唐朝中期的天宝年间,唐玄宗最后不问朝事,就把权力交给杨国忠等奸臣,安禄山趁机以讨伐杨国忠的旗号起兵叛乱,当时就把高仙芝和封常清从西北调回长安平定叛乱。结果,两人遭到同僚边令城的陷害而亡,闹得大唐军心动荡。

岑参曾在高仙芝、封常清当过幕僚,自然就逃不脱干系。因奸臣当道,曾多次被贬或罢官,让他彻底心灰意冷,重现家族辉煌的梦想,也彻底破灭了。

不过,这些都是后话,只是交代一下岑参一生的背景。大约唐大历四年(769年)秋冬之际,岑参落魄地病逝在成都一家客栈,时年五十一周岁。

在所有的诗篇中,岑参的边塞诗写得最出色,也是盛唐时期中,写边塞诗数量最多,成就最突出的诗人。那么,岑参在哪些诗中提到了新疆的地名呢?诗篇中又表达了怎样的意境呢?

因此,就让我们伴随岑参激昂的诗句,走进曾经的西域,探寻诗人走过的足迹,展现新疆古代的风土人情和大唐将士戍边爱国之情。


| 行走西域,抒发将士保卫边疆的爱国精神

岑参在新疆期间,曾到过北庭(今新疆吉木萨尔县)、轮台(今新疆乌鲁木齐市)交河(今新疆吐鲁番市),于祝(今新疆乌什县)等地,他对天山南北的山川形胜和风土人情都有着较深的了解。

本来军旅生活是艰苦的,高山、风雪,沙漠、寒冷、酷暑等自然环境也是非常严峻的,但诗人用饱蘸着激情的笔触,写下了许多激昂慷慨的瑰丽诗篇,读后使人们受到激励,奋发向上。比如在《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一诗写道:

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在诗句中,诗人用“雪海”、“平沙”、“九月”“风夜”、“碎石”等词语,形象地说明了将士在行军中的时间、环境与气候,并在“风头如刀面如割”的背景下,呈现了“将军金甲夜不脱”的艰苦行军。

同时,岑参也在诗中提到了地名“轮台”、“车师”(今新疆吐鲁番交河古城)。因为轮台是今天乌鲁木齐市乌拉泊古城,刚好向东出兵,直达车师国都交河城的西门。

岑参在《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一诗中,他一方面写“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将士们热烈激奋的气势,另一方面写“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的严寒气候。

这首诗又提到了“轮台城头夜吹角”、“单于已在金山西”、“羽书昨夜过渠黎”诗句中的“轮台”、“金山”(今阿尔泰山)、“渠黎”(今新疆巴州轮台县东南),都是西域时期的地名。

以上两首诗,是岑参诗篇中最为出名的边塞诗,语言抑扬顿挫,整体结构紧凑,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烘托,又运用象征、想象和夸张等手法,特别是渲染大军的声威和气势,造成极宏伟壮阔的画面,使全诗充满浪漫主义激情和边塞生活气息,成功地表现了三军将士建功报国的英勇气概。


| 借物抒情,反映与歌咏西域边疆风土人情

古代新疆和甘肃河西地区的少数民族,都有能歌善舞的历史传统,产生于这些这些地区的《龟兹乐》、《高昌乐》,《西凉乐》等,不仅在国内享有盛誉,对国外的音乐文化也有很大影响。

诗人对于少数民族的歌舞或源于少数民族的歌舞,在诗句中反映出了生动的描绘和赞誉。如《田使君美人舞如莲花北旋歌》一诗中这样的写道:

美人舞如莲花旋,世人有眼应未见。
高堂满地红氍毹,试舞一曲天下无。
此曲胡人传入汉,诸客见之惊且叹。
慢脸娇娥纤复秾,轻罗金缕花葱茏。
回裾转袖若飞雪,左鋋右鋋生旋风。
琵琶横笛和未匝,花门山头黄云合。
忽作出塞入塞声,白草胡沙寒飒飒。
……

诗人还在许多诗篇中写到少数民族的歌舞,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中写道:“凉州七城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还有《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诗中:“琵琶长笛曲相和,羌儿胡雏齐唱歌。浑炙犁牛烹野驼,交河美酒归叵罗。三更醉后军中寝,无奈秦山归梦何。”

在岑参的很多诗篇中,用优美的诗句描写了西域的风土人情,读着这些词语,在广阔的西域大地,各种景物闪现,耳边便听到“琵琶、横笛”动听的乐声,彷佛眼前就浮现出一幅美丽的画卷。

这就是岑参边塞诗的高明之处,他曾经长时间生活在新疆,与少数民族群众的往来,在诗中也有所表现,如在凉州的《戏问花门酒家翁》一诗中写道:“老人七十乃沽酒,千壶百瓮花门口,道旁榆荚仍似钱。摘来沽酒君肯否?”

花门原为凉州北面的一个地名,唐玄宗天宝年间为回纥人占领,唐人乃以花门作为回纥人的代称。在杜甫的一些诗中就是这样使用的。这是一首调笑的诗,表现了诗人与回纥酒家翁的融洽关系,表现诗人与少数民族人士往来的诗句,还有多处。

比如《奉陪封大夫宴》一诗中写道:“座参殊俗语,乐杂异方声。”,又如《与孤独渐道别长句兼呈严八侍御》一诗中描写:“花门将军善歌舞,叶河藩王能汉语。”可以看出,岑参不仅能把风俗、人物等人文元素融入诗句中,还能体现了当时的军中将士的生活环境。


| 佐证历史,为研究唐史提供重要的补充史料

岑参原与封常清为同僚,后又为其部下,两人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他曾在多首诗写到封常清,诗中讲到的一些事,在新旧《唐书》中的《封常清传》都没有记载。

比如,封常清曾攻打播仙一事就是如此。这件事历史,可以在《献封大夫破播仙歌六章》。播仙在今天的新疆且末县境内。岑参曾在轮台住了很久,在轮台写了很多著名的诗篇,其中有些诗句可以证明唐太宗贞观年间设置的轮台县城,即现存于乌鲁木齐市南边的乌拉泊水库附近的古城遗址。

而不是像有些历史著作和两部大型辞书所说,其“治所在今天的米东区境内”。米东区境内古牧地古城遗址附近地势平旷,乌拉泊附近的古城遗址靠近天山。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道: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这种“八月即飞雪”、“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的情景,就在靠近天山的乌拉泊古城遗址处才能见到,在米东区境内是无法看到的。而且,他在《使交河郡在火山脚其地苦热无雨雪献封大夫》一诗中写道:“奉使按胡俗,平明发轮台,暮投交河城,火山赤崔嵬(wei)。”

这诗句中就说明天大亮时,骑马从轮台出发,日落的时候就可以到达交河城。从今天的乌拉泊古城遗址,到今天的吐鲁番市境内的交河古城遗址,要翻越天山,有一百多公里的山路,当天是可以到达的。而米东区境内的古城遗址,相距乌拉泊古城遗址约有五六十公里,由今天米东区古城遗址骑马,当天到吐鲁番的交河古城则是比较困难。

岑参,在我国文学史上是一位影响很大的诗人。从唐代以来,人们就对他的诗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唐代官员杜确在《岑嘉州诗集》序中说“遍览史籍,尤工缀文。属词清尚,用意尚切,其有所得,多入佳境,迥拔孤秀,出于常情。”

据《唐才子传·岑参传》中记载:“放情山水、故常怀逸念,奇造幽致,所得往往超拔孤秀,度越常情,与高适风骨颇同,读之令人慷慨怀感,每篇绝笔,人辄传咏。”

由此可见,岑参的诗赢得了历代专家和学者的赞誉,称为千古名篇,并为后人学习研究和阅读欣赏,特别是从军西域的边塞诗,让他的诗篇,站在了文化历史的巅峰,这对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大的益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