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元璋极刑惩罚腐败,效果微乎其微,从根本上忽略了这三个问题

 老聂杂谈汇 2023-08-27 发布于湖北

在中国古代历朝历代中,对于贪污官员的打击力度各有不同,然而,朱元璋无疑是其中最为严厉的。

他采取了诸如剥皮抽筋等极刑来打击贪污官员,然而,效果却微乎其微,贪官们仍然前赴后继地进行贪污,而且越杀越多!这是为什么呢?真相究竟是什么?

读书人的价值取向扭曲

在元朝之前,大多数读书人他们的读书目的纯洁的,如同“齐家治国平天下”。

因此,通过科举选拔的读书人如同经过磨砺的宝剑,具有坚定的节操。

然而,元代犹如野蛮的草原侵占文明的田野,一群文盲治理天下,他们暂停科举考试长达数十年,使得汉族人的地位下降,参加科举的途径被阻塞。即使后来重新开放,录取的人数也极少。

更重要的是,录取的原则不再基于知识、道德,而是利益、财富。 这导致了整个几代的文盲阶层功利化思想日益浓厚。

读书人的目的变得如同“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他们的追求,一个'要’字就概括了,上面要东西,下面要女人。

一旦这种思想在读书人心中扎根,即使将他们全部消灭,也无法根除这种观念,后面的人仍会前赴后继地追求功名利禄。

朱老板太抠门了

朱元璋,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他的出身并不富裕,甚至可以说是贫穷。他从小一年只能获得几两银子的生存费用,生活极度困难。

然而,即使在成为皇帝之后,他的生活经历和对贫穷的记忆似乎影响了他对官员薪资的决策,他按照自己过去的生存标准来设定官员的薪资。

例如,当时的县令一个月的工资折合到现在的人民币也不过是一千元左右。对于一个负责管理一县大小事务的官员来说,无疑是极低的。

然而,朱元璋的想法是,既然他自己曾经能够以如此低的收入生活下去,那么他的官员们也应该能够接受这个薪资水平。

这种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朱元璋的坚定和节俭精神,然而,在现实层面上,这种薪资水平很难留住有才华的官员。

这种低薪资政策不仅导致了官员的贪污行为,也可能限制了官员们的工作积极性和效率。

这对于明朝的政治和社会发展可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朱元璋的这种做法体现了他对官员的期待和对贫穷的理解,但也反映了他对官僚制度的生硬理解和忽视。

你想啊,那些官员们,出行时讲究排场,自己的家人、厨师、师爷和车夫等都需要开工资。

如果官员们都按照朱元璋发的微薄工资过日子,估计他们不用朱元璋杀,都会跑到街上去要饭。

因此,对于很多官员来说,贪污成了他们为了生存或生活的必要手段,与其不贪污而死,还不如自己过好了再贪污死。

于是,贪官们前赴后继,如同排队一般,杀都杀不完。

立场不坚定

朱元璋,这位明朝的创立者,在其统治期间采取了严厉的反腐措施。然而,他的目的并不纯粹是为了打击腐败,更深层次的是为了进行斗争,铲除可能威胁到他皇权的人,进而加强集权统治。

在他的眼中,腐败不仅仅是道德问题,更是危及他政权统治的重大问题。他毫不犹豫地采取了极端的手段,只要被他认为有可能站错队,那么无论是否有贪污行为,都会成为他的打击目标。

朱元璋的行动不仅仅是反腐那么简单,他的背后是权力的角逐和政治的博弈。他利用反腐为工具,巩固自己的地位,确保皇权的至高无上。

在他的策略中,反腐只是手段,而非目的。他借此消除异己力量,将权力集中在自己手中。这种高度集权的统治方式,使得朱元璋能够稳固地掌控整个明朝,确保皇权的稳定和持久。

朱元璋杀贪官的行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打击腐败的作用,但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自己的政治统治,消除可能威胁皇权的因素。

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谁,只要站错了队,都可能成为他打击的对象。

哪位官员不贪污呢?然而朱元璋设定的贪污死刑的数额是60两银子,大约相当于现在的12000元左右。

一旦被发现站在错误的队伍中,即便你贪污的数额不大,也会遭到杀身之祸。然而,如果你选择了正确的队伍,无论你贪污多少,也没有人敢动你。

因此,官员们都抱有侥幸心理,只要跟对了人,便觉得无忧无虑了!

所以说,杀戮过多的官员可能会让人有些恐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恐惧可能会逐渐消失。

要让官员真正感到害怕,就需要在制度上下功夫,让他们内心深处感受到恐惧。可以借鉴雍正皇帝的铁腕手段,让制度严明,让官员们时刻保持警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