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临床荟萃|王庆其教授治疗脾胃病经验撷英(下篇)

 真问 2023-08-28 发布于上海
图片

图片

点击上方关注我们


图片

图片

图片

王庆其教授

图片

上海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名中医,全国第五、六、七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长期从事《黄帝内经》临床运用研究、中医药治疗脾胃病及内科疑难杂病研究。本文对王庆其教授运用中医药治疗脾胃病的学术经验方面作简要总结。


图片
图片

05


倡导“半从痢治,半从疡疗”理论,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根据其临床表现,类属于古代文献所称“肠澼”“肠风”“滞下”“大瘕泄”“痢疾”等范畴。严格地说应该属于“休息痢”。《赤水玄珠·痢门》:“休息痢者,愈后数日又复下,时作时止,积年累月,不肯断根者是也。”

王老师认为,临床上溃疡性结肠炎可以理解为属于中医外科中的“疮疡”,是生于内的“疮疡”。“疮疡”在外科中分为初期、成脓期、溃疡期;治疗的基本原则是“消、托、补”。溃疡性结肠炎属于慢性病,病程长,往往经久不愈,属于“内疮疡”的“溃疡期”。溃疡长期不能愈合,往往由于脾胃气虚,无力修复。病机为本虚标实的脾胃气虚伴肠中湿毒内蕴。本虚主要为脾胃气血亏虚,无力修复疮口,久不收口;标实主要是湿、风、瘀、毒内蕴。

治则:补气健脾托疮治本、清肠利湿解毒祛风治标。

治本药用:黄芪、山药、炒白扁豆、米仁、玉蝴蝶、珍珠母、白及等。其中,重用黄芪30至60克。

治标药用:木香、槟榔、黄连、干姜、仙鹤草、白槿花、防风、桑叶、葛根、马齿苋、乌梅炭、芡实等,并根据临床表现及大便的性状辨证治疗,皆能取得良好效果。


图片

06


运用相反相成药对治疗脾胃病的经验

王老师认为,人体中存在着种种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矛盾状态,如脏腑、阴阳、气血、表里、升降等范畴。在正常情况下,体内“亢害承制”的自稳调节机制维护相对协调平衡,但当致病因素的侵犯破坏了这种平衡,便会发生疾病。

脾胃疾病的诸多病理表现离不开上述种种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依存关系的破坏,临床试图通过相反相成的合理配伍调节纠正其病理状态,从而取得疗效;尤其对于一些虚实兼夹、寒热并存、阴阳气血同病的复杂病理机制者,常常能够取得出奇制胜的效果。

1.寒热并投



王老师认为临床脾胃病中,一些疑难病症其病机属纯寒纯热者较少,而以寒热错杂者为多,此乃阴阳互根、寒热转化之理,寒热并用,不仅可以寒热兼顾,更寓有寒热相激效应。常用药对如下。①黄连配干姜。黄连苦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干姜辛热,可温中散寒。二药相伍,辛以开结,苦能降泄,可以除寒积、清郁热、止呕逆、制泛酸、和胃消痞开结。王老师用其治疗胃脘疼痛,心下逆满,嘈杂嗳气,呕吐吞酸等,证属寒热错杂,阻滞中焦,升降失司者;或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证属寒热互结,升降失司,阴阳失调者;或口舌生疮,经久不愈,时发时止,证属寒热错杂者;或慢性结肠炎之痛泻交作,里急后重者,均有效验。②附子配黄连。附子、黄连伍用,出自张仲景《伤寒论》乌梅丸。附子辛温大热,温脾阳以散寒止痛;黄连苦寒,清胃火,泻热燥湿。附子以补为主,黄连以泻为要。二药配伍,一寒一热,一补一泻,相互制约,相互为用,辛开苦降。王老师用以治疗寒热互结所致的心下痞满,脘腹痞闷作痛,泄泻不畅,呕恶心烦而兼见阳虚不固,汗多恶寒,肢冷脉弱等症。③黄连配吴萸。二药相伍,出自朱丹溪《丹溪心法》左金丸。以黄连之苦寒,泻肝经横逆之火,以和胃降逆;佐以吴茱萸之辛热,从类相求,引热下行,以防邪火格拒之反应,共奏清肝泻火、降逆止呕、和胃制酸之效,以治寒热错杂诸症。王老师用其治疗肝郁化火、胃失和降,见胁肋胀痛、呕吐吞酸、嘈杂嗳气、口苦、舌红苔黄、脉象弦数等症,效果满意。

2.润燥互用



即以辛香苦燥药与阴柔滋润之品合用,王老师认为此种配伍适用于湿滞不化而阴津已伤之证。若单以滋润恐怕助湿碍胃,单以燥湿易重伤阴津,润燥互用,相得益彰。常用药对如下。①半夏配麦冬。二药伍用,取仲景竹叶石膏汤及叶天士益胃汤之意。半夏燥湿化痰,消痞散结,其性辛燥;麦冬甘寒,能养阴益胃。王老师认为:二者相配,麦冬可制半夏辛燥之性,半夏可防麦冬甘润腻胃,对脾虚夹湿又伴胃阴不足者,既能燥湿和胃,又不伤胃阴。②熟地配砂仁。熟地补血滋阴;砂仁化湿开胃,二药伍用,取熟地黄“静重之妙”,又得砂仁“运化之功”,适用于血虚、肝肾不足等证而有脾胃运化不良者,每可应手取效。

3.通涩并用



通即通利,涩即收涩。在临床常见的胃肠病中,每见痛泻交作,里急后重,如慢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等,病机多为本虚标实,本虚多脾气亏虚,标实多气滞、湿热下注于肠。治疗若单以理气,可能增加大便次数;若纯用收涩,恐以碍邪,甚则引起便秘腹痛。王老师主张用木香、槟榔合石榴皮、肉豆蔻组合,收涩并用,再以健脾补气、清肠祛风之品,如黄芪、党参、白术、茯苓、马齿苋、葛根、防风、白蒺藜等,标本兼治,可以通不耗气,涩不留邪,对改善痛泻并作、里急后重等症状,收效良好。

4.补泻互寓



秦伯未曾云,“治内伤于虚处求实,治外感于实处求虚,乃用药之矩矱也”。王老师指出,无论外感或内伤脾胃,病经迁延,证见病邪内蕴与正气消伐并存,属本虚标实者多,故补泻互寓法临证运用时根据虚实之多少又有“寓补于泻”及“寓泻于补”之殊。常用药对如下。①白术配莪术。白术益气健脾,莪术行气破血消积,二者相配,可行气活血。叶天士云,“初病在经,久病入血”。对萎缩性胃炎、胃癌前病变者,王老师认为病机乃气虚血瘀,湿热内蕴,常采用益气活血清热法。瘀血表现为胃脘刺痛,部位固定,夜间疼痛,久痛不止,舌质紫暗,边有瘀点,舌下静脉紫暗、迂曲、增粗、过度充盈等症;镜下表现如黏膜下静脉可见, 有陈旧性出血点, 小颗粒增生, 息肉增生。二者相配亦有较好的抗癌防变的作用。②厚朴配党参。党参甘平,可补中益气;厚朴苦辛温,可燥湿、行气、消积。二药相伍,消补兼施,补齐而不壅中,行气而不破气。王老师临床常用于治疗脾胃虚弱、气血两亏而致体倦无力、脘胀食少、久泻腹胀、肛坠脱肛者。③白术配鸡内金。白术补脾燥湿,和中消滞;鸡内金可发胃气、养胃阴、生胃津、消食积、助消化。二药相伍,一补一消,健脾开胃。王老师用其治疗脾胃虚弱、运化无力见食欲不振、食后不消等症,痰湿内停见脘腹胀满、倦怠无力等症,疗效确实。

5.动静结合



人身本乎阴阳,阴阳见乎动静。动静合宜,气血和畅;动静失调,气血乖乱。王老师指出,凡治病用药,必须把握动静变化。常用药对如下。①枳实配白术。二药伍用,出自《金匮要略》枳术汤。枳实辛散温通,破气消积,泻痰导滞,消痞止痛;白术甘温补中,补脾燥湿,益气生血,和中消滞,固表止汗。枳实辛散性烈,以泻为主,白术甘缓补中,以补为要。枳实以走为主,白术以守为要。二药参合,一泻一补,一走一守,一急一缓,相互制约,相互为用,以达补而不滞,消不伤正,健脾强胃,消食化积,消痞除满之功。王老师用其治疗脾胃虚弱,见消化不良、饮食停滞、腹胀痞满、大便不爽等症。②黄芪配莪术。黄芪为补中益气之良药,莪术功善破血祛瘀行气。两药配伍,一补一通,适用于脾胃气虚,升降功能失职,造成胃气阻滞、胃络血瘀者。王老师用其治疗萎缩性胃炎伴肠化或异型增生的患者,屡见效验。

6.升降有常



王老师认为脾胃同属中焦,为糟粕秽浊、升降转输之枢纽,升降药物的配伍可有助其运化、受纳功能正常。常用药对如下。①桔梗配枳壳。桔梗辛以入肺,性主升,善开肺中痰浊郁滞;枳壳苦泄下降,理气宽胸,能泄胸膈郁结之气。二药相伍,一升一降,一宣一散,疏理气机,宽胸利肺,调和脾胃。王老师临床上多治疗气机郁滞所致的胸膈满闷,或肺郁失宣,大肠气滞的腹满便秘者。②大黄配升麻。大黄苦寒,可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升麻辛甘体轻清升散,善引清阳之气上升而为升阳举陷之要药。二药相伍,虚实同治,升降兼备。王老师临床多用于治疗恶心呕吐、胃脘痞满、口苦纳呆、四肢困乏、头晕、舌淡而苔黄腻者。

(续完)

★王秀薇 王少墨 戴彦成 柳涛 王倩蕾
卢嫣 王晔 陈正 肖定洪 李素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