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方六重境”第十一讲

 了然3z5ctoaa2w 2023-08-28 发布于广西

人体内的弹性自适应系统也是气血或者说能量的运行体系,“前降后升”主要针对伤寒和温病。其中伤寒初起主要是后升功能异常为主,阳明病和温病主要是前降功能异常为主。从内风与外风的相关性来看,救逆降龙境以厥气上逆为主。解决中风厥气上逆有两种方法:一是打开表部闭塞,即借用治外风的思路治疗内风,如麻黄汤、桂枝汤、小续命汤、侯氏黑散、返魂汤等。原因在于,如果人体能量不能正常外散就会引起内部的厥逆而形成龙火,因此用打开外闭的方法来解决内部的厥逆。如果没有外闭,就要用摄纳奇经的方法,中风的气机上逆循行的是肝经和冲脉,所以要用镇冲、降冲的办法,其中有一个重要的思路——镇摄奇经。

从奇经治病可以用补的方法,也可以用摄纳和镇摄的方法,常用到金石类药如白石英、紫石英、赤石脂、禹余粮,通过调节胞宫的收摄功能解决厥阴的上逆——即潜阳。潜阳的理论思路就是从奇经的角度考虑,与髓、骨、脉、胆、女子胞奇恒之府密切相关。需要注意胞并不是女性特有的,男子也有,其真正的内涵就是丹田。

这就是中风类方剂的主要思路。但除此之外,还有另外一种治疗中风的思路——滋阴以潜阳,这是一种加强肃降功能的治法。这种思路来源于温病学,用滋阴以摄阳解决前降的问题,再配合重镇摄纳的药物防治风阳上亢。

以上是救逆降龙境涉及的一些基本问题。接下来我们再一起学习一下燮里焦腠境。

前面讲了人体弹性自适应系统、非线性科学、分形理论、孤立波,还有混沌体系的三大原则:①能量总是向阻力最小的方向传导,②混沌体系中存在不为我们所知的潜在结构阻碍能量的运行,③这些潜在结构终有一天是能够被我们发现和利用的。这知识能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燮里焦腠境。

先讲一个的例子:我问我的学生,葛根芩连汤和甘露消毒丹都用于清阳明湿热,两者有什么区别?学生思考后回答说,书上说葛根芩连汤用于热重,甘露消毒丹(飞滑石、淡黄芩、绵茵陈、石菖蒲、川贝母、木通、藿香、连翘、白蔻仁、薄荷、射干)用于湿重。可是甘露消毒丹可用于瘟疫,它的热不重吗?或者如果热重的话,在甘露消毒丹中加入黄芩、黄连类苦寒的清热药不就可以了,为什么要创两个方子呢?

甘露消毒丹是治疗温病的方子,这就涉及到伤寒和温病的区别。温病从口鼻而入,伤寒从肌表而入。一般来说,从口鼻而入的病邪较轻,从肌表而入的病邪较轻。此“轻重”并非病情的轻重,而是病邪的“清浊”。伤寒侵犯人体以侵犯经脉和脏腑为主,如麻黄汤、桂枝汤都是针对太阳经,入太阳腑用五苓散、桃核承气汤;入阳明腑用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入阳明经用白虎汤。因此伤寒的病邪偏清,流动性强,可以用治经和治腑的药迅速治好。如《伤寒论》第24条:“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予桂枝汤则愈。”这就说明桂枝汤证以经为主,涉及到络时,需要先用针刺解决络中的邪气,再用桂枝汤治经病。

伤寒以经为主,伤寒进入少阳,虽然涉及到弹性自适应系统,但还是以经病为主,因此用柴胡为主,偏于阳明就用半夏、石膏。所以说伤寒针对的是人体内的“大江大河”——经脉,“大湖大海”——脏腑。温病以侵犯络和三焦为主,影响的是小径、小渠,小径、小渠被阻塞反过来影响了大江大河。

温病是口鼻之邪,会自上到下影响三焦的焦膜系统。焦膜系统受阻,津液不能运行,从而阻滞阳气的运行。阻滞熵增化热,津液不能运行,与热相合则化湿、化浊,所以温病最易夹湿,而湿热粘滞不愈,病程长,这就体现了温病的特点。伤寒入阳明后才会出现舌苔黄、厚、燥,而温病一开始就会满布白苔,或变腻、变浊,舌质红、绛、紫。原因在于温病阻滞了焦膜系统络脉、细的分支,阻碍了津液、阳气的运行,因此要化腻、化浊。治疗热、浊最主要的是肃降和和洁净,恢复手太阴肺和手阳明大肠的功能。

因此葛根芩连汤和甘露消毒丹治疗的病症并不是湿与热孰重孰轻的问题,而在于甘露消毒丹中的都是芳香化浊和清肃、肃降药物,如茵陈芳香化湿、利湿清热,滑石利窍解暑利湿,黄芩清肃肺气,川贝清热化痰,黄连清热化痰,木通通十二经脉、利水清热,藿香、白蔻仁芳香化湿,连翘清心通窍、化湿解毒,薄荷芳香清解,射干清热解毒利咽。因此甘露消毒丹针对的是焦膜系统,功效是化浊肃降。葛根芩连汤针对的是太阳经、阳明经和阳明腑。

类比一下,甘露消毒丹治络的原理相当于“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里的“先刺风池、风府”的作用。只不过刺风池风府是泻太阳伤寒入络的邪气,泻的是血络,而甘露消毒丹治疗的是焦膜的湿、浊以及湿浊阻滞所化的热。因此,你用伤寒的原理取代温病的原理,就是张仲景本人也不会同意的。他会认为你没有区别手经和足经,没有分清有没有入络,有没有入脏腑的焦膜和腠理。经过这两个方子的比较,我们应该更能体会到温病和伤寒的区别。

这就像我们上次讲的“三焦竭部”一样,三焦就是一个单独的脏腑,和它所涉及的其他脏腑本身是两回事。二者是买椟还珠的“椟”和“珠”的关系。三焦弹性自适应系统是“椟”,其他脏腑本身是“珠”。如果在焦膜系统,我们就要针对焦膜进行处理,如果是脏腑本身的问题,就要针对脏腑本身进行处理。

这个是我们讲的温病和伤寒的区别,结合对前面这两个方子的分析,我们应该对温病和伤寒有更深刻的理解。

再如,三仁汤与甘露消毒丹是一类方剂,三仁汤和甘露消毒丹都有竹叶、滑石,这两个方剂都是治湿热的,二者相似,那么区别是什么呢?有人说三仁汤证湿重,甘露消毒丹证热重。如果仅仅是湿重和热重的话,用得着大费周章地弄两个方子吗。热重的方子里加点苍术不就湿重也解决了?湿重的方子里加点黄连不就热重也解决了吗?

其实,甘露消毒丹和三仁汤的区别非常明显,二者虽然都是以中焦为主,但甘露消毒丹针对的是阳明的络分,而三仁汤针对的是太阴的络分。阳明与太阴可以说是一表一里,阳明有湿需要化湿但阳明怕燥,所以用甘露消毒丹;太阴不容易化燥,但很快容易导致脾虚而呈现类似伤寒太阴病的特点,因此三仁汤使用了健脾、运脾的药物如半夏、厚朴等,这样二者就区分明确了。此外,三仁汤治疗偏于太阴的,以 湿困三焦,脾胃,外证见头重如裹的情况;而甘露消毒丹我们治疗偏于阳明的湿热性病症,特别是阳明经脉循行部位的青春痘、湿热性皮肤疾病,或湿热所致的前额头痛,伴苔黄厚腻等情况。所以三仁汤与甘露消毒丹的区别是本质的,一个是太阴,一个是阳明,三仁汤偏于里,甘露消毒丹偏于表。二者区分的重点并不是湿重热重的问题,比如二者都有竹叶清热,很显然如果三仁汤只针对湿重的话,就没必要这样用。

在病邪的传变上,伤寒与温病存在主次先后的不同,虽然二者最终都会传遍脏腑、经络、焦膜,但温病是先阻塞弹性自适应系统中细微络脉的阳气津液运行,进而影响脏腑经脉的功能。而伤寒是先经脉再脏腑,日久不愈才逐渐深入络脉。伤寒演变到病邪深入络脉时大多是以血络为主,故有针刺、热入血室、蓄血证等情况;温病初起即入焦膜脉络大多以气络为主,主要阻滞水液和阳气运行,故以挟湿最为多见。温病与焦膜系统关系最为密切,是学习燮里焦腠境最重要的素材。

此外,化湿、利湿、清肃、清热等方法都是为了打通络脉中津液化浊化热所引起的阻塞,肃清病理产物,从弹性自适应系统的功能来说,都是属于解决前降功能的障碍的治法,从伤寒六经辨证角度看,属于阳明气分证的范围。温病中使用三仁汤、甘露消毒丹化湿化浊的过程中,湿气一化,阻遏打开,脉络疏通,就会迅速出现脾胃阳虚的现象。因此采用利湿、化湿的治疗方法时,要随时注意治疗太阴虚寒,这是我们扶阳派学习温病时必须注意的一点。

无论是温病湿浊阻滞焦膜络脉,还是伤寒阻遏经络脏腑,都会损伤上、中二焦的津液和阳气。伤寒误汗、误吐、误下后会损伤胃中的津液和阳气,病人会出现下利清谷、卧起不安、难以转测、烦躁如狂等表现;温病伤及肺胃之津液就会逆传心包、神昏谵语、四肢抽搐,迅速进入厥阴病的层次。但伤寒伤胃、伤阳明多出现在过分汗、吐、下后;温病胃中津液和阳气的损伤多出现在自身病情的发展过程中,或误用了伤寒阳经的治法如桂枝、麻黄、葛根、柴胡等将胃中津液调度到阳经上,导致手太阴肺得不到从中焦输布到而来津液,这是造成温病逆传心包的主要原因。

另外很多人都注意到小儿发热与消化功能不好,饮食积滞有关,因此过度使用山楂、麦芽、槟榔、鸡内金等消导药。这在正常情况下这样用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在风温快速进展期,过用消导很容易损伤胃气,胃气一伤就会出现一系列变证。现代医学的条件下,温病中抗生素的的大量使用,出现这些变证的情况越来越少,反而需要注意的是抗生素对机体阳气的损伤。

以上就是燮里焦腠境中手经与足经、温病与伤寒的联系和区别。善于学习温病和伤寒的人在充分理解二者潜藏的深层结构的前提下,能够认识到二者其实是一体的;而未理解二者实质关系的人,就只能是通过用一种理论否定另一种理论。

经与络并不相同,如胸胁苦满,在经要和解少阳,用柴胡类方剂;在络要用肝着汤,方中有旋复花、茜草和葱,这三味药是通肝络的,而并不是通肝经的,这就是络病的治法。但后人不能明确区分经和络,就用逍遥散来通治,结果经脉通了,络脉没有通,病还是不会好。当然,经和络的区分不是绝对的,有时候仅仅是治疗侧重点的不同,如胸部肋间神经痛或胸部外伤常用复元活血汤,方中的瓜蒌根、当归尾都是走血络的,但也用到走经的柴胡来配合治疗。

有些人认为小柴胡汤就是万能的,由于不知道有络病的治法,所以认为后世创立的血府逐瘀汤、复元活血汤、逍遥散都是多此一举。但我们看看《金匮要略》的肝着汤,这是一个专门治疗肝络的方子,与柴胡等走肝经的方剂截然不同,这一点为后人研究络病奠定了基础。

再如大陷胸汤、小陷胸汤、栀子豉汤都治疗胸部疾病的,为何仲景又创立了瓜蒌薤白白酒汤、枳实薤白桂枝汤、瓜蒌薤白半夏汤这些治疗胸痹的方剂呢?这是因为前三者针对的是胸部以脏腑为主的焦膜系统,而后三者针对的是整个胸腔的弹性自适应系统,二者存在定位的不同。

讲完络系统,也就相当于把“奇恒涤络境”的“涤络”讲了一半了。叶天士说:“久病入络”,此处的“络”一般指血络。而温病中的“入络”多指进入焦膜腠理的微循环,是浊邪阻络,主要阻滞的是气络,温病阻滞气络是在疾病一开始就有的。

人体弹性自适应系统经过进化,形成了人体内大大小小的津液通道,这些通道又分为主干、支流和微循环。十二经脉对应十二脏腑,又分出很多更细微的分支形成微循环。但人体中还有奇经系统,奇经通过自身细微的分支与十二经的微循环相连接从而连通十二经脉。奇经八脉既可以收集、储存十二经多余的精气作为自身的能量,又能在十二经脉精气不足的时候调度自身能量补充到十二正经,因此奇经八脉是十二经的能量调节系统。

奇经八脉与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胞)相通,脑内藏元神,脑为髓海,脑内空虚,人就会反应迟钝从而更易发生脑血管疾病。骨髓空虚就会筋萎骨软,易导致骨折;脉指一切储存精气的管道;胆藏精汁,通过奇经八脉对十二经脉的平衡起调节作用,胆异常会导致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和阳跷脉的异常,人就会出现运动、睡眠和寒热的异常。“十一脏取决于胆也”,“阳维维于阳,阴维维于阴,阴阳不能自相维,则怅然失志,溶溶不能自收持”,“阳维为病苦寒热,阴维为病苦心痛”,意思就是阳维脉和阴维脉异常会导致人体寒热和情绪的失调。而阴跷脉和阳跷脉总司人体下肢的运动和寤寐,阴阳跷脉的异常会出现下肢运动和睡眠的失常,这都与胆密切相关。胞指丹田,由命门真气化生,含有肾阴肾阳和元气,是冲任督带四脉的根本。冲任督带的能量储存在丹田内,人房劳多产过度消耗能量就会使丹田空虚,相反如果丹田能量充足,冲任督带四脉精气充实,督脉上连于脑,脑又生髓,骨也随之强壮。

当遇到难治的疾病,如中风虽然是在救逆降龙境,但损伤过度伤及奇经,就要用填补奇经的方法治疗,如叶天士使用虎潜丸。奇经填补充足,多余的能量就要通过络向正经渗灌。但因为奇经空虚日久,络脉枯涸,在经量渗灌的过程中就会出现阻遏熵增而上火的表现,此时要用涤络的办法将络脉涤荡开,因此涤络和调补奇经是相辅相成的。奇经的能量充足后,就可以反过来补充十二正经的不足。在治疗一些年老体衰(耳聋、耳鸣)的病人时,一停药治疗效果就会不好,原因就在于奇经的能量还未充足,如果继续治疗使奇经和正经的能量都充实了,疗效才能得到巩固。

但并非所有的疑难病都要涤络,在奇经不足的情况下,正经能量亏虚,络脉荒废日久,使用涤络的方法会导致奇经和正经中的能量更加减少,病情就会更严重。因此必须通过填补的方法使奇经能量充足,自身出现冲击络脉的症状之后,再使用涤络法涤荡络脉,解决了冲击的症状后,再填补奇经。以上就是奇恒涤络境的基本原理。奇恒涤络境能治疗一些常规认为无法逆转的脏器衰退疾病。

讲到这里,经方六重境的导论部分就算是讲完了。经过前期的学习,大家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下一次我们将正式进入《伤寒论正义》的讲解。《伤寒论正义》是日本经方家吉益东洞的儿子吉益南涯所作,此书在中国和日本都没有流通,只有日本早稻田大学的图书馆存有手抄本的扫描件。在偶然间发现这本书之后,我白天出诊,利用每天晚上的时间整理此书。我从这本书中收益颇多,在整理的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经方体系,临床疗效也得到了提高。

《伤寒论正义》讲解完之后,再给大家讲解吉益南涯分别注释他父亲吉益东洞《药征》和《类聚方》的两本书《药征本功》和《类聚方庸》。这两本书讲完之后,还有一本我写的《经方使用确指》书中包含了我对经方的一些体会还有国内一些经方大家的学术思想。这些讲完就进入了方证相应境。之后的救逆降龙境、燮里焦腠境等需要参考叶天士、吴鞠通、王孟英等温病学家的医案来讲,此外还有姚梅龄的学术思想,也会给大家介绍讲解。到了最后的奇恒涤络境就主要参考叶天士的学术思想。至此经方六重境就全部讲解完毕,这个过程大概需要两三年的时间,同时也欢迎大家来找我当面谈论学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