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胡小军专栏丨如何完善社区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

 阿福根 2023-08-28 发布于上海

图片

社区慈善观察


有效推动志愿服务融入基层社会治理
图片
近年来,随着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特别是社区志愿者作为一个新的主体被纳入“五社联动”机制,极大地促进了社区志愿服务的发展。在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中,也将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作为社区人才队伍建设行动的重要内容,鼓励社区培育各类志愿服务队伍,完善社区志愿服务制度。
图片
壮大社区志愿服务力量,对于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一方面,弘扬志愿精神,调动居民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通过搭建各类社区志愿服务平台,能够促进社区自助互助服务体系建设,助力满足社区多样化的服务需求;另一方面,通过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常态化开展,能够增进社区成员之间的连接、信任与合作,培育社区公共文化和公共精神,从而增强社区成员参与社区治理的主动性,提升社区治理效能。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完善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为有效推动社区志愿服务融入基层社会治理,笔者认为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图片

第一,专业带动,培育社区志愿服务组织。在社区多元治理主体中,社区志愿服务组织的发育较其他主体而言相对滞后,发展活力和持续性均显不足。对此,应发挥社工站、社工的专业带动和支持作用,促进社区志愿服务组织的成长:一是挖掘社区居民骨干,基于兴趣和专长发起成立社区志愿服务组织;二是激活社区已有居民兴趣团体,引导其参与社区志愿服务;三是积极链接社区外部专业志愿服务组织进入社区,在为社区居民提供专业志愿服务的同时,带动社区内部志愿者的成长,如通过引入专业应急救护志愿服务组织培育社区应急志愿者救援队。

图片

第二,服务聚焦,打造社区志愿服务特色品牌。总体来看,儿童成长、长者照顾、应急管理、生态环保是社区成员当前普遍关心的议题。可围绕上述几大领域,细化社区实际需求,着力打造能够常态化开展、具有清晰服务模式、稳定志愿服务团队和一定覆盖面的社区志愿服务品牌项目或活动。例如,广东省广州市在推进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过程中,大力培育“初老志愿服务团队”,打造形成“初老服务老老”特色社区志愿服务模式,为社区有需要的长者提供心理关怀、上门探访、智能手机教学、健康教育等助老服务。此外,在县(区)或乡镇(街道)层面,还可逐步构建社区志愿服务项目库,并建立动态更新机制,降低社区志愿服务组织设计开发项目的难度。

图片

第三,多方联动,建立社区志愿服务长效机制。为避免社区志愿服务“短期化”“一次性”以及供需对接不畅等问题,应在党建引领社区多元共治架构下,推动建立社区“两委”、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驻社区单位等多方共同参与的社区志愿服务协调机制,加强各方信息沟通、资源共享和协同联动,丰富社区志愿服务岗位供给,提升社区内外资源动员及整合能力。此外,各地正在加快推进智慧社区建设,社区志愿者、社区志愿服务组织可借助智慧社区服务平台的支持功能,实现居民需求、社会资源和志愿服务的有效对接,不断创新志愿服务模式,提高志愿服务效能。

图片

第四,因地制宜,共建社区志愿服务阵地。可依托各类社区服务设施或盘活利用社区公共闲置空间,建立形式多样的社区志愿服务阵地,打造“社区志愿者之家”,发挥日常活动、志愿者培训、志愿服务成果展示、志愿文化传播等多重功能。有条件的社区还可基于社区志愿服务阵地或站点,探索搭建诸如“社区志愿者学院”等学习平台,更加系统、持续地支持社区志愿者、社区志愿服务组织的成长和发展。同时,建议各地建立社区志愿服务激励褒奖制度,展示社区志愿服务先进典型事迹和风采,增强社区志愿者的荣誉感和成就感,传承中华民族守望相助的传统美德,不断强化社区文化引领能力,形成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良好社区氛围,夯实社区治理的文化根基。

(作者系广州社会组织研究院执行院长,广东省民政智库专家,广州市社会工作协会副会长)
来源:《中国社会工作》2023年7月下刊,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