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大道至简】万物合一

 东方文捷 2023-08-28 发布于天津
  •                                           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为中国哲学思想,儒、道、释等诸家各有阐述。天指天空,也指天道,还指自然大道,道家道教所说的天,多指自然、天道。天人合一,多指人与道合而“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也指天人相合相应。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庄子说:“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天人本是合一的。但由于人制定了各种典章制度、道德规范,使人丧失了原来的自然本性,变得与自然不协调。人修行的目的,便是“绝圣弃智”,打碎这些加于人身上的藩篱,将人性解放出来,重新复归于自然,达到一种“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
在自然界中,天、地、人三者是相应的。《庄子·达生》曰:“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易经》中强调三才之道,将天、地、人并立起来,并将人放在中心地位,这就说明人的地位之重要。天有天之道,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有地之道,地之道在于“生万物”。人不仅有人之道,而且人之道的作用就在于“成万物”。《易经》进一步说:“立天道曰阴阳,立地道曰柔刚,立人道曰仁义。”天地人三者虽各有其道,但又是相互对应、相互联系的。这不仅是一种“同与应”的关系,而且是一种内在的生成关系和实现原则。天地之道是生成原则,人之道是实现原则,二者缺一不可。
在道教道法中,天人关系为“天人感应”,认为宇宙和人是相互交通的,由精气沟通天人之间的联系,道行高深的道士能够通过自身的修为、法术感应天道,从而祈晴祷雨,利人济物。内丹学中,认为天人一气相通,可以“将无涯之元气,续有限之形躯”,结就灵丹,点化阳神,进而炼神还虚,与道合真,合于自然无为之道,道通为一,是最为究竟的“天人合一”。
  • 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是出自《道德经》的哲学思想,意思是“道”就是“自然而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用顶真的文法,将天、地、人乃至整个宇宙的深层规律精辟涵括、阐述出来。“道法自然”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特性,囊括了天地间所有事物的根本属性,宇宙天地间万事万物均效法或遵循“自然而然”的规律。

出处

 播报

“道法自然”语出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大意是,有一种物体混混沌沌、无边无际、无象无音、浑然一体,早在开天辟地之前它就已经存在。它独一无二,无双无对,永远不会改变,却又周流于万物永远不会停止,它可以作为世间天地万物乃至宇宙的根本。我不知它究竟何名,于是用“道”来作它的名,勉强的称其为“大”。这个“大”,不停地运化,也就是说它无处不在、无远不至,穿行于古往今来、八荒六合,到达极远处(指万物生成之后)又自然返回于原初。正因为道是如此无穷无尽,既生成宇宙万物,又使万物回归道,所以说道很大,而顺从于道的天、地、人也都很大。宇宙有四“大”,人也是其中之一。人遵循地的规律特性,地效法于天,天以道作为运行的依据,而道自然而然。

哲学思想

 播报

“道法自然”是老子哲学的重要思想。“道法自然”这一论题不是一个孤立性的论题,它关涉到老子形而上学的根本问题——“道”与“万物”的关系,也关涉到老子政治哲学的核心问题——“圣王”同“百姓”的关系。这一论题本身直接涉及到了老子哲学中最重要的一个概念“道”和另一个重要概念“自然”。作为老子形而上学的“道”,它是产生“万物”的根源(如四十二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五十一章说“道生之”),是“天地之母”(二十五章)和“万物之奥”(六十二章;帛本“奥”作“注”,即“主”)。“道”不仅产生“万物”,而且也是万物得以生存、存在的基础和保证,这就是为什么说老子的“道”既是生成论上的又是本体论上的。《老子》四章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道”虽是万物的根源和基础,是万物的母亲,但它从不以万物之主自居:“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三十四章)而且“道”也从不“主宰”、“控制”和“干预”万物,它具有“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五十一章)和“善贷且成”(四十一章)的至上美德(玄德)。“道”的这种本性老子称之为“无为”。《老子》三十七章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常无为”,王弼的解释是“顺自然”。可以断定,“无为”是“道”的运行和活动方式,它无须“作为”而自然而然的化生万物,长养万物。
“道”是什么?这个“道”,依据《老子》书,我们可以总结其含义为:道是宇宙最原始最基础的存在,是事物变化最根本的动力,是万物的最终归宿,是最简明又最深邃的事物规律。老子的“德”,就是道在万物中的具体体现(德者,得也),因此可以说按规律办事,也是德的属性之一。“有物混成,先天地生”,道是本原,是最原始的存在。“反者道之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则其为万物的归宿。人、地、天效法大道,可以称之为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自然”是什么?“自然”,由自、然两个词构成。然,表状态。自然即是自己的样子的意思,指不为外力及人为干涉的状态,即一般所说的“自己如此”。这是这个词在古代中国哲学中的主要意义。“不要勉强和强迫”意义上的自然,就是从这里引申出来的。自然不仅是道的属性,也是效法大道的万物的属性。《老子》六十四章说:“是以圣人……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很明显,这里说的“自然”是“万物的自然”。“圣人”遵循“道”的“无为而无不为”推行“无为政治”,现实中辅助和配合“万物的自然”, 即是庄子所说“依乎天理”“因其固然”的天理、固然,这也是《道德经》简本说的“道,恒亡为也,侯王能守之,而万物将自化”。 “自化”与“自然”义近,它是说“万物”自行变化。从《庄子・应帝王》说的“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同样可知,此处的“自然”是“物(万物)”的“自然”。王弼注《老子》一贯以“自然”为“万物”的“自然”,如二十九章注有“万物以自然为性”,“圣人达自然之性,畅万物之情”的说法。老子说过“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见之于通行本和帛本),有人怀疑“无为而无不为”的说法是后人添加的。然而郭店简本中确有“亡为而亡不为”的说法,这证明这一猜测是不能成立的。从这句话可以看出,“道”是“无为”的。但能够生成天地万物,长养万物,又不为万物主宰,因此它又是“无不为”的。《老子》五十一章说:“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这里的“自然”,指的就是万物自然而然的尊道贵德。“道”和“德”之所以受到万物的尊重和珍惜,是因为它们不对万物施加命令和干涉,而是因任万物的“自然”。蒋锡昌解释说:“三十二章'民莫之令而自均’与此文'夫莫之令而常自然’谊近。'莫之命’即'莫之令’,'自然’即'自均’,可证'命’作'爵’者,决非古本,于义亦难通也。道之所以尊,德之所以贵,即在于不命令或干涉万物而任其自化自为也。”
我们在强调万物的自然时,千万不要忘记赋予万物自然的大道,否则就是无原之水、无本之末了。“独立不改”、“虚而不屈,动而愈出”、“无为而无不为”、“反者道之动”,是道之自然。长生久视、纯精至和,归根复命,安平泰,是物尤其是人之自然。如果人不能得其自然,即是“不道”,“不道早已”。故而当人不自然之时,则需要采取相应的对治措施,以复其自然。因此我们说,自然不仅是大道的特性,也是万物的属性。
  •                                     大道至简      

大道至简,意思是大道理(基本原理、方法和规律)是极其简单的,简单到一两句话就能说明白。所谓“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

“道”在中国哲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表示“终极真理”。“道”这一概念,不单为哲学流派诸子百家所重视,也被宗教流派道教等所使用。

出处 “大道至简”可以追溯至五代时的《还金述》:“妙言至径,大道至简。” 如果不要求字面一致,《大戴礼记·小辨》中就有类似的思想:“夫小辨破言,小言破义,小义破道,道小不通,信道必简。” 朱熹也说:“为学之道至简至易,但患不知其方。” 南宋杨简《慈湖诗传》卷六也说过类似的话:“盖道至易至简至近至平常,故曰中庸。庸,常也。人心即道,故曰道心。人心本体自善,自正,自无所不通,日用无非道者,顾人自不省,自不信尔,故夫日用庸平,人皆不知其为道。”


万物合一  

这篇文章取材于遗失的圣经,讲万物真谛其实是“万物合一”。 这句话与佛陀的“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世界原本一体,万事万物的本质一样,我们都是’无限意识——上帝,或者无限光体 ’”分裂出来的一部分。

宇宙从无到有,从整体分裂到不断扩张,再到最后慢慢恢复合一的过程中,作为上帝意识的一部分——灵魂,分散到宇宙的各个角落,以不同的角色体验着生命的精彩,作为上帝无限意识的一部分——地球上的一叶一树,一花一草,一虫一兽,地球上的万物生灵都充满着上帝的无限意识。我们的灵魂(our conciousness),作为上帝无限意识的一部分与万事万物本无区别,皆是纯净的光跟纯净的爱,无条件的爱。

我们说人类的进化史也是我们思想的进化史,但同时也是远离上帝的进化史,从原始到“文明社会”,区别是,我们比我们的祖先多了“思考”能力。直到现在思想(our mind)替代了意识(our conciousness)成为了我们人类的一个标志。思想给了我们感知世界的机会,也同时给了我们各自的身份,分割(separate)了你我。我们有感知世界的躯体,还有辩证能力的思想,却唯独沉睡了我们的无限意识(conciousness)——灵魂。我们通过我们不同的思考方式,将我们的生活与社会分割成不同的等级,将大自然作为低级的陪衬物踩在脚下。思考在很多方面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但是也因为过度思考,让我们的世界充满了“业力”——单纯由思想产生的行动,缺少了意识的参与,可以让我们产生短暂的愉快,痛苦跟愤恨,但同时由于害怕身份的消失思想也给我们的灵魂制定了规则跟群众期待,因此思想与规则产生的基础根植于“害怕”——我们将完善自己的功课寄托于群众意识与群众规则之上,从而让僵硬的规则束缚了我们灵活的意识,让“缺乏安全感”主宰了我们自由的灵魂,我们不允许或者只允许部分多样的出现,拒绝接受生命的各种可能性,因此在僵硬的社会规则与社会文化之下潜藏不为人知的种种情绪陷阱业力——业力由我们的思想产生,也可以通过控制思想消失——压力,愤恨,嫉妒,瘾君子,都是“害怕”的衍生物,我们生活在由我们的思想营造的环境中,离上帝意识——无条件之爱越去越远。

我们觉得我们无根,是因为现代社会的群体意识与群体文化无根。上帝之爱本无区别,万事万物本是一体,过度思索将我们与上帝意识隔开,我们生活在由我们的躯体与思想组成的幻想里,忘记了聆听我们心灵的声音。

其实我们是被爱的,与上帝意识的链接可以削减,但从未毁灭。回归本心、观察思想与脱离我们的思想,冥想:无条件之爱,我与万事万物本为一体,我是一叶一花,一虫一树,一石一沙,我爱自己,我爱万事万物,我是一树菩提。

“我们”不是我们的思想,我们是观察思想的“无限意识”。

接上来是遗失圣经的内容片断,引述的是耶稣生前讲述的“我们”的本质的内容——我们本是上帝无限意识的一部分,上帝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感兴趣的可以百度一下英文翻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