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胡希恕解读《伤寒论》前三条”

 经方人生 2023-08-28 发布于四川

(读章太炎《伤寒论今释·序》,认识中医两大理论体系)

冯世纶 中日友好医院 胡希恕名家研究室

沧州 第五届胡希恕经方医学学习班 2023715-16

(王宁元根据录音整理,节选)

图片

今年是胡希恕先生诞辰一百二十五周年。

我们之所以纪念胡希恕先生就是因为他对经方的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让我们回归原貌认识经方,读懂《伤寒论》。

所以我们今天讲的这个题目就是“胡希恕解读《伤寒论》前三条”。

为什么讲这个题目呢,就是因为认识读懂《伤寒论》的前三条是非常重要的,是读懂《伤寒论》的关键,可以说是入门功夫。

胡老讲得非常详细,他讲完以后,做了一个小结说明,说第1条讲述太阳病提纲,也就是概括的特征。什么特征啊,就是太阳病不是经络脏腑,而是八纲概念,是表阳证。这跟教材、其他的书是不一样的,这个不一样非常关键,必须理解,不理解就读不懂《伤寒论》。按经络脏腑讲,太阳病是太阳经病,一辈子都读不懂《伤寒论》。

胡老接着讲,在这种太阳病里再细分有二种,一种是太阳中风,就是第2条;一种是太阳伤寒,就是第3条。

后面他又讲,中风与伤寒是太阳病的二大类型,前者指中风,由于汗出、恶风,因名之为中风;后者指伤寒,由于无汗,则不恶风或少恶风,但重于恶寒,因名之为伤寒。

有些人可能一读就懂了,但有人认为这个简单,但是真正理解,要排除误读传统才能行,必须用经方原来理论才能理解。

这里胡希恕讲的,讲究是仲景的原意,仲景原意讲什么叫伤寒、什么叫中风。什么意思啊,就是根据证状反应什么叫中风、什么叫伤寒。

胡老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我们以前的讲义、一些医书注解,尤其是成无己的注解不是这么讲的。怎么讲的呢,胡希恕批判他,曰风曰寒即风邪寒邪之意,此言古人当现象为本质的误解。什么意思啊,就是批判成无己中风是中于风邪、伤寒是伤于寒邪。为什么批判他,跟仲景不是一个意思了。你们看到了吗,是一个意思,意思一样吗?不是仲景的原意嘛。

这个可能一下子看不懂,胡老说第1条是讲提纲,太阳病是八纲概念,是表阳证,这个好理解。2条、第3条比较难理解,伤寒不就是伤于寒吗,中风不就是中于风吗?都这么理解了,习惯了,没意识到错了,错在哪里啊?

实际是错了,非常大的错误。

这里头啊,具体错在哪里呢?

对成无己的错误提出批评的还有谁呢?好多人。尤其是已知的、我们关注的章太炎。

图片

章太炎怎么批判成无己呢?看看他写的《伤寒论今释 · 序》怎么批判成无己的,对于我们对胡希恕注解前三条就有一个深刻的理解。

我们中医界的人都知道,王叔和、成无己以《内经》注释了仲景书,都知道这一个,上学的时候都讲了,但是怎么注解的呢,他错了吗?错在哪里呢?好多人并不清楚。

我们读一读章太炎《伤寒论今释 · 序》就可以回答这个问题。读懂这篇序,帮你理解中医有二大体系、什么叫经方。

图片

1,序言的历史和学术背景

……

钱超尘教授的这本著作《张仲景研究集成》里头,有一篇文章“国医革新导师章太炎”。……举其三,第一,要批判地继承中医;第二,批判成无己以“论其因”注释仲景书的“论其证”,把仲景书的“论其证”改为了“论其因”;第三,批判成无己以《内经》的三阴三阳六经注释仲景书的三阴三阳六证。

图片

先了解一下章太炎写“序”(《伤寒论今释 · 序》)的时代背景,对中医发展史有个正确的认识。

……

中医自神农时代医巫分家就出现了二大医学理论体系,就是医经和经方。不是我说的,是《汉书 · 艺文志》记载的。

怎么记载的,什么叫经方呢?“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什么叫经方呢,就是说治病用八纲的医药学理论体系,集大成者是《伤寒论》。历史上把经方称作汤液、仲景医学、神农、农伊。

《汉书 · 艺文志》也记载了什么叫医经,医经是什么呢,就是治病用经络脏腑的医药学理论体系,历史上又称作岐黄、时方、哲学医。

这个简称有区别,不能说我们的经方属于岐黄派,这不对的。

这里头二家的形成是道法自然,是术不同、思维理念不同,是原始、原生态的理论。说明中医自古存在着二大理论体系,经方与《内经》是明显不同的理论体系。

所以这里头首先明确,经方是指一个原创思维理论体系,不是指的方剂,这个必须明确。

还有经方与医经治病方法特点不同,用简单的三个字来概括,经方是“论其证”,医经是“论其因”,这是不一样的,这个也得闹清楚。

什么叫经方,什么叫医经,看他是“论其证”还是“论其因”就知道了。

《辞海》的注解是错误的,说经方指的是方剂,这是不对的,说指的是《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书中的方剂为经方,这是错误的。

章太炎说:医之始,出于巫。古者,巫彭初作医。《移精变气论》曰:古之治病,可祝由而已……其后知慧萌动,知巫事不足任,术始分离。其近于巫者,流而为神仙家;远于巫者,流而为医经、经方两家。

看到了吧,医巫分家就出现了医经和经方,不是春秋战国时候才形成的。

所以,读《汉书 · 艺文志》至少要明确三个问题,第一个,中医起源于上古神农时代医巫分家而不是春秋战国时代,医巫分家以后就出现了经方和医经这二大理论体系。第二,经方和医经二大理论体系自然形成于医巫分家,不是春秋战国时代。第三,经方是以八纲为主的理论体系而不是指药方方剂。

《辞海》的注释是错误的,我们毫不客气,我们坚持我们的观点,这个《辞海》是不对的。

……

但自王叔和、成无己以《内经》注释仲景书以后,后世陷入了再也读不懂仲景书、不明确什么叫经方的困境当中,临床疗效堪忧。

明清以后不少医家在困惑中探索,如徐灵胎、章太炎、王祥徵等,依据《汉书 · 艺文志》考证,不断分析原文,《伤寒论》原文,认识到《伤寒论》的六经不是经络脏腑,而是八纲。同时更重要的是认识到仲景书的伤寒、中风、温病概念不同于《内经》的概念。

章太炎《伤寒论今释 ·序 》批判了成无己的关键错误。

……

同时,他也看到了中医的缺陷,中间历受劫难:“一为阴阳家言,掺入五行之说,是为一劫;次为道教,掺入仙方丹药,又一劫;又受佛教及积年神鬼迷信影响;又受理学家玄空推论,深文週内,离疾病愈远,学说愈空,皆中国医学之劫难”

认为中医是科学的,但存在不足,对中医要批判地继承。于是联合陆渊雷、张赞臣等人士,高举救亡中医的大旗,写文章,办期刊,办学,传承和弘扬中医,探讨发展中医教育事业。面对废止中医思潮,章氏提出中医要自强,并指出阻碍中医发展的癥结所在:“自《素问》、《难经》以五行内统五脏,外贯百病,其说多附会……欲言进化,难矣!”

并赞扬了吉益东洞等汉方家学习《伤寒论》舍弃五行理论之举,重视经方的研究和发展,感叹吾道东矣。

……

1927年上海霍乱大流行,曾经形成医经用“论其因”与经方“论其证”的霍乱论争。

以王一仁为首的论其因认为霍乱的成因是心脏亢热过甚,中医治用黄连解毒汤加味,一例也没见他治好,没有报道。

以章太炎、张赞臣为首,根据症状反应论其证,认为霍乱临床症状多表现为里虚寒证、或者外热里寒证,治以四逆汤、通脉四逆汤救治,治了26个人,均得治愈,未亡故一人。

这是论其因和论其证的论争第一次交战,显出来了。

论其证,也就是经方证,突显经方理论的优异、优越。

因此章太炎非常果断地提出:“中医之胜于西医者,大抵《伤寒论》独甚”。

西医进到中国来,那时候说中医不科学,但是临床治疗有些地方诊断清楚了,没法治,让中医治呗,中医疗效比西医好。比西医好的里头又分了,经方和医经哪个好啊,明显的,是《伤寒论》,用《伤寒论》占上风。

因此率先提出了仲景书与内经书不同的二大理论体系,解读《伤寒论》要排除误读传统,再也不能“困守《内经》”了。

为了传承经方医学,陆渊雷于1931年撰成《伤寒论今释》,章太炎为之序,这是一个历史背景。

2,序言影响深远,备受关注

第二个问题,讲序言影响深远,备受关注。

序言刊出以后,备受医学界重视,作为经典文献引用。

图片

在这里我们缅怀娄绍昆先生对中医理论研究的贡献,娄绍昆提出当今中医研究《伤寒论》的部分弊病以及日本汉方家领先我们一步时,引用了章太炎先生序言中的感叹:“令仲景而在,其必曰,吾道东矣。”同时在论述小陷胸汤证治时,再次提到序言中批判成无己“依据古经,言必有则,而不能通仲景之意。”

序言引起中医界的关注,而更多的人关注的是什么,序的重大学术价值。什么价值啊,在理清二大理论体系上,对理清《伤寒论》六经实质,对解读误读传统上有重大贡献。

3,序言的学术价值

第三,我们讲一下序言的学术价值。

对《伤寒论》的注解是非常多的。章太炎在序里头首先对历代的注解《伤寒论》各家进行了评价。有兴趣者可以参见《医术评议》。

他是这样评述的:自金以来,解《伤寒论》者多矣,大抵可分三部,陋若陶华,妄若舒诏,譬若黄元御,弗与焉。

……

第二个更重点批判了成无己的关键错误,……重点地批判了成无己“依据古经,言必有则,而不能通仲景之意,则成无己是也。”

成无己的关键错误是哪几个呢?成无己是第一个对《伤寒论》全书做注解的医家,使全书主要内容得以保留,其传承具有功德。

但他根据《内经》《难经》等医经理论注释仲景书,其后后世很多家都根据他这一观点发挥,造成了一错再错,形成了误读传统,直到我们现在,我们的教材还在用,导致千年来读不懂《伤寒论》。

章太炎这个序言,在序言中,率先解释了成无己的错误。……提出二大端,第一大端,用医经的病因注释仲景书的症状反应证名。

原文是这样的:“一曰,伤寒中风温病诸名,以恶寒恶风恶热命之,此论其证,非论其因,是仲景所守也。”是在说什么呢,仲景所说的中风、伤寒、温病是根据症状反应定的病证名,就是论其证,这在《伤寒论》我们看原文就知道了。

什么叫伤寒,《伤寒论》第3条: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什么叫中风,《伤寒论》第2条: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什么叫温病,《伤寒论》第6条: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这是根据症状反应定的病证名,是论其证。

而成无己注解怎么注解的?伤寒是伤于寒,中风是中于风,温病是伤于温、伤于热。

这跟仲景还是一个意思吗?还一个意思吗?是一个意思吗?不是了吧。

这是论其因嘛,用病因来定病名。

这是很明显的。

仲景的原意就是根据症状反应起的病名,论其证,而成无己注释的用病因来决定病名,伤寒是伤于寒,中风是中于风,这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所以,章太炎说不能通仲景之意,看出来了吗,指的就是这个。

所以,胡希恕说,以现象当本质,批判成无己曰风曰寒这是以现象当本质。所以这种注解能抓住实质、症状的本质吗?

……我们拿桂枝汤来看一看,成无己论其因注解仲景书导致严重错误,看看桂枝汤就知道了。

经方认识桂枝汤怎么认识?认证方法是什么?论其证。

根据症状反应,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它是表阳证,是论其证。

医经的认识是什么?认识方法是什么?论其因,根据病因,太阳经上发的病,我们教材是这样讲的吧?什么叫太阳病,太阳经上发的病,是中于风、中于风邪、中于风寒,这是论其因嘛。

胡希恕批判这是以现象当本质,不正确的,不可能正确。

治法上,经方是对证,桂枝汤是干什么的?发汗、解表、解热。

医经认为桂枝汤是干嘛的?对病因,是散风寒。

桂枝汤作用的解释,经方认为干什么呀,起什么作用呢,桂枝汤辛甘温胃健胃生津液,发汗解热固表,扶正祛邪。

医经认为桂枝汤干嘛呢?辛温散风寒,针对病因,是这种解释吧。

辛温散风寒能治热吗?一到有热用什么?辛凉嘛。是不是啊。所以是“不能通仲景之意”。

认证趋源,我们就可以看出了,桂枝汤是治疗天行热病的,医经认为桂枝汤不能用于有热病例,看看用药十讲、方剂学都是这么讲的吧。这里就是完全错了,“不能通仲景之意”,是不是啊。

从桂枝汤这个方子来看,就可以看出来,错了。

把中风注释为中于风,桂枝汤是散风寒,张仲景不会治温病,张仲景只能治风寒,不能治温病。

所以这就是诬古人、误后世。

第二大端,把仲景书的六证注释为六经,序(《伤寒论今释 · 序》)文:“二曰,太阳阳明等六部之名。昔人拘于脏腑,不合则指言经络,又不合则惘以无形之气,卒未有使人厌服者。”

六部,就是指的三阴三阳,仲景书的三阴三阳,六证,仲景书原先是六证,三阴三阳。

成无己注释为《内经》的三阴三阳,六经。

先用脏腑解释,解释不通了用经络解释,经络解释不通了,用气化解释。

越讲越糊涂,永远讲不通。

章太炎的这个序有重大的意义,在哪儿呢,在揭露误读传统的根源,促使中医理论认识觉醒,守正我们中医史。

……

自成无己注解仲景书后,误认为《伤寒论》六经是《内经》六经,实质含混不清,争论不休,造成了长期的学术混乱。

“序”启发我们后世医家找到了错误的根源,经不断探讨,渐渐认识,理出了头绪。

首先认识到《伤寒论》六经不是《内经》的六经。你看章太炎、钱超尘、陆渊雷、岳美中,等等,都认识到《伤寒论》六经跟《内经》的六经不一回事儿。

尤其岳美中说:《伤寒论》六经与《内经》六经迥异,强合一起,只会越讲越糊涂,与读书临证毫无益处。

认识到这一步了。

所以,这就是说,自成无己注释《伤寒论》以后,所论《伤寒论》六经是《内经》六经以后,不断地有人质疑,渐渐地认识到《伤寒论》之六经不同于《内经》的六经。

而更进一步分析,而正视中医史,仲景书原本就没有六经,而是三阴三阳六证,或叫六病,因为中医的证和病就是一回事儿。

怎样变为六经了呢,是因为王叔和、成无己用《内经》注释仲景书造成的。

所以,胡老在1982年的讲话录音里就有,他说:《伤寒论》的六经不是经络而是六证,这个经络发病啊,反对这个事儿,不是从我开始,徐灵胎就说过。

有这么一段录音。

所以,读章太炎这个序,就明确了中医医史。

不是张仲景根据《内经》撰写了《伤寒论》,而是王叔和、成无己用《内经》注释了仲景书,把仲景书的六证注释为六经,把仲景书改名为《伤寒论》。

我们画一个表,医之始出于巫嘛,上古神农时代,医巫分家就成了经方、医经二家。

它的理论是不一样的,经方是以症状反应治病,其理论基础是八纲,治病方法是论其证。

“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开始用单方治病,后来用复方治病。

到了秦汉时代,理论有升华,升华成什么呢,三阴三阳,这三阴三阳是什么,六证,或叫六病。它还是八纲变化而来。所以,你看看,经方的原貌到了秦汉时期,出现了三阴三阳,六证和八纲,基础理论,经方的理论就是这些。

同时,在秦汉时代,同一个时期,医经也有了三阴三阳,这个三阴三阳是什么,经络。

是不一样的。

所以,医经的三阴三阳是经络的概念。

……

到了王叔和、成无己用了医经的经络三阴三阳注释经方的三阴三阳六证,把仲景书本来叫《论广汤液》改成了《伤寒论》,把经方的六证改成了六经。

……

所以看到今天我们的《伤寒论》讲义是六经辨证,就是这么叫下来的。

实际我们是六证辨证。

李心机教授也考证了《伤寒论》的六证怎么变成六经的,2020年李心机刚出了一本书。

图片

李心机教授突出贡献,考证是成无己把六证改为六经。

《伤寒论疏证》P30:“应当明确,在今本《伤寒论》中,只有'三阴三阳’六病。自从宋代庞安时和金代成无己用'传经’来解释《伤寒论》的'三阳三阴’之后,'传经’说在《伤寒论》研究史上得到了广泛的蔓延,从而又把'三阴三阳’讹化为'六经’;尔后,又把《伤寒论》中的'三阴三阳’之'六病辨证’,讹化为'六经辨证’。如此以来,'六经辨证’则成为约定俗成的'术语’,这就像'鲸’不是鱼,但世俗人仍把鲸称'鲸鱼’,'直升机’不是一般飞机,但世俗人仍称其为'直升飞机’一样,此属误讹。这里所谓的'术语’或'名称’,其外壳与内核已经分离了。”

约定俗成,现在都叫六经辨证了,但六经的实质是八纲,不是经络,要知道这个。

由于约定俗成,所以胡希恕先生说,六经名本来可废,但为了研究的方便,还是保留为好。

章太炎的这个序,指明了王叔和、成无己以《内经》注释仲景书的关键错误。

中医自古有医经、经方二大理论体系,自秦汉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

仲景书《论广汤液》本来是经方代表著作,自王叔和、成无己以医经注释仲景书,混淆了二大理论体系。

这样一个注释的过程造成了一个误读传统。

……

二是把仲景书中风、伤寒、温病论其证概念,注释为《内经》的中风、伤寒、温病论其因概念。

这二个错误,所以造成一切理论源于《内经》的误读传统,后世再也读不懂《伤寒论》。

这是一个历史的错误,我们必须纠正过来,守正中医史。

4,论其因、论其证是明辨两大理论的尺牍

第四,论其因、论其证是明辨两大理论的尺牍。

由以上可知章太炎《伤寒论今释 · 序》是一篇重要的中医学术文献,文字不多,却字字千金,缘于章太炎师承汉学,家承国医、博览经典,对中医研究深邃,能批判地对待经典,守正中医经典,守正中医医史,是民族文化、祖国医学的捍卫者。

序影响深远,尤其明确医经是论其因、经方是论其证,是辨明医经、经方的主要尺度,有重大意义。

这里可知,经方的伤寒、温病与《内经》的伤寒、温病是不同的概念。

业内人士渐渐认识到论其因的弊端,像娄绍昆先生。这里我们还是要缅怀娄绍昆先生,他对经方的理论研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图片

他这样说的(《娄绍昆经方医案医话》P185):“中医从失败中认识到,光是注重外因致病是片面的,一定要寻找机体内部的抗病反应。

温病学说在以病因定病名方面,给后世学者留下遗憾。”

他这一句话不是轻易写下的,是经过思考,经过历代的医家反复地思考做出来的,以及经验教训写出来的。

“如春温、冬温、暑温、湿温等病名,使人们对疾病的诊治更加模糊。

中医的病因学说对中医辨证的消极影响值得我们重视。这方面陆广莘老师有专题研究。”

对温病的认识,娄绍昆先生走到了我们前头,值得我们学习的。

上世纪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胡希恕先生系统批判了吴鞠通的《温病条辨》,主要批判其“论其因”。

图片

图片

这本书是他自办学时候编的讲义,里边有一篇,关于论运气治病的时候,他提到,批判道:六气虽可为发病的诱因,但非致病的要素。

……由运气论述病因、治病,这属无稽之谈,不着边儿的事儿。

有些专家说,300年来,传染病一直是以温病为主。在座的同意吗?

(会场:不同意)。

啊,你们比这些大师们都高明。

道理很简单,就是你认识到了“论其证”和“论其因”,它就容易鉴别。

新冠肺炎是寒湿疫还是什么瘟疫都有好多说法、说张仲景没解决温病问题,为什么会有这种理念呢,为什么,就是以“论其因”来看待疾病的实质造成的。

说经方不能治温病,《伤寒论》不能治温病,这对吗?

……

用经方治疗好多都见效,我用半夏厚朴汤治好了新冠、我用麻黄汤治好了新冠、我用附子理中汤治好了新冠、我用大青龙汤治好了新冠,好多报导都来了,这不是用经方吗?为什么说《伤寒论》不能治温病呢?《伤寒论》经方不能治温病吗?这个错误的误读传统影响的太深了。

好多人给我打把电话来,用胡老的这个理论治疗新冠得心应手。

至于我们治疗新冠,用张仲景的方案,我们不制定新的方案,就

用张仲景方案。

20221212日南京国际经方大会有一个洋老外狄特马,他一个讲话,也是15分钟,他讲了二个病例,最后他说,他治了100多个新冠,都是用的《伤寒论》的方。这是外国人都用,谁说《伤寒论》不治温病呢。

……

所以,用张仲景经方方案治疗各种病证、治疗新冠,都是用六经辨证。先辨六经,继辨方证,做到方证对应,治愈疾病。

新冠的临床见证,我们说可以见到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见到伤寒了。也可以见到温病、也可以见到中风。

……

所以,症状,临床见证,不管是新冠也好,还是萨斯也好,变化是无穷的,证候反应变化无穷,六经证非常多的,合并症也是非常多的。这个变化,证无穷,治疗方案、方法也是无穷的,但是,它都是根据症状反应,先辨六经,继辨方证,做到方证对应,治愈疾病。

治疗大法,就是辨六经、辨方证。

治疗各种慢性病也好,急性病也好,新冠也好,萨斯也好,都是这样。

5,启发重新认识中医史

这个“序”(《伤寒论今释 · 序》)启发了我们重新认识中医史。

张仲景写的《伤寒论 · 序》,这个序啊,杨绍伊、钱超尘等一些人否定了,不是张仲景写的。

对于这个,有些人还不太认可,认为还是张仲景写的序。

实际上用论其因、论其证就可以证明这个序张仲景不可能写。

这几句话写的,“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尤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之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这个伤寒,我们说是什么伤寒,是论其因是论其证?是热病是疫病?

是死人的伤寒,是《内经》伤寒的概念,是论其因的。

所以这里头,张仲景在天上就宣告了,正告天下:你们是诬古人、误后世。为什么?我说的伤寒不死人,我是论其证的,你是论其因。

《伤寒论》全书用“伤寒”二个字冠首的57条,还多。还有不用“伤寒”冠首的,像36条、35条,都是讲的“伤寒”。

这个伤寒是什么呢,表阳证。表阳证死人吗?伤寒感冒发烧,它会死人吗?它是不死人的,绝不致人死。

而(《伤寒论 序》)序上说:死于伤寒者十居其七。你看看,说得通吗?

说明什么,写序者与写书者不是一个人。

写序是一个人,写《伤寒论》原文的,那是张仲景写的,写序的那不是张仲景。可以证明这一个吧。

论其证可以判断《伤寒论 序》不是张仲景写的。守正中医史嘛。

……

徐灵胎、章太炎、王祥徵等认清了误读传统,纠正了《伤寒论》六经不是经络,而是六证,而是八纲变来的,所以胡希恕先生提出了六经来自八纲,是论其证的。这是《伤寒论》发展史。

……

相信大家读了章太炎这个序,把此序当作经典文献读,那么就会读懂《伤寒论》,正确理解经方、认识经方、学好经方。

这是我的一篇作业,希望大家给批改批改。

图片

图片

(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