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想让孩子主动“学习”,这三点很重要

 自由翱翔-zyax 2023-08-29 发布于江苏

陪孩子参加一个活动,家长们在门外等着,聊得最多的就是孩子的学习。虽然暑假还没过完,但是从这些妈妈的口中能听出来孩子们在过一个什么样的暑假:

口算题卡不能停,每天在练;

阅读理解每天一篇,写完还要把文章解析读透;

英语天天读,古文、古诗天天背。

听得出来,家长们很得意自己的安排,也不满意孩子的表现:

觉得他们不努力,所以做不对题;

明明在更短的时间内做完了一套卷子,不夸奖就算了,却怀疑孩子是想赶紧做完出去玩;

有几天因为外出没完成计划,就被说成是一直打破计划。

家长比自己上学时期更多地做着学习的计划,越俎代庖的同时也在打击孩子学习的积极性。

其实,很多孩子的内驱力就是这么被破坏的。

没有内驱力,孩子是不会积极主动去学的。

想让孩子改变,试试以下三种方法。

1
给孩子自主感

为什么现在的孩子一提学习总是觉得反感、总要被逼着被监督着?

为了让孩子做好,在一边监督、辅助;

为了让他少犯错,一遍遍提醒;

为了让孩子不走弯路,提前安排好学习任务。

其实有没有想过,是因为大人总在“插手”,让孩子误以为“学习并不是我自己的事儿”,从而缺少自主感。

图片

什么是自主感呢?

就是自己能决定一些事情。

毕竟,自己能做主的事情才是自己的事情,也才能谈“自控”“自觉”。

学习上的自主感,是孩子自己能决定学习上的一些事情直到把学习完全当成自己的事,从中感受到欢喜和满足,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内驱力”。

内驱力一旦被激发,根本不需要父母过多地督促和安排。

所以,生活里,在孩子的能力范围内,给孩子机会做一些决定。

比如放学回家先写作业还是先玩、先修整,以及到底是先写语文作业还是数学作业。

比如让孩子自己制定具体的学习计划,并在实践中修改。

甚至可以从让孩子决定买什么颜色的笔袋、书包开始,从让孩子决定选什么课外书来读开始。

不过,从被安排到自主安排,是需要一个过程来适应或者说是来“试错”的,并不会一蹴而就,但是踏出第一步看到的就已经不是原来的风景。

2
创造好的体验,
让孩子相信自己能做好

儿子一度想退掉自己的围棋兴趣班,我百思不得其解,明明当初那么喜欢围棋,甚至现在依然对各种棋类的游戏很感兴趣,天天缠着爸爸跟他一起下象棋、斗兽棋,为什么不想再继续学围棋了。

直到有一次上课,天气实在太热,老师邀请在教室外等着的家长去教室后排坐着吹空调。再一次看见孩子在课堂上的表现,我顿悟他的态度反差为何如此之大。

复习上节课知识时,他明显不敢举手回答;

老师指出他问题时,他总是一脸惊恐;

课堂练习时,他们对弈三盘,儿子输了两盘。

他的关注点一直在,“我错了,我输了,我不行,我根本学不会”上。

对一件事没有良好的体验,总在恐惧、失败和自责中,是没办法让人继续热爱这件事的。

以前儿子学哪一课,我和爸爸也会跟着学,家里基本每天都有固定的围棋时间。因为是入门的知识,我们即便不在课堂,随便检索一些方法,和他下棋也能游刃有余,甚至能做到故意输给他。他的每个知识点都能被反复运用到,自然会了然于心。

不过,随着孩子学习的加深,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们以“你会,但我不会”为理由,拒绝过很多次儿子的“对弈邀请”,这就导致除了课堂以外,他根本没有练手的时间、复盘课堂内容的时间,找不出也改不了自己的知识盲点。

于是,我和爸爸请他来教我们下棋,也在线上不断找和他水平差不多的对手来对弈、再复盘。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他已经在重拾自信。前两天翻平台数据,10天,他下了70盘棋,有赢有输,却再也没有提过退掉围棋班的事情。

每个人都拥有让自己变好的力量。

努力不一定会带来成功,但一定会带来成长。

可能儿子并不能明白这句话在说什么,但是他的努力确实带来了美好的体验,也让他自信起来。

有一种描述很贴切:这是精神崛起!

所谓自驱,不就得是上头嘛,谁能不对“自信”上头呢。  

图片

所以啊,越是想让孩子主动做某件事,越得少说多做。批评的话、空洞的话、只能发泄情绪的话要少说或不说,陪着孩子变好、给孩子积极的回应,会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下主动去做。

假设我听完这堂课回来对孩子是批评呢?是讲人生大道理呢?

我想,大概会断送孩子这一门兴趣吧!

3
呵护孩子的学习兴趣

这就是个兴趣班,学不学无所谓,反正最后都是要放弃的?

是吗?

当然不是了。兴趣班的本质也是一种学习,和学习一项运动、学做一顿饭一样,在方法上,与我们一直在意的学校学习是相通的,也是可以迁移到任何一项学习行为上的。

如果是用奖励来激发孩子的兴趣呢?

去上吧,下课给你买奥特曼;

儿子,你已经很厉害了,我在后面坐着听课都听不懂……

用奖励、表扬来给孩子积极地正面反馈,从而让孩子更加主动学习,从而变得优秀,这种教育孩子的方法总没有错吧?

但其实,有个著名的心理学效应——过度理由效应,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当孩子做某件事的内在动机变成外在的表扬和奖励时,反倒破坏了孩子的内驱力,使得孩子失去兴趣和前进的动力。

图片

1917年,心理学家德西做过一项实验:

他选取了一些对智力题很感兴趣的学生来参与这次实验。

第一次,他给所有学生一些有难度的智力题,孩子们的积极性没有太大的差异;

第二次,他把这些学生分开成奖励组和无奖励组,奖励组每做完一题都能得到1美元报酬,无奖励组则没有设置奖励。奖励组的兴趣在降低,且情绪出现浮动。

第三次,自由休息时间,实验者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实验结果让人吃惊:休息时,无奖励组依然在答题,而没有报酬时,奖励组已经不愿再做题。

外部奖励居然削弱了人们对事物的好奇与兴趣。

其实,在学习上,也是如此。

外部奖励过度,反而会扼杀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所以在生活中,家长不要拿物质奖励哄着孩子学,要夸奖孩子的坚持和努力,而不是聪明、棒。

就像作家梅拾璎在《唤醒孩子的内驱力》一书中说的那样:兴趣是一枚星火。人一旦找到热爱,自然专注于心,内在驱动力就在这样的状态中逐渐生长起来。 

4

我们总在说,孩子啊,你得好好学习,否则就怎么怎么样了。

其实,想让孩子积极主动学习,夸耀学习的好处和摆出不学习的坏处,都不如坐在写作业的他旁边,安心学习你该学的、想学的有用。

怎么做比怎么说更重要。

作者:秋秋图片来源:网络,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编辑秋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