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是哪些被我们忽视的“问题”,给宝宝的皮肤染上了蜡黄的颜色?

 为什么73 2023-08-29 发布于北京

原创 香薷 大伦育儿说 2023-08-29 07:03

常有宝妈说:“自家的孩子脸色蜡黄,吃的也不少,就是不长个,上幼儿园三天就得感冒一次,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我相信类似的问题是很多学龄期家长朋友都会遇到的麻烦,毕竟,谁不想自己家的孩子长得白白净净,像年画上的娃娃一样讨人喜欢呢?而一旦脸色不佳,就会显得病恹恹,缺少精气神。那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孩子脸色蜡黄”的调理思路。

五色主病

有诸内必形之于外,面部色泽是人体脏腑精气的外在表现,思外揣内、见微知著,说的就是通过对颜面部神、色的观察,来探知体内脏腑气血充盈程度,辨识疾病。

健康的肤色是明亮润泽的,如若感寒,生湿,受惊,病后调理不当后,孩子的皮肤上则会呈现“病色”,灰蒙蒙的缺少神采,这在望诊中称为无神之色,无胃气之色。

病色可分为“青、赤、黄、白、黑”五种,赤色主热,可以是实热也可以是虚热;白色主寒证、虚症和失血证,比如眼睑发白,口唇发白就要怀疑是否存在“血虚”的问题;黑色主肾虚、寒证、水饮、瘀血、剧痛,这种在成年人辨证时较为多见,比如眼周青黑,肌肤黧黑晦暗;而儿童的病色多以青色与黄色为多见,青色主寒证、痛证、瘀血、惊风,比如夜惊的孩子容易出现鼻梁发青;黄色则主虚证与湿证,为脾脏主色,这是我们接下来要说的重点。

图片

是谁给宝宝的皮肤染上了“蜡黄”的颜色

图片
图片

面色泛黄者有轻重之别。重者面、目、一身倶黄,我们称之为黄疸,多见于新生儿或肝胆疾病,黄而鲜明如橘色者,属阳黄,为湿热熏蒸之故;黄色晦暗如烟熏,属阴黄,为寒湿郁阻之因,此类问题需要“利湿退黄”之重剂,今天就不展开讨论了。轻者如萎黄、蜡黄、黄色晦暗无光,这是我们可以通过日常养护而纠正的肤色状态,黄为“脾脏主色”,脾脏其华在“面”,开窍于唇,在液为“涎”,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哪些“信息”中可能隐藏着孩子皮肤“蜡黄”的秘密。

1

绿色的便便

婴幼儿大便的次数、颜色、质地常常能够反映出其脾胃功能的状况,通过观察孩子的便便情况可以了解到很多健康信息,比如绿色的便便。

为什么代表健康的便便是“黄色”呢?这与胆汁有很大关系。

便便中的色素成分来自胆汁,由肝脏生成,储备在胆囊中的,当我们进食时,胆汁就从胆囊排到肠道,帮助消化食物中的脂肪。新鲜的胆汁呈绿色,它在肠道中积极地参与各种“消化工作”后,会逐渐从“绿色蜕变成黄色”。

如若宝宝的大便呈灰白色,这说明胆汁没能运送到“肠道之中”,这是很危险的信息,意味着孩子可能有肝胆方面的疾病;而对于小月龄的宝宝来说,他们的肠道很短,分泌的胆汁还未能完成参与消化就已经随着便便排查体外,这时便便也会呈现绿色或黄绿色,属于正常现象。

而对于6个月以上的宝宝,如若经常出现“绿便”则需要考虑是否有着凉、受惊、脾胃消化不良等问题了。母乳喂养的宝贝可以调整饮食,加入一些健脾助运的食疗方;奶粉喂养的宝贝则需要考虑更换更容易吸收的配方成分,每日配合一些摩腹、运脾等小儿推拿的手法调理。

2

流口水

月子里的宝宝一般是不流口水的,随着宝宝逐渐长大,一般百天之后宝宝会开始出现少量口水,待到五六个月后随着辅食的逐渐添加,流口水的问题才会逐渐显露,一方面是食物刺激,一方面是乳牙萌出,还有一种则是由于喂养不当,脾脏受损,小儿流涎,中医称之为“滞颐”,多见于 3 岁以内的小儿。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言:“小儿滞颐者。脾冷所致也。脾之液为涎。脾冷则不能约制。故涎常从口角流出。滞渍于颐颏,浸久生疮。”小儿稚阴稚阳,脾常不足,易受饮食影响,脾脏受寒,统摄失权,不能收敛津液,故涎从口出。

脾在液为涎,涎多难摄,当温脾阳,这里有一个比较好用的民间验方,也属食疗之方,只需白豆蔻和老姜两种药食同源之物。白豆蔻是高温暑湿之地常用的调味品,入药善于行气化湿,温中消食,常用于老人胃脘胀满,小儿脾胃不和,吐奶等症,治小儿滞颐只需2粒白豆蔻捣碎,包于纱布袋中,然后,取老姜一片(或干姜),煮1~2开,温温饮之,一般用上2~3天即可,也无需久服。

3

肚子圆圆,四肢瘦弱

为什么出生时体型匀称的宝宝,肚子越来越圆,却不见胳膊腿长肉呢?其实,这也是“脾脏出了问题”,脾主四肢肌肉,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气血生化无源,四肢就无从得到气血濡养,就会发为四肢瘦弱无力,肚子圆滚胀满,这也叫做“疳”。

疳证多由积滞发展而来,故古人说“不积不成疳”、“积为疳之母”,小儿脾胃薄弱,运化较差,添加辅食的初期对各种味道都充满好奇,只要家长喂宝宝就张嘴吃,家长越喂越开心,而宝宝吃得却越来越少,这就是“欲速则不达”,越想孩子长高长肉,而孩子却越来越瘦。

想要改善此类宝宝的消化问题,首先要改变家长的喂养习惯,然后取一些鸡内金研磨成粉配以辅食之中,用上半个月左右,再以八珍粉的食疗之物益气健脾调养一段时间。

4

反复溃疡

常有宝妈苦恼于孩子反复出现的湿疹,也常听有经验的月嫂说:“孩子不能捂,这种湿疹凉快凉快就好了”,月嫂说的是经验也是事实,幼儿时期反复出现的湿疹多源于胃肠积热上蒸于肺,肺胃积热,而肺主皮毛,故发湿疹。其实,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很多小婴儿在月子里,甚至在医院,就能出湿疹,这都是“热”的,如若早期未能将这湿热清除,内传心脾,月龄小时会经常“吐弄自己的舌头”,随着长大些则会出现比较典型的“心脾积热”的表现,比如夏天稍热就会起痱子,稍稍上火就会出现口腔溃疡,舌质红,有口气,脾气急,夜寐易惊,大便球球状。

泻黄散:

栀子6克,石膏9克、防风12克、炙甘草9克、藿香6克。

这就是儿童名医钱乙说的泻黄散之症,《小儿药证直诀》言:“泻黄散又名泻脾散,治脾热弄舌”,此方为泻小儿脾胃伏火所设,适合于心脾积热的小儿,口舌泛红,溃疡频发,夜寐不安,脾气急躁。

5

小细节

除此之外,日常户外运动时间不足;反复外感,疏于病后调理;喂养过于精细;过食糖果,甜食;学业压力过大,对孩子要求过于严格,这些生活中的小细节也会导致肝气不疏,影响脾胃运化,久而久之,气血生化不足,不能上荣于面,也会出现面色发黄,蜡黄之色,呈现神情疲惫之态,消耗掉孩子皮肤的光彩,这也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

此类宝宝如若经常食欲不振,没精神,容易腹泻,则可以选择资生丸以健脾开胃,消食止泄;

若平时做事急躁,遇压力时,容易眨眼睛,指甲扁平或凹陷,则可以选择逍遥丸以疏肝解郁,益气健脾;

《黄帝内经》言:“秋伤于湿,冬生咳嗽”,脾虚则卫阳不固,脾虚则水湿运化无力。所以,此类宝宝在夏秋交替之季,当多加以健脾祛湿的食疗之品,以防冬日寒邪,引动内湿,引起反复咳嗽。比较适合孩子的方法,比如利水渗湿的“茯苓”“茯苓饼”;健脾化湿的“莲子”“莲子排骨汤”;平补肺脾肾的“山药”“山药粉”;补脾益肾的“芡实”“芡实糕”等等。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益气健脾更非一日之功。

改变生活习惯,改变喂养方法,辅以推拿,佐以食疗,这才能真正养出白皙透亮的好肤色。

好了,我们下期再见~

文章|香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