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免疫治疗“误解”大百科?疗效应该这么看!

 肺癌康复圈 2023-08-29 发布于安徽

👇

近年来,免疫治疗作为新兴治疗手段,在肺癌领域大放异彩,为患者带来新希望。

然而,觅健科普君发现,许多肺癌康复圈觅友对免疫治疗仍存在一些“误区”,导致用药不规范,直接影响治疗效果。

快快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您的困惑,让我们为您带来科学的科普内容!

图片来源:免疫治疗相关调研二维码

 01  

误解一:

首次评估肿瘤增大?

可能是“假性进展”在欺骗你!

图片来源:觅健APP

科普君解答

如果患者用药期间,体感良好、症状减轻,那肿瘤的增大,可能只是“假性进展”在作祟。

“假性进展”一般发生在免疫治疗的前3个月内,2%-8%的患者将经历“假性进展”[1,2]

“假性进展”的出现可能与肿瘤细胞受攻击后大量坏死物堆积或免疫系统激活后淋巴细胞大量浸润有关。当出现假性进展时,免疫治疗的起效时间可能会延后。在此期间,觅友们无需恐慌,应遵医嘱进行持续治疗,直到确认疾病进展[3]

实际上,在满足部分特定条件*的情况下,即使经RECIST 1.1标准判定为疾病进展后,若医生判断患者仍可从免疫治疗中获益,也可通过调整联合方案,继续进行免疫治疗。

“特定条件”,指的是无预示疾病进展的检查指标恶化;在重要解剖学部位没有出现需紧急干预的肿大;ECOG PS≤1(患者体力状况评分≤1分)[4]。

 02  

误解二:

疗效慢是免疫治疗效果不好?

4周期导入+5周期巩固,带来深度缓解!

图片来源:觅健APP

科普君解答

只要患者未出现疾病进展*,那么治疗就是起到了控制肿瘤的效果!

“疾病进展”,指的是与治疗过程中病灶直径之和最小值相比,病灶直径之和相对增加至少20%或出现新病灶[5]。

多项研究显示,免疫治疗达到“肉眼可见”的成果需要一定时间,且时间因人而异。如RATIONALE 304研究指出,尽管50.8%的免疫治疗起效患者在用药2周期后即可获得肿瘤缓解,但仍有接近50%的患者是在接受≥4个周期的治疗后,才首次确认肿瘤缓解*[6]

“肿瘤缓解”,指的是与基线水平相比,病灶直径之和至少减少30%[5],而非肿瘤没有缩小。因此,临床上“未达到肿瘤缓解”可能是肿瘤缩小程度有限,但并非完全没有缩小。

此外,免疫治疗的延迟效应,还体现在随着时间的延长,起效患者在获得首次缓解后持续接受免疫治疗,肿瘤会进一步退缩。根据RATIONALE 304研究,75%的患者在继续治疗3.6月(大约为5个周期)后达到最深缓解[6]

因此,觅友们要对免疫治疗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4个周期(3个月)评估疗效,继续治疗至少5个周期(总计约6个月)争取最大缓解,“4+5”实现长“9”守护

 03  

误解三:

肿瘤控制住就能停药?

维持治疗争取更长期获益!

图片来源:觅健APP

科普君解答


免疫治疗一旦起效,不建议随意停药。


研究表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完成1年的免疫治疗后,与停止治疗的患者相比,继续治疗的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 和 总生存期(OS)均显著延长[7]!这意味着,与使用免疫治疗1年便停止的患者相比,用药1年以上的患者PFS和OS均更长。


此外,国内外指南均推荐,若免疫治疗期间未出现疾病进展及不可耐受的不良反应,建议免疫治疗的使用周期为2年[8,9]


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觅友们还需再一鼓作气,坚持免疫治疗用药1-2年,把肿瘤彻底打趴下

结语

以上这些对免疫治疗的“误解”,是否也曾有过?」、「您关于免疫治疗的亲身经历是怎样的?」、「您认不认同以上的观点?

快快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您的困惑,让我们为您带来科学的科普内容!

您也可以就上方问卷联系您对应的健管师,提出您的疑问,我们将会及时解答,帮助大家走好免疫治疗的每一步。

喜欢的觅友请点个“在看”和“分享”吧!

肺癌

相关好文

肺癌疫苗有望突破?100% 预防脑转移、提高治愈率

关于免疫治疗,肺癌患者不得不了解的8大问题

专家科普:提高肺癌治疗成功率83.2%,它到底「新」在哪?



参考文献

[1] Ferrara R, Caramella C, Besse B, Champiat S. Pseudoprogression in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upon Immunotherapy: Few Drops in the Ocean?. J Thorac Oncol. 2019;14(3):328-331.

[2] Jia W, Gao Q, Han A, Zhu H, Yu J. The potential mechanism, recognition and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tumor pseudoprogression after immunotherapy. Cancer Biol Med. 2019;16(4):655-670.

[3] Hodi FS, Hwu WJ, Kefford R, et al. Evaluation of Immune-Related Response Criteria and RECIST v1.1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Melanoma Treated With Pembrolizumab. J Clin Oncol. 2016;34(13):1510-1517.

[4] 朱庆,马庆功,孙建,顾玉明. PD-1/PD-L1抑制剂治疗ⅢB~Ⅳ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医学研究杂志,2023,52(6):169-174,193.

[5] 赫捷. 肿瘤学概论(第2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8.

[6] Lu S , et al. Time to response (TTR) and depth of response (DpR) in non-squamous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q-NSCLC) patients(pts) treated with tislelizumab (TIS) plus chemotherapy (chemo) as first line therapy: an exploratory analysis of RATIONALE 304. CSCO 2022.

[7] Waterhouse DM, Garon EB, Chandler J, et al. Continuous Versus 1-Year Fixed-Duration Nivolumab in Previously Treated Advanced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CheckMate 153. J Clin Oncol. 2020;38(33):3863-3873.

[8] Ettinger DS, Wood DE, Aisner DL, et al.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Version 3.2022, NCC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in Oncology. J Natl Compr Canc Netw. 2022;20(5):497-530.

[9] 原发性肺癌诊疗指南(2022年版).


内容制作

温馨提示:本文中所涉及的信息旨在传递医药前沿信息和研究进展,不涉及诊疗方案推荐,临床上请遵从医生或其他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意见与指导。

责任编辑:觅健葱尼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