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免疫治疗作为新兴治疗手段,在肺癌领域大放异彩,为患者带来新希望。 然而,觅健科普君发现,许多肺癌康复圈觅友对免疫治疗仍存在一些“误区”,导致用药不规范,直接影响治疗效果。 快快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您的困惑,让我们为您带来科学的科普内容! 图片来源:免疫治疗相关调研二维码 01 误解一: 首次评估肿瘤增大? 可能是“假性进展”在欺骗你! 图片来源:觅健APP ![]() 如果患者用药期间,体感良好、症状减轻,那肿瘤的增大,可能只是“假性进展”在作祟。 “假性进展”一般发生在免疫治疗的前3个月内,2%-8%的患者将经历“假性进展”[1,2]。 “假性进展”的出现可能与肿瘤细胞受攻击后大量坏死物堆积,或免疫系统激活后淋巴细胞大量浸润有关。当出现假性进展时,免疫治疗的起效时间可能会延后。在此期间,觅友们无需恐慌,应遵医嘱进行持续治疗,直到确认疾病进展[3]。 实际上,在满足部分特定条件*的情况下,即使经RECIST 1.1标准判定为疾病进展后,若医生判断患者仍可从免疫治疗中获益,也可通过调整联合方案,继续进行免疫治疗。 “特定条件”,指的是无预示疾病进展的检查指标恶化;在重要解剖学部位没有出现需紧急干预的肿大;ECOG PS≤1(患者体力状况评分≤1分)[4]。 02 误解二: 疗效慢是免疫治疗效果不好? 4周期导入+5周期巩固,带来深度缓解! 图片来源:觅健APP ![]() 只要患者未出现疾病进展*,那么治疗就是起到了控制肿瘤的效果! “疾病进展”,指的是与治疗过程中病灶直径之和最小值相比,病灶直径之和相对增加至少20%或出现新病灶[5]。 多项研究显示,免疫治疗达到“肉眼可见”的成果需要一定时间,且时间因人而异。如RATIONALE 304研究指出,尽管50.8%的免疫治疗起效患者在用药2周期后即可获得肿瘤缓解,但仍有接近50%的患者是在接受≥4个周期的治疗后,才首次确认肿瘤缓解*[6]。 “肿瘤缓解”,指的是与基线水平相比,病灶直径之和至少减少30%[5],而非肿瘤没有缩小。因此,临床上“未达到肿瘤缓解”可能是肿瘤缩小程度有限,但并非完全没有缩小。 此外,免疫治疗的延迟效应,还体现在随着时间的延长,起效患者在获得首次缓解后持续接受免疫治疗,肿瘤会进一步退缩。根据RATIONALE 304研究,75%的患者在继续治疗3.6月(大约为5个周期)后达到最深缓解[6]。 因此,觅友们要对免疫治疗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4个周期(3个月)评估疗效,继续治疗至少5个周期(总计约6个月)争取最大缓解,“4+5”实现长“9”守护。 03 误解三: 肿瘤控制住就能停药? 维持治疗争取更长期获益! 图片来源:觅健APP ![]() 免疫治疗一旦起效,不建议随意停药。研究表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完成1年的免疫治疗后,与停止治疗的患者相比,继续治疗的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 和 总生存期(OS)均显著延长[7]!这意味着,与使用免疫治疗1年便停止的患者相比,用药1年以上的患者PFS和OS均更长。此外,国内外指南均推荐,若免疫治疗期间未出现疾病进展及不可耐受的不良反应,建议免疫治疗的使用周期为2年[8,9]。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觅友们还需再一鼓作气,坚持免疫治疗用药1-2年,把肿瘤彻底打趴下。「以上这些对免疫治疗的“误解”,您是否也曾有过?」、「您关于免疫治疗的亲身经历是怎样的?」、「您认不认同以上的观点?」 快快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您的困惑,让我们为您带来科学的科普内容! 您也可以就上方问卷联系您对应的健管师,提出您的疑问,我们将会及时解答,帮助大家走好免疫治疗的每一步。 喜欢的觅友请点个“在看”和“分享”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