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视频】BBC纪录片《玛利亚·蒙台梭利》:了解蒙台梭利博

 南京栖霞百仁 2023-08-30 发布于江苏

1870年8月31日,一位变革了全球教育的伟大女性诞生了。她不仅是全球儿童教育的先行者,还是意大利历史上第一位女医学博士、大学教授。她为儿童教育奉献了一生,更致力于推动世界和平,她就是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创始人——玛利亚·蒙台梭利博士。

BBC纪录片《玛利亚·蒙台梭利》详细介绍了玛利亚·蒙台梭利博士的生平、贡献以及蒙台梭利教学法的发展。

玛利亚·蒙台梭利(Maria Montessori, 1870-1952),教育史上一位杰出的幼儿教育思想家和改革家,她于1907年在意大利的罗马圣罗伦佐区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儿童之家”,通过观察与研究,逐步建立了自己独特的幼儿教育理论和方法。由于其卓越的教育效果,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并吸引了众多教育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的广泛讨论,极大促进了现代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

特别是,她创立的幼儿和平教育理念与方法对于推动人类和平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她在1949年、1950年和1951年连续三次荣获诺贝尔和平奖提名,这也是诺贝尔奖历史上至今唯一因其教育成就而获提名者。

蒙台梭利儿童心理学,是一个最富爱心的教育家,对儿童发育与成长特征的最生动刻画,它揭开了儿童成长的奥妙,是蒙台梭利教育的理论基石。正如蒙台梭利所言,“儿童只有在一个与其年龄相适应的环境中,他的心理生活才会自然地发展,并展现他内心的秘密。”

蒙台梭利的家庭背景以及早期生活,对她以后的幼儿教育实践及理论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我们需要从蒙台梭利所处的年代开始说起。

玛利亚·蒙台梭利博士生平

1894年,罗马的平希欧公园,一位年约二十几岁的少女正神情沮丧地走着。突然,她遇见一位乞讨的妇人向她伸出乞怜的手,这时少女看见在妇人身旁,有一个两岁左右的小女孩,正坐在地上专注地玩着一张彩色纸片。一张在大人眼中不屑一顾的彩色纸,竟能吸引小女孩全神贯注地玩耍,并且充满着自足的乐趣。少女从这个孩子的目光中发现了一种灵性的力量,她预感到有一种重要的使命正降临于她的身上,最终她选择了幼儿教育,并作为她终身的事业。多年以后,这位少女成了享誉世界的幼儿教育家,这位少女就是“儿童的发现者”—— 玛利亚·蒙台梭利。

1
求学阶段

1870年8月31日,蒙台梭利降生在意大利安科纳(Ancona)省的希亚拉瓦莱(Chiaravalle)镇。父亲亚历山德罗· 蒙台梭利(Alessadro Montessori)是一位严谨、保守的军人,母亲雷尼尔·斯托佩尼(Renidles Stoppani)性格开朗、善良,博学多识,是一位虔诚的天主教徒。虽然蒙台梭利是独生女,但父母并不溺爱她,而是对她严格要求,因此蒙台梭利从小便养成了善良、独立的个性。

六岁时,蒙台梭利进入安科纳的圣·尼克罗小学接受初等教育。当时的意大利,学校教育状况令人沮丧,蒙台梭利在学校里的表现并不十分突出,是一个温柔的但不特别聪明的小女孩。但是,在早期的学校生活中,她就具有特殊的领导性格,常会主动、热心地关心别人、照顾别人。在那时,蒙台梭利就表现出强烈的个人尊严感,或许已萌发了关心和照顾未来的儿童的思想。

十二岁时,蒙台梭利随父母迁居罗马接受中等教育。她勤奋好学,意志坚强,各门功课成绩优秀,对数学尤为感兴趣。中学毕业后,她没有盲从传统的风尚和父母的意向进高级女子专门学校,而是按照自己的志趣毅然选择了技术专科学校。在此期间,她的学业成绩优异,尤其是数学,这为蒙台梭利的教育理论之一“发展数学心智是培养抽象思维的思想来源”奠定了基础。

在工学专科学校读书三年后,蒙台梭利于1886年在她十六岁时,她选择了继续深造,于是她进入达文奇工科大学就读,学习的是自然科学和现代语言。四年大学的系统学习,为她以后发展语言以及自然科学教学方法奠定了良好的根基。

二十岁那年,蒙台梭利由于她对生物学的强烈兴趣,使她产生了放弃学工,转而学医的想法。但是,在当时保守的意大利,女子学医可谓荒谬之极。这一选择也导致了蒙台梭利和她父亲之间父女情感的严重分裂,父亲甚至中断了对她经济上的资助,可是这丝毫没有动摇蒙台梭利学医的决心,几经周折,她被获准进人罗马大学医学院学习。由于没有经济来源,她只能靠奖学金及家教维持生计,然而正是这段艰辛的学医经历,奠定了她深厚的生物学涵养,帮助她理解了人类成长的自然法则。

1896年,蒙台梭利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罗马大学医学院,成为意大利第一位女医学博士,这时她才二十六岁。

2
特殊儿童教育阶段

蒙台梭利博士毕业后,随即被罗马大学附属医院聘为精神病临床助理医师,担任身心缺陷儿童的诊断与治疗工作,她对这些不幸儿童的境遇深表同情,从而激发了她对儿童神经和心理疾病研究的兴趣。

在此期间,她开始阅读伊塔(Jean. M. Itard, 1774-1858)训练“阿维隆野孩子”和塞根(Edenard Seguin, 1872-1880)的著作《白痴儿童的医疗、保健与教育》。在此期间,曾去巴黎和伦敦参观和访问有关低能儿童的教育机构。

有一次,她在住院部偶然发现一些精神病患儿,在禁锢他们的那间屋子的地面上乱抓乱扒,似乎在“寻找什么”,她立即把管理人员找来,问道:“这些孩子是否用过食?”回答:“刚用过食,而且他们都吃得很饱。”这种现象引起她极大的注意,后来经过她持续不断地观察、思考和研究,她认为,“关着这些儿童的那间屋子里,四壁空空,没有任何可供孩子抓、握、摆弄等操作的东西,所以这些孩子只能在空地上乱扒乱抓来活动他们的手指,以满足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的需要。”

还有一次,蒙台梭利在街上见到一位妇女牵着一个三岁左右的小孩,这个小孩突然挣脱妈妈的手,从地上拾起一张废糖果纸爱不释手,妈妈再三呵斥,小孩仍不肯抛掉。于是,妈妈拿出又香又甜的蛋糕去换取小孩手里那张肮脏的糖纸,可是小孩却对那块蛋糕不感兴趣!这一现象表明,有时候“儿童所喜爱玩的东西,比食物更重要”。

这些事例使蒙台梭利认识到,伊塔和塞根训练白痴儿童的方法和教具的正确性,并为这种方法找到了生理心理学依据。她深信,心理缺陷和患精神病的儿童,通过运动和感觉训练的活动,可以使他们的身体动作协调,并促进其智力发展,教育能改变这些儿童的命运,“儿童智能低下主要是教育问题,而非医学问题,教育训练比医疗更为有效” 。这一独特的见解引起了医学界和教育界的强烈反响。

1898年,政府委任蒙台梭利在罗马建立一所国立特殊儿童学校,收容了二十二名精神病院的白痴儿童和公立小学的弱智儿童,由蒙台梭利主持教育训练和实验研究。蒙台梭利开始运用塞根的方法和教具,去教育和训练这些儿童,并在实践中加以验证和改进。经过多次反复修改和补充,探索更适合于儿童实际需要,并且儿童乐于接受的有效方法和教具。

在此期间,她把全部精力用于从事教学和实验研究工作,每天早上八点到晚上七点几乎都与儿童在一起,一边教学,一边仔细观察和准确记录儿童的表现和反应。晚上下班后再做记录的整理,进行分类、分析、比较、归纳和总结,发现问题和确定改进措施,准备新材料等等。蒙台梭利曾说过,“在担任国立学校校长,使我真正了解教育学,是我真正从事教育研究活动的开始。”在将近两年的时间里,这些儿童不仅学会了关于日常生活的一些基本技能,而且他们动作协调、灵活,反应较快,语言发展正常,同时还学会了读、写、算的基本常识,在政府的监督下通过了与公立学校同龄儿童同等水平的考试,社会各界为蒙台梭利所创造的奇迹大为震惊!

由于经济与政治等原因,在当时的意大利,正常儿童的教育也是相当压抑的。蒙台梭利曾把学校里的氛围比作监狱,“教师粗声粗气地说话,几乎没有笑容,没有表现出喜欢儿童的样子,为了微不足道的理由,惩罚儿童;校舍与校风死气沉沉的,令人沮丧。”此时,蒙台梭利越来越相信,她用来教育智障儿童的方法可以修改后用于正常儿童,将他们从僵硬的传统教学中解放出来,并一定能促使他们心智上的快乐成长。

3
正常儿童教育阶段

1901年底,蒙台梭利离开了特殊学校,决心致力于正常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为了扩大和加深她的理论基础,她再次进入罗马大学哲学系研究哲学、教育学、实验心理学、人类学,并广泛阅读夸美纽斯(Johann Amos Comenius,1592—1670)、洛克(John Locke,1632-1704)、卢梭(Rouaasu,1712-1778)、裴斯泰洛齐(Pestalozzi,1746-1827)、福禄贝尔(Friedrich Froebel,1782-1852)等人的教育名著。

1904-1908年期间,她担任罗马大学人类学讲师,试图把人类学的一般原理运用于教育研究。她经常到公立学校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将她的讲义整理和修改成《教育人类学》一书。罗马大学的学习和工作,使她的理论基础更加宽厚,眼界更为开阔,为她研究正常儿童教育打下了坚实基础。

十九世纪末期的意大利,在结束了几个世纪的分裂和外国统治之后,经济发展十分缓慢,到20世纪初,仍然是欧洲相当落后的国家。人口中的大多数是文盲,在一些大城市中大量无业和失业的贫民流落街头,生活极为悲惨。在罗马,市政当局为了保持古罗马文明的风貌,把大批极端贫困者赶到市郊建立贫民区实行隔离,让他们住在年久失修、破烂不堪、长期无人居住的危险建筑内,黑暗、污秽、拥挤、贫困、愚昧、罪恶、悲惨的情景,令人触目惊心,儿童的命运更是悲惨。

1906年底,罗马优良建筑协会设想在罗马的圣罗伦佐贫民区的公寓里开办学校,把居住在每栋公寓里的三至六岁儿童集中在一个大房间里,由一名教师负责照管和教育。为了保护公寓设施,“罗马住宅改善委员会”采纳了这个建议,并向蒙台梭利发出邀请,希望她前去主持这些儿童的教育工作。蒙台梭利博士一直渴望从事正常儿童的教育实验,于是欣然应允。

感谢您抽出秒阅读本文,转藏关注只需1秒哦~


4
儿童之家的创设

1907年1月6日,世界上第一所“儿童之家”,在圣罗伦佐贫民区玛希大街58号公寓里正式成立,首期招收了五十多名三至六岁的儿童,聘请一位年轻妇女负责照管。蒙台梭利曾经这样描述当时的情形,“除了五十多名极端贫困、衣衫褴褛和明显胆怯的儿童之外,我一无所有,其中不少儿童还在流泪。”这些儿童虽无明显的生理和心理缺陷,但由于他们的父母一般都没有文化,没有固定的工作,生活贫困,性情粗暴,缺乏良好的卫生习惯,甚至有某些不良嗜好,父母既无能力也无时间来照顾和教育自己的孩子。因此,这些儿童在入学前一般都心态异常,智力低下,发育不良,行为乖戾,而且养成了一些不良习性。

面对现实,蒙台梭利主张用与传统教育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来拯救这些儿童。传统的教育观是以成人为中心的,认为儿童的发展受成人的摆布。蒙台梭利强烈批评了这种教育观,认为儿童是人类的创造者,教育必须以儿童为中心,承认儿童的权利,满足儿童的需求,因此蒙台梭利竭力想为儿童创造一个不受约束的环境。

在她主持的“儿童之家”里,教师没有桌子,没有权威,几乎没有教学;儿童是活动的中心,可以自由随意地到处走动,选择他自己的工作;微型家具、小桌子、小扶手椅、窗台的设计都与儿童相适应;儿童可以方便的打开小橱,可以随意地使用各种物品。蒙台梭利在那里系统地进行了教育实验,制定了一系列的教材、教具和教法,逐步创立了蒙台梭利教育体系。

1907年4月7日,蒙台梭利在罗马开办了第二所“儿童之家”。1908年11月4日在罗马的法马古斯塔大街开办了第三所“儿童之家”。此外,1908年10月在米兰设立了一所“儿童之家”,由蒙台梭利的学生安娜·麦克切洛尼(Anna Maccheroni)管理。1909年蒙台梭利的助手安娜·费德利(Anna Fedeli)在米兰又设立了第二所“儿童之家”。

“儿童之家”教育实验的成功,使蒙台梭利闻名遐迩。当时,欧洲的许多报纸、杂志、书籍对“儿童之家”进行了生动地报道与描绘。蒙台梭利的一些师友竭力鼓励她把“儿童之家”的教育实践及原理写下来, 1909年,蒙台梭利完成《蒙台梭利方法》,此书风靡一时,被译成二十多种文字,成为当时最为畅销的非小说类书籍。

5
发现儿童

上述可见,“儿童的发现”是源于蒙台梭利所进行的“儿童之家”教育实践,同时这也构成了蒙台梭利教育体系产生的直接契机。正如研究蒙台梭利的世界性权威人士,奥斯瓦尔德,在他的著作《蒙台梭利教育的儿童观》一书中所论述的那样:“要综合解说意大利女教育家蒙台梭利的教育活动,就必须要对她所经历的以下事件的始末先作说明。这就是在她所创立的罗马'儿童之家’中,她初次看到三岁左右的幼儿全神贯注地玩圆柱体。”

蒙台梭利从聚精会神工作中的儿童或工作之后的儿童身上,发现了形成自己人格的儿童,即“正常化的儿童”的形象。促使儿童正常化是她致力于教育的目标所在,而发现正常化的儿童是创设此教育法的根本原因。蒙台梭利同时还发现,这件事是未来的教育能否得以正确实施,并达成蒙台梭利教育的最终目的——形成健全人格的前提条件。正常化是儿童通过全神贯注地工作而实现的,即集中注意力的工作导致儿童正常化,而集中注意力所出现的正常化是“一切教育的关键”,是解决所有教育问题的钥匙,由于这个发现,她形成了独特的教育观,并由此创立了新式的教育方法。

这个被视为堪与哥伦布发现美洲、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相比拟的科学大发现,成就了蒙台梭利独树一帜的教育法。 史坦丁(E.Mortimer Standing)在《蒙台梭利的生平与事迹》中写道,“哥伦布发现的新大陆可说是'从无到有’,蒙台梭利博士的新大陆却是从儿童的心灵中发掘出来的”“蒙台梭利在历史上的贡献不在于她对教育法的改革,而在于她通过观察儿童使世人明了儿童的本质。即作为一个崭新的事实,使世人认识到了以前所不知,无法加以想象,蕴含于儿童灵魂深处的可能性。”

关于“儿童的发现”,蒙台梭利回顾自己四十余年的教学经验说,“一言以蔽之,我所从事的事业的本质就是'儿童的发现’。”她的儿子马里欧·蒙台梭利进而说明,“儿童的发现是玛利亚·蒙台梭利的成就的精髓”。从这句话中,我们也能够认识到“儿童的发现”在蒙台梭利教育体系中的意义。

6
推广与传播

1913年底,蒙台梭利前往美国,介绍她的教育体系。在美期间,她受到了极其热烈的欢迎,当时的美国总统威尔逊、大发明家爱迪生都亲自接见。麦克卢尔(Samuel McClure)称其为“历史上最伟大的女教育家”。1915年蒙台梭利再次访问美国,在旧金山开办国际蒙台梭利教师培训班,并在“旧金山世界博览会”示范教具、推广她的教育方法。

在1919-1937年期间,蒙台梭利每隔一年在伦敦开设一期国际训练课程,每期六个月。1925年国际蒙台梭利协会,并与1929年在荷兰举办了第一届蒙台梭利教育国际研讨会,国际上开始了有组织的推广与传播蒙台梭利教育法。1951年蒙台梭利出席了在伦敦举办第九届研讨会并任大会主席。

1926年,在日内瓦“国际联盟”会议上发言,呼吁和平,争取儿童权利,推广她的和平教育思想。同年去德国柏林演讲,并举办蒙台梭利教师培训班。

1934年,蒙台梭利受到意大利法西斯政权的迫害,被迫到西班牙居住。1939年西班牙内战爆发,蒙台梭利又到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居住。

1939-1946年,蒙台梭利在印度讲学,从事研究与著述。这一时期,正是印度人民觉醒、甘地领导的反殖民主义斗争,即将取得胜利和基础教育运动蓬勃开展的年代,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受到普遍欢迎。她不辞辛苦地到印度各地考察、讲课和指导教学,她的活动受到政治领袖甘地、尼赫鲁和著名诗人、思想家泰戈尔的热情赞扬。蒙台梭利对印度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她酷爱印度文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蒙台梭利回到欧洲,1948年重返印度访问,并在印度建立了一所示范学校。这所学校作为纪念蒙台梭利在印度活动的标志,至今尚存。

1952年5月6日,蒙台梭利在荷兰的诺德维克去世,享年82岁。

根据她的意愿,她的遗体就葬在诺德维克一个天主教堂的小墓地里。后来,在罗马她父母的碑文上写道:“玛丽亚·蒙台梭利安息在远离她自己所热爱的祖国以及她安葬在此的父母的地方,这是她的愿望,也表明她的工作的普遍性使她成为一个世界公民。”

7
荣誉与成果

蒙台梭利毕生致力于幼儿教育事业,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肯定与极大地赞誉。她曾连续三次被提名为“诺贝尔和平奖”的候选人,苏格兰教育研究院曾授予她荣誉院士称号,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也曾授予她名誉哲学博士学位,美国的珍妮特·沃斯和新西兰的戈登·德莱顿在《学习的革命》一书中称蒙台梭利教育法是“世界上最好的教育思想”和“世界上一流的幼儿教育”。

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在评价蒙台梭利时曾经说过,“蒙台梭利对于智力缺陷儿童心理机制的观察成为一般方法的出发点,而这种方法在全世界的影响是无法估计的。”英国教育家评价她是“20世纪赢得世界承认的推进科学和人类进步的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德国教育家更是不吝溢美之词,“在教育史上,像蒙台梭利这般举世瞩目的教育家并不多见。在短期内能够跨越国界,超越世界观、宗教上的差异而在世界上普及的教育理论,除了蒙台梭利教育理论之外,别无他选。”

蒙台梭利留下了丰富的教育著作,就其内容大致可分为四类:

(一)关于从出生到3岁儿童的教育——《童年的秘密》、《发现孩子》、《吸收性心智》等。

(二)关于三岁至7岁儿童的教育——《蒙台梭利方法》、《蒙台梭利手册》、《家庭中的儿童》等。

(三)关于7岁至13岁儿童及青春期儿童的教育——《高级蒙台梭利方法》两卷,包括《教育中的自发活动》、《青春期及其后期的教育》、《蒙台梭利初等教具》等。

(四)其他方面——《新世界的教育》、《教育人类学》、《教育的重建》、《和平教育》、《开发人类的潜能》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