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先秦史丨为什么在秦灭六国的过程中,东方六国做不到合力抗秦?

 人文之光 2023-08-30 发布于辽宁

在古代中国,很多文人在读到秦灭六国的历史的时候,都慨叹六国的不团结,认为倘若东方六国之间能够团结起来,一致抗秦,秦未必能战胜东方六国。这个观点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现代人。现代很多人就认为,六国的灭亡在于不团结。

其实按照战国后期的格局来说,至少在秦灭掉楚之前,天下人都没意识到:秦真的具备吞并天下的能力。

1、东周六百年

战国后期的群雄割据,其实是东周局势的延续。从西周灭亡开始算起,到秦统一天下这六百多年时间里,像秦这样盛极一时的强国出现过若干个,但是这些强国往往都存在一个周期性问题:即有过兴盛期,也有过衰败期。而古代华夏的哲学理念,也比较热衷盛极而衰这个理论,这个理论也对华夏之外的韩半岛、日本、越南有过深远的影响。

比如春秋时代长期处于霸主地位的晋国,在战国时代就灰飞烟灭了。而战国初期的时候,秦属于势力较弱的一个诸侯,论地盘比不得楚国,论军事不能和魏国比,论经济条件更不能和齐国比。商鞅变法后,秦才强盛起来。

不过,强盛的秦国在其他诸侯的观念里也不过是暴发户而已,而这个暴发户能豪横多久,其实也是未知数。所以商鞅变法后的秦虽然表现不俗,但经过数百年群雄角逐的各大诸侯国,对于这种新崛起的强国的出现也都很淡定——毕竟,春秋那会儿,晋、楚、吴、越,哪个没雄起过?

2、秦的统一之路

秦王嬴政亲政后,对距离秦最近的韩发动征服,很快韩就遭到了吞并。不过,这个现象并不让其他诸侯国感到意外。因为韩的综合实力较弱,而且距离秦近在咫尺,且地理优势不好。

其实韩的君主也深深知道自身的危险性。所以在嬴政没亲政之前,就派间谍去忽悠秦国修郑国渠。目的是消耗秦的财力,让秦在短期内没有经济条件去折腾韩。但是后遗症也大。其实在秦修郑国渠之前,秦的经济实力还不敢于持续向东方六国作战。但郑国渠的效益出现以后,秦的经济实力飙升,秦也有了连续N年和东方六国交战的本钱。

因此秦王嬴政亲政以后不久,秦就不费多大力气吞掉了韩。

秦在商鞅变法以后,其实力也依旧不具备碾压性优势。比如后来赵国经过胡服骑射以后,军事上就足以和秦分庭抗礼。虽然后来长平之战中,秦得以消灭赵国军队的主力,但这个胜利也不过是惨胜而已。虽然秦王政时代有了郑国渠的加持,但是秦王政东征各国的时候,其实也并非势如破竹——因为秦最大的对手楚国,成了秦的拦路虎:楚国幅员辽阔,而秦军孤军深入。稍有不慎,对秦的打击都是致命的。

而当时齐国还是具备一定的实力的。但是齐国却认为:楚才是齐最大的隐患。而秦最初在楚国战场也遭逢巨大损失。这些都足以让齐相信:秦没有想象的那么可怕。等到楚被秦拍死,天下只剩下残燕(被打的只剩下辽东的燕国)、代国和齐国以后,齐此时感到后怕,也已经晚了。

毕竟我们用后世的视角会觉得秦一统天下很顺利。但是对于当时的人来说,一切都是未知数。毕竟,乐毅伐齐的时候,齐国只剩下两座孤城。但即便如此,齐还是得以原地复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