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活用仲景“麻杏苡甘汤”三案:血尿、肩凝、黄褐斑

 quzhangke 2023-08-31 发布于浙江

图片

中医书友会
第3621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

I导读:本文三案活用麻杏苡甘汤,一案以宣上导下治疗瘀水交阻之尿血,一案宣表除风湿痹痛,一案取其走皮毛之效疏通湿郁而清浊养颜,是参透了古方配伍药用,仿古参新,延伸了方证相应的内涵,大家在临床上可以举一反三。(导读/依伊)
—本文约2000字,预计阅读6分钟—

图片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活用举隅 
作者/王伯章
古方今病不相能也”之说是有其正确的一面,因为它反映时代变、环境变、疾病谱变、治疗也必须有所改变的客观实际。故为不少人所接受。然而也有其片面性,因为不论时代环境如何变,人体的脏象、病能可谓基本不变

人是主体,古方是千百年来以人为调治对象的经验总结,必有其与人体脏象、病能相切合的格局,时过境迁,病变也不可能完全脱离此格局,辨证时若注意仿古参新,多有所得。

谨以麻杏苡甘汤活用一得之隅以为佐证。此方是仲景用以治疗风湿在表、身疼发热之方,可用于治疗风湿热痹之证。据报道,尚可用于治疗荨麻疹、疣等证,俱有良效。笔者却曾以此方治疗下述之证:

一、血尿案 

唐某,男,61岁。

反复血尿已有四年多,曾在湛江某医院检查治疗已久,出院诊断为:多囊肾、尿石症、肾癌待排。经治疗,血尿消失。近半年血尿复发、迁延不愈,诸治乏效。于1987年4月18日来诊:

肉眼血尿成块,色暗红,腰痛,周身作痛,舌红边暗紫,苔白薄,右寸脉浮,左关弦脉,而两尺脉较沉。

余细审此证,瘀热郁阻于下焦,水血交阻较明显,而诸治乏效者,恐需开上以通下,活血解郁与清热达下兼顾,方易取效。治法守恒,方药虽古,立意宜新。

拟麻杏苡甘汤加味:

图片

处方

麻黄8克,杏仁10克,薏苡仁30克,炙甘草8克,茅根60克,益母草15克,血余炭10克。



4月21日复诊:诉服药一剂,小便时甚迫,尿出黑色血尿。次日服第2剂,·尿色转红,较前通畅。第3剂尿转黄白通畅,腰痛瘥,周身痛减。按前方续服6剂后,尿色白而通畅、尿常规检查正常。再按前方去血余炭加生地、淮山药等善后。

  • 按:

此案疗效之快,出乎医者意料之外。而反思所用之药,仅以麻杏苡甘汤开上利下,以茅根凉血止血,益母草、血余炭去瘀止血所合成。其中麻黄的作用,《日华子本草》说,能“通九窍、调血脉”,很有启发。

仲景独用麻黄一味能治春日黄疸,可见麻黄不但能开肺痹,且能解肝郁以利水。本患者舌边暗紫,脉关弦寸浮,用麻黄以除肝肺之郁痹,配合其它活血利水止血药而能取效,不可谓不切中了病证。虽是偶得,可资后鉴。

二、肩凝案    

熊某,女,58岁。

右肩臂疼痛年余,不能举高梳头,近日痛更甚。夜不能寐,肢麻,循手太阴肺经麻木感,面色微黄,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弦。前医曾用当归四逆汤及舒筋饮等方治疗无效。

辨证属风湿痹阻经络,方用麻黄杏仁苡仁甘草汤加味治疗:


图片

处方

麻黄10克(先煎),薏苡仁30克,杏仁10克,炙甘草5克,桃仁10克。



上方服两剂后痛减。共服10剂,痛全止,能随意抬举,活动仅轻度受限乃停药。

  • 按:

此方是仲景用治风湿身疼、日晡发热之风湿热痹方。而肩凝之证,多属肩周炎(慢性闭塞性滑囊炎),临床所见是风湿滞留于手太阴、手阳阴、手太阳经者多方中麻黄善解上部肌表之邪闭,薏苡仁利经脉之湿留,杏仁宣肺助麻黄。

药性平和,风湿可去,郁热自除。按笔者有限的临床体会来说,此方比当归四逆汤或舒筋饮有更多的适应者。此后余曾用此方治疗不少肩凝之证,每有显效。又曾治某一肩凝月余的患者,用此方9剂,不但肩凝治愈,且患者平日原有的手癣亦随之获瘥云云。

三、黄褐斑案    

林某,女,30岁。

近两年两颊从眼圈下出现黄褐色蝴蝶斑,边界明显,月经常推迟数天,量较多,色鲜红,舌红苔薄白,脉弦细,余无所苦。余初谓此大龄青年未婚,经水不调,两颧黄褐斑边界明显,当属肝郁化火之证,拟丹栀逍遥散加减


图片

处方

白芍、柴胡、白术、茯苓、当归、白芷、僵蚕、丝饼、丹皮、栀子各10克,甘草6克,益母草15克



连服20多剂,黄褐斑稍有减退。

后因出差,归来后,症复如前。遂改用下方:


图片

处方

柴胡10克,黄芩10克,法半夏10克,生姜4克,甘草6克,麻黄8克,杏仁10克,薏苡仁10克,僵蚕10克,白芷5克,益母草10克



此方服9剂后小效。再服2月余,隔天一剂,黄褐斑已大为消退,边界不清晰。其容颜所余轻微的黄褐班,已不明显,患者甚为满意而停服中药,自行涂些护肤剂善后。

  • 按:

此案用小柴胡汤者,疏郁清热也。用麻杏苡甘汤者,以其能走皮毛,疏通孔窍而利湿郁,以黄褐之色属湿郁之故,加白芷、益母草、僵蚕者,以助通窍活血、清浊养颜之意。经方合用作美容治疗,余所初试耳。

总之,此方疏表祛湿,宣上且能导下,能治表湿诸证,临床上刻意求之,则应用颇广。而上述所谓古方与病能相切合的格局,实际上是方与证相对的客观存在的依据。但这种相对仅是证与治某些较成熟的基本交汇点,可视为纲目而伸延之而已。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