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语文渡渡·课题研讨】

 语文渡渡李亚平 2023-08-31 发布于山东

课题研讨会纪实

前言:

春天来了,有的花开得早些,有的花开得晚些,如此才会有次第登场的花事,有连绵不断的美景。第六期课题研讨会在刚开学的2月14日如期召开,然而直到今天才推出纪实公众号,实在开学后诸事繁多春意缤纷目不暇接之故。

本次课题研讨会在线下召开。参加人员为课题组成员李亚平、李瑞、宋丹丹、李君、史智聪、侯佰晗、段丽萌、韩学东等。会议内容主要由矿中李瑞老师分享关于《思维力·高效的系统思维》一书的学习心得,兼课例解说。李瑞老师的分享思路清晰,讲解具体,给老师们带来关于培养创新思维很多新的启发。之后李瑞老师向大家解说了自己的课例设计《驰骋沙场卫山河——〈出塞〉〈凉州词〉整合教学》。整堂课利用文本比读、跨学科融合、情感熏陶、多媒体等手段实现了“高效课堂·培养创新思维”的目标期待。

培养创新思维

课题研讨·纪实

驰骋沙场卫山河,情怀入梦,家国在心

——《出塞》、《凉州词》爱国诗歌课例

李瑞

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以“家国情怀”为主题,编排了《古诗三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梅兰芳蓄须》《延安,我把你追寻》四篇课文。四篇课文体裁多样,有古诗,有记叙文和现代诗,表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和担当精神。除了课文以外,在语文园地的词句段栏目中安排了形容英雄人物英雄气概、革命精神的四字词语,这既是对词语的学习,也是对革命文化内涵的了解。

《出塞》是第七单元《古诗三首》中的第一首诗歌。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属于汉朝乐府诗题,被明朝著名学者李攀龙称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全诗反映了作者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也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从而使国家安宁,使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爱国主义情感,是一首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著作。

《出塞》与《凉州词》《夏日绝句》一起组成了第七单元的《古诗三首》,三者互生关联,《凉州词》也是一首边塞诗,是写边塞将士出征前开会畅饮,一醉方休的情景,诗歌慷慨激昂,豪情满怀,表现出当时战争的残酷,无常和频繁,其中的“古来征战几人回”与《出塞》中的“万里长征人未还”遥相呼应。

一:导入

古代边关战乱频繁,而戍边的将士们常年征战在外,不得回乡。面对这样的情情况,这节课我们来看看诗人们发出怎样的感叹。首先我们还是要看一看我们第七单元单元导读。

在这个单元的导语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我们清代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所说,他的意思是国家的兴盛与衰败,我们每个人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这个单元的人文主题,也就是家国情怀。

二、知人论世

让我们在让我们在诗中去感受古诗的韵味,内化对古诗的理解,体会诗句表达的情感。在我们读之前,先来了解一下我们的作者。第一首诗的作者王昌龄。

今天我们学习这两首诗之前,要先来了解一个词语,叫做边塞诗。

边塞诗又可以叫出塞诗。了解边塞诗,我们就要先了解这个塞字。

塞它是一个多音字,第一个读音塞指的是塞外边塞。我们结合插图可以理解,也就是非常国家领土的边界处比较荒凉。边塞就指的是。祖国的边疆地区、边界地区。

那么唐朝的边塞诗我们就要先了解了,了解唐朝的边塞在哪里。我们看这个地图,这是唐朝的地形图。在这个地图上我们隐约可以看到现在新中国版图的雏形。但是这个时候唐人的边塞在哪儿呢?除了唐以外,你还可以看到在这张地图上还有两个国家,突厥、吐蕃。

通过这个地图,可以知道我们唐朝的边塞在什么地方。突厥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内蒙古。吐蕃,相当于现在的西藏。这两个民族它都是游牧民族,民风非常的彪悍凶猛。在那个时候,唐朝非常的兴盛,并且属于农业地区。我们一般都是种植农田,而突厥和吐蕃他们属于游牧民族,游牧民族擅长骑马、打猎、打仗,所以他们的牛羊很多。

一般都是放牧,而自己的田地很少。在那个时候,他们就会经常越过我们的边界,到唐朝我们的版图上来掠夺物资。所以唐朝就要守好自己的边塞,也就是靠近边界的这些地方。我们看我们的边界这么长,所以我们要守的国门其实很多很多。

在唐朝的时候,人们的观点就是“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我宁愿到军队里面去做百夫长,也要胜过在家里面当一个读书的书生。这是唐朝的诗人杨炯所说。所以在唐朝之前,边塞诗现存不到两百首。

而全唐诗中所说的边塞诗就达到了两千余首,说明在唐朝时期,投入到边塞作战当中的人数非常的多,才会有那么多的人以此为主题来书写自己的情感。而在这两千余首的边塞诗当中,有两首压轴之作,也就是《出塞》和《凉州词》。

既然是两千余首当中的压轴之作,那么我们一定要把它读好。现请同学们把这两首诗按照断句读一读。

三、人未还,几人回?

这两首诗当中,其实有一句长得有点像,你发现了吗?

这两句都是写投入到战争以后能够生还的人数。那在这两句当中,这里万里和几人,他们这两个都是名词,前面加了数量词,一个是万,一个是几。但是这里的数量词它都不是确指,它都是一个虚数。我们看什么叫万里长征呢?

为了到达唐朝的边界,为了到那里去守护我们的疆土,有很多很多地方的人被征兵,从四面八方赶往边塞这边。这边那这个路程我们看非常的遥远,所以我们称它是万里长征。那到达边塞以后过的又是什么样的生活呢?我们来看一个小短片

通过这个短片可以看到,来到边塞以后,面临的只能是生与死,幸运的人很少很少,能够回到自己的家乡的人寥寥无几。以这两首诗当中都写的是人未还,几人回,没有人可以回到自己的家乡。那结合刚才我们看到的场面,我们再来看这几首小诗。

结合你刚才看到的情形,战争带给你的印象是怎样的。

战争如此的可怕。这么可怕。而我们的王昌龄也说了,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不把他们打退,我们绝不回到自己的家乡。

战争非常残酷,我们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但这不代表我们是软弱可欺的。中华民族的脊梁与精神,从古至今不容任何人践踏。所以虽千万人,吾往矣。所以明知回来的可能性很小很小,但是我依然毅然决然的奔赴前线。这是作为一名军人的气节。现在请同学们再读这两首诗,请你读出当时这些舍生取义,明知自己会赴死,但是毅然决然前往的战士们的英雄气概。

作为一名军人,我们不怕战争,但是为了黎明,百姓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我们又渴望和平。因此,王昌龄说:“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龙城飞将你知道是谁吗?

龙城飞将指的就是我们的飞将军李广。唐代的诗人卢纶塞下曲,描写的是李广将军的一个事迹。有一天晚上,他们在巡逻的时候,在阴暗的树林里面感到这个草丛里的草似乎在动,可是现在并没有风吹过来,想到可能是有野兽出没。所以飞将军李广在黑暗的夜晚,弯弓搭箭,一箭射向这个草丛里面。等到第二天早上,天明了,士兵们到树树丛当中去寻找李广将军射中了什么,结果发现他的箭羽却深深的插入到石棱。注意不是石面,也不是石缝,石棱也就是石头凸起的地方。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飞将军李广,他的臂力惊人,非常的厉害。

高适,他也说过,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那说明李广在战争当中是非常的英勇善战的。而王昌龄在这里说,但使龙城飞将在,他希望有像李广这样的英勇善战的将领,能够在这个战场上一直存在,有他们在就会不叫胡马度阴山。

为什么少数民族突厥他们想要度过阴山山脉?我们为什么要不教胡马度阴山呢?

我们来看这个地图。这是我们的阴山山脉,它就像是一条巨龙,守护着我们祖国的北方地区。只要守住了这里,也就守住了我们的祖国。阴山山脉一脉相承的是黄河,而有河水的地方就会有肥沃的平原。对少数民族来说,这些地方简直就是人间天堂。还记得我们背过的诗,《敕勒川》,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指的就是这一这一块地域,所以少数民族做梦都想要得到这么一块水草丰美的地方。

而从古至今,在这一场领土保卫战上,涌现了许许多多的将领。

上学期我们背过的写了满江红的岳飞,他在这里抗击侵略者。卫青、霍去病,还有飞将军李广。

结合课下注释二,龙城飞将它不仅仅指的是李广,也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那王昌龄为什么想要这些龙城飞将在呢?

因为有了这些龙城飞将,就能够减少人员的伤亡,就不会有那么多的人未还,也不会再有古来征战几人回。能够回到自己家乡的人就会越来越多。

同学们,我们刚才学习了《出塞》的后三句和《凉州词》的后两句。这两个部分都是写在边塞作战的士兵,写的是作者想要那些英勇善战的将军,能够一直出现在战场之上。

四、情怀入梦,家国在心

接下来我们再分别看一看这两首诗的其余的两个部分。结合图片,《出塞》的第一句中出现了哪两个意向?

在这一句话当中出现了两个意向,一个是月,一个是关。关指的就是关隘。秦时明月汉时关,是说秦朝的明月,汉朝的边关吗?

在这一句诗当中,用的是互文的写法,也就是秦月汉关。这四个字可以重复的组合。这句诗的意思是,秦汉时期的明月,照着秦汉时期的边关,结合这个图片,这是一个怎样的边关或者这个边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从秦汉时期,我们的边关就已经在修建到唐朝不断的完善,说明从秦朝时期,我们就一直在抵抗着少数民族的侵略。从古到今,从秦汉时期就开始有,“人未还”,有人不能够回到自己的家乡。数以万计秦汉时期的战士们望着这一轮明月,一轮明月照耀着清冷荒凉的边关。

提起明月,我们会想起其他描写明月的诗句。比如我们非常熟悉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三句当中都有明月,三句当中都有思念,思念的都是同一个地方,也就是我的家乡。所以,诗人笔下的明月,常常与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联系在一起。

这首古诗当中,远离家乡和亲人戍守边关的将士们,把思乡之情、思乡之苦都寄托在了这一轮皎皎的明月上。他们能回到日思夜想的故乡与亲人团聚吗?不能,因为万里长征人未还。而他们在家乡的亲人们能够与他们团聚吗?显然依然是不能的。

千百年来,不计其数的守关将士,他们苦守着边关,守望着明月一片片的嗟叹:“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千百年来,不计其数的守关将士的亲人,他们遥望边关,守望明月,一遍遍呼唤着: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天伦之乐不能享,儿子孝道不能尽,有家不能回。这些都是因为——战争。读到这里,你的心情如何呢?你对战争是何感受?

明月还是秦汉时的明月。关塞还是秦汉时的关塞。自秦汉以来,无数的将士战死沙沙场,未能回还。这就是边塞诗共有的特点——悲凉之中,流露出壮美,具有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气概。思念亲人的哀怨,保家卫国的壮志就这样交织在一起,化作王昌龄的《出塞》。

葡萄美酒夜光杯,通过课下注释,夜光杯指的是美玉制成的杯子。

此时,酒宴上甘甜甘醇的葡萄美酒盛在精致的夜光杯之中,边关战士们在干什么?

结合这幅插图,知道他们在喝酒,那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喝酒时的心境吗?就在将士们举起酒杯,准备豪饮时,听,什么声音传来了。

在古代没有扩音设备,所以集结士兵,有的是用号角,有的是弹奏琵琶。琵琶的声音越来越紧张,那说明马上战争就要爆发。此时他们听到琵琶的声音,心情如何?说明他们知道。战争马上就要开始了,急促的琵琶声在催催着我们出发。我们之前学过白居易的《琵琶行》,

举酒欲饮无管弦,古代的人在喝酒的时候非常喜欢有管弦之乐在旁边演奏,增加氛围之感,所以琵琶声一开始的时候,可能是我们豪饮食的助兴,听着这个琵琶声,心情非常的开心。然而当听到琵琶声越来越急促,当看到有人在马上弹奏琵琶时,豪放开心之情立马变成了战事马上就要爆发的紧张之情。

醉卧沙场君莫笑,为什么不要笑?结合注释,沙场就是战场,能够在战场上幸存的人有多少呢?古来征战几人回。几乎没有人可以返回我们的家乡。所以从这两句话当中,我们也看到了战争的残酷,多少家庭支离破碎,多少尸骨埋葬他乡。

这两幅图,前面是我们一起痛饮豪饮时的豪放,是生活的乐。而下一秒可能就是战场上的杀戮,下一秒可能就会埋骨战场,永远留在了留在他乡。那么多的将士们战死沙场,但是依然有无数的热血男儿奔赴前线,前赴后继,为什么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为什么明知我有极大的可能性会回不到我的家乡,还要义无反顾的去往我们的边疆呢?

为的是保护国家的安宁,为的是牺牲小我保护大我。这是我们。保家卫国,战死沙场的壮举,是我们无数战士们爱国精神的体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