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位大唐特种兵,写了第一首战地诗,却要感谢皇上

 高分写作余老师 2023-02-23 发布于浙江

这堂课,你将会学到:

  • 为什么唐代出现了边塞诗?
  • 王昌龄去边塞是一时冲动,还是另有原因?
  • “秦时明月汉时关”运用了什么手法?


出塞二首·其一

作者: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重点字词解释
  1. 但使:只要
  2. 龙城飞将:汉代李广将军
  3. 不教:不叫,不让。教,让。
  4. 胡马:指侵扰内陆的外族骑兵。
  5. 度:越过。
  6. 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是中国北方的屏障。

全诗翻译
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出关万里去参加远征的人都还未回还。
倘若曾经能够抵御外敌的名将还在,绝不允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有没有像我一样喜欢特种兵的?

来,今晚给你点颜色瞧瞧——大唐特种兵的迷彩颜色,哈哈!

这大唐特种兵,你从哪里来呀?

不对呀!这话得我问你才对么,你又是从何方冒出来的?

这......

不回答也行。你把这首诗解释对了,免你一死?

什么?我是来做客的,你们大唐的待客之道都被狗吃了吗?

此言差矣!你难道不知道这长安城里晚上是要禁夜的吗?

如果像你这样大摇大摆走在长安城,不出意外,会被夜晚巡逻的打个半死。

治安好得很!没人敢随便出来夜游。所以你就别放肆了。

算了,我还是好好解释一番《出塞》吧:

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朝时的明月,汉代的边关,要不然孟姜女哭长城可就白哭了:

“啥?我这是哭了一座假长城吗?冤枉呀!我的夫君明明是被秦始皇抓去修筑长城了呀。

这里运用了一种手法,叫互文。

可以这样理解:明月是还是秦汉时期的明月,边关也还是秦汉时期的边关。

再说得白话一些,秦时明月秦时关,汉时明月汉时关。你要交叉起来理解。

后面两句,我说它是侠骨柔情。

字面意思是说只要像飞将军李广这样的将领在,就绝不让胡人(匈奴)越过阴山来我中原胡作非为。

这恰恰是对上面的“万里长征人未还”的最好注脚。为什么士兵们还不能把家还?缺少良将呀!

透过字面,我们能隐隐约约感受到王昌龄对边塞士兵的怜悯之情。铁血男儿,也有家人朋友必须惦念。这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

老师,前面的另外2个问题可别忘了呀!

哦,对。为什么唐代出现了边塞诗?

说来话长。

这首先要感谢唐玄宗。

要不是他脑洞大开,把改府兵制为募兵制,恐怕我们要想看到边塞诗,恐怕还得再多等半个世纪。

为啥?

你想,边塞诗可不是文人们坐在家里拍脑门就能写出来的。

就算诗圣杜甫,经历了安史之乱,也只能写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样的诗句,再或者就是“三吏三别”。

但这些诗最多只能算是反映战乱的诗,而不是边塞诗。

所以,唐玄宗实行了募兵制之后,文人掀起了从军热以求边功。说白了,只要能参军,像我这样只会教书拿粉笔的也可以扛枪杀敌了。

古代的文人志士,心里面都藏着一个梦想——成为杀敌报国的钢铁战士。

为啥?立功立德立言,这三不朽,总要有一个沾边呀!否则岂不是白来人间一趟,书也白读了。

就这样,咱们可敬的王昌龄叔叔就有机会随军前往边塞了。

开元十三年,王昌龄漫游西北边地,有了较深的边塞生活体验,创作了大量的边塞诗。

所以,没有体验,是写不出好作品的;要想写出好作文,道理也是一样一样的。

此时岑参11岁,高适还没有开始边塞生活。于是,王昌龄叔叔名正言顺地成为边塞诗的创始和先驱。

你想,岑参当时还是个鼻涕虫小毛孩,见了王昌龄还不得喊一声“叔”么?

说王昌龄是边塞诗的老祖宗,一点儿都不夸张。

王昌龄去边塞,也不是一时冲动。

起初,像王昌龄这样有抱负的时代青年,是想到长安城谋求发展的。

毕竟,长安城就是当时的“北上广深”之一——一线城市啊!

王昌龄到一线城市干啥呢?学道。

可是,不久王昌龄发现,学道纯属自己好奇而已,没什么成效。于是,他西出长安,投笔从戎,踏上出塞之路。

来,呱唧呱唧一下!

从此,大唐少了一位学道问仙的书生,多了一位闯荡边地的勇士。

王昌龄成了大唐特种兵。

说他是特种兵,不是因为他身怀绝技、深入敌后作战,而是因为他用自己的笔,写下了一首首与众不同的诗,从此翻开了唐诗更为绚烂夺目的一页。

跟着这位边塞特种兵,唐诗历史上像岑参、高适这样的诗人接踵而来,共同创造了有唐一代的壮丽诗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