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善为国者,仓廪虽满,不偷于农

 唐诗宋词古诗词 2023-09-01 发布于江苏

赏析 / 严勇、音频 / 张佳

译文

善于治国的人,国家粮仓虽然装得满满的,也不会放松农业生产;国家很大、百姓众多,君主也不会对于言论自由放纵。

赏析

这是战国时期商鞅讲控制言论、统一思想的一句话。
这其实是“焚书坑儒”的源头。抓农业,是为了百姓温饱。百姓吃得上饭,国家才能稳定。抓言论,是为了统一思想。百姓思想单纯,国家才能稳定。
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横行,百姓常常乐于谈论各家思想,而荒于农事,不利于农业生产,也不利于统一思想。当然,只有统一思想,才能一举两得,既让百姓回归农业生产,又能使得言论安全。
诸子百家思想中,结合秦国的国情民情,商鞅认为最适合的就是法家。秦国相对落后,贵族势力相对较弱,阻力较小,比较容易进行变革。而儒家的仁义,对于快要被魏国吞并的秦国来说,无疑是远水解不了近渴,不切实际。墨家的“兼爱”“非攻”,同样不适合秦国国情,你不去打别人,别人已经占领河西之地,迫近国都了。道家的“无为而治”,顺其自然,只会让秦国顺着被魏国吞并。纵横家,耍耍嘴皮子,只能改变一时的困境,并不能从根本上使得一个国家强大。所以,商鞅认为只有法家,才能使得秦国强大,只有变法,才能使得秦国强盛。而统一思想,确立法家为主的治国思想就显得尤为重要。
所以,商鞅变法重在务实,设名分、奖励耕种、军功、控制言论、统一思想,就显得非常具有实际效果。它以提高生产力为前提,以统一思想为前提,为强大秦国的崛起奠定了坚实基础。

遇见是缘,点亮在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