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倪海厦讲伤寒论学习思考笔记1-3条辩(8-15)太阳病 桂枝汤

 又点哪个巷 2023-09-01 发布于湖北

八:「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息必鼾,言语难出。若发汗者,小便不利;若被下者,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瘈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风温简单的讲就是病人是在脱水的状态之下,水不断的流失,津液不断的流失,会有这种现象。

阴阳俱浮,汗自出”,阴阳脉都浮起来的时候,代表病在表。病人津液本来就比较少,血比较多,在水份少的状况,病人会出现表热,所以阴阳脉俱浮的时候,左右手的脉都浮缓,病在表上面,而且是热。

人身的水有两种,一种是当吃了食物到胃里面去的时候,因为胃很热,所有的水会气化掉了,胃是土,土生金,肺主皮毛,水气到了肺,马上就发到表面了,所以喝水、喝热汤的时候会流汗,另外一种是身上的津液,血里面的水分都来食物,食物里面有很多的水,不管青菜、米,都有水在里面。食物会到小肠去,食物中的水到达小肠之后,才能被吸收成为血液循环系统中的养分。中医不赞成验血是因为验血,没有去验水,水分量的多少会影响到那个血里面的指数,所以不是很准。所以做处方的时候,不能看验血报告。

身重,多眠睡,息必鼾”,病人出现身重、多睡眠,这种现象,就知道病人水流失的比较严重,脱水脱了很多。为什么身体感觉到很重?脾脏主四肢、主肌肉、身重是脾脏受到影响了,水和血是同源的,身体里面的水有一定的比例,要由水来带动血里面的营养,到身体的关节组织末稍去,如果血里的水不够、血的循环速度就会减缓,人就会感觉到身体很沉重,精神不好,睡觉会打鼾,话都懒的讲了,这就是为什么多眠睡。有打酐的现象,睡觉打酣,呼吸声非常的重,为什么?因为肺里面的津液不够了,这些都是津液不足的现象。这个风温的病人,本身已经在流失津液了,津液就不够了,血里面的水,身上的水分不断的流失。遇到这种状况之下,可以用新加汤等,张仲景用人参,把它津液补回来。

言语难出”,那如果水跑掉了,病人失水的时候,当然讲话没有力量讲,因为舌头讲话都靠血的力量,血液循环又不好,讲话讲不出来。

伤寒论里有汗、吐、下三法,当病在表的时候,属太阳证取汗法,如果病在里的时候,取下法,吐法用的不多,一般病在膈上,就是胸膈以上的时候,才会采用吐法。

若发汗者,小便不利”,如果这时候再发汗、病人的水本来就已经不够了,汗流太多,当然津液不足,尿就少了。如果说,医生看到这种病人,不晓得他是风温,他有汗,那这个是太阳中风,开桂枝汤下去,他本来已经汗流失的很多了,再一发汗,小便不利,因为汗和尿是同源。在夏天的时候,如果运动很多,流汗流很多,小便就会比较少,而且那个比较黄比较深。因为不了解他是风温,又开了发汗的药给他,造成小便不利。

若被下者,直视,失溲”,张仲景伤寒论的精神是,病人有表证的时候,一定是先解表再攻里。发表发太多的话,津液会伤到。攻里攻太快的话,津液也会伤到,没先解表却先攻里,结果把胃、小肠、大肠里面所有的东西都清出来,营养顿失,一下子身体里面的营养都没有了。保持在身体的食物一直在消化,一直在提供我们能量,人的身体在慢慢用它的能量,一下子清出来,源头没了就会没有体力,病人眼睛就直了,小便流出来—失溲,这小便,不是小出来的,是漏出来的,自己流出来的,肝主血,肝藏神,肝在管眼睛。我们有五分之一的血在肝里面,这血不是固定在里面,而是一直在循环的,突然源头没有了,肝血就枯掉了,眼睛能看到,都是靠肝脏的血供应的,结果眼睛就直直的不会转动了,很危险的。

如果病人已经脱水了,而医生不知道,一看大便不好,又去攻里,小肠大肠里面的食物被攻出来,水的源头没了。病人就会出现直视、失溲—小便失禁的现象。直视——眼睛都直直的,眼睛都不会转动了。为什么?因为水的源头没了,津液丧失得很严重。这时候,到我们人身上最后一层就是厥阴就是肝脏了,那肝脏很多血藏在里面,那血里面的水又没了,因为表汗流掉了,大便也没有了,那个小肠里面的食物里面的水,源头又没了,这时候树好象变得干枯的树木一样,眼睛都直视的,这个就是医师误诊。

若被火者,微发黄色”,比如北方的人如果生病了没有用药,睡在热炕上发汗,或者用火烤一烤让汗出来,烤出来的汗和用药攻出来的汗是不一样的,用火烤出来的汗,只有津液出来了,但是病毒还在里面,所以不要用烤的,火一烤,病人的皮肤表面发黄色,看起来是黄色,其实是血的颜色,血管里看血液是红的。经过一层皮肤,看到的血液的颜色会是黄的,这就告诉你血里面的水没有了,透过皮肤看到的是血的颜色。所以这种发黄,不是肝胆病的发黄,不要弄错,肝胆的发黄是明黄,鲜亮的黄。这种是失水导致的发黄,严重的话,津液丧失太多的时候,脑里面得不到正常的血来滋润,会发惊痫,容易受到惊吓。肝主筋,筋也靠血来养,没有充分的血来供应,就会抽筋,会时瘛瘲(chì zòng),抽搐一下又松开来,抽搐一下又松开来,瘛就是筋松开来,瘲就是收紧。

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第一次错了也罢,还可以救,如果再用火去烤他,血里面的水如果完全没有就完了。打点滴,只能暂时缓解,水还是会从小便流失,一定要从嘴吃下去食物中的水,由肠胃吸收后人体才能受用。你本身在失,已经在流失水分了,再靠近火,再去烤烘培他的话,等于是想尽办法把水排掉,这个时候病人就会很危险。所以说遇到生病的情形的话就不能太靠近热炕或者火,这是一般的一个大原则。

九: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病有发热恶寒者,就是发于阳,如果是没有热,只有恶寒者,发于阴。那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天好,阳数七、阴数六,为什么是这样子?实际上是一样的数目,因为发于阳是发在白天,比如说,一号白天得到伤寒。然后到七号病愈,共7天。这个是病发于阳,有发热恶寒,就是一号的白天得到。那如果没有热,只有恶寒者,发于阴,就是1号晚上半夜得到,一号的晚上。这样就相当于从2号开始算,到周日晚上半夜病愈,他就会好。实际上是讲都是十足的六天,不管是阴病或阳病,得到感冒,正常的话,六天一定会好,所以如果感冒不吃药,一个礼拜会好。这是病的过程,没有治疗。如果用经方去治疗,应该是今天吃下去,当天就好,不然就第二天好。为什么会有可能第二天号好?因为午,中午和情志因素。如果是在中午以前喝的,早上就吃的经方,中午以前就会好。那如果是下午呢,才开始喝的药,同样是对症,当天不会好,要隔天,隔天,要第二天中午才会好。为什么?中午从巳时开始到到未时,这是阴气开始盛的时候,那中午会好是因为我们有药力在里面,中药一吃下去,阴阳一平衡,就正常了。所以如果感冒不吃药,一个礼拜会好。

「阴阳」二字释义颇泛,以寒热分「阴阳」:寒为「阴」,热为「阳」。以表里分「阴阳」:表为「阳」,里为「阴」。以脏腑分「阴阳」:脏为「阴」,腑为「阳」。以上下分「阴阳」:上为「阳」,下为「阴」。以左右分「阴阳」:左为「阳」,右为「阴」。以气血分「阴阳」:气为「阳」,血为「阴」。以实虚分「阴阳」:虚为「阴」、实为「阳」。其它以身体组织之内分泌液、水份、血浆等有物质者谓之「阴」,身体之抵抗力、细胞之新陈代谢力、各脏腑之自然机能等无形者谓之「阳」。

十: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太阳病头痛要七天以上自己会好,因为经尽故。太阳病,不论是伤寒、中风、温病,有时候传阳明或少阳,或从阳明进入少阳,或从少阳进入阳明,不是一定的,如果太阳病,在还没到足阳明之前,,先扎足阳明本穴「足三里」就不会传了,在还没到足少阳之前,先扎胆经的本穴「临泣」就不会传了,如果到了第六天满,第七天还没好,可能传阳明或少阳了。如果小孩到了第七天还没好,变成恶心呕吐就是传少阳了。阳明热就是大肠经,因为津液干了,大便会堵在大肠里,如果小孩变成烦躁、不吃、东西乱丢、晚上发狂奔走、捻衣摸床,就是传阳明了,阳明壮热其实就是大便的浊气跑到脑子里面去造成的。

诊病时,病人感冒的话,要先问病人“感冒几天了?”如果回答“六天了”,赶快先针足阳明本穴,足三里穴,阻止病进入阳明经,让它经不再传。那一定要等到六天,不要今天得到太阳病,当天就扎足三里,不需要。要六天看病人还没好,再去扎。

十一:「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太阳病要好的时候一般在巳时到未时的时间段。巳时开始,是厥阴,少阴,还有太阴。当六气在运行的时候,一天的六气在运行的时候,厥阴-少阴-太阴是顺。所以当中午后,阴之尽,开始阴尽,阳气要回头的时候,你胃口恢复,胃口恢复就是阳气回头,代表感冒好了。所以感冒病人如果早上吃了药(经方),中午的胃口就恢复了,下午的汤药就不要喝了。如果没有好,可能是汤药力量不够,或者是这个人在一边喝汤药一边跟他先生吵架,诸如此类的。那“再喝第二碗。”到隔天的中午的时候病人胃口恢复,就代表病好了。

中医分为阳病和阴病,所有的阳病,恢复的时候都是在中午;所有的阴病恢复的时候都是在半夜。只要脏有病的时候,都是半夜胃气恢复;腑有病时候,就是腑消化系统有病的时候,都是中午的时候胃气会恢复。所以在治疗肝病比如肝癌,或肺癌等,最希望病人半夜起来饿了找东西吃。就是救回来了。

所以中医大夫常常会问:“你晚上会不会肚子饿醒过来吃东西?”

十二:「中风」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太阳中风,如果表是解了,不再恶风了,也不再流汗了,都很好了,可还有一点点不舒服的症状,这种情况,足十二天以后,都会好。如果吃开心汤,心情好,病马上就好了,所以情志上要注意一下。

十三、十四:病人身大热,反欲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此条就是中医在辨症「寒」与「热」

如果病人发热,全身烫,但是病人穿很厚的衣服,表现出很冷的样子,就是里寒,就是说表面是热的,但里面是寒的,寒在骨髓,这种现象就是“真寒假热”,热是假的。表示病是往里面走的。人的身体里面是纯阴,纯阴里面有阳,六天以后,阳会复出,所以纯阴中间还有阳在里面。如果感冒病毒跑到很深的身体里面,元阳就会往外散了,造成里面会更冷,因为体力往外散,外面就成为热的。人的身体能保持一定的恒温,就是阴和阳协调,简单说阳多阴少就会发热,阴多阳少就会发寒,这是「阴阳」的观念。如果寒在里面,里面的阳会往外走,因为阳被挤出来了,所以热在皮肤,寒在骨髓,所以这时候摸病人会身体很烫,而病人还要穿衣服,这是因为冷在里面。

如果病人身大寒,一摸身体是冰的,而病人不要穿衣服,要脱掉,就是热在里面,这就是「表寒里热」,热在骨髓,「真热假寒」的现象。

为什么要知道这个?如果是真寒假热,在开处方的时候就可以把假的忽略,不去管它,直接开去寒的药就可以了,反之亦然。还有比如说上热下寒,就是说处方时去热和去寒的药要同时用。在比如说病人是阴虚内热,补阴药和补虚的药,还有有去内热的药。只是张仲景在伤寒金匮里面从来不谈阴虚。

伤寒论里面没有阴虚,只有阴盛和阴亡,阳盛和阳亡的区分,阴盛就是实,所以伤寒金匮里面看不到阴虚。张仲景治病的时候不用补药,所以整本《伤寒论》轻补、小补的时候用甘草,中补的时候用大枣、白芍,大补的时候用人参,就结束了,他补阴的药就是这样子。反而用的阳药很多,那我们到底需不需要补药?需要补药。正常的时候吃补药,健康的时候吃补药。所以最好的中医观念就是:

没有病的时候,把身体弄得很好,不要生病,有病的时候用治病的药,治病的药就可以了,病好了以后才能吃补药,在治病的中间不用补药。

鉴别真寒假热:

面色:两颧色红,界限分明,红部虽鲜艳,而不红部则白中带青。

口鼻气:呼出气不温,且不急促,气亦不臭。

舌形:舌虽干而质淡,或红而质润。

脉象:脉虽浮数,按之则无力。

按胸腹:胸腹部按之不蒸手,初按似热,久按不如平人,不觉甚热。

小便:清白

真热假寒:

面色:面色表虽冷,面色虽滞,两目则炯炯有神。

口鼻气:呼出气必温,且急促,或有不臭。

舌形:舌虽干而质燥,苔虽薄而根必厚,或黄而疏松,或润而齿枯。

脉象:脉虽沉细,必兼数急。

按胸腹:四肢虽寒,胸腹必热,久按且蒸蒸有热气感。

小便:黄赤

以后我们会常看到「上寒下热」,而不用「真寒假热」、或「真热假寒」,看到

「上热下寒」,就是告诉你去热和去寒的药必须同用。

十五:「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劈,上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絷絷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服后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第十五条,太阳中风都是阳浮而阴弱,寸脉是浮到的,阴(尺)脉你摸下去很沉很小。“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病人会有点断断续续的恶寒,“淅淅恶风”,风吹得难过,“翕翕发热”,就是断断续续的有点微热,鼻子呼吸不是很顺畅,常常醒鼻涕,鼻子不通畅。

伤寒论第一个方——桂枝汤,张仲景从伤寒到金匮大槪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处方都是桂枝汤来做加减。

经方家认为桂枝汤是调和阴阳的第一方。这个桂枝汤不是张仲景发明的,而是历代古代的圣贤一直留下来的经方,张仲景把它归经归到专门治疗太阳中风使用。

伤寒金匮中处方共有三种,一种是汤剂;一种是散剂,象五苓散,很多散剂;还有一种是丸剂,像乌梅丸,乌头赤石脂丸。所谓丸者缓也,汤者荡也,散者散也。

本体欲达五脏四肢得莫如汤,欲留膈胃中者莫如散,久而后散者莫如丸。又无毒者宜汤,小毒者宜散,大毒者须用丸。又欲速者用汤,稍缓者用散,甚缓者用丸。此其大概也。近世用汤者全少,应汤者皆用煮散。大率汤剂气势完壮,力与丸、散倍蓰。煮散者一啜不过三五钱极矣,比功较力,岂敌汤势?然汤既力大,则不宜有失消息。用之全在良工,难可定论拘也。

读伤寒金匮的时候,要知道什么时候要用汤剂?什么时候要用散剂?什么时候要用丸剂?这个都是不一样的。汤者,“荡”也,如果把它加个草字头,那就是荡,扫荡,所以用汤剂取它的迅捷,速度快。如果把桂枝汤做成桂枝丸,吃下去等了半天不发汗,而桂枝汤一下去就会发汗。而且煮汤的时候还要有技巧。要根据病症决定要喝汤药的气还是喝药的质?当要发表的时候,要取它的发散力,全身毛孔都打开来最好。所以煮汤的时候要大火去煮,从头到尾大火煮,比如说六碗水煮两碗,很快,十几二十分钟就煮完了,这样大伙煮的时候,就是喝它的气。如果是小火煮,水开了以后小火慢慢的煮,也是一般做法,小火慢慢的煮,把那个桂枝汤弄得煮得很浓稠下来,就是喝它的质,两种是不一样的,效果也不一样。当在治病的时候,要迅捷要发表,就大火煮,所以中药所有发表的药,目的要发表的时候就要用大火去煮。所以同样一个汤剂,如果煮的方法不对,吃下去效果就没那么好。当我们要攻里的时候,就要吃它的质,比如说大承气汤证,要把大便通出来,如果在那边吃它的气,气很轻,往上冲,根本到不了下面。所以要吃它的质,像白虎承气之类的,要小伙、慢火去炖,吃药的质,这样一剂就可以把它整个通出来,让它的质很厚,很重,味道很厚,能够攻下,它的目的不一样,煮的方式就不同,这是汤。所以当要涤荡,去扫荡五脏六腑的东西的时候,要用汤剂,还有通关活络,经络不通的时候,可以用汤剂,阴阳不平衡的时候,也用汤剂。什么叫阴阳不平衡?比如病人说“白天都昏昏沉沉,晚上精神很好。”这就是阴阳不平衡。再比如说,大家一起吃虾,结果十个人吃九个人没有事,只有那个人有事,那个人就是阴阳不平衡。那当病人的病邪很重的时候,重症的时候,都用汤剂,还有就是病人肌肉萎缩枯槁了,肌肉一直在收一直在瘦,全身没有力量,都用汤剂去润泽他,皮肤不好也用汤剂,能够让皮肤好得很快,所以增益气血之类的,都可以用汤剂。

个人理解:中药汤剂,主要取荡涤的效果,用在扫荡五脏六腑内的东西的时候、经络不通疏通的时候,以及阴阳不平衡的时候使用。还有肌肉萎缩,润泽皮肤也用汤剂。

散剂,张仲景很多地方用到散,如果是四肢病、久病,这种一般都可以用散剂。像风湿这种痹症,痹症风关节,还有表里游走,这个病有时在表,有时又跑到里面去,居无常处,跑来跑去,都可以用散。

丸剂,有时候必须要用丸剂,最主要是能逐破积聚,所谓硬块,肿块,肿瘤等,都可以用丸剂。还有就是有的人不进饮食,胃口不是很好,都可以用丸剂,缓,慢慢的去攻它。

那什么时候用汤、什么时候用散、什么时候用丸?如果说迅捷就用散,用丸剂就取药缓力专,就变成药缓力专,丸剂的力量比较缓慢,药性比较缓,但是它力量非常的专一,所以要集中去打一个点的时候,可能就会需要用丸剂。那如果说,要全身的扩散的时候,比如发表,用丸剂就不行,要用汤剂才有办法。这是大概的一个观念。

比如说肠胃里有虫,打虫的时候我们会用到乌梅丸,丸剂,那如果用乌梅汤,喝都喝不下去,为什么?因为中药去攻虫时候,都是挑最苦的药,最辣的药,干姜、黄连,很苦很辣的药,还有乌梅很酸,还要去泡过醋再去做成乌梅丸,如果做成汤,又酸又辣又苦,怎么喝?一喝下去全身难过。我们只要它在肠胃里面,所以把它做成丸剂,能够直接攻那个定点的,所以张仲景也是用丸剂,张仲景那种丸剂才有办法好吞。同时要骗那个虫,不然你吃下去,是希望虫吃到而不是病人吃到,结果把它煮成汤其实病人吃到,这个虫还很爽。
1、汤剂
是最常用的一种剂型,就是将配好的中药用水或黄酒进行浸泡和煎煮,然后去除药渣,取汁服用的一种中药剂型。中医上有句话叫“汤者,荡也”,荡就是扫荡、荡涤的意思。这就表明中药汤剂具有扫荡和荡涤病邪的作用。汤剂的这种特性和它自身的剂型特点有着直接的关系,通过水或黄酒的溶剂作用,中药中的有效成分能充分溶解到水或黄酒中,当药汁进入胃以后,可以迅速吸收进入血液循环,从而在短时间内起到对人体病变脏腑的治疗作用。所以汤剂最大的特点就是药力大、易吸收以及见效快,适合于各种类型疾病的治疗,尤其是适用于对急症和重症疾病的治疗。重症和急症的发生,无非是两个原因,一是邪气炽盛,二是正气衰微。这就好比两军交战,敌过于强盛而我过于衰弱,这时只有用重兵才能解危救困,有望获得战争的胜利,而汤剂就相当于“重兵”。比如说中医上遇到热邪亢盛,导致人体出现高热、大汗、口渴、便秘等“阳明腑实证”,就要用“大承气汤”这样的汤剂,只有汤剂的荡涤特性才能迅速清除体内闭结的邪热。再比如,中医上治疗大出血或久病重病之后元气外脱,出现大汗淋漓、面色苍白、神志昏迷等“亡阳证”,就需要使用“独参汤”这一类的汤剂,只有汤剂的势大力宏的特性才能救危难于顷刻。
2、散剂
指将配好的药物研碎,成为混合均匀的干燥粉末,既可以外用,也可以内服的一种剂型。外用的散荆主要用于调敷患处或是吹掺疮面,可以起到止血生肌、腐蚀赘疣、化瘀消痈等作用,如治疗咽喉红肿的冰硼散,治疗肌肤溃烂不能愈合的生肌散等。内服散剂根据药物研末后的粗细程度,在服用上也有两种不同的方法,药末极细的,可以直接用开水冲服,而药末较粗的,可以用水煎煮后取汁服用。内服散剂的最大特性就是“发散”,既可以用于发散邪气(如风、寒、热等),也可以用于发散气血,所以中医上治疗邪气在肌表或是体内气血不畅的疾病,常采用散剂这种剂型。如治疗风寒感冒有“香苏散”(香附、陈皮、苏叶、甘草四味药为粗末,用水煎服),治疗风热感冒有“银翘散”(银花、连翘、淡竹叶、荆芥、牛蒡子、豆豉(chǐ)、薄荷、芦根、甘草,上药共杵为散,水煎至香气大出,取汁服用),治疗气血郁滞、四肢逆冷有“四逆散”(柴胡、枳实、白芍、甘草4味等份捣末,温开水冲服),治疗肝气郁结化火导致的心腹疼痛有“金铃子散”(金铃子,延胡索两味药共为细末,每服用酒调下3钱),等等,这些都是利用的散剂的发散特性而创造出来的有效方剂。
3、丸剂
是将药物研成细末,以蜜、水或米糊、面糊、酒、醋,药汁等作为赋形剂而制成的圆形固体剂型。丸剂进入胃部以后,随着药末不断溶解,能持续地发挥药理作用,因此丸剂具有吸收缓慢,药力持久的特性。所以中医上称“丸者,缓也”,这就非常类似于现代西药中缓释剂的作用。且丸剂体积小,携带、储存、服用都比较方便,易于长期使用,很适合用于慢性病或疗程较长疾病的治疗。如治疗疟母症(相当于现代的肝肿大)有鳖甲煎丸,治疗瘀血留结胞宫(如现代的子宫肌瘤)有桂枝茯苓丸,等等,这就是利用了丸剂药力和缓而持久的特性,能对肿块起到持续的消磨作用,而且易于坚持,方便患者服用。此外中药中有些药物含有大量的挥发性成分,这些挥发成分在煎煮过程中会大量丧失,从而导致药效降低或消失,对这些药物的使用,就需要运用丸剂来保全药物的药效。如安宫牛黄丸,苏合香丸等,这些药方中含有牛黄,麝香、苏合香、冰片等易于挥发的药物,如果使用汤剂或散剂,往往会在煎煮的过程中使药物的有效成分挥发而降低药效,所以也需要使用丸剂这种剂型来保全药物的药性。除了保全挥发性药物的性能,丸剂还有一个作用,就是使药力峻猛的药物在治疗疾病的同时尽可能降低对人体正气的损伤。如中医上用于治疗水肿腹坚、大小便秘的舟车丸,就是利用丸剂的特性,使方中的芫花、甘遂、大戟、黑丑、大黄等攻下逐水的药物既能去除蕴结在体内的水饮,又能使药性缓慢释放,从而减少这些药物对人体正气的损伤。在临床上,根据制作丸剂的赋形剂不同,常见的有蜜丸、水丸、糊丸以及浓缩丸等几种类型。蜜丸,是将药料细粉用炼制过的蜂蜜做赋形剂制成丸,蜂蜜具有一定的甜味,能起到一定的矫味作用,使药丸易于入口,此外,蜂蜜对人体具有补益作用,所以蜜丸常用于慢性虚弱性疾病的治疗,如治疗中气虚弱的补中益气丸、治疗肝肾亏损的石斛夜光丸等就使用了蜜丸的剂型。水丸,是将药物细粉用冷开水或酒、醋以及某些药物煎成的汁水相混合而制成的丸药。水丸和蜜丸相比,具有易于崩解、吸收快、丸粒小、易于吞服等特点,是一种最为常用的丸剂,如保和丸、六神丸等。糊丸,是将药物细粉用米糊、面糊等制成丸剂,糊丸黏性大,崩解时间比蜜丸及水丸都要长,服用后在体内吸收缓慢,作用时间长,既可以延长药效,又可以减少对胃肠道的刺激,如犀黄丸等。浓缩丸,是将方中某些药物煎汁浓缩成膏,与其他药物细粉混合后再行干燥、粉碎,用水或酒制成丸剂,它比上述其他丸剂所含的有效成分多、体积小,易于服用,可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

方中的重量是汉制的两,经查清朝有一个(人)叫做陆九芝,他的外曾祖父叫王樸莊(王朴庄),根据他的考证,汉制的8两,就是现在的6钱。所以如果是桂枝3两,差不多是现在的2.3钱(1钱,约为3.7克),所以我们开3钱就可以,因为后面还有煮的方法,喝的方法。那芍药是2.3钱,那炙甘草等就按照那个比例配置,如果真的拿生姜三两下去,一煮完都是生姜,那喝下去辣死了,生姜两片三片就够了。大枣十二枚劈,为什么要劈开来?因为大枣外面有红皮包住,要把它破开才能让里面的药性发挥出来,也不用麻烦真的一个一个去劈开,把它打扁就可以了。那这个煮的时候微火取三升,汉朝的时候不是我们现在那个煤气一开就有了,汉朝,要去生火煮。所以说微火很难控制的,实际上都是滚火。

适寒温,就是煮完以后不要趁热喝,要等到稍微温的时候,先服一升,这一升就是一碗。所以一升以现代的计量来说大概是五钱的量。那如果说喝桂枝汤,要喝稀饭来助药力。桂枝是阳药,白芍是阴药,桂枝辛辣,味道是甘,所以辛甘发散,辛甘发散为阳。白芍拿起来一闻就是酸的味道,白芍是酸苦,酸苦涌泄为阴。所以桂枝是阳药,白芍是阴药,这是肯定的,那桂枝白芍是等量,人体上,心脏管的是动脉跟静脉,那动脉是阳,静脉是阴,如果这样子区分的话,因为静脉跟动脉是一样长,我们阴阳要平衡,所以桂枝和白芍的剂量要一样的。当阳虚的时候,张仲景会把桂枝加重,然后如果阴虚的时候,不足的时候我们把白芍加重,来调和阴阳。所以有的时候桂枝要加桂,有的时候桂枝汤要重用白芍,比如说建中汤就是重用白芍,有时候要加桂,那桂枝芍药知母汤又不一样,所以只是这个桂枝汤,我们可以从这个阴阳调和的方子里面,稍微加减一下都可以对付不一样的时机不一样的症状来使用,目的只是让病人阴阳调和,阴阳一调和就回到常态,常态就是健康,正常的人。

只要知道阴阳就可以进行诊断,同时能够用药剂把人体的阴阳调和回来。那如果说不懂得阴阳,比如桂枝汤中只是开了桂枝、白芍两味药,其他的药都不开,就直接六碗水煮两碗,病人吃了马上大汗,因为一个阳药一个阴药很强,马上就流汗,三天以后,病人感冒好了,可是三天没有大便,为什么?因为桂枝+白芍发表的力量很强,动脉循环的速度很快,把表邪都去掉了,但同时也把津液伤到了,肠胃的津液没有了。人身上的汗水都是来自肠胃,喝汤喝很快的话开始流汗就是佐证。所以为什么要放甘草、生姜、红枣?这个红枣煮烂了,拿起来就是胃液,粘嗒嗒的,跟胃液类似,它里面是黄肉,黄是土,外面是红的,是火生土,所以后面有朱雀汤,就是十枣汤,用攻坚的时候,把肺里面水排掉的时候,开十枣汤的时候会用红枣,为什么要红枣?就是因为十枣汤方中的甘遂、芫花、大戟一下去,胃液就没了,所以要在攻的同时用红枣去补回来,这样子攻邪都会不伤正气,不然的话,病好了病人也死掉了。干姜和生姜,《神农本草经》里面讲生姜是辛味的,是主发散,这里是生姜不是用干姜,能够刺激胃液分泌。甘草,是和解的药,和中的药。中药里面常常加甘草进去,是因为有的药性不和,加甘草进去能够让它和。此外,甘草能够解毒,在治病的时候,同时要考虑到病人肠胃里面可能有宿食,甚至有的食物可能坏死掉了,已经不中用了,产生毒素了,对病人是负担,本草里面说甘草解百毒,实际解的就是肠胃中食物的毒,所以我们化解食物的毒都是用甘草,所以这个甘草炙过以后除了这个本身的甘草能够预防肠胃里面坏的食物中毒、发炎以外,同时甘草炙过以后会增强心脏的力量。

所以张仲景用炙甘草和用生甘草的方向不一样,当用生甘草的时候只是对肠胃,用炙甘草的时候一定是对心脏的。所以张仲景在处方里,后面会有炙甘草汤之类,为什么甘草要炙过?就是强心脏。所以我们在治病的同时又在顾肠胃,又在预防他肚子里面坏死掉的食物影响到他,又怕他肠胃津液伤到,同时又要把感冒去掉,顾虑那么多的状况之下,还要再顾虑小心心脏不要受伤,因为只要维持心脏很好,这个人就不会有其他的病变,所以心脏很好的人长寿,所以人要保持开心。

吃完桂枝汤以后,为什么要去喝一点稀饭?稀饭是土性,一升大概五钱的量,来帮助它药力发散。为什么要吃稀饭?就是要保证肠胃的津液充足,稀饭又热,下去能够帮助发汗。最好的流汗是一点点微汗,就是觉得身上有流汗,一摸湿湿的,可是感觉又好像没有汗,这种最好的汗,这个意思就是感冒病毒排出来了,津液没有伤到,这是最厉害最标准的。那你如果大汗淋漓就太过了,这时候病不会除掉。那如果喝完药以后流汗,病好了,就不要再服了。如果喝了第一碗没有好,两三个小时以后再喝第二碗,让他发汗,如果还没有好,就再喝第三碗,一天把它喝完。12个小时可以吃三次。体格大的开重一点,比如说这个体格很壮的,100公斤的来,200磅的我开桂枝5钱;来个,现在来个瘦子,对不对?我就给他开个桂枝2钱,1钱都可以嘛,那小孩子桂枝开半钱,对不对?诸如此类的加减。

如果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就是说,还没有好的话再继续吃,而且要告诉病人流汗出来人很舒服的时候就可以睡了,但是汗出以后不可以当风也不可以烤火,只要流了汗以后保暖,尽量不要暴露在风下,一定要等到胃口恢复,就是隔天的中午以后胃气开了以后,吃东西下去了以后,这时候应该不会再流汗了,也不会恶风了,就是说恢复正常了才可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该文章已关闭评论功能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