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水经.若水注》考略

 水经注探究系列 2023-09-01 发布于山西

△若水出蜀郡旄牛徼外,东南至故关为若水也。

《山海经》曰;南海之内,黑水之间,有木名曰若木,若水出焉。又云:灰野之山有树焉,青叶赤华,厥名若木。生昆仑山,西附西极也。《淮南子》曰:若木在建木西,木有十华,其光照下地。故屈原《离骚.天问》曰:羲和未阳,若华何光?是也,然若木之生,非一所也。黑水之间,厥木所植,水出其下,故水受其称焉。若水沿流,间关蜀土,黄帝长子昌意,德劣不足绍承大位,降居斯水,为诸侯焉。娶蜀山氏女,生颛顼于若水之野。有圣德,二十登帝位,承少皞金官之政,以水德膺历矣。若水东南流,鲜水注之,一名州江。大度水出徼外,至旄牛道,南流入于若水。又迳越巂大莋县入绳。

绳水出徼外。《山海经》曰:巴遂之山,绳水出焉,东南流分为二水,其一水,枝流东出,迳广柔县,东流注于江,其一水,南迳旄牛道,至大莋,与若水合,自下亦通谓之为绳水矣。莋,夷也,汶山曰夷,南中曰昆弥,蜀曰邛,汉嘉越巂曰莋,皆夷种也。

若水古水名。即今雅砻江。其与金沙江合流后的一段,古时亦称若水。《吕氏春秋·适音》:“帝顓頊生自若水。”南朝陈徐陵《陈文帝哀册文》:“若水传帝,熏风御民。”

若水出蜀郡旄牛徼外,东南至故关为若水也”,据王子尧考证旄牛徼指旄牛道。《水经注·若水》:“大度水出徼外,至髦牛(孙云《汉·志》作旄牛)道。”旄牛道,在今四川省泸定县。《水经注·若水》:“若水出蜀郡旄牛徼外,东南至故关”。这个“故关”,王子尧认为是指灵关道。《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载司马相如征伐西夷时,“通灵关道”。灵关道,是汉代著名的“九折阪”之地,《太平寰宇记》卷七七《雅州·严道县》称其为“邛崃山之西臂也”该《记》卷七七《雅州·芦山县》:“灵关镇在县北八十二里,四向险峻,控带蕃蛮,一夫守之,可以御百”。灵关道,原是秦汉时代蜀都的严道县地。严道,在东汉显宗孝明皇帝以前称庄道。东汉明帝名庄,故此后讳庄为严,凡人名地名之庄皆改为严,如庄道改为严道,楚庄王则称楚严王。秦汉时的严道,包括今之雅安市和芦山、天全、荥经等县在内。《南史》卷三九《刘悛传》:“今蒙山近在青衣水南,青衣左侧并是故秦之严道地”。青衣水即今青衣江,流至乐山市入大渡河与岷江汇合。故滨临青衣水的严道是通往成都平原和长江航运的起点。因之彝族先民希慕遮部“从旄牛徼外入居于邛之卤”的陆路,应是经旄牛道和灵关道以后,才入居于“邛之卤”的。而从“邛崃山之西臂”的灵关道入居于“邛之卤”的“邛”,只能是指与“邛崃山之西臂”相对应的邛崃山之东麓。[0]

若木,古代神话中的树名。山海经·大荒北经》:“大荒之中,有衡石山、九阴山、泂野之山,上有赤树,青叶,赤华,名曰若木”郭璞注:“生昆仑西附西极,其华光赤下照地。”一说,即扶桑(见清段玉裁《说文·木部》“榑”字注)。《楚辞·离骚》:“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遥以相羊”。而在今天的三星堆博物馆中,矗立着一件高大、神奇的文物:青铜通天大神树。由于树干顶部残缺,缺少树尖部分,其残高为3.96米,估计加上树梢,将接近5米。

         

三星堆青铜神树(收藏单位:三星堆博物馆)

这棵神树是什么?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撰文指出:“形状多样的神树,很自然会让人把它与《山海经》当中的扶桑、建木、若木等等与信仰体系有关的古老神树记载相联系。”(王巍:“古蜀文明中蕴含的信仰体系和宇宙观内涵丰富”,《红星新闻》2022年6月14日)

南海泛指南方的海。《书·禹贡》:“导黑水至于三危 ,入于南海。”孔传:“黑水自北而南,经三危,过梁州入南海”

黑水,攀枝花地方学者王文君认为“若水”作为一个水名,它具有两个层面的词语属性。第一,它是西南夷语语境中的词汇,“若”是一个夷语语素,义为“黑”,“若”字只不过是它的汉语译音而已。在秦汉时期,夷语的“若”音,又同时被汉族文人翻写为“诺、纳、泸、卢”,直至今日,攀西地区的彝族、纳西族、普米族、傈僳族和摩梭人,仍然称金沙江为“诺矣”或“纳矣江”,即是明证。第二,它又是汉族文人从夷音翻写过来的汉语词汇,与汉语语境中的“黑水、黑河”同义。汉语接受了“若”的夷音,变成了自己的语素,于是“若水”“泸水”两个词语便经常出现在汉族文人的诗文中[1]

张鹏飞以为郦道元所注《水经》记述全国河流水道、川渠所经之地,凡有所见闻,皆一一采录,可谓综括古今、地合南北,元魏以上,皆包罗殆尽,集北朝以来神话异闻之大成。探其文献来源,则大多选自于先秦以来之文献典籍,或取材于民间传闻。《水经注》中收录神话异闻大多引自先秦以来之各种文献典籍,其中尤以地记典籍为主,如《山海经》、《尚书·禹贡》、《益州记》、《交州记》、《南康记》等,如卷三十六上述《若水注》所云“若水出蜀郡旄牛徼外......”其文先引用《山海经》关于黑水、若木之传说,进而引用《淮南子》及屈原《离骚·天问》篇 进一步解释若木传说之演变:从“青叶赤华”演变为“木有十 华,其光照下地”,并进而言及颛顼帝之传说遗闻。[2]

鲜水,传说中的水名。山海经·北山经:“又北百八十里,曰北鲜之山,是多马, 鲜水出焉,而西北流注于涂吾之水 。一作大度水。《水经·若水注》以旄牛徼外的鲜水为大度水。王文楚等学者认为即今四川康定县西的立曲,西南流入雅砻江(古若水)。(王文楚)[3]

巴遂之山,李宗放等学者认为巴遂山在雅砻江发源地今青海省巴颜喀拉山。[4]

水,指今四川、云南间之金沙江。先秦至南朝称绳水。《山海经·海内经》: “巴遂之山,渑水出焉。”《水经·若水注》 引此经亦作 “绳水”。《汉书·地理志》 遂久县: “绳水出徼外,东至僰道入江,过二,行千四百里。”

△又南过越巂邛都县西,直南至会无县,淹水东南流注之。

邛都县,汉武帝开邛莋置之。县陷为池,今因名为邛池,南人谓之邛河。河中有蜯巂山,有巂水言越此水以章休盛也。后复反叛,元鼎六年,汉兵自越巂水伐之,以为越巂郡,治邛都县。王莽遣任贵为领戎大尹,守之,更名为集巂也。县故邛都国也。越巂水即绳、若矣,似随水地而更名矣。又有温水,冬夏常热,其源可燅鸡豚。下汤沐洗。能治宿疾。昔李骧败李钊于温水是也。若水又迳会无县,县有骏马河,水出县东高山。山有天马径,厥迹存焉。马日行千里,民家马牧之山下,或产骏驹,言是天马子。河中有贝子,以羊祠之,则可取也。又有孙水焉。水出台高县,即台登县也。孙水一名白沙江。南流迳邛都县,司马相如定西夷,桥孙水,即是水也。又南至会无,入若水。

邛都县,古县名。西汉元光间置,属蜀郡。旋罢。元鼎六年(前111年)复置,治今四川省西昌市东南。为越嶲郡治。南朝齐废。

会无县,西汉元鼎六年(前111)置,属越嶲郡治所即今四川会理县西晋为越嶲治。东晋常璩《华阳国志·志》:会无县“特产好犀牛,东山出青碧”。南朝宋属越嶲郡。南齐废。

淹水即今与雅砻江合流以上的金沙江。在四川、云南间。东汉南朝称淹水。许慎 《说文解字》: “淹水出越巂徼外,东入若水。” 《水经·淹水》: “淹水出越巂遂久县徼外,东南至青蛉县,又东过姑复县南,东入于若水。”

邛池,即今四川西昌市东南之邛海。《后汉书·西南夷传》:“邛都县,无几而地陷为汙泽,因名为邛池。”清乾隆《西昌县志》卷1:邛池“亦名邛海,治东南十五里”。

蜯巂山,亦作奉巂山。即今四川西昌市南邛海西之泸山。东晋常璩 《华阳国志·志》: 邛都县 “有邛都河,河中有蜯巂山”。《水经·江水注》:邛都县“县陷为池,今因名为邛池,南人谓之邛河,河中有蜯巂山”。

越巂水即绳、若矣,亦名巂水。当今四川西昌市西南安宁河。《汉书· 地理志》 邛都县,注引应劭曰:“故邛都国也。有巂水。言越此水以章休盛也。” 《旧唐书·地理志》 越巂县:“有越水、巂水”《寰宇记》卷80越巂县:“此地有越水、巂水为名”

若水又南迳云南郡之遂久县,蜻蛉水入焉。水出蜻蛉县西,东迳其县下,县以氏焉。有石猪圻,长谷中有石猪,子母数千头。长老传言,夷昔牧此,一朝化为石,迄今夷人不敢往牧。贪水出焉。

云南郡之遂久县,西汉元鼎六年 (前111) 置,属越巂郡。治所在今云南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境。三国蜀建兴三年(225) 属云南郡。南朝宋初改遂段县。[5]

蜻蛉水按上述郦注云南方志学者通过比对《云南地图集》,认为蜻蛉水即蜻蛉河,属金沙江水系,金沙江流经大姚县北,蜻蛉河自姚安县吴海入境,经大姚县城南,向城东北,仍称青蛉河,在境内长约60多公里。[6]

蜻蛉县古县名。西汉武帝时置,治今云南省大姚县。属越嶲郡。三国蜀汉、西晋属云南郡。东晋、南朝宋属兴宁郡,南朝齐为兴宁郡治,梁后废。

贪水,方国瑜通过对《汉志》及郦注江水篇、若水篇等典籍的综合校验,认为贪水即白崖江,亦即礼社江之东源也。(《汉书·地理志》叶榆县曰:“贪水首受青蛉,南至邪龙入僕,行五百里”。《水经·江水注》曰:“贪水合水出青蛉县,上承青蛉水,逕叶榆县,又东南至邪龙入于僕”。是知贪水发源于青蛉县境。又《水经·若水注》曰:“青蛉县西……有石猪圻,长谷中有石猪,子母数千头,长老传言,夷昔牧此,一朝化为石,迄今夷人不敢往牧,贪水出焉。”(方国瑜)按:郦道元《水经注》此文附于青蛉水,盖贪水与青蛉水源近也。考之地理,贪水即白崖江,亦即礼社江之东源也,江源出于祥云县北梁王山后宝泉山石穴中,南流至九鼎山下,分为三,其二东南流复北合为一泡江,即古之青蛉水也;其一南流为万花溪,又经青华洞西,又经凤仪之石虾山,复西南至弥渡,又东南入巍山,与阳江会为礼社江。则此水与一泡江同源,与道元之《水经·若水注》相合。又此水流至凤仪境,凤仪古为叶榆地,说详《郡县考》。与道元之《水经·江水注》相合。又此水流至巍山,长约四百里入礼社江,与《汉书·地理志》相合。而今祥云县西北与盐丰近,青蛉与贪水发源之宝泉山,其地当为青蛉县所属也。[7]

石猪圻会贞按:《华阳国志》作石时坪,误,当以此正之。《御览》五十一、《寰宇记》引《郡国志》,又作石猪峰。2951

蜻蛉水又东,注于绳水。绳水又迳三绛县西,又迳姑复县北,对三绛县,淹水注之。三绛一曰小会无,故《经》曰:淹至会无注若水。若水又与母血水合。水出益州郡弄栋县东农山母血谷。北流迳三绛县南,北入绳。

三绛县西汉元鼎六年(前111)置,属越巂郡治所在今云南元谋县北八十二里,金沙江北姜驿。元谋县姜驿乡位于元谋县北部,东与武定县万德乡隔金沙江相望,西、北倚祭牛山、界牌山与四川省会理县交界。乡政府驻地距县城67公里。汉代为三绛县治所[8]

姑复县古县名。西汉置,治今云南省永胜县。属越嶲郡。南朝宋分为东姑复与西姑复两县,梁两县均废。[9]

母血水,楚雄地方学者认为母血水即龙川江之彝名。龙川江发源于南华县苴力铺山,故史称苴水,彝名母血水。自南华县牛凤龙村进入楚雄,由西东经吕合、东瓜、永安等地后,由南向北过智明坝子出楚,穿过牟定、元谋等县汇入金沙江,全长约376公里。[10]按其源流考析农山母血谷大致位于南华县苴力铺山。

益州郡弄栋县又作梇栋县。西汉元封二年(前109)置,属益州治所在今云南姚安县西北十七里旧城。三国建兴三年(225)为云南郡治。西晋属云南郡。东晋成帝时为兴宁郡治。南齐属兴宁郡。梁末废。

绳水又东,涂水注之。水出建宁郡之牧靡县南山。县,山并即草以立名。山在县东北乌句山南五百里,山生牧靡,可以解毒。百卉方盛,鸟多误食鸟喙,口中毒,必急飞往牧靡山,喙牧靡以解毒也。涂水导源腊谷,西北流至越巂入绳,绳水又迳越巂郡之马湖县谓之马湖江。又左合卑水,水出卑水县,而东流注马湖江也。

涂水即今云南东北部之牛栏江。《汉书·地理志》牧靡县:“南山腊谷,涂水所出,西北至越巂入绳,过二,行千二十里。”牛栏江又称车洪江。金沙江支流。在云南省东北部。传明末在江上修桥,置一铜牛于桥墩内,故名牛栏江。一说该江与金沙江汇合处有一巨石似牛横卧而眠,因名。源出嵩明县梁王山,经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曲靖市、会泽县等,东北流经、黔两省边境,折向西北流到巧家县北入金沙江。长412千米,流域面积1.11万平方千米。河谷深切,水流湍急。支流有西泽河、硝厂河、龙泉河等。两岸多药用植物。按其源出推析嵩明县梁王山大致相当上述注文之牧靡县南山

牧靡县西汉元封二年 (前 109) 置,属益州治所在今云南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境。《水经·若水注》:“县、山并即草以立名”三国改牧麻。

乌句山

牧靡,日本著名汉医学家丹波元简梳理考证后认为牧靡即升麻。(李奇注汉书云。牧靡。即升麻也。而段柯古云。牧靡不知何药也。盖失考耳。予谓方书云。无犀角以升麻代之。朱二允辨其误。然若用此县之产。其效宜不减于犀角焉。萨州曾士考云。牧当是收讹。收周同音。本草。升麻一名周麻。可以证焉。[11]

△又东北至犍为朱提县西。为江水。

朱提山名也。应劭曰:在县西南,县以氏焉。犍为属国也。在郡南千八百许里。建安二十年,立朱提郡,郡治县故城。郡西南二百里,得所绾堂琅县,西北行上高山,羊肠绳屈八十馀里,或攀木而升,或绳索相牵而上,缘陟者若将阶天。故袁休明《巴蜀志》云:高山嵯峨,岩石磊落,倾侧萦回,下临峭壑,行者扳缘,牵援绳索。三蜀之人,及南中诸郡,以为至险。有津,东去县八十里,水广六七百步,深十数丈,多瘴气,鲜有行者。晋明帝太宁元年,李骧等侵越巂,攻台登县,宁州刺史王逊遣将军姚岳击之,战于堂琅,骧军大败,岳追之,至水,赴水死者千馀人。逊以岳等不穷追,怒甚,发上冲冠,帢裂而卒。

朱提山在今云南鲁甸县西南八十四里龙头山乡。《汉书·地理志》:“朱提,山出银。”应劭注:“朱提山在西南”。苏林注:“朱音铢,提音时。北方人名匕曰匙。”朱提山产银多而美,后世因以“朱提银”为高质银的代称。

朱提县西汉建元六年(前135)置,属犍为郡治所在今云南昭通市昭通坝子内。《水经·若水注》:“朱提,山名也。应劭曰,在县西南,县以氏焉。”东汉永初元年(107)为犍为属国都尉治。建安十九年(214)为朱提治。南齐为南朱提郡治。北周恭州治。唐武德元年(618)改安上县,七年(624)复故名,八年(625)为曲州治。天宝中移治今四川宜宾县安边镇西南。唐末废。产银。

堂琅县又作堂狼、堂螂、螗蜋。西汉建元六年(前135) 置,属犍为郡治所在今云南巧家县东七十里老店子。《华阳国志·南中志》: “堂螂县,因山名也。出银、铅、白铜、杂药,有堂螂附子。” 东汉废入朱提县。三国建兴三年 (225) 复置,属朱提南齐属南朱提郡。南朝梁末废。

津,方国瑜将泸津认定在巧家白鹤滩镇的老渡口一带。泸津是朱提县西泸江水上的津渡,巧家堂狼山区域泸峰(巧家药山)旁巧家白鹤滩镇老渡口一带,,距东边的堂琅县80里,学界通常以为即诸葛亮五月渡泸的津渡。

按永昌郡有兰仓水,出西南博南县,汉明帝永平十二年置。博南,山名也。县以氏之。其水东北流迳博南山,汉武帝时,通博南山道,渡兰仓津,土地绝远,行者苦之,歌曰:汉德广,开不宾,渡博南,越仓津,渡兰仓,为作人山高四十里。兰仓水出金沙,越人收以为黄金。又有光珠穴,穴出光珠,又有琥珀、珊瑚、黄、白、青珠也。

永昌郡东汉永平十二年(69年)置,治所在不韦县(今云南保山县东北金鸡村)。西晋威康八年(342年)废东晋复置,移治永寿县(今云南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境)后复废。[12]

兰仓水,在云南西部。明代以来通称澜沧江。《方舆纪要》卷113:“澜沧江出吐蕃嵯和歌甸鹿石山,一名鹿沧江,亦曰浪沧江,亦作兰仓水。流入丽江府兰州境,南历大理云龙州西,又南经永昌府东北八十五里罗岷山下。两崖壁峙,截若坦墉,缆铁飞桥,悬跨千尺。”

博南县,东汉永平十二年(69年)置,治今云南省平县西南花桥。属永昌。《后汉书·西南夷传》:“哀牢王柳乳遣子种人内属……显宗以其地置哀牢、博南二县。”东晋咸康末废。南朝齐复置,梁又废。

兰仓津,据方国瑜考证:《永昌郡传》“郡东北八十里泸仓津”,即兰仓津也。盖兰仓水入劳水,故劳水亦名兰仓,后世即以澜仓名劳水也。[13]

兰仓水又东北迳不韦县与类水合,水出巂唐县,汉武帝置。类水西南流,曲折又北流,东至不韦县,注兰仓水。又东与禁水合。水自永昌县而北迳其郡西,水左右甚饶犀象,山有钩蛇,长七八丈,尾末有岐,蛇在山涧水中,以尾钩岸上人牛食之。此水傍瘴气特恶。气中有物,不见其形,其作月声,中木则折,中人则害,名曰鬼弹。惟十一月、十二月差可渡,正月至十月,迳之无不害人。故郡有罪人,徙之禁旁,不过十日皆死也。禁水又北注津水,又东迳不韦县北而东北流,两岸皆高山,数百丈,峰最为杰秀,孤高三千馀丈。是山于晋太康中崩,震动郡邑。水之左右,马步之径裁通,而特有瘴气,三月、四月,迳之必死,非此时犹令人闷吐。五月以后,行者差得无害。故诸葛亮表言:五月渡,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故也。《益州记》曰:水源出曲罗巂下三百里,曰水。两峰有杀气,署月旧不行,故武侯以夏渡为艰,水又下合诸水而总其目焉,故有江之名矣。自朱提至僰道有水步道,有黑水,羊官水,至险难。三津之阻,行者苦之,故俗为之语曰:楢溪赤水,盘蛇七曲,盘羊乌栊,气与天通。看都濩泚,住柱呼尹,庲降贾子,左担七里。又有牛叩头、马搏颊坂,其艰险如此也。

不韦县西汉武帝时置。治今云南保山市东北金鸡村。属益州郡。相传武帝徙南越相吕嘉子孙宗族于此,为彰其先人之恶,故名。一说因徙吕不韦子弟宗族于此得名。东汉、魏、晋为永昌郡治所。南朝齐后废。[14] 

巂唐县,西汉元封二年 (前109) 置,属益州治所在今云南云龙县西南七十里漕涧镇。东汉永平十年 (67) 为益州郡西部都尉治。永平十二年 (69) 为永昌郡治。建初元年 (76) 后郡治他移,仍属永昌郡。南朝宋废入不韦县。

禁水、类水等,方国瑜认为:永昌郡有兰仓水,郦道元误以为泸水支流,所以错杂在《水经.若水注》。所说的禁水,可能是苦柯河;又说不韦两岸是类水,即今潞江,所纪录不注出处,但禁水、鬼弹之说亦见《太平御览》卷七九一引梁祚《魏国统》,知道元有所本。《永昌郡传》、《水经注》载这条道路的险恶,与《一切经音义》所说略相同,不免过分形容,当由于地形气候,旅行艰难,想是事实,而主要的原.因,由于人工开发不够,逐渐开发以后,地理环境改变,不像以往的险恶,人力战胜自然,创造人工环境,这条道路古今不同,充分说明人类劳动改造了地理环境这一事实。[15]

△又东北至僰道县入于江。

若水至僰道县,又谓之马湖江,绳水、水、孙水、淹水、大渡水随决入而纳通称,是以诸书录记群水,或言入若,又言注绳,亦或言至僰道入江,正是异水沿注,通为一津,更无别川可以当之。水有孝子石,昔县人有隗叔通者,性至孝,为母汲江膂水,天为出平石,至江膂中,今犹谓之孝子石,可谓至诚发中而休应自天矣。

僰道县本西南夷人地,西汉置。治今四川宜宾市西南。北周保定三年(563)改为外江县,隋大业初又名道县,并移治今宜宾市。北宋政和四年(1114)改名宜宾县。地处巴蜀通云贵要冲,汉“西南夷道”、隋唐“石门道”皆由此始。西汉初属蜀郡,寻属广汉郡,建元六年(前135)改属键为郡,始元元年(前86)后为键为郡治,东汉至南朝宋属键为郡,齐又为犍为郡治,梁为戎州治,隋又为键为郡治,唐又为戎州治[16]。(周维衍)

隗叔通, 黄懿陆等学者认为“隗叔通”越语在西南地区许多的越人成分隐藏在“夷”人当中,文献记录他们为“夷”,实际上他们过的是越人的生活,说的是越人的话。由于“隗叔通”系“僰(越)人”,“隗叔通”则系越语。“隗”用今汉语的读音去对应,系壮语“去”的发音。“叔”:则系壮语“喝”、“吸”的意思。“通”:则系壮语“下”、“落”的意思。如此,“隗叔通”是“去到江边吸水,水就往下落”的意思。水落之后,“孝子石”方会露出水面。[17]

孝子石,按《清一统志》孝子石在宜宾县南二里。(《卷三百零一,叙州府》)

   李松茂等学者认为僰被称为“夷中最仁,有仁道”。所谓“仁”,无非是说僰与中原地区交往密切,汉文化程度较高。上述《华阳国志》记载“孝子石”传奇故事中也间接反映出僰人已接受了相当浓厚的封建道德观念[18]


   


[0]王子尧:中国古夷人史迹与三星堆文化初探,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8-28   

[1]王文君:颛顼诞生于若水之野,四川省情网,2017年1月13日

[2]张鹏飞囚捉幽异 掬弄光彩——《水经注》所载之神话异闻探析,湖北社会科学,2010-08-10

[3]中国历史大辞典·历史地理卷编纂编委会编,中国历史大辞典  历史地理,上海辞书出版社,1996.08,第49页

[4]李宗放著,四川古代民族史,民族出版社,2010.06,第51页

[5]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下 8画以上

[6] 云南省地名委员会办公室编,云南地名探源,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08,第153页

[7] 方国瑜著,云南民族史讲义,云南人民出版社,2013.03,第319页

[8]楚雄彝族自治州彝族辞典编辑委员会编,楚雄彝族自治州彝族辞典,云南民族出版社,1998,第70页

[9] 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中

[10] 楚雄市文化局编,彝州首府  楚雄,,,第26页

[11] 日本·丹波元简,医剩,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06,第71页

[12]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中国历史地名辞典》编委会编,中国历史地名辞典,江西教育出版社,1986.08,第263页

[13] 方国瑜著,云南民族史讲义,云南人民出版社,2013.03,第320页

[14] -- 中国历史大辞典·上卷

[15]方国瑜著,云南民族史讲义,云南人民出版社,2013.03,第322页

[16]中国历史大辞典  历史地理,上海辞书出版社,1996.08,第969页

[17]黄懿陆著,滇国研究,云南美术出版社,2001.07,第302页

[18]李松茂编,中国少数民族历史故事  2,宁夏人民出版社,2010.05,第97页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