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面对罗丹的“地狱之门”——斯坦福康托艺术中心观展手记

 锦里春风故人 2023-09-02 发布于四川
罗丹:《地狱之门》(作品直到罗丹去世都没有完成,只留下石膏模型。1917年修复的石膏模型藏于法国奥赛博物馆,随后藏于世界各地的青铜《地狱之门》都根据该模型铸造。)

面对罗丹的“地狱之门”
                 ——斯坦福康托艺术中心观展手记
撰文/陈篁

美国斯坦福大学艺术博物馆(摄于2023年7月)

美国斯坦福大学罗丹雕塑花园(摄于2015年)

法国巴黎罗丹美术馆(摄于2011年)

我2011年赴法国旅游,曾专程去巴黎的罗丹美术馆,想一睹罗丹雕塑作品的风采,遗憾的是偶遇美术馆星期一闭馆,只得站在馆外请工作人员帮我拍了张照片。创立于1894年的斯坦福大学艺术博物馆是罗丹美术馆之外收藏罗丹作品最多的博物馆,也是美国西海岸藏品最丰富的艺术博物馆之一。2015年我曾去斯坦福大学,打算在该校艺术博物馆弥补在罗丹美术馆没有实现的愿望,结果又遇博物馆闭馆日。今年7月去旧金山,再到斯坦福大学艺术博物馆,争取实现我与罗丹雕塑作品一波三折的约会。

罗丹:《地狱之门》(斯坦福大学艺术博物馆藏的青铜雕塑)


从我们住的弗里蒙特到斯坦福艺术博物馆仅半小时车程。博物馆是一座庄重典雅的古典风格建筑,免费对公众开放。斯坦福艺术博物馆又叫康托艺术中心(CANTOR ART CENTER),馆藏有各时代的艺术品,种类齐全,风格多样,令人目不暇接。除精美的中国陶瓷外,在绘画馆里能看到荷兰画派的静物画,17、18世纪欧洲巴洛克时期及十九世纪现实主义画家的作品。馆藏最多的是美国画家的画作,有我熟悉的爱德华·霍普、约翰·辛格·萨金特等艺术家的作品,还有大量颇具冲击和震撼力的美国现当代抽象艺术作品。当然,斯坦福艺术博物馆最精彩的藏品就是近二百件法国著名雕塑家奥古斯特·罗丹的雕塑作品。


罗丹:《思想者》(藏于斯坦福大学艺术博物馆)

罗丹:《思想者》

罗丹:《地狱之门》局部(斯坦福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在一个有古典柱式装饰的穹顶展厅中央,高高的白色展台上是罗丹的著名青铜雕像《思想者》。我知道,罗丹展厅到了。我围着《思想者》细细观看,试图从黑色发亮的巨大青铜躯体,从那只松弛下垂的手臂和紧张得脚趾紧扣地面的双腿领悟点什么。雕像用拳头支撑低垂的头部,紧皱的眉头的确有沉思的意思,他在沉思什么呢,抑或是漫无边际的冥想。《思想者》引领着罗丹的作品,把观者带向《地狱之门》。

罗丹:《青铜时代》(藏于斯坦福大学艺术博物馆)


穿过穹顶大厅,来到一个长方形大厅,一进门映入眼帘是罗丹早期最著名最有争议的作品《青铜时代》。这件青铜作品塑造了一个尚未完全发育似醒未醒的少年形象,作者冠之“青铜时代”以此暗示人类的觉醒。这个涉世不深的懵懂少年,没有宽阔的肩背,没有成熟发达的胸肌,不像古罗马古希腊人体雕塑那样健壮英俊,没有米开朗基罗少年《大卫》大无畏的气概,完全脱离了传统西方雕塑的正大气象。当年,罗丹的《青铜时代》一面世就在法国引起了争议。人们看不惯这个不太壮硕的身体,尤其是看不惯它跟真人一般大小,作品太像真人了。更有人怀疑罗丹是以真人做模子,浇铸出来的青铜人体形象,没有进行艺术的美化。他们认为这不是一件艺术品,而是人体模型。因此有人想要控告罗丹亵渎艺术。罗丹不得不以模特原型奥古斯特·内特的证词来证明这件作品不是活人翻制出来的,一些知名艺术家也签名支持罗丹,人们才逐渐接受了这件作品,后来巴黎市政府收藏了《青铜时代》。
罗丹:《波德莱尔像》(藏于斯坦福大学艺术博物馆)

罗丹:《雨果像》(藏于斯坦福大学艺术博物馆)

《青铜时代》奠定了罗丹著名雕塑家的名声,也因此让他背上了“自然主义艺术家”的称号。所谓“自然主义”是指罗丹完全照着自然的样子进行艺术创作。他塑造的英雄和圣人变成了现实中的普通人,他们具有普通人的相貌,普通人的情感。他甚至直接把现实中普通下层民众作为创作对象,他们卑微扭曲的身体,乃至有缺陷的外形,都被罗丹忠实地刻画在作品里,如他的《断鼻人》和胸脯干瘪年老色衰的妓女塑像。从古希腊罗马时代到古典主义时代,西方传统雕塑主要用于大型纪念碑、重要建筑装饰以及宗教场所,塑造的英雄、圣人和先贤都有“高大上,三突出”的英雄形象和超凡气质。罗丹时代的多数人依然信奉这一传统,认为太过普通的形象和平凡的生活一般不应作为雕塑艺术的题材,太过真实地描摹现实就超越了艺术的界限。而罗丹的毕生的追求就是突破这些固有的传统,表达他的真实感受,寻求人性的光辉。
罗丹:《加莱义民》(藏于斯坦福大学艺术博物馆)

罗丹为创作《加莱义民》而作的人体

罗丹为创作《加莱义民》而作的手

当然,罗丹的艺术还有更加广阔的意义,尤其是对二十世纪西方现代雕塑艺术有重要影响。1889年罗丹举办了第一次个人作品展,展览是与印象派绘画大师克劳德·莫奈联合举办的《莫奈与罗丹展览》,他的群雕作品《加莱义民》在展览中首次亮相。有评论家把罗丹的艺术与当时正在流行的印象主义绘画相提并论,认为他的雕塑属于“印象主义”。这个说法当然不是描述罗丹的自然主义艺术倾向。如果说罗丹的“自然主义”包含更多是题材和感情等因素,那么,他的“印象主义”则是指他对雕塑艺术从材料到技巧的深刻理解,并由此催生出他对雕塑创新的不懈努力。著名艺术史家贡布里希甚至认为:“他(指罗丹)的影响对印象主义在法国赞赏者的小圈子之外得到承认,起了铺平道路的巨大作用。”

罗丹高度重视材料在艺术中的审美意义。一般来说,过去的艺术家是确保各种材料创作出来的形象更接近这个形象本来的样子,比如用大理石雕出来的衣服就应该像布一样轻柔飘逸,而不能让人感觉到石头的分量和石材的质地,就像意大利著名雕塑家吉安·洛伦佐·贝尔尼尼的雕塑《圣特雷莎的幻觉》那样。罗丹从米开朗基罗那里领会到材料的艺术价值,并进一步挖掘材料与形象所具有艺术魅力。他喜欢表现材料的质地特性,比如他制作陶泥塑像时喜欢保留陶泥粗糙堆砌的样子,甚至雕塑家手捏粘泥的印迹也都如实保留,他在石雕形象中保留大量大理石以及雕刻刀雕凿的纹理,在浇铸青铜塑像时保存金属浇铸打磨的痕迹,这些材料元素都成了罗丹雕塑艺术的重要内容。他省略了所创作形象的大量细节,却刻意保留材料的特质和创作过程所产生的痕迹,类似印象派绘画中画笔留下的快速笔触和没有被颜色掩盖的画布。难怪罗丹的很多作品总给人以未完成的草稿感觉,甚至被人称为一种残破之美。这种将材料与形象置于同等的艺术地位,赋予材料以生命和艺术的表现力,令欣赏者感受艺术创作过程的做法开启了二十世纪现代雕塑的先河。
罗丹之所以被称为“印象派雕塑家”除了他赞成印象派画家的主张,还与他在雕塑中对光的利用有关。罗丹把雕塑定义为“凹陷与凸出的艺术”,他在创作时会利用材料特性,强调光线在雕塑形象凹凸的表面所呈光影的瞬间感觉和流动感,从而使三维空间的雕塑具有了印象派平面绘画表现光影的瞬间视觉特性。
罗丹:《巴尔扎克像》(藏于斯坦福大学艺术博物馆》

斯坦福艺术博物馆收藏的罗丹作品主要来自私人捐赠,这些作品基本上能反应罗丹艺术创作的全貌。展品中有近两米高的《思想者》、《巴尔扎克像》,也有近十厘米左右的小型人体塑像;有大理石和石膏雕塑,还有众多的青铜雕塑作品。其中不少作品都是围绕《加莱义民》和《地狱之门》两个群雕创作的单个人物形象。
斯坦福大学校园里的罗丹雕塑《加莱义民》

斯坦福大学校园里的罗丹雕塑《加莱义民》

斯坦福艺术博物馆在馆外的草地上建了一个“罗丹雕塑花园”,花园摆放了多件罗丹雕塑作品。在进入校园主体建筑的一个空地上安放了罗丹著名群雕《加莱义民》,让观赏者可以走入群雕中欣赏,我2015年参观斯坦福校园时看到了这组雕塑。《加莱义民》是由六个单人雕像组成的群雕,由当时的法国加莱市政府委托罗丹创作,以纪念十四世纪“英法百年战争”中为拯救被英军围困的加莱市民而自愿牺牲的六位市民。罗丹塑造加莱城首富厄斯塔什等六位义民或低头垂手或抱头掩面或驻足回首,表达了面对死亡的悲伤、痛苦、恐惧,尽显真实的人性。罗丹在创作时放弃了传统纪念碑雕塑金字塔型布局的壮观场景,代之以与真人同样大小的雕像平行布局的构思。他强烈建议不要建雕像基座,让六位义民雕像置于平地上真人般在地面行走,令观赏者近距离感受雕像。他还尽量省略细节,突出刻画英雄的心理和情感,使作品更具普遍的人性意义。
罗丹:《三个影子》(藏于斯坦福大学艺术博物馆》

罗丹:《吻》(藏于斯坦福大学艺术博物馆》

《地狱之门》是罗丹最重要且最终没有完成的作品。它是受巴黎装饰艺术馆委托制作的大门嵌板雕饰,创作灵感源自但丁文学作品《神曲》和波德莱尔的《恶之花》。罗丹原计划以浮雕、高浮雕和圆雕的形式在高大的门上创作因罪孽在地狱中痛苦挣扎的180多个形象。直到去世,罗丹仅完成了少数的雕像,比如斯坦福艺术博物馆收藏的《三个影子》、《思想者》、《吻》和《乌戈利诺及其子》等著名作品。斯坦福艺术博物馆刻意把与原作同样大小,高6米宽4米的罗丹雕塑作品《地狱之门》放置在博物馆一面高大的外墙上。作品的最上面是指着地狱的《三个影子》,《三个影子》下面就是望着地狱苦苦思索的《思想者》,门框和门面上则是地狱里备受煎熬的各类形象。博物馆还在《地狱之门》的左右两侧单独安放了《三个影子》中的《大影子》和门面上的《夏娃》。我去参观时,一位女士正在认真地摆放摄影器材,准备拍摄《地狱之门》的局部。
罗丹:《厄斯塔什像》(加莱义民局部)


罗丹雕塑花园里的罗丹雕塑

罗丹:《克里蒙梭像》(藏于斯坦福大学艺术博物馆)


看到斯坦福艺术博物馆对罗丹作品的收藏和推崇,谁会想到罗丹的作品曾屡遭拒绝:从1864年他创作的第一件肖像作品《断鼻人》被展览方拒绝,到他于1911年创作的最后一件肖像作品《克里蒙梭》被克里蒙梭(法国著名政治家)本人拒绝,他最重要作品《地狱之门》、《巴尔扎克》、《雨果》分别被委托方拒绝。罗丹一生充满了争议,其艺术备受质疑。而这些争议与质疑背后体现的正是罗丹从不向世俗和传统妥协,为探究人类复杂情感和深刻思想做出的艰苦努力。正如斯坦福艺术博物馆在介绍罗丹所说:“罗丹通过裸体来传达复杂情感、心理状态和纯粹感性,不懈地寻求新方法,挑战自己,挑战法国的学院派传统、批评家和公众。他同时代的许多雕塑家是通过改进自然的瑕疵来追求美,罗丹则与他们形成对照,他通过自然随意的姿态、不对称而又多变的外观,甚至是故意的丑陋,用从含蓄微妙到具有挑衅性的不同程度的解剖扭曲来表达更深层次的真实。”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